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中国与英美海洋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

2016-01-14 04:33孙勤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明清时期英美比较

孙勤

摘要: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的文明生活内涵。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需切实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而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中国历史上海洋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也是中国落后与世界列强的发端。本文从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明清时期(西方近代)英美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不同文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对比三个方面对明清海洋文化作品及同期英美文化作品并进行分析与比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当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为我们未来海洋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明清时期;中国;英美;海洋文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P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48-03

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具有内质结构上的涉海冒险性、异域文化间的互补联动性、价值取向上的崇商慕利性、历史形态上的开放拓展性、美学形态上的本然壮美性等文化特征。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然而,必须正视的是我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烈,现代海洋文化还不够发达。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是实现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中国的地理位置与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的海洋文学作品深受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大陆文明的影响,在对外关系中主张包容、融合。而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其海洋文化必然要体现儒家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明代又有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中国历史上海洋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清代有封建经济发展到康乾盛世所展示的最后的荣光,因此其海洋文学作品必然兼具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明清也是中国落后与世界列强的发端,有着被迫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因此,研究明清海洋文化作品及同期英美文化作品并进行比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当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为我们未来海洋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海洋文学可上朔至春秋战国时期,奇书《山海经》可被誉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开山之作”。先秦时期,中国涉海文学作品已经初露端倪。《诗经》、《楚辞》中均保留有不少涉海作品。《诗经》中的《商颂·长发》的“相相烈土,海外有载”,《小雅·污水》的“酒河流水,朝宗于海”,标示出先民们的海上活动及人世哲理的普遍认同。两汉魏晋南北朝,独立而完整的海洋文学作品逐渐增多,艺术表现力迅速提高。两汉之际写海之作渐多。咏海辞赋、《史记》、《汉书》等已记载了我国的许多涉海活动、涉海民俗和涉海传说。如被鲁迅誉为“广博阂丽,卓绝汉代”的司马相如著名作品《子虚赋》,其中描写齐国:且齐东清巨海,南有琅琊;观乎成山,射乎之果。颇具“海王之国”的传神。曹操在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感叹大海的包容与壮阔的同时,更表现出作者当时踌躇满志的情怀。其他还有班彪的《览海赋》,王集的《游海赋》(残篇),木华的《海赋》等著名作品,不胜枚举。没有对海洋的深刻认识,没有对海洋丰富的玄想,是难以真正写出如此传神、富有张力、大气磅礴而又“文甚隽丽”的作品。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渠道的多元化,中国海洋文学也初现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诗词作为其时代文化发展的特征,也反映到海洋文学作品中,诗词的海洋艺术表现日趋成熟,创造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海洋审美意象。如张九龄在《望月远怀》中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如李白在其《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已成经世咏海名句。同期,用新的文学体裁表现涉海生活也开始展现。如唐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中的《长须国》便是其代表作,用写实的笔法来叙述离奇故事,这种写作手法也影响到后来的涉海小说的表现方法。

明代经济与科技得到较大发展从而推动了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升,对外经济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步凸显出来,加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有力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海之间的海上交通网络,为东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提供了渠道。大量海外商贾、使节的涌入也带来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海外新闻,这在相对封闭的民间必然引起轩然大波,成为文学创作的新内容。元明清时期参与海洋文学创作的人群迅速增多,作品数量急增,海洋叙事文学得到长足发展。传统的海赋所涵盖的涉海领域更加全面,如明代屠隆反映抗倭的《溟海波恬赋》,洪翼圣体现海洋信仰的《海若赋》,明末郑怀魁反映海洋贸易的《海赋》,晚清时期胡薇元反映海防建设的《海军赋》等,是明清海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关反映海外状况的著名散文,如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等。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中国与海外的多方面交流。如,元张翥的《四明寓居即事》写四方来的商人“船来蛮贾衣裳怪”;明清小说中写海的作品迅速增多,具体生动地反映多种涉海活动,塑造了许多涉海人物,体现了此时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其中有吴承恩的《西游记》那样,将海洋作为人物活动背景之一,写孙悟空出生于海岛花果山,在东海得到了金箍棒;有以郑和下西洋为原型的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那样讲述航海故事和航海见闻;刘鹗在《老残游记》的第一回,就把当时腐败的中国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旧帆船,对于当时政治的象征性图解。李汝珍的《镜花缘》中将海外诸国看作是中华帝国的陆疆的延伸,表现出一种秉承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的体现。这些作品有力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诉求。

二、明清时期(西方近代)英美海洋文化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正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学复兴运动兴起,到一战之爆发前,跨越了7个世纪,540余年。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极大地发展了资本主义,并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拥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的海上霸主。西方文明中海洋文学作品开山鼻祖之谓的是荷马史诗《奥德赛》,其作品影响深远。从公元5世纪中期开始,出现了英国的早期海洋文学,主要作品是诗歌,比如《航海家》、《旅行家》等。英国社会在16世纪以后逐步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海洋成为力量与财富的主要源泉,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许多关于海战与海上冒险的故事。如莎士比亚精致独立写作的最后一个作品《暴风雨》,莎翁通过安东尼和那不勒斯王等人,描述了海洋带给人们的神秘力量与正义力量。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这部作品可以被称为英国第一部真正的海洋小说,所塑造的鲁滨逊形象也成为早期英国殖民者的粗犷描写,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充满着英国人对海洋的向往和征服海洋的强烈欲望,证实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对海外财富的渴望和对陆上权利的神往。18世纪以后,随着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海洋小说逐渐崛起和成型,同时承载了更多的政治宣传的功能,为殖民扩张政策和海上霸权的建立摇旗呐喊。英国学者马丁·格林指出:“他们以梦想形式赋予英国意志、力量,以便使英国人走出国门,探寻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除此之外,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海洋以其神秘莫测成为作者驰骋想象的理想空间。还有航海家出身、文学天才约瑟夫·康拉德的《水仙号上的黑家伙》、《黑暗之心》等。康拉德的文字厚重迂回,他的小说擅用精巧、多音的叙述框架,分割、萦绕的时间观,复杂的意象与象征。《黑暗的心》以黑非洲的腹地来暗喻人性的黑暗,通过马洛船长逆刚果河而上探寻“自我”的历程,来讲述“康拉德最漫长的探索自我之旅”,运用框架结构和寓意深刻的叙事话语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相互关联、相得益彰的象征系统,从而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由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而进入其文明发展新纪元的美国,自一开始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月花号登陆美洲、波士顿倾茶事件,从海上进行移民与贩奴到一战以商船被击沉而成为参战理由等重大历史事件,无一不折射着海洋对于美国的重要性。19世纪初到内战前后这段美国海洋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美国涌现出惠特曼、朗费罗、洛厄尔等著名诗人以及大量关于海洋和航海题材的诗歌,生动地体现了大海的奇异、死亡、创造力、命运,使美国海洋诗歌创作达到高峰。同期美国的海洋文化亦得到迅速发展,美国小说第一人——库珀的《舵手》,麦尔维尔的旷世奇书《白鲸》,杰克·伦敦充满力量与野性的《海狼》。这个时期正是美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提高,对大海占有、索取、征服的欲望愈加强烈。在《白鲸》中,主人公亚哈带着他的捕鲸水手远离大陆,驰骋世界各大海洋,寻觅巨鲸,是源自于对超自然力征服的欲望,他是资本主义社会上升期人们自我超越的主观能动精神写照。这些作家大部分有着几乎共同的特点——“海洋的弟兄”,即从事过水手生涯的作家,视海洋为知己。海洋的切身经历使这些水手作家产生源于海洋的弟兄般的认同感和对海洋最直接、最为感性的认识。他们懂得大海、熟知海洋,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其作品则予以大海更加深刻的内涵。

三、不同文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对比

中国人主要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基本上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重义轻利,安土重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及历史责任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与西方海洋文化中浓厚的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自然面前,人类显得脆弱和渺小,从而使人们对自然力充满恐惧与敬畏;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海洋不过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东西方海洋文化在表现形式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导致世界上两大文明板块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在明清时期中国海洋文学作品,从文化背景来讲,英美的海洋小说,根源于两国的始自古希腊文化的海洋文明,具有强烈的殖民(《鲁滨逊漂流记》)或反殖民色彩(《黑暗之心》),赞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驾驭。中国的海洋文学作品来自于具有鲜明儒家思想特色大陆文明,即便是对外影响,也只是偏重于文化和经济,而无殖民倾向,这一点,哪怕是在经济、军事上占绝对优势的郑和时代也是如此。相比较于英美,从体裁上讲,具有多样性。英美的海洋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重于叙事;而中国的文学作品从诗词歌赋到散文、小说,内容多样,抒情与叙事并重。

以《格列佛游记》、《镜花缘》比较为例。两部作品都是揭露统治阶级和批判现实社会,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但又同时保持其各自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文化传统差异:在其时代性上虽然都产生在一个新旧交替、复杂动荡的历史变革时期。斯威夫特生活在英国近代史上政治形势急剧变化时代。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并且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的过程。李汝珍生活的时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也是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总瓦解的前夕。此时正处清代嘉庆、道光统治年间,其政治非常腐败,道德开始沦丧,意识形态千疮百孔。从文化传统看,《镜花缘》重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大陆文明为核心。第十回写到了君子国,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第七回圣贤老者说过:“要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欲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小说将海外诸国看作是中华帝国的陆疆的延伸,表现出一种秉承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的体现。所写的海外之国的政治、文化,大多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影响。这些都透着深厚埋植于作者内心及社会实践中的儒家传统思想。斯威夫特主张古典主义文化,崇尚理性。西方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类心灵的基本特点,它的作用在于了解世界。而作为医生的格列佛,他航海主要是为了挣钱养家以及满足他对奇风异俗的好奇心。因此,在经历了几次差点丧生的冒险后,他仍跃跃欲试,又一次接受朋友的邀请:“The Thirst I had of seeing the World,not with standing my past Misfortune continuing as violent as ever。”(我过去虽经历了不幸,但想见识世界的渴望还是一样的强烈)。

四、结语

两种不同文明传统发展起来的海洋文化,有着各自鲜明的历史烙印,作为历史的传承者,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开放、包容、借鉴才能真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有感染力、有时代感的海洋文学作品,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35-60.

[2]沈庆会.古代海洋文学中异域想象与文化心理透析[J].芒种,2012,(11):142-143.

[3]王凌,黄平生.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初探[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3):41-47.

[4]彭婷婷,“二拍”中的海洋叙事及文学指向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4,(1):56-60.

[5]柳和勇.中国海洋文学历史发展简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7(2):1-7.

[6]刘立鑫,冷卫国.明清海赋反映的海洋文化[J].东方论坛,2012,(3):46-49.

[7]段春旭.《镜花缘》中的海洋文化思想[J].学理论,2010,(2):117-118.

[8]蹇昌槐.《鲁滨逊漂流记》与父权帝国[J].外国文学研究,2003,(6):46-51.

[9]郭海霞.英国海洋小说的起源与发展[J].外国语文,2012,(7):44-47.

[10]胡婷婷.19世纪英国海洋文学试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17):3-4.

[11]段波,张泉.19世纪美国海洋诗歌主题述略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2014,31(1):17-21.

[12]关合凤.从海洋文学名著看海洋意识的嬗变———以《鲁滨孙漂流记》、《白鲸》和《蓝色的海豚岛》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4):146-148.

[13]陈明安.《鲁滨逊漂流记》《白鲸》和《老人与海》中海洋的蕴涵和启示[D].武汉理工大学,2005.

[14]施经碧.美国海洋小说传统的构建——《海洋的弟兄:从莫比·迪克至当代美国海洋小说传统》评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23,(5):45-50.

猜你喜欢
明清时期英美比较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扬州明清人文聚落分布概况
明清室内陈设艺术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同曲异调共流芳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