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诺奖背后的尘封历史

2016-01-21 10:51朱微
出版人 2016年1期
关键词:亲历者青蒿素疟疾

朱微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及在青蒿素研究中的重要贡献而获奖,从而成为我国本土首位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对于中国科学界意义非凡。

屠呦呦的获奖,也让青蒿素的研发历史被深入挖掘,一项代号为“523”的国家任务及其背后一群老一辈科学工作者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值此时机,湖南教育出版社“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迅速推出《“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通过屠呦呦等29位“523”任务和青蒿素研发亲历者的口述,结合丰富的原始资料和相关文献,对“523”任务以及青蒿素的发现与发展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

“523”任务全程揭秘

这本40余万字的图书,是国内首部完整记录“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历程的图书,讲述了中国首个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背后一段珍贵的历史,并真实再现了这段历史的复杂与艰难,曲折与争议。

1960年代初期,世界上不少地区已经出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等常规抗疟药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尤以东南亚最为严重。随着越南战争逐步升级,抗氯喹恶性疟的不断扩散严重威胁着越南军民的健康,也影响到临近我国的部分地区以及抗美援越的人员。

在越南方面的请求下,我国政府决定组织力量研制新的抗疟药物。1967年的中国,正值“文革”期间,全国几乎所有的科研工作都处于停顿瘫痪状态。但毛主席和周总理下令,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 “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5月23日在北京召开 “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523”任务正式开始。在“523”任务中,全国大协作,先后有一百多家单位的数百名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同心协力,寻找新的抗疟疾的药物。

1969年,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小组负责人,参加了从传统中草药里寻找抗疟药物的研究工作。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后,屠呦呦等人于1971年10月4日分离获得编号191号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1972年3月8日,屠呦呦作为北京中药所的代表,在全国“523”办公室主持的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这一结果。其后,北京、山东、云南、上海、广东、广西、四川以及军队系统的医学科研人员都参与到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的研究工作中来。屠呦呦等人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中药青蒿,最终成功提取出了其中对抗药性疟疾有效的物质,后来将其命名为青蒿素。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有效的发现,是整个青蒿素研发历程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它开启了青蒿素类药物研发的大幕。在全国“523”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各协作单位的科研人员先后完成了青蒿素大规模提取工艺的建立、药理毒理实验、临床试验、结构测定、制剂等方面的工作,并开发出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等多种效果更好的衍生物类药物。

“523”任务期间正处于“文革”时期,科研环境和条件都很差,广大科研人员顶住了重重压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那段岁月也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1981年,全国“523”领导小组召开最后一次会议,整个“523”任务告一段落。

然而,青蒿素研发并未停止。先后成立的中国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研究指导委员会与新药开发专家研究小组,接过接力棒,继续指导我国青蒿素类药物研发及国际合作的工作。1989年下半年,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分别与中信技术公司等国内几家大型国有外贸公司签订了“开拓青蒿素类抗疟药国际市场合同”。在多方的努力以及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中国中信技术公司与军事医学科学院、昆明制药厂等机构组成的科工贸合作体与Ciba-Geigy(现诺华公司前身之一)于1994年正式签订了蒿甲醚-本芴醇复方产品20年的《许可和开发协议》(Licence & Development Agreement)。中国的药品终于成功打入国际市场,这也是中国第一个自主研发并打入国际市场的药物。蒿甲醚-本芴醇复方于2002年被载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被大多数受疾病危害的国家列为一线用药,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质量审核的青蒿素类复方药。它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药品通过与国际上知名度高的制药企业合作,以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的一个先例。

至今,青蒿素类药物已惠及全球数亿疟疾患者,拯救了数百万重症患者的生命,其背后承载的是众多中国科学家的付出与努力。

六年心血,再现真实历史

自2009年起,在“兼有科学史家的慧眼”的著名生物学家饶毅和北大医学部医学与人文研究所所长张大庆两位教授的指导下,作者黎润红在六年间采访了数十位“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的亲历者。当年参与“523”任务的科研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很多都已是耄耋老人,为了抢救这些“活历史”,黎润红辛苦奔波,终于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作者通过对撷取的29位“523”任务和青蒿素研发的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进行整理,按照时间顺序和历史沿革,从“523”任务的提出和组织,到“青蒿素的发现”“青蒿素的结构测定、临床及其他工作”“部分青蒿素衍生物及其复方研发工作”以及“青蒿素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及其国际化”,形成不同专题,每一个专题都由主要当事人的访谈内容组成。因此,本书首次完整地再现了“523”任务与青蒿素研发的全过程,特别是发现青蒿素、结构测定和青蒿素的衍生物工作等核心内容,访谈内容都相当翔实,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

口述历史的体例,使得本书内容真实而生动。亲历者的讲述,或细致入微,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或简要概括,勾勒出历史总貌;或总结评价,引人深思。总之,全书既有全景扫描,又有类似“情景再现”的深度刻画,还有事后的反思和分析。众多亲历者的讲述,相互印证,让历史事件呈现得更为真实具体。为尽可能还原历史全貌,方便读者理解当年的情景,本书还增添了部分史料、注释及珍贵照片,与受访者的口述材料相互映衬。

在“523”任务及青蒿素研发历程中,由于各研究单位之间,研究单位与科研人员以及研究单位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导致了后期在科研成果的分享中也出现了意见分歧。本书对于当年和遗留下来的各种争议并不回避,尊重各方发出声音的权利,这也正是口述历史的特色所在。

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彰显的是整个中国科学界对人类健康福祉的贡献。正如屠先生在获奖演说中所说的:“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这份诺奖荣誉属于屠先生,也属于“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还属于参与“523”任务的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其他单位的科学工作者。

诺奖之光再次点亮四十多年前的尘封历史,让“523”任务及青蒿素研发背后的科研工作者们被人们所关注。本书的出版,揭秘了这些创业者们为中国科学诺奖而奋斗的一段曲折历史,还原出青蒿素研发历史的背景、细节及青蒿素背后真实的屠呦呦,更重要的是,让青蒿素背后许许多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们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了解与铭记,因为他们都是造福数亿疟疾患者的英雄。

猜你喜欢
亲历者青蒿素疟疾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初心如磐
触发与激活:影像艺术叙事理论的机制建构*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非洲“两苏”地区疟疾预防与治疗
汶川地震 十年十人
切莫盲信所谓的“青蒿素食品”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
一个青蒿素品牌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