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活得很精彩

2016-01-14 18:18沙剑青宋志娇
祖国 2015年23期
关键词:冀南江平根据地

沙剑青 宋志娇

在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有一位将军功不可没。他是黄麻起义里走出来的木兰山英雄,他是长征路上不畏艰险的红军战将,他是开辟至关重要的冀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人,他是血浴羊山中战功赫赫的指挥官,在他人生的危难之际,毛泽东用“同志”二字立证他的茕茕之心。他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即便身处险境,也绝对坚持原则。他的人生惊心动魄又丰富多彩,他的故事曲折个性又耐人寻味。他就是开国上将陈再道将军。记者近日有幸采访到了他的女儿陈江平,听她来讲述和追忆,女儿眼中那个不善表达又古道热肠的父亲形象。

一块猪油引追忆

说起父亲的参军缘由,陈江平娓娓道来。其实当时参加革命时他只是个懵懵懂懂的青年。因为父亲家里非常贫穷,他经常给地主放牛,也经常受人欺负。父亲给他们讲过一个故事:小时候家里穷,过春节他的母亲找了一块猪油。这块猪油不是吃的,而是留着给孩子们治病用的。以前的卫生条件比较差,母亲就将猪油用绳子吊起来,留作孩子们便秘时,让他们用热水冲一点服下。所以父亲经常强调:“我们那时候的贫穷,是你们没办法想象的。”

童年的陈再道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从小就有叛逆的思想,经常在给地主家干活时想出点子出气。他痛恨旧社会,所以当时他一听说由共产党组织的农民自卫队在招人,就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那以后,他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陈江平笑着说,要说他当时懂多少革命道理,我相信他是不懂的。他们开始参加革命,只想打破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陈江平坦言,其实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革命者都是这种情况,只有一小部分革命的先觉者,在学校里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和教育,才能从另外一个渠道产生革命意识。不过,父亲这辈人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就知道为什么要打仗,为什么要革命。在思想上,他们也有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陈再道将军英雄的一生,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出来的。

看《激情燃烧的岁月》有同感

说起父亲的家庭,女儿陈江平感慨良多:父亲是个孤儿。三岁时,他的父亲去世,11岁时,母亲也去世了。他还有一个姐姐,姐姐也是病死的。那个年代,在麻城,很多人都有痨病,其实就是肺结核。他还有一个叔叔,叔叔本来是在外面打工,母亲去世以后叔叔就回来带着他一块儿生活。那时,他觉得叔叔是世界上唯一的亲人,但他叔叔很快也病死了。父亲参加革命信念很强,没有什么牵挂,也没有亲人。他的亲人都是他的乡亲。

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解放以后,陈再道对他的父老乡亲都非常照顾。他经常去看望他们,并尽其所能地帮忙他们。那时陈再道一家住在武汉,离家乡很近,所以老家来人也很方便。陈江平说,每当看到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老家人带着孩子到军营门口,找石光荣一同吃饭的镜头时,那种熟悉的场景往往会勾起陈江平的回忆。

在她的印象里,小时候老家经常有人来,他们看起来营养都不太好。父母拿出自己的工资,尽心地招待他们:父亲给他们亲自下厨,安排住宿等等。陈江平的母亲也时不时给老家人找来一些旧衣服,让他们带回去穿。另外还有一些父亲老家的战友,由于在其他地方工作,没有办法照顾到家人,也托父亲帮忙关照。“我父亲会在自己的职权和能力范围内,尽量地给予照顾。但说到他给谁开后门儿,给谁找工作,这方面是没有的。”陈江平说,“我们那时都在上学,也需要交学费,家里并不宽裕,不过我母亲很贤惠,这些事全靠她来打理”。

陈江平表示,其实这并不是个别的现象,在父亲那一批人中,大多数人都有同样的经历。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个帖子讲毛主席的开销,他的每一笔账都记得非常清楚,其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开支,是给老家人的。在父亲百年诞辰时,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给予陈再道高度评价:“关心家乡建设,不负赤子之心”。

开辟根据地像“脱了衣服洗澡”

用陈江平的话说,父亲打仗是不计生死的。早在黄麻起义的时候,陈再道所在的四方面军就以打仗勇猛而著称。“但打仗光凭狠是不行的”,在陈江平眼中,父亲是一个脑子很聪明、很有智慧的人。因为打仗除了不怕死之外,必须要学会审时度势,要有打仗的灵感。

在陈再道的战争经历中,开辟冀南根据地是一个很大的亮点。1938年时,八路军已经有三个师,父亲是129师386旅的副旅长,当时为了进一步扩大战略纵深,中央开会要开辟敌后根据地。组织上派父亲去开辟冀南根据地。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个很危险的任务。冀南当时已经被日本人占领,并且还有兄弟会等一些地方武装长期盘踞于此,情况非常复杂。当时还是师长的刘伯承元帅找父亲谈话,刘强调,要搞好这个根据地是一个相当艰难的任务。因为红军之前的战斗多在山区,而平原地区和山区的地貌完全不一样,这将会给他的工作带去很多困难。

“你带部队去冀南开辟根据地,就像是脱了衣服洗澡,什么都暴露给敌人了。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刘帅一五一十地对陈再道说明了此任务的艰巨和重要。陈再道当时带了五个连,一个骑兵连,三个步兵连,还有一个侦察连,不到六百人就急匆匆地赶了过去。在那里建立根据地不到一年时间,队伍就从五百人发展到了一万多人。陈再道自已也没有想到,他在那里一呆就是八年。

“父亲经常对我们说,在冀南这几年,就不知道什么叫脱衣服睡觉,因为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会来。稍微一个反应慢,就有可能被敌人包围起来!”陈江平说,当时的任务非常艰巨,也非常特殊,父亲还要考虑各个方面的情况,所以在那里,他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也是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这几年着墨最多的原由。

父亲不愿意讲自己的事

在陈江平眼里,父亲是个非常重情义的人。父亲当年上抗大时,因为粮食比较紧张,学校按配额每天只能给每人发一块饼子。他有个战友,个子又高又大,分的粮食根本不够吃。父亲看到后,每天默默地将饼子掰给他一半,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毕业。

在父亲的几十年戎马生涯里,他的很多战友都死在了战场上。“他都叫他们‘穷弟兄,他说,有很多人都比自己优秀,却在战争中牺牲了,很可惜。”从陈江平记事开始,无论是之前家在武汉,还是后来搬到了北京,但凡父亲听到有烈士家属家里有困难,他一定义无反顾的去帮忙。

也许是觉得子女们没有经历过战争,无法真正理解战争的残酷,也或许是不愿意回忆过去惨烈的革命经历,陈再道很少在家里提及自己在战争中的功勋和成绩。不仅如此,通过和其他革命后代的交流,陈江平发现,父亲这一批人都非常相似:除了不愿意讲太多往事,他们选择严守组织纪律,默默坚守自己的岗位,通过履行职责和辛勤的工作,去告慰烈士们的在天之灵。

与这样的沉默相比,每年的战友聚会,则是父亲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每年过年他们都会集体到我们家里来,大概有几十号人,他们都在那里说呀,讲呀,非常热闹。”在陈江平叙述里,退休后的父亲每次看到一起战斗过,特别是从老冀南根据地出来的战友,就非常高兴。这种在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日子里培养出来的感情纯粹而真挚,令人终生难忘。

毛主席的一声

“同志”救了父亲

陈再道是非常典型的军人性格,爱憎分明,什么话都不掖着藏着,觉得不对的一定要说出来。1958年,浮夸风盛行,麻城要放"大卫星",陈再道非常反感,他直言不讳地说:“说别的事我不懂,但说到种粮食的事,我怎么会不知道?一亩地能出几万斤粮食,简直是胡吹……”因为这个事情,他当时还受了批评。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没有支持造反派,还耿直地向毛主席提意见。在武汉的“七二零”事件发生之后,在他人生最为危难的时刻,毛主席给武汉军区和武汉革委会写的一封信中称陈再道为“同志”,而正是这两个字,救了他一命,也体现了毛主席对他的信任。

陈再道将军出身军旅,性格耿直,说话直率,但同时又有非常幽默的一面。他与老战友们说话经常相互开玩笑,平时工作虽然难免有时争吵,但吵完后又风平浪静,谁也不会计较。因为在战争年代里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委婉的交流,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他们慢慢就养成了这种说话的方式。这种直率,是真枪实战中磨练出来的。

希望女儿做个好人

作为女儿,陈江平和父亲的成长背景差异很大。陈再道是从战争年代一步一步走过来的,非常艰苦。而她本人则是解放以后出生的,成长于和平年代,生活中,她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父亲的言传身教。陈江平说,父亲平时话不多,和她没什么刻意的感情表达。他对女儿也没什么特殊要求,只希望她做个好人。但他对子女的教育比较严,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要求他们不能有一点特殊,吃的穿的必须要和别人一样,甚至还要更低调一些。学习必须比别人努力,脏的累的事情,必须主动去干。

小时候,有一次陈江平有些贪玩,让一个叔叔代写了病假条,一天没去上学。巧遇老师家访,母亲知道后就严肃地教育了她,父亲也很生气,“撒谎和骗人是一个绝对不能被容忍的事情,是原则问题”,陈江平说自打那以后,自己再不撒谎,这种家风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渐渐成为自己人格中一种坚定的存在。

陈江平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养成了勇敢直率的性格。在“文革”中,她也曾做过一件让父亲很感动的事。武汉"七·二O"事件后,很长时间父亲一直被关在北京,生死不明,音讯杳无,家里人非常担心。陈江平那时候十五岁,只是个初中生,看着母亲和家人每天焦急的样子,她决定独自去北京找父亲。她给母亲留了一张字条,偷偷离开家,一个人扒上了走走停停的火车,三天两夜才到了北京。费尽周折终于在有部队看守的海运仓后小楼找到了父亲。“我激动得不行,但一听到他的声音,心就放下来了。”“见到我时父亲非常意外,表情惊讶地问我怎么到这里来了……”,虽然父亲当时没多说什么,但是多少年之后还会不时感叹:当时你怎么敢一个人跑过来?

在陈家,亲人之间的关爱从来不会放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到行动中,这种关怀虽然缺少语言的华美,却让人心头一暖。父亲母亲朴实无华的感情永久保存在陈家人的记忆里,成为岁月和历史的见证。

后悔没有多陪父亲

在和儿女的相处过程中,陈再道既坚持自己的观点,又能充分尊重儿女的选择。无论是择业还是个人大事,陈江平全是自己拿主意。而父亲作为军人,也每时每刻都用他那种正直的性格影响儿女,遇到一些他不能赞同和理解的问题,他还是会和儿女争论。“有不少事当时我们觉得他不合时宜、观念过时。但事后回头看时还是我们过于冲动草率了。不过只要不触犯原则性问题,他也不会执意干涉儿女的决定……”

退休后,只要身体允许,陈再道就会到各处走一走,看一看,察访民生,了解民情。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革命老区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只要看到还有乡亲们生活困苦,他都会痛心不已,想办法帮助解决困难。他每天早早就起床锻炼身体,平常一有空,就总爱拿个放大镜看报纸。

去世后,按父亲的心愿,子女将他的墓安置在湖北麻城,清明时他们都会去扫墓。陈江平感慨,作为子女,能为父亲做的事情很少,父亲生前从不宣传自己,写的回忆录里很大篇幅都是在讲战友们。对父亲在战争年代的经历了解太少是儿女心中的巨大遗憾。

作为陈再道的女儿,陈江平还是非常骄傲的,也非常崇拜父亲。他们那一辈虽然遭遇了各种艰难险阻,但是活得很精彩。时势造英雄,一帮热血男儿将心中的理想通过努力转化为现实,这是一件很棒的事。

陈江平是“将军后代合唱团”中的一员,团队经常参加公益性的演出,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父辈们的革命精神,并且将这种精神传达出去,这是革命后代的责任,也是父辈们的心愿。

陈江平感慨:“虽然多年住在一起,但是因为那时候忙于上班,早出晚归,并未有太多时间陪伴在父亲身边。父亲给我们讲当时的事情,我们当时不容易理解。现在年纪大了,才稍微理解一些,等到把他那么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理顺了,人却已经不在。真后悔啊,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一定多陪陪他,听他好好讲讲,再多讲一点……”

猜你喜欢
冀南江平根据地
Anomalous non-Hermitian dynamical phenomenon on the quantum circuit
“撒娇”老师更好命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Local evolutions of nodal points in two-dimensional systems with chiral symmetry∗
冀南地区观光农业园景观规划研究
记得住“乡愁”——冀南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剖析
牛江平:有股“牛劲”的创业者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