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基于智能手机媒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016-01-14 03:45罗春燕封彬贤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开放教育信息时代心理健康教育

罗春燕 封彬贤

摘要:当前大学生几乎每人都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对其心理和行为有着极大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智能手机的优势,开展信息时代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渗透式地传递心理健康理念。大学生可以利用智能手机特性,更安全地进行心理咨询,有效解决心理问题。为了避免智能手机带来的一些问题,可以从社会监管、学校引导、家长教育和自我控制等四大方面进行预防和控制,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发挥充分。

关键词:信息时代;智能手机;开放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050-02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智能手机已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容易携带的智能手机功能丰富,不再受限于时间地点要求,可以随时随地快捷接收和上传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各种信息。它作为新兴的媒体媒介,拥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智能手机可以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主浏览心理健康相关信息,视觉和听觉双重输入,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智能手机可以令大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主题讨论,充分表露个人心理状态,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加了解他们的内心,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实践平台。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传统教育模式局限在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学生大多消极被动,影响教育效果。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顺应时代需求,大胆探索信息时代下基于智能手机媒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基于智能手机媒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工作流程

1.创建学生心理数据库。学生心理数据库包括以下信息:真实姓名、班级、智能手机号码、心理测试数据、心理状态等。如果进行过心理辅导,收录相关记录。不但可以做年级专业分组,还可以根据心理状态分群:心理健康学生、心理亚健康学生和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三个群体,下设各种心态相似的子群组。每个群组类似团体,有公开的小组名称、群组内部活动和团体辅导教师。

2.传播个性化的学习信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科学的生活方式,使其能从容应对各种心理危机。教师定期通过文章、视频、广播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将复杂抽象的知识和技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迅速传递到大学生的智能手机里,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具体内容包括常见心理问题特征、心理调适技巧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等。不断地对栏目内容进行更新,注重学生自主性的激发。学生以授课知识为源头,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随时收集学生反馈意见,必须保证传播内容符合学生个人的需求。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因素是学生的内在经历。课程要将学生心理体验与心理知识融为一体,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在互动过程中有所领悟并成长。例如当前不少人在现实中很难获得自尊感和成就感,但通过玩手机游戏可以获得替代性的满足。学校可以开发一些心理健康相关的APP游戏,通过设置模拟情境,让学生在线组群讨论,进行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及时解决心理困扰。这种寓教于乐的游戏形式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3.实施网络心理测试。心理测试量表可让大学生随时通过自测评估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进行心理调适。它同时帮助心理咨询人员了解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筛查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因此心理测试能够积累大学生心理资料,为及时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确定其心理问题类型以及进行心理咨询提供科学的依据。特别是网络心理测验能够减轻传统心理测试中烦琐的量化工作,获取数据自动归入学生数据库,轻松提供纵向和横向比较结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直接深入解决心理问题提供有利条件。

4.提供针对性辅导。通过学生数据库的分析,可以分为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编制不同的咨询信息。如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由心理咨询师一对一进行辅导。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往往没有勇气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远程信息的实时交流与私密性,满足保护个人隐私的需求,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大学生少了心理顾虑,心理咨询教师可以更深入地与大学生讨论心理困惑。

当部分有心理困惑的同学通过网络已经自如地与教师交谈内心的隐秘,建立彼此信任的咨询关系后,需要进行情绪化的密集倾诉,可以选择和老师电话交流。学校每周固定时间安排心理咨询师接听心理热线,方便他们及时把握学生心理状况,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意见。当某些心理问题与学生的原生家庭有关时,需要协同家长利用电话共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面临最为棘手的心理问题,网络和电话咨询效果均不能见效,必须征得学生同意后进行当面辅导。这种灵活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仅使学生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接受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可使他们高效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咨询的质量。

5.呈现多维度反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学生通过智能手机对各种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发表自己的评论或者对针对性的个人辅导情况进行信息反馈;另一方面是学校通过评估学生的心理数据库信息,实施动态分组和效果评价。

二、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智能手机信息引发学生的共鸣并非易事,要激发学生交流和行动的难度更大。其次,贫困生可能是心理问题出现得比较多的群体,但他们的智能手机使用时间比较少。最后,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导致智能手机成瘾。智能手机成瘾是一种过度使用智能手机功能(特别是上网、网络游戏等)而产生心理依赖和伴随身体不适的一种行为成瘾。有研究表明,33.5%的大学生存在智能手机依赖状。一旦智能手机没电或联络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严重的甚至引发人格障碍。过度使用智能手机者具有更高水平的抑郁症状、述情障碍和人际交往焦虑。

三、解决策略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将法律约束机制引入电子空间,健全有关电子信息网络的法律规定,从源头上杜绝有害信息的传播。智能手机运营商、网监等相关部门应该对信息及智能手机业务进行协同管理,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智能手机文化环境,大力开发心理健康相关APP。抵制不健康的传播行为,最终在全社会形成契合新媒体发展的健全制度,真正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们走向新媒体时代健康的数字化生存。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优势,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加强师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加强宣传文明使用智能手机,共同努力,营造理性使用智能手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不仅要在课堂课程、讲座沙龙、社团活动中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专题,同时要通过班级、宿舍、微博、QQ群、微信群等多平台、多途径逐步推进网络素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具体包括:对相关法律和行为规范的了解,对网络积极因素的利用能力,对网络消极因素的防范能力和提高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科学管理时间,和谐人际交往。对于已经出现智能手机成瘾症状的大学生,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等技术,帮助他们调整心态和行为,逐步摆脱智能手机成瘾的困境。对家长来说,首先,要熟悉网络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将使用网络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告知子女。其次,家长必须重视正确的家庭教育,尊重子女,加强与子女的平等交流与沟通。主动和老师及同学联系,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精神状况和心理动态等。

对于大学生自己,首先,加强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其次,与父母、老师和同学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再次,提升时间管理能力,适当控制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把手机视为学习工作的必要工具而非玩具。对出现智能手机依赖症的学生,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远离智能手机,调整自己的心态。最后,如有需要,尽快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去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1]程振凯.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正外部性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259-261.

[2]山平.现代化技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58-59.

[3]黄海,余莉,郭诗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3,(4):414-416.

[4]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1):66-69.endprint

猜你喜欢
开放教育信息时代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信息时代 成长的孩子们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
开放教育会计学专科实践教学解析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电大开放教育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分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