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背景下基于1+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01-19 13:04张胜男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25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转型

张胜男

摘要:从当前本科院校应用转型的大环境入手,分析转型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课程设置跟社会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对培养模式中不同年级的课程设置体系的整体优化做了深刻思考,构想了紧密型校企合作的“1+2+1”模式:即一年级零距离深入企业认识基本的学科基础;大二大三理论联系实践、企业陪伴课堂教学,边学边练,加深、巩固、加快所学理论知识;大四企业实践为主,作为工作入门的训练,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使转型后的培养模式能真正培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得到认同的社会适应型人才。

关键词:“1+2+1”培养模式;应用转型;紧密型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6020401

0引言

在微机控制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基础专业。我们要抓住这一极好的专业优势,通过跟企业四年一轮的紧密合作,将相关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的联系便需要尽早、而且全方位向学生展示,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应用和知识本身等更多的方面建立自己对专业的兴趣;继而使他们在校期间在不断可以有企业实践和课堂实验的基礎上去掌握好基础知识,并勇于创新;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实习对于进入工作状态,做好企业规划打好基础。这样他们进入社会后,才可能用兴趣去开拓自己专业的应用,跟上社会需求的步伐。

这样的培养模式研究可以使大学生整个在校期间都能充分燃烧自己的青春,利用学校期间生活压力还比较小的优势,有了基础,敢于创新和梦想;进入社会后可以很快的适应社会,并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性。

关于地方高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外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如美国高校有:辛辛那提大学“工学交替”模式、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模式、仁斯利尔理工学院的“创业孵化器”模式、加州大学“个人专业”模式、哈佛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斯坦福大学的“产学研”模式等等;德国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等。这些模式都是很成功的案例,但是我们国家有自己的现状,只能在这些模式的启发下,灵活的综合各个模式的适用性来加以采用。

国内也在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中不断探索,有“3+1”模式,“三维一体”培养方案,CDIO模式“做中学”等等。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企业特色和经营理念,我们借鉴已有经验的同时,也要发展更适合自己的方案。

1课题界定

本课题在民办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基础,旨在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通过四年全程跟电气类企业联合培养,采用1+2+1企业培养的分阶段参与形式,提高教师资质,加强课程体系中理论和实践的实用性,研究出切实可行高效的培养方案。

这样一整套的教学方案对于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要求都要上一个台阶,企业的前期低投入也可以收获后期的高产出。如果有这样的切实可行培养方案普及,将是企业、高校、教师、学生都可以共赢,并且带动整个社会进入创新高效的良性循环。

2课题理论依据及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为培养对象构建的知识、能力、数值结构以及实现培养功能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希冀培养的人才基本特征。所谓理工科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由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式、质量评价标准等为指导,建立相关的教学方案。

本课题研究旨在建立一套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对完善且实施性强的培养方案,可以调动高校师生的积极性,极大地燃起在校学生在他们的本专业学科中的青春热情,这一点便可以保证整个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合理设定培养方案,使整个大学培养过程中,第一年一定要用企业自动化应用的专业细节(比如激光雕刻等产品可视、自动化技术含量高的应用)打开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从紧张的应试复习中解脱之后并不是进入懒散茫然无目标的状态,而是用现实生活与大学知识的紧密连接的大一教育使他们发现生活的乐大二大三期间,希望可以使同学们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有序的进入企业进行实践,跟课堂的理论和实验课紧密结合。大四便是企业实习。

这样的方案需要灵活高效的课程体系,需要强有力的教师团队和企业的支持,才能合理改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达到学生的整个理论教学要及时灵活的结合实践,不在时间和空间上完全分割。

这样将会实现教师队伍实践能力提高的整体优化。实行在职教师跟当地企业严密合作、教师梯队培训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措施,按课程模块建立课程组,各课程组存在交集,相互促进。每个课程组按理工科地方企业需求的步伐实时更新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并同时关注地域的扩展性。

跟企业合作优化实践教学环境体系。企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严密结合,整个教学过程中,参观企业,动手实践灵活结合,学生和教师的主动和机动性提高,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增加一些入门实习和课中实验,跟企业联络紧密,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应用都可以在。

大一时期让学生在跟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基础上,完成专业基础课和相关社科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广泛学习,让跳出应试复习牢笼的学子们有接触社会的真实感,并对社会知识找到自己的兴趣方向,并产生对知识的饥渴。

大二大三时期循序渐进,理论课和专业课都在实践中进行学习,实践课时应大于理论课时,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每堂课教师的作用都应是承上启下,对于新内容点到即止,勾起同学们的求知欲,大多相关知识甚至一些可以方便的简单实践由同学们自发在课下完成,再次上课时完成主体实验和难点重点的总结即可。需要时实践课可以随时有序的跟企业一起进行。

大四上学期即可进入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实习对于进入工作状态,做好企业规划打好基础。

整个方案的实施需要课程体系的创新,紧密校企合作关系的创新,来保证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有效及有力实施。

3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个宽口径专业,其适用面非常广泛,“1+2+1”培养模式切合地方三本院校的应用转型发展的实际情况,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时间利用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起适合我们的知识传递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