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咸宁绿色崛起

2016-01-20 02:52王胜弘
决策与信息 2016年1期
关键词:咸宁城区人口

王胜弘

今天的咸宁和我们现有的生活状况是由三五年前乃至更早时候的选择决定的,而三五年后的咸宁生活则是由今天的选择所决定。“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归根结底是对未来三五年咸宁的城乡生态、形态、业态及居民生活状态、品质进行谋划,作出决策。正确的决策对咸宁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极为关键。决策的本质是选择,选择胜过努力,而选择往往又是很艰难的。

从国家宏观发展大局及湖北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影响、制约、促进咸宁的发展走向、历史方位和板块结构、行政建制的因素很多,利弊兼有,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需要研究和把握的问题也很繁杂,而统管全局、牵涉进退、统领未来的关键,我认为是全市上下必须清醒认识到今天的咸宁处在历史罕见的大变局中,必须组织动员市内外乃至国内外一切资源,大力推进“四集同步”,理性认识研究、科学处理好“两大关系”。“四集同步”,即规划引导人口向中心城区及县城集中、产业项目布局向优势资源集聚、支柱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扶持政策向支柱产业集团倾斜。“两大关系”,即咸宁与武汉的关系、咸宁中心城区与周边各县市的关系。

在新常态下,未来城市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地对优质资源的争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大战,呈现同步、同时、相向发力的特点。百舸争流,百业俱兴,不进则退,需要干的事确实太多太多,但时间却有限,而且我们能够整合利用的资源并非十分丰富,因而只有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整合资源,聚焦压强,形成突破性合力,进而发挥差异优势,深挖人文内涵,爆发超常能量,实现咸宁全面小康和绿色崛起。

也许有人问,人口向中心城区及县城集中,咸宁需要吗?科学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的问题是事关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人气是财气之源,人流是物流之本。“纵观中外城市,都是在人口集聚中走向繁荣,在人口凋敝中走向衰败。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人口增加了,而经济社会走向衰落,也没有一个城市人口减少了,而经济社会走向繁荣的。”

宏观上观察我国人口总量、结构和政策,特别是对人口净流出、低生育率水平、目标人群低生育意愿、快速老龄化带来的白发浪潮、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下降等指标综合分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城市人口竞争主要是适龄劳动人口特别是年轻人口的竞争,这将决定一个地方的兴衰。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人口的不断集中和集聚,将是无法回避的历史趋势,何况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40%-60%),各地城市化势头依然强劲。目前咸宁的短板固然不止一个,但作为中等城市的中心城区,都市核心区人口总量偏少、首位度偏低、龙头效应弱、人口城市化明显落后于空间城市化。全域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长江大桥、码头等现代化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完善,对于产业城市化和文化城市化水平不高的咸宁城市核心区,非但不是一件好消息,反而相当不利,因为在大交通的强大流通力、大武汉的强大吸纳力和县市强劲扩张力的综合作用之下,城市核心区正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有被掏空的倾向。这是经济、交通、人口、历史沿革惯性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等种种因素交织之下咸宁中心城区的二律背反,对咸宁城市形态的发育定型和行政区划走向都具有重大影响。

从微观上分析,几个数据也印证了上述判断。近年来市区和县市房地产销售数据、购房人户籍统计表明,2013年至2015年市区售房总量与县市总量基本持平,武汉人购房年均占比不到13%,嘉鱼等5个县市及外地人在市区购房占16%,购房主体仍是本地人占大多数。

市统计局《关于“十三五”时期咸宁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指出:“劳动力投入贡献率呈波段式下降,劳动力投入的可持续发展令人担忧”;咸宁消费率从“十一五”时期的48.1%降到近几年30%的水平,且消费弹性系数也有所下降。

从人口统计数据看,2009年至2014年全市户籍总人口和市中心区人口徘徊不进,始终没有突破300万和30万。按照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二城市指数应该是2,四城市指数应该是1,而咸宁与赤壁首位度2009年为1.158,2014年为1.159,5年内几乎没有增长且大大低于2;与赤壁、通城、崇阳及通山的首位度仅为0.30,远远小于1。

综合研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咸宁城市人口集聚度非常低,城市发展要素在城市核心区的集中程度非常低、支柱产业不显,市区吸纳武汉、外地特别是所辖县市人口的比例远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值得从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供给规划和户籍政策、吸引措施等角度深思。在“十三五”时期,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有力把握、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咸宁在未来城市版图上将会扮演一个特别尴尬的角色。中国人口总量虽是庞大的,但能为所用的人总是稀缺的。为了中等城市咸宁的美好明天,我们在做“十三五”规划时,务必把人口集聚发展战略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上,防止“见物不见人”的一厢情愿式构想,加快研究中心城区吸引武汉、吸纳县市及外地人口的“组合拳”,以迁移性、流动性人口增长取代机械性自然增长。特别是有针对性地从房地产土地供给、户籍社保政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研究出台吸引投资型人口、创业型人口、就业型人口、发展型人口、享受型人口及养老型人口的政策和规划。吸引在外打工的几十万咸宁人回归家乡、优先落户于中心城区,要吸引武汉几百万大学生在咸宁乐业安居,吸引在本市读书的上10万大中专毕业生留在温泉地区就业创业。以上各点,市高层领导均应提高到战略优先层面思考,同时全方位地落实到战术项目上来。

产业项目向优势资源集中,就是向得天独厚的绿色资源集中,盘活做大绿色资产,汇成强大绿色资本,形成绿色文化核心竞争力。在生态文明和“互联网+”时代,天赐祖传给咸宁的良好生态本底和富庶物产,是我们发展产业的极好基础条件。我们既然可以无中生有,为什么不可以锦上添花呢?“十三五”时期,咸宁的产业规划要“集中优势兵力”,集聚着力点,避免分散化,优先发展资源型产业,把竹产业、茶叶和油茶产业、桂花产业、其他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把色彩变成产业、把村庄变成景区、把民居变成旅店)作为咸宁产业布局的重点方向,加快要素集聚和支柱培育,跨界跨行政区域组建茶叶、油茶、桂花、楠竹、乡村旅游五大特色产业集团,形成咸字号的羊群、狮群和雁队,促进支柱产业向集群化发展;在发展新兴产业上,优先选择,培育能够与武汉产业对接配套且利于链条化、本土化的高新技术项目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加快集团化发展;政府主导的财政、金融和税收、土地优惠,扶持政策优先向产业集团倾斜,不撒胡椒面,不打冒不起泡泡的水漂。

处理好咸宁与武汉的关系,实质上是合作共赢、借力用势、共建共享问题。咸宁对待武汉的态度,不能再摇摆不定或含糊不清。因为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地位还是史缘、地缘、业缘、人缘看,武汉对于咸宁不可替代,咸宁注定离不开武汉。撇开武汉谋发展,不是明智之举。因此,咸宁要明明白白、理直气壮地紧靠武汉、对接武汉、满足武汉、服务武汉、撬动武汉、开发武汉,把武汉变成咸宁最大市场,更多分享武汉的现代文明和大都市风情;还要把咸宁建成为武汉周边最美的四季大花园、休闲大公园、健康新家园、创业新乐园,吸引更多的武汉人特别是大中专学生、中产阶层、企业家、艺术家及其他知识分子在咸宁工作、居住、休闲、旅行,让武汉人在咸宁找到家的感觉,分享咸宁的生态文明和田园风光。把这种吸引,落实到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上,比如在市区规划建设有视觉冲击力、令人震撼的大彩道(至少10公里长、色彩绚烂的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大百花园(单个占地至少几百亩以上)、大湿地公园、大桂花园(至少1000亩以上)以及一批五彩田园、一批美丽乡村等,落实到具体优惠政策、措施中,如外籍人在市区购房和创业者的户籍、社保、教育、金融优惠政策等。

对于武汉,咸宁人非去不可。而对于咸宁,武汉人则不一定非来。所以,咸宁的吸引力就是未来的竞争力,我们务必下定决心,志在必得,终会功到自然成。

处理好咸宁中心城区与嘉鱼等5县市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摆正中心和周边位置问题。在这些关系处理过程中如果主辅不分,平分秋色,没有优先和倚重,那么,不仅中心城区难以崛起,而且整个咸宁会面临“三国”之虞。要像省委省政府支持武汉率先发展的理念一样,有力度,有强度,有定力。首先要从心态上支持市区优先发展,人口集聚优先、资源配置优先、政策措施优先、房地产用地供给规划优先。对县市新增房地产项目用地予以调控,通过与武汉的合作、嫁接甚至撬动大武汉省会城市功能的转移,大力发展中心城区的优质教育、优质医疗卫生、优质房地产,大力建设魅力文化、美丽产业、优美生态环境,吸引各县市城关镇及各乡镇人口向大温泉地区也就是中心城区集聚,带来投资、消费持续的增长。咸宁发展不能南腔北调,更不能东扯西拉,要有鲜明的主旋律。至于市区已出现的局部堵车问题,可以通过对商业网点规划布局的调整、城市路网结构调整和道路密度的增加、驾乘人员文明素质教育的提高等系统措施逐步予以解决。

赤壁大战以弱胜强的战例似乎在暗示,咸宁这个地方,聚则兴盛隆起,散则无足轻重。眼光决定未来的风光,“十三五”的巨大发展契机,咸宁不容错过。

[责任编辑:彭 亮,肖偲偲]

猜你喜欢
咸宁城区人口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涌泉相报!湖北咸宁驰援河北
咸宁春兴
人口最少的国家
坐井观天石头国
聚焦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区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
印度人口2025年超中国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Views Of English Language
谈许鸿飞的东莞市附城区虎英雕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