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以山西高校为例

2016-01-16 03:00焦枫媛
关键词:新媒体

闫 婕,焦枫媛

(1.吕梁学院 历史文化系,山西 离石 033000;2.中北大学 信息商务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以山西高校为例

闫婕1,焦枫媛2

(1.吕梁学院 历史文化系,山西 离石 033000;2.中北大学 信息商务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摘要: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很大的负面效应。山西高校的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存在着深度依赖新媒体环境、信息评判能力和自媒体运用水平不足、媒介道德法律素质不强等媒介素养缺失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既有主观上大学生自身对媒介素养的认识不足,也有客观上学校教育缺失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高校要从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净化媒介素养培育环境和提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三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的教育体系。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媒介素养;山西高校

媒体素养在1992年被美国传媒素养研究中心定义为人们面对传媒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性回应能力。[1]当今的大学生作为和新媒体共同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的价值观尚未定型,对于新媒体技术和载体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成为受新媒体影响最深的人群之一。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正面积极的观念、高尚的审美情操、敏锐的信息识别力,对于净化媒介环境、传播正能量、促进新媒体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当前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笔者选择山西省内四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吕梁学院、山西财经大学、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山西药科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媒体素养的途径。

1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现状

在新媒介飞速发展的今天,大量涌现出来的新观念、新事物、新潮流,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根据2015年6月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为5.94亿,网民中占比最高的是学生群体,为24.6%。[2]据笔者对山西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可知,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1.1深度依赖新媒体环境

90后的大学生的成长与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几乎是同步,网络是他们获取知识和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对于网络的深度依赖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调查中被问到“是否有上课玩手机的情况”时,87.3%的大学生回答是“经常有或偶尔有”,只有12.7%的回答“没有”,可见上网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闲暇时间;而被问到“上网主要做什么”时,回答“聊天”的大学生占到了22.6%,“收发邮件”的占到了15.2%,“打游戏”的占到了15.2%,“看影视娱乐”的占到了14.2%,“发表心情、说话”的占到了7.2%,“购物”的占到了10.3%,“浏览新闻”的占到了8.1%,仅有3.69%的大学生选择“阅读学术内容”。由此可见,大学生们习惯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减少了和现实世界的交流,不利于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对新媒体环境的深度依赖促使他们疏离了传统媒体,尽管现阶段的报纸、广播、电视仍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但他们疏离了这些传统媒体,无法充分接受正面教育,非常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1.2信息评判能力不足

作为在新媒体环境中成长的一代,大学生对于新媒体应用技术比较熟悉,但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较为庞杂,对于信息的评判能力有限,很难意识到媒介信息背后潜藏的复杂因素,生产者的真实意图更无法想像。调查中被问到“你是否认为媒介在推广其产品的过程中也推广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时,79%的大学生认为有这种可能性,而11.2%的给出了否定答案,还有9.8%的表示不清楚。这说明高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媒体知识,了解大众传媒的商业属性,但是对于媒介对人造成的影响认识不足。调查显示,有35.8%的大学生判断新闻事件的主要依据是媒体报道,但在对待信息来源的问题上,23.5%的大学生表示总是会留意文章的作者,而13%的大学生则从不关注文章的来源和作者。媒介信息的来源也是信息真实性和权威性的有力证明。大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疏忽显而易见,这必然影响到大学生对媒介内容的分辨和利用。在对于信息评判理解能力的调查中,对于“是否能发现新闻形式出现的广告”这个问题,只有13.6%的大学生肯定回答“能够发现”,而回答“一般能”和“偶尔能”的学生比例分别有33.8%和29.6%,回答“完全不能发现”的也占到了22.9%,这说明大学生对于广告的评判能力还有所欠缺。在被问到“是否能区分新闻报道和观点言论”时,21%的大学生回答“能够分辨”,41.1%的回答“一般能”,32.2%的回答“偶尔能”,只有5.8%的回答“不能分辨”。新闻报道和观点言论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新闻报道是在叙述客观事实,客观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观点言论则是对某一事件表达的看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现在的媒体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容易让大学生失去立场,影响其正常的判断力。

1.3自媒体的运用能力尚需提升

新媒体的出现降低了大众制作媒体信息的门槛,人们可以轻松拥有自己的新媒体平台,自由地发布自己的状态,表达自己的观点,信息的创制者和使用者界线越来越模糊,从而开启了一个自媒体时代。根据人民网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日常社交应用最多的媒介为QQ,所占比例为88.3%,其次是微信,所占比例为84.9%,第三是微博,所占比例为60.7%,但是从大学生发布的媒介信息内容来看,大多是一些日常生活的记录或者生活感悟,而缺少学术性和深度思考的内容,对于公共事务的讨论也不多见。[3]可见,内容质量限制了信息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中很难见到有影响力的大学生意见领袖,更难见到其发挥引导舆论、贡献社会的作用。调查中被问到“你参加过何种形式的新媒体内容制作”时,87.3%以上的大学生都制作过个人微博、微信、QQ空间,而参加过新媒体新闻制作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10.11%,制作过微电影的所占比例为12.2%,制作过数码图片的所占比例为22.3%,总体上来说,大学生的新媒体信息的制作经验有限,且大都是浅层次的制作,用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媒介的意识更是不强。

1.4媒介道德法律素质堪忧

媒介道德素养是大众在使用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中的重要内容。当今大学生总体上对网络道德规范认知较为模糊,对网络法规的具体内容也知之甚少,因此他们违反网络道德和法律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被问到“你曾有过哪些滥用媒体信息的学术活动”时,有66.6%的大学生选择在未注明出处的情况下,从期刊、书籍上抄袭他人的文字、观点,40.4%的曾经大量复制网上的文字内容进行简单的修改、拼凑,12.3%的直接购买过论文。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滥用媒介信息的情况非常严重,这不单单是道德问题,还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等问题。对于“你是否接触过网络色情内容”这一问题,大学生回答“经常接触”的所占比例为17.2%,“偶尔接触”的所占比例为28%,“从没接触过”的所占比例为54.8%,从没接触过的大学生中大部分是女生。在问到对于“人肉搜索”的态度时,回答“赞同”和“不反对”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为62.2%,这是涉及基本人权的法律问题,但大学生们的态度有偏差。新媒体环境复杂多变,大学生由于缺少相关内容的教育,媒介道德和法律水平堪忧。

2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

2.1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认识不足

90后的大学生社会经历尚浅,往往是从家庭到学校的单一成长模式,对社会的认知度偏低。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往往看起来开朗活泼,但内心深处则十分孤僻,他们渴望和别人交流,但又害怕别人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伴随他们成长的新媒体满足了他们的这种社交要求。新媒体的出现让90后大学生拥有了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面对这个世界的方式,但社会认知的不足又使他们在交往中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不足,从而在自我认识上容易出现偏差。一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认为自己拥有的媒介知识已经完全可以应对每天海量的媒介信息,没有提升的必要,不在意发现媒介背后的信息、新闻背后的新闻。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自我意识过弱的情况,这些大学生往往自卑、消极,对事情没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力,容易否定自己,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们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求慰藉。[4]这些大学生由于媒介知识不足,对媒介信息的采集、制作、发布程序不了解,也没有对媒体运作过程中存在的歪曲事实的情况进行深入思考。以上大学生对媒介素养认识不足的情况,阻碍了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造成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

2.2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缺失

我国高校目前的媒介素养教育一直是针对培训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教育内容单一而不深刻,更鲜有面向大学生开设的媒介素养教育通识课程。首先,我国高校整体上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是需要从小学持续到大学的,或者做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或者把内容融入或渗透到其它课程中,使之逐步成为终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普遍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系统的实践训练,也没有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高度,现有的教育方式是直接给大学生一套评价标准,让他们把媒介信息对号入座,他们只能在缺乏媒介素养基础知识的情况下通过经验和直觉来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5]其次,我国高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缺乏。在调研中,这四所高校都缺乏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门教师。我国的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往往是新闻传播专业的老师或者政治辅导员,他们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带有政治任务来从事媒介素养教育,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或者是专题讲座,而这些选修课或讲座也没有考核和评价标准。大学尚且如此,在中小学能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了。大学生媒介素养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中小学没有接受过媒介素养教育。第三,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我国自新世纪以来对媒介素养的研究逐渐增多,但都是基于地方或某一高校的实证分析,很少真正从细分受众做定量研究者,也很少出现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这一状况所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目前还没有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权威性教材,相关辅导书籍也严重缺乏,更没有统一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标准。

2.3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也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市场经济环境下新媒体技术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和新媒体技术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在新媒体信息的海洋中,时刻处于一种信息焦虑的状态,如“我还有几条新信息没有阅读,几封邮件没有回复”等。在这样海量的信息中,大学生要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非常困难,在调查中只有15.7%的大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网络媒体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有49.2%的大学生基本能找到,有23.7%的大学生偶尔能找到,有11.4%的大学生根本找不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办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实与虚假并存,高雅与低俗同在,信息的真实、客观和公正性深深隐藏在庞杂的广告、新闻背后,使大学生甄别的难度增加。其次,媒介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缺失。一条媒介信息,是通过记者、编辑和节目制作人对其进行修改、删减、评价后制作出来的,这些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缺失会直接影响大众的媒介素养。新闻和广告的采编和制作需要新闻标准、艺术标准、政治标准的统一,缺乏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会造成媒介信息的低劣,影响大众的接受效果。现在的部分媒体人职业理想弱化,“三观”不正,仅仅把媒介产品当做谋生的手段,没有尽到信息“把关人”的职责,新媒体传播中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的特点很容易形成网络谣言等社会问题。在新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这些“把关人”为了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博得观众的眼球,信息制作泛娱乐化、低俗化,社会责任缺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的媒介观念的形成。最后,政府监管不利,相关法律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已经不足以应对新媒体时代出现的许多新问题,相关的立法工作较为滞后,政府网络监督不力,在净化网络环境的技术支持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3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

3.1加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

首先,高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之中。现阶段,国内高校的教育中仍然很少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专门的课程设定,即便部分课程稍有涉及,但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也是更关注技术与技能方面,而没有关注如何提高媒介素养这类问题。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的课程框架应成为一种趋势,广泛设定媒介素养教育课,或是在相关学科内纳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使其成为大学生通识教育的内容之一。[6]根据目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组成情况,高校要建立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机制。高校在设定媒介素养教育课时,应在内容设置方面注意以下几点:①有关大众传媒基础理论的教育。这主要是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媒介理论并认识到媒介环境是如何产生的。②有关媒介行为道德教育的内容。高校在媒介素养教育课中,应纳入媒介信息道德教育内容,让大学生在制作信息、传播信息、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形成并加强道德认知与自律认知,让大众传媒环境得到净化。③有关媒介运用技能的教育。在这一方面,高校应让大学生形成大众传媒工具认知,将消极媒介应用淡化,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媒介认知,创新性地运用媒介信息,达到自我价值的提升。

其次,高校应强化大学生媒介实践锻炼。①对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堂教育是主阵地,社会上的实践则是课内教育的有效伸展,是教育由理论层面迈入实践层面的伸展。社会实践的目的十分明确,即始终跟随课堂教学内容而开展。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高校一定要按照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提前做好社会实践规划,防止出现自由、散漫、无序的现象。②高校要充分运用学校网络媒介,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实践教育。高校是传递科学理论与现代化技能的关键阵地,媒介资源充足,如学校报刊、学校电视、学校广播以及学校网络等,这类传播媒介本身距离大学生很近,信息容量和辐射范围也很大,是高校教师与大学生获取新闻的关键途径,受到教师与大学生的一致青睐,所以,高校媒介理应是其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主要平台。[7]243-246

3.2创设良好的媒介素养培养环境

首先,从高校方面来说,要切实改善校园网络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媒介素养学习氛围。高校要将自身的媒体优势与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各类传播手段与宣传方式给学生创设一个健康而美好的文化环境;建立好网络素养培育的网页或网站,强化对高校内网的监控,给大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安全、秩序化的网络环境。其次,媒体要肩负起舆论引导责任。媒体应当由政治引导、社会职责、文化打造三方面发挥职能。新媒体时期,主要媒体丢失了独家报道的自主性,同样的话题不断涌现,这让主流价值引导失去了应有的效用。对于网络公众环境与私人环境不断交叉重合的新情况,媒体应当履行其社会职责,约束自身言行,提升媒体队伍的专业素质与服务质量。媒体应避免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而使报道的水准降低,避免过渡夸大娱乐成分却忽略了道德层面的教化意义。第三,政府要完善好网络监管职能。我国有关部门应改进当前所处的信息环境立法缓慢、尚未系统化的情况,提升网络监管的法律维护力度;建立经营服务法律机制,落实职责,实施网络行业市场监督与管理,加强网络从业者普法认知,打造客户文明上网条件;加强堵截与过滤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让信息纯度得到净化,让网络运行风险降低;寻找技术支撑,打造安全防御体制,利用防火墙将垃圾信息与杂陈信息过滤掉,利用加密方式制止隐私外泄,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第四,家庭应当在教育中发挥辅助作用。家庭是所有人启蒙教育的初始阵地,应当利用家庭氛围的影响,发挥表率教育作用。家长们应该与时俱进,及时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同孩子们一起上网查阅信息、评论是非,给孩子们提供安全的上网环境,培育其健康使用网络的认知。[8]

3.3提升高校教师的媒介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所有的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新媒介素养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大学生知识和技能,培养大学生的高尚和健全人格,关注大学生的个体精神成长。所以,高校教师除了应具备个人媒介素养外,还需要有一定的职业媒介素养。首先,高校教师要有现代的教育观念,在新媒体环境下,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大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性、参与性,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观。[9]251其次,要掌握好新媒体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在教育教学中熟练使用新媒体资源和技术,随时更新媒体知识,了解年轻人热衷的新产品、新技术。第三,高校教师能够批判性地解读媒体信息、透视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商业意图,培养大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批判、选择、创制媒体信息。[10]

高校提升教师的媒体素养,第一要开展培训活动,全员普及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既可在职培训,也可短期脱产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注重学科的交叉性,既要有媒体能力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也要有新闻学、传播学的培训;第二要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成果推广和资源共享,营造科学氛围,划拔专项基金,鼓励教师开展研究,提升教学效果和自身媒介素养;第三要建立评价体系,规范媒体素养教育。评价指标应基于三个方面,一是观念意识,二是技术应用,三是媒体信息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的意义[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01[2016-01-15].http:∥www.cnnic.net.cn.

[3]人民网.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 [EB/OL].2015-07-20[2016-01-15]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720/c397572-27329888.html

[4]王莲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08-116.

[5]陈慧羲.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6]张泰来.新媒体素养: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0(1):55-57.

[7]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解构与重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8]黄楚新.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120-124.

[9]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10]李林英,郭丽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Analysis on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Media Literac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Media——Taking Universities in Shanxi as an Example

YAN Jie1,JIAO Fengyuan2

(1.Dept.of History and Culture,Lüliang University,Lishi 033000,China;2.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Business,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Jinzhong 030600,China)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makes people’s life convenient,but also affects people negatively.After surveying the media literacy of Shanxi college students,we know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the following problems,relying too much o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judging ability and the level of media usage,weak ethics and legal media quality.The causes of this situation are lack of understanding subjectively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lack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environment objectively.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media literacy,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urify the media literacy cultivation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university teachers’media literacy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multi-level,three-dimensional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new media; college students’media literacy; Shanxi’s University

文章编号:1673-1646(2016)04-0088-05

* 收稿日期:2016-03-17

作者简介:闫婕(1983-),女,助教,硕士,从事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6.04.017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