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公”与“政在养民”——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源流与走向*

2016-01-23 03:09王健康万高潮
关键词:政治文化

王健康, 万高潮

(1.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37; 2. 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研究院, 北京 100875)



“天下为公”与“政在养民”
——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源流与走向*

王健康1, 万高潮2

(1.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37; 2. 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研究院, 北京 100875)

摘要:从尧舜经文武到孔孟, 再从孔孟经陆王到孙文, 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而贯穿其中的“公天下”与“利民生”思想, 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走向。 从邓小平提出将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 到习近平提出“权为民所赋、 权为民所用”, “公天下”思想已重新成为执政党的为政之道, 公权力本身也不再是阶级之权而是全民之权; 从邓小平提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 到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利民生”思想已重新成为执政党的为政之道, 国家政治也已经转向实际民生而与虚无缥缈的“天道”、 “天理”或“宇宙真理”无涉。

关键词:政治文化; “天下为公”; “政在养民”

0引言

自1840年国门洞开, 欧风美雨呼啸而至, 国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存亡继绝的讨论与忧思就从来不曾停止过。 鼓吹“顽固不化”者有之, 鼓吹“全盘西化”者亦有之; 鼓吹“中体西用”者有之, 鼓吹“西体中用”者亦有之。 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与走向呢?依国家主席习近平相关系列讲话精神, 本文拟就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源流与走向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以期抛砖引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2013年8月,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 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之下。” 怎么“宣传”呢?他表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 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 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反映中国人民意愿、 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此后半年, 2014年2月, 在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政治局学习会上, 习近平再次提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 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 丢掉根本, 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而正是为了厘清“自己的精神命脉”, 他提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发展脉络、 基本走向”。

虽然,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发展脉络、 基本走向”具体为何, 在以上两次讲话中, 习近平没有展开论述。 不过在此之间, 2013年11月, 他曾有一个极富政治文化意味的标识性举动——赴山东曲阜考察。 考察中, 他曾一边称“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一边拿着孔子研究院编撰的《论语诠解》和《孔子家语通释》两书, 意味深长地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

2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不难体会, 在习近平看来, 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发展脉络、 基本走向”, 孔孟之道是一个极重要的关键点。 倘若如此, 那么他再三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所谓社会主义, 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又究竟是如何立足、 植根于孔孟之道之中的呢?关于此, 邓小平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364而《论语》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2]54《孔子家语》亦载:“孔子曰:‘独贵独富, 君子耻之’。”[3]79惟其如此, 若细心体会习近平2013年8月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关于“坚持以民为本”的论述, 2014年 2月在政治局学习会上讲话时关于“重民本”的论述, 则可知孔孟之道之所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 植根于其中的“文化沃土”, 当在孔孟具有丰富而鲜明的“民本”思想。 其要旨, 一是“公天下”:“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4]159二是“利民生”:“政之急者, 莫大乎使民富。”[3]86二者若置换为现代政治文化范式, 即邓小平之所谓“共同(公天下)富裕(利民生)”。

之所以说孔孟的“民本”思想的要旨在“公天下”, 关键就在孔夫子所称之“民”并非敌我之辩意义上的“人民”, 而是泛指一切人, 所谓“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2]123。 依此规范为政之道, 即有所谓“三无私”——“子夏曰:‘三王之德, 参于天地。 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曰:‘天无私覆, 地无私载, 日月无私照。 奉斯三者以劳天下, 此之谓“三无私”。’”[4]357惟其规范若此, 孔子称卫灵公为所谓“最贤”的“当今之君”[3]245。 缘由即, “卫灵之时, 弥子瑕有宠于卫国。 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浅矣。’公曰:‘奚梦?’‘梦见灶者, 为见公也。’公怒曰:‘吾闻人主者梦见日, 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乎?’侏儒曰:‘夫日兼照天下, 一物不能当也。 人君兼照一国, 一人不能壅也。 故将见人主而梦见日也。 夫灶, 一人炀焉, 则后人无从见矣。 或者一人炀君邪?则臣虽梦灶, 不亦可乎?’公曰:‘善。’遂退弥子瑕。”[5]363又, “叔孙穆子避难奔齐, 庚宗寡妇通焉, 而生牛。 穆子反鲁, 以牛为内竖, 相家。 牛馋叔孙二人, 杀之。 叔孙有病, 牛不通其馈, 不食而死。 牛遂辅叔孙庶子昭而立之。 昭子既立, 曰:‘竖牛祸叔孙氏, 使乱大从, 杀嫡立庶, 罪莫大焉。’遂杀竖牛。 孔子曰:‘周任有言:“为政者不赏私劳, 不罚私怨。” 昭子有焉!’”[3]245

之所以说孔孟的“民本”思想的要旨在“利民生”, 关键就在孔夫子所推崇的为政之道首在富民——“哀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之急者, 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 薄赋敛, 则民富矣; 敦礼教, 远罪疾, 则民寿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 恐吾国贫矣。’孔子曰:‘诗云:“恺悌君子, 民之父母。” 未有子富而父母贫者也!’”[3]140又, “子适卫, 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之?’曰:‘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之?’曰:‘教之。’”[2]133值得注意的是, 作为一个“六合之外存而不论”[6]36的经验理性主义者, 孔子曰:“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 不可以为道。”[7]33所以子贡曾百般感叹:“夫子之文章, 可得而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2]42即谓其师从来不以虚无缥缈的“天道”去教训百姓、 抹杀人“性”, 而是相反, 主张“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2]78, “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8]26, “凡治天下, 必因人情”[5]418。 并且先秦儒家亦确实曾反复称:“从政”之道之所谓“尊五美, 屏四恶”, 首在“因民之所利而利之”[2]207, “民之所好好之, 民之所恶恶之”[4]436, 民之“所欲与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9]162, 即所谓“先王之于民也, 茂正其德, 而厚其性, 阜其财求, 而利其器用; 明利害之乡, 以文修之, 使务利而避害, 怀德而畏威, 故能保世以滋大”[9]178。 由是, 他们甚至如此这般地警告“肉食者”:“故君子莅民, 不临以高, 不导以远, 不责民之所不为, 不强民之所不能。”[3]237如若不然, “好人之所恶, 恶人之所好, 是谓拂人之性, 灾必逮夫身”[4]438。

3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那么先秦孔孟之道是否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呢?毛泽东曾以为是, 1938年在延安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讲话时, 他曾表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 我们应当给以总结, 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0]499然而不得不注意的是, 随着血缘封建的瓦解、 君主专制的确立, 两千年间, 孔孟之道曾有过两次重大的历史性嬗变。 其一为汉儒董仲舒在其呈汉武帝的《对策》中鼓吹“废黜百家, 独尊儒术”:“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11]1918并且为其所“独尊”的“儒术”是所谓的“三纲”, 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而并非孔孟的“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9]324。 尤其要注意的是, 董仲舒还一反孔孟之尊“民”为“天”, 所谓“天视自我民视, 天听自我民听”[9]206, “民弃不保, 天降之咎”[8]4, 相反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 天下受命于天子”[12]517, 从此切割了“民”与“天”的直接联系, 取消了“民”之以“天”为名“诛一夫”[9]26的“革命”[8]42权利。

孔孟之道的历史性嬗变, 其二为因应佛学西来“崇本息末”所造成的形而上学冲击, 程朱理学尊儒学为“天理”。 然而程颢之“天理”亦是“三纲”, 即“为君尽君道, 为臣尽臣道, 过此则无理”。 那么如此当何以待民生?程颐称“不是天理, 便是私欲”, “然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 故合“理”选择只能是存天理、 灭人欲:“人心私欲, 故危殆; 道心天理, 故精微。 灭私欲, 则天理明矣”[13]332。 朱熹以“二程”传人自命, 同时他依韩愈之道统说, 指“二程”为孔孟直接传人。 可是朱熹亦不知“公天下”为何物。 他主张“理在事先”:“未有这事, 先有这理。 如未有君臣, 已先有君臣之理; 未有父子, 已先有父子之理。” 惟其如此, “三纲五常终变不得, 君臣依旧是君臣, 父子依旧是父子”。 至于理欲之辩, 他强调:“人之一心,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故尔,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 复尽天理, 方始是学”。

程朱理学之为政治文化, 其负面影响不仅在其鼓吹“君天下”与“灭人欲”, 还在其通过所谓“理在事先”的政治思维模式, 不仅将其鼓吹抬升为客观存在, 而且吹嘘其是先验形上的“天理”, 从而为以“办事而兼传教之人”自命者之以“宇宙真理”为名推行政治专制, 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好在宋明理学另有陆王心学指“天理”非形上。 如陆九渊曾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汝耳自聪, 目自明, 事父自能孝, 事兄自能弟, 本无欠缺, 不必他求, 在自立而已。” 又王阳明曾如此设问:“忠与孝之理, 在君亲身上, 在自己的心上?若在自己的心上, 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 既如此,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则皆得其理矣。” 由是他坚决反对程朱的“知先行后”说, 而主张“知行合一”。 当然, “行”非盲动:“夫学贵得之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 虽其言出于孔子, 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 虽其言之出于庸常, 不敢以为非也, 而况其出于孔子乎!” 而正是经由陆王心学, 主张“天下为公”并奉“民生”为“主义”的孙中山, 才得以与先秦孔孟一脉相承。 至于他的学生蒋中正, 则更是公认的阳明信徒。 又现任国民党中央名誉主席吴伯雄, 2008年5月28日在南京中山陵赫然题词“天下为公, 人民最大”。

4仲尼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固不失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然而孔夫子本身却并非此一“脉络”之“渊源”所系。 如此说不仅因为2014年2月在政治局学习会上习近平曾明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 更因为两千年前孔夫子本人就自诩为“述而不作”[2]199之人。 那么夫子所“述”者何?时人齐太史子舆曾称:“孔子生于衰周, 先王典籍错乱无纪, 而乃论百家之遗记, 考正其义, 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删《诗》述《书》, 定礼理乐, 制作《春秋》, 赞明《易》道, 垂训后嗣, 以为法式。 其文德著矣。 然凡所教诲, 束脩以上, 三千余人。 或者天将欲与素王乎, 夫何其盛也!”[3]210后孔孙子思亦称:“仲尼祖述尧舜, 宪章文武; 上律天时, 下袭水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 无不覆帱; 辟如四时之错行, 如日月之代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 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7]59

孔孟之道的文化渊源确如人言为博大精深, 而其切近来源即文武之道——“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 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2]11孔子本人亦表示:“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 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 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也。”[2]23那么, 所谓“虽百世可知也”的“继周者”为谁?夫子自道:“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2]145而之所以“吾从周”, 孔孟表示, 就在“文王视民如伤, 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 不忘远”[9]184。 即文武不分遐迩, 视天下万民同己身。 其体现, 一在文武“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 顾鸿雁麋鹿, 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 不贤者虽有此, 不乐也。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 谓其台曰灵台, 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 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 民欲与之皆亡, 虽有台池鸟兽, 岂能独乐哉?’”[9]1所以, “乐民之乐者, 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 忧以天下,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9]301二在文武以“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为“王道之始”[9]112——“伯夷辟纣, 居北海之滨, 闻文王作兴, 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 居东海之滨, 闻文王作兴, 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 则仁人以为己归矣。 五亩之宅, 树墙下以桑, 匹妇蚕之, 则老者足以衣帛矣。 五母鸡, 二母彘, 勿失其时, 老者足以无失肉矣。 百亩之田, 匹夫耕之, 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 制其田里, 教之树畜, 导其妻子, 使养其老。 五十非帛不暖, 七十非肉不饱。 不暖不饱, 谓之冻馁。 文王之民, 无冻馁之老者, 此之谓也。”[9]138

然而, 孔孟虽然对文武之道推崇备至, 但是在“言必称尧舜”[9]86的他们的心中, 文武之世只是“小康”, 他们心中的“大同”是尧舜之世——“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4]436那么斯时斯世何以得为如此, 在孔孟看来, 首先是因为尧舜之“君天下, 生无私, 死不厚其子”[4]438, 惟“修己以安百姓”[2]是取。 例如尧, 有人建议其传位与子丹朱, 他断然拒绝:“吁!嚣讼, 可乎?”而后他选择了“克谐以孝, 烝烝乂, 不格奸”[8]42的舜。 故太史公赞曰:“尧知子丹朱之不肖, 不足授天下, 于是乃权授舜。 授舜, 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 授丹朱, 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 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而卒授舜以天下。” 又如舜, 亦如是。 “舜子商均亦不肖, 舜乃豫荐禹于天。”[14]1再如禹, 复如是。 虽然“禹子启贤”, 禹仍“不厚其子”, 而“以天下授益”, 因为益行禹所倡导的“舍己从人”之道, 而以“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 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8]1自律。 “及禹崩, 虽授益, 益之佐禹日浅, 天下未洽。 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 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 是为夏后帝启。”[14]7其次, 尧舜之世之所以得为“大同”, 在孔孟看来, 是因为尧舜以“德惟善政, 政在养民”[8]1。 例如“当尧之时, 天下犹未平, 洪水横流, 泛滥于天下。 草木畅茂, 禽兽繁殖, 五谷不登, 禽兽逼人。 兽蹄鸟迹之道, 交于中国。 尧独忧之, 举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 益烈山泽而焚之, 禽兽逃匿。 禹疏九河, 瀹济漯, 而注诸海; 决汝汉, 排淮泗, 而注之江, 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8]86又尧舜之“善政”并不以“中国可得而食也”为足。 “昔者舜弹五弦之琴, 造南风之诗。 其诗曰:‘南风之薰兮, 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修此化, 故其兴也勃焉。”[3]22

5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时人常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莫衷一是, 其实克罗齐之所谓“历史”是为历史文化的建构而非历史事件的生成。 如《圣经》对于当代西方民众的意义并不在“旧约”的“创世记”, 而在“新约”的“福音书”。 惟其如此, 习近平2014年2月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研讨班上讲话时曾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把跨越时空、 跨越国度、 富有永恒魅力、 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 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实际上, 这也就是他之所以反复强调, 不仅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而且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的目的所在。 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为何?综上所述, 不难体会, 如果说从尧舜经文武到孔孟, 再从孔孟经陆王到孙文, 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那么始终贯穿于其中的“公天下”思想与“利民生”思想, 就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走向”。 而自1978年当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从邓小平提出将“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15]372, 到习近平提出“权为民所赋、 权为民所用”[16], 不言而喻, “公天下”思想已经重新成为执政党的为政之道, 公权力本身也已经不再是阶级之权而是全民之权。 不仅如此, 从邓小平提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 就是为了消灭贫困”[15]351, 到习近平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 更稳定的工作、 更满意的收入、 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 更优美的环境, 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 工作得更好、 生活得更好。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7], 不言而喻, “利民生”思想已经重新成为执政党的为政之道, 国家政治也已经转向实际民生, 而与虚无缥缈的“天道”、 “天理”或“宇宙真理”无涉。

需要说明的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 习近平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并非局限于政治文化。 以孔孟关于市场经济的言行为例, 首先, 他们非常理解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农家许行主张儒者自耕自织,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 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否。 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曰:‘许子以釜甑爨, 以铁耕乎?’曰:‘然。’‘自为之与?’曰:‘否。 以粟易之。’‘以粟易械器者, 不为厉陶冶; 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 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曰:‘百工之事, 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 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 而百工之所为备。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 是率天下而路也。’”[9]1更何况, “子不通功易事, 以羡补不足, 则农有余粟, 女有余布; 子如通之, 则梓匠轮舆皆食于子”[9]301, 岂不皆大欢喜!其次, 他们相当理解产权明晰、 等价交换对于市场运行的重要性——许行主张即使物物交换亦当不计价值, “布帛长短同, 则贾相若; 麻缕丝絮轻重同, 则贾相若; 五谷多寡同, 则贾相若; 屦大小同, 则贾相若”。 孟子曰:“夫物之不齐, 物之情也。 或相倍徙, 或相什百, 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 是乱天下也。”[9]112再次, 他们也强调为政者尊重市场利益的重要性——针对有为政者竭泽而渔以为生财之路, 孔子称:“若乃十一而税, 用民之力, 岁不过三日, 入山泽以时而无征, 关讥市廛皆不收赋。 此则生财之路, 而明王节之, 何财之费乎?”[3]22而鲁哀公心悦诚服, “公曰:‘善哉!’于是废山泽之禁, 驰关市之税, 以惠百姓。”[3]41然宋大夫戴盈之曰:“什一, 去关市之征, 今兹未能。 请轻之, 以待来年, 然后已, 何如?”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 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 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 斯速已矣, 何待来年。”[9]138复次, 他们强调为政者要用税收手段遏制市场垄断的重要性——孟子语齐王:“古之为市也, 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 有司者治之耳。 有贱丈夫焉, 必求龙断而登之, 以左右望, 而罔市利。 人皆以为贱, 故从而征之。 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9]86最后, 他们强调为政者应以行政管理遏制市场欺诈的重要性——“初, 鲁之贩羊有沈犹氏者, 常朝饮其羊以诈市人。 鲁之鬻六畜者, 饰之以储价。 及孔子之为政也, 则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 三月, 则鬻牛马者不储价, 卖羔豚者不加饰。 四方客至于邑, 不求有司, 皆如归焉。”[3]13

小说家常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实大文化亦然。因为越是往前追溯各民族的历史渊源,就越能发现他们之间具有明显的文化趋同性,而他们之间的文化分野则越是往后越鲜明。 所以, 习近平强调要“把跨越时空、 跨越国度、 富有永恒魅

力、 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 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其前提是“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既然如此, 倘若果然能依其所展开的宏大愿景, 即“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 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与世界之间的最大的文化公约数: 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 就一定能够更好地融入和拥抱一个“和平与发展”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2]论语[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3]孔子家语[M]. 北京: 燕山出版社, 1995.

[4]礼记[M]. 北京: 燕山出版社, 1995.

[5][战国]韩非. 韩非子[M]. 北京: 燕山出版社, 1995.

[6][战国]庄周. 庄子[M]. 北京: 燕山出版社, 1995.

[7]中庸[M]. 夏延章, 译.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3.

[8]尚书[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9][战国]孟轲. 孟子[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10]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6.

[11][东汉]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12][东汉]董仲舒. 春秋繁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13][宋]程颐, 程颢. 河南程氏遗书[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14][东汉]司马迁. 史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6.

[15]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6]习近平. 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0-09-03(1).

[17]习近平. 在“十八大”闭幕式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2-11-16(1).

“One World One Community” and “Benefiting People’s Livelihood”——The Origins and Trend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rture

WANG Jiankang1, WAN Gaochao2

(1. School of Marxism,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7, China;2. Institute of Gover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From Yao, Shun, Emperors Wen and Wu of Zhou Dynasty to Confucius and Mencius, and then to Lu Xiangshan and Wang Yangming, to Sun Yatsen, this line reflect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the “one world one community” idea and the “benefiting people’s livelihood” idea reflect the basic trend of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From Deng Xiaoping’s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changed from the “proletariat dictatorship”,to Xi Jinping’s “the right from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the “one world one community” idea has become the ruling rule of the Party, and public power itself is the power of all people instead of one class; from Deng Xiaoping’s “we have fought for decades to eliminate poverty”, to Xi Jinping’s “the yearning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is our goal”,the “benefiting people’s livelihood” idea has once again become the ruling rule of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has also focused on the “benefiting people’s livelihood” instead of the illusory “heaven” or “the truth of the universe”.

Key words:political culture; “one world one community”; “benefiting people’s livelihood”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6.01.004

作者简介:王健康(1957-), 男, 副教授, 从事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收稿日期:2015-10-12

文章编号:1673-1646(2016)01-0015-05

猜你喜欢
政治文化
浅议当前我国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的培育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与协商民主制度的互动关系探析
我国协商民主运作的文化路径
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探析
浅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司法制度的影响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路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