读中想象写 舒展语言的彩翼

2016-01-14 03:41张春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想象

张春霞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相对独立又紧密相关的。读是一个吸收的过程,而写是由“内”向“外”的倾吐过程,读与写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读的过程中,文本的文字语言,通过内化、吸收,可以变成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从而达到积累写作素材、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相互促进的,又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教学中,读与写不存在谁吃掉谁,谁吞并谁的现象,读与写两者合则双美,离则两伤。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59-02

新课标所提倡的读写结合,是在传统读写结合理论基础上的扬弃与创新,它主要体现了三个特点。

1.体现了对语文学习工具性的要求。语文教学要更加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也就是说,在重视人文性的同时,更应该凸显工具性的本质。

2.体现了对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要求。语文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不能忽视以口语交际、日常写作等为主要内容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发展,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做到字、词、句、篇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相结合。

3.体现了对作文教学理念的要求。阅读和写作实现有效链接,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成为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一种基本手段。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在语文课堂的读与写的实践中,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他们的思维始终处于主动状态,有力于被动读写成为主动读写,同时从思维的封闭性走向创造性。

“读写互促阅读教学模式”,就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把读与写两个因素紧密结合起来,把被动读写成为主动读写,通过有目的,有系统,有序列的训练手段,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达到让学生了解知识、掌握方法、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和提高读写综合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

谈到读写互促,很多老师定位于在课堂上动动笔,好像只要是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写了几句话,就是进行了读写互促。所以,经常发现有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了几句感受,或者为一个先进模范人物写了几句颁奖词,然后在说课环节中就可以说自己这节课突出了读写互促的特色,达到了读写互促的目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中这种所谓的写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这一句或者是几句话的写作是游离于本节课教学之外的。真正的读写互促是和学生的想象力紧密联系起来的。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凡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都是想象的捷径。没有想象,人类就没有预见也没有发明创造。孩子们非常富于想象,渴望探索他们周围世界的奥秘。帮助孩子热爱科学,其实是件比较容易的事情,根本没有必要让孩子去深入研究那些太艰涩的东西。我们所做的,就是认真对待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学会在读中想象写,引导他们舒展语言的彩翼。

我常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鼓励孩子要敢想,多想。当孩子的想象力表现出新颖性时,我总是加以表扬。我还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锻炼想象力的条件,并且培养孩子有目的地想象,并要求孩子把想象的东西写出来,做到“读中想象写”,不但能训练让其想象更加清晰、明确,而且能锻炼其语言运用能力。这样,营造出良好的语文情境和轻松的语文氛围,采取多样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一、“读中想象写”,要选在经典精彩处

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反复体味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训练点”,进行想象练笔。这样的练笔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练习语言。

例如,在教学《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第一到三自然段,

让学生先自由地阅读课文一到三自然段,然后用书上的有关语句,按照“啊, 的鱼! ”的句型来说一说。

在这一个环节活动中,引导学生真正进行自主、多元和富有情感的阅读,在学生对课文词句的理解和内容的把握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文本情境生活化的想象,学生的答案丰富而生动:

A.啊,真是一条鲜活的鱼!你看它,跳跃着,不断地甩动着尾巴,湖面上还发出了“啪啪”的声音,溅起了不少水花!

B.啊,真是一条来之不易的鱼!我从傍晚就开始钓了,到现在才钓上来。

C.真是一条给我带来无限快乐的鱼啊!我和父亲是得意地欣赏这条鱼。

D.真是一条漂亮的鱼!你看它,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多美啊!

E.真是一条奇大无比的鱼,直到三十四年后,我还没有再见过这么大的鱼。

F.啊,这样有力的鱼!你看那溅起的水花,足有一米高呢!

G.多灵巧的一条鱼啊,它不断地甩动着尾巴。

H.鱼啊鱼,你真是个大家伙。钓到了你,我真是得意万分呢!

这里回答的内容反映了学生个性化的想象,从中发展了学生丰富的语言。

二、“读中想象写”,要选在深化文本处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人们对语文课教学的总体看法是减少头绪,抓住重点,聚焦难点。语文课教学应该尽量减少单项的训练,腾出时间进行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实践。作为语文训练的一种方式,练笔应该承载的是语文综合训练的角色,通过练笔去深化文本、提升认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文本,要让自己先走进文本去产生情的感动,从中找寻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中想象点”来。例如,《金色的草地》第二自然段,了解了兄弟两人在长满蒲公英的草地上你吹我,我吹你快乐的玩耍之后,引导学生想象,兄弟们还会做什么?这里训练的意图是根据课文中具体的描写,加上语言、动作等来想象细节。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简直让人惊叹:A.哥哥和弟弟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仰望天空,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大雁排成人字飞到南方,白云一会儿变成小马,一会儿变成大象,奇妙极了。弟弟边看边说:“哥哥,如果我们也有一双翅膀,能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那多好啊!B.哥哥和弟弟躺在软绵绵的草地上,仰望天空,蓝蓝的天空像无边无际的大海,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那声音真好听!柔软的云朵一会儿变成温顺的小兔;一会儿变成可爱的小马;一会儿又变成勤劳的小蜜蜂……奇特极了!C.他们摘了许多蒲公英,哥哥举着一把蒲公英,使劲一吹,大声喊到:“飞吧,蒲公英,去寻找你自己的家吧!”弟弟也学着哥哥的样子,边吹边说:“再见,蒲公英,祝你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家。”D.兄弟两人躺在软绵绵的铺满蒲公英的草地上,仰望蓝蓝的天空。在蔚蓝的天空中有几只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那声音真好听!辽阔的天空中还有洁白的云彩,有的像奔跑的骏马;有的像正在吃草的小羊;还有的像美丽的蒲公英,形状千奇百怪,美妙极了!E.他们玩累了,躺在软软的草地上观望蓝天,白云美极了,有的像正在吃草的小牛;有的像活泼的正在欢快奔跑的小马;还有的像正在吃米粒的小鸡。弟弟高兴地说:“大自然真有趣啊!”F.他们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耍,小鸟也给他们打招呼,他们你追我,我追你,快乐地嬉戏。这时,刮来一阵风,他们看见许多蒲公英的绒毛在天空中飞舞着,美极了!哥哥抓了一大把蒲公英,边吹边说:“飞吧,飞吧,祝你们一路顺风!”弟弟也边吹边说:飘吧,飘吧,愿你们四处生根发芽!“G.他们在辽阔的草地上打滚,做游戏。玩累了,就躺在柔软的草地上,仰望那一望无际的天空。这时,飞来了几只小鸟,它们在天空中唱着:多么美丽的蒲公英;多么辽阔的草地;多么快乐的兄弟……天空中那几朵白云一会儿变成小鱼,一会儿变成小牛,可爱极了!H.他们用蒲公英堆了一个小人,弟弟高兴地说:“哈哈,不下雪也会有雪人呢!真好玩。”哥哥也开心地笑了,说:“咱们比赛跑步吧?”“好”。于是他们开始比赛,比得正欢时,弟弟拔起地上的蒲公英吹向前面的哥哥,使比赛又增添了一层乐趣,草地上传来他们欢乐的笑声。

三、“读中想象写”,要选在细微独特处

俗话说,见微知著。文本中一些细微处,若能有心地去发掘,也能显出“风韵”来的。找好读写结合点,作文教学就会“随风潜入夜”般地融入到阅读教学之中。例如教学课文《中彩那天》第一到五自然段时,让学生寻找:为什么“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呢?找出相关的句子,展开合理想象,按照“我简直不敢相信那是真的。”的句式要求写一写。学生的答案也体现了想象的深度和广度。这样,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及时通过情境设置,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完成对文本的深刻体验、内化的过程。通过合理的想象,充分理解并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又有助于成长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身心等方面发展健康的人。而限制过多,指导过细,在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下,学生是不可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在细微处发挥学生的想象,给予表现自我的自由,给学生以心灵的解放,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才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活力。

总之,读中想象写,是读写结合的一种基本模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与写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读与写能力地并肩发展,扩充学生脑海中的“认知材料”库:学生在读时,有章法可寻,能够了解作者的意图;在想象写时,有本可依,有例可举。这样,可以使二者互相促进,相互提高;这样,可以让学生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可以让学生绚丽的笔墨,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可以让学生多彩的想象,去舒展语言的彩翼,智慧的天空。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