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6-01-23 07:43徐绪卿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徐绪卿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发展的若干思考

徐绪卿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5)

摘要:经济新常态必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逻辑,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经过规模扩张和深化改革,也开始呈现自身发展的新常态和新特征。文章归纳高等教育新常态的特征,剖析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发展的矛盾与挑战,论述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发展的五大着力点。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经济新常态;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所谓常态,就是事物的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发展演变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稳定的状态。2014年5月,习近平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第一次提及“新常态”的概念。他指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①中国新闻网:《习近平经济新常态论述贯穿五中全会 提领十三五》,2015-10-26,http://news.sina.com.cn/c/sz/2015-10-26/doc-ifxizwsf8857597.shtml。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了《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向包括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系统地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②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光明日报》2014年11月10日,第02版。在后续的一系列讲话中,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习近平“新常态论”,其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长的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的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的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的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些论述概括起来,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新常态论”高度概括了我国当下经济发展状况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奠定了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背景条件,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指导。

一、高等教育新常态的逻辑和特征

经济新常态必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逻辑,必然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发展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必然需要高等教育与之配套。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必然引发人才市场中人才的“类”和“层”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推动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或者影响人才培养的层次。因此,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新常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更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李克强总理也着重指出,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实现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缺乏根基。刘延东副总理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光明日报》2015年3月2日,第02版。同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经过规模扩张和深化改革,也开始呈现自身发展的新常态和新特征。从20世纪末高校大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经历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深化,为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2 529所普通高校,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 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我国高教在校生规模居世界第一》,《今晨6点》2015年12月6日,第a13版。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品种、类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相适应性日益突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发展理念不够成熟、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发展方式不够科学、发展效益不够相称,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事实表明,高等教育发展也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借鉴经济新常态的分析方法、启示和理论,加快转变思想观念,主动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新要求,构建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平台,创新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模式和方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新常态下获得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和更可持续的发展。

根据学界的研究和归纳,当前高等教育新常态有如下五个基本特征:一是从发展的环境看,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加快,人才市场的供需关系正由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变为行业、企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处理人才供求关系的主动权已经从高校的供应侧转到企业的需求侧。二是从发展的定位看,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展开,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正在从过去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三是从发展的方式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已经大为缓解,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高等教育外延发展方式必然被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所替代。四是从发展的动力看,改革红利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源,并且过去小规模的修修补补的改革已经不能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变化。五是从发展的内容来看,贴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改革的关键,而内部治理成为新常态下各项改革的重要保障。这些特征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应该成为高校制定发展规划、谋划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依据。

二、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发展的矛盾与挑战

民办高校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机遇,迅速崛起、不断壮大,已成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截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民办高校728所(含独立学院283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28.8%;招生172.96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24%;在校生587.15万人,占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3%。民办高校在校生占比已与美国私立大学在校生占比相当。另外,民办高校还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共计31.73万人;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799所,各类注册学生达88.30万人;其他民办培训机构2万所,有867.94万人次接受了培训。*《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5-07-30,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508/t20150811_199589.html。

可见,我国民办高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奠定了国家发展民办高校的战略基础。民办高校能在发展时间不长、政府公共财政少有投入的情况下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实属不易。同时,民办高校在丰富人才培养类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活高等教育内部竞争、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方面,充当了高等教育改革先锋角色,越来越受到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认可,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新常态下民办高校的发展,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挑战。

首先,从民办高校发展的历史看,积淀不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大学是私立大学,高等教育先发国家私立大学的发展历史比公立大学长久。学界普遍认为,最早的私立大学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而最早的公立大学则出现在18世纪初,两者相差700余年。在美国,私立大学诞生甚至早于建国,“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就是真实的写照。私立大学在公立大学产生以前就占有牢固的地位。我国是高等教育后发国家,历史上私立大学发展虽有建树但总体难与公立大学相抗衡,发展历史不长、产生不久又被人为中断。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与1949年前的私立大学无直接的历史关联和连续性,基本属于另起炉灶。民办高校积淀不足、根基不深,在整个高等教育群体中处于弱势,使得在新常态下的民办高校具有先天的不足。

其次,从民办高校发展的现状看,基础薄弱。我国民办高校的崛起得益于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大决策,属于典型的“需求带动”。“暴发性”的增长与制度缺失、投资缺失、队伍缺失和准备不足等形成巨大反差,使得民办高校发展呈现“大跃进态势”,而办学的顶层设计、内部体制和投入准备都处于“饥饿”状态。我国民办高校是在国家经济尚不发达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缺乏大财团、大资金的投入,政府资助制度尚未建立,绝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投资来自于学费结余。而国家对民办高校的办学条件要求又十分严格,这就使得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早期投资主要用于硬件建设,而平台建设、质量保障和特色培育等内涵建设尚待完善。新常态下整个高等教育体系都将发展重点转向内涵建设,相对而言,民办高校的内涵建设任务更重、更艰巨。

再次,从民办高校发展的环境看,挑战严峻。新常态下,民办高校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是生源下滑挑战。随着少子化带来的影响,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量急剧萎缩,部分民办高校报到率大幅度降低,生存面临考验。二是培养模式挑战。新常态下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始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民办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亟须进行改革。三是经费短缺挑战。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办学转型助推办学成本的提高,但学费增长又受限制,加大了经费筹集的难度。四是队伍稳定挑战。总量不足、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多、成长平台少、评价标准偏以及身份不认同等,造成民办高校教师层次低、成长慢、队伍不稳定,且短期内难以解决。要应对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的内部竞争,队伍是一个关键因素。五是管理创新挑战。管理本是民办高校的优势所在,但由于整个社会改革的滞后,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也难以做到单兵独进。制度设计也只是处于探索中,尚未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稳定成型的管理体制。当前许多民办高校领导班子建设遇到障碍,包括结构老化、理念难以落实、家族化趋势明显。关系不顺畅、体制不健全、责任不落实,使得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难以得到发挥,管理效率低下,决策科学度和执行力都不理想,从而制约着民办高校的发展。

三、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发展的着力点

高校就教育的目的、宗旨和任务而言,没有民办、公办之分。民办高校同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也同样经受新常态下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考验。认识新常态、研究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掌握新常态下发展主动权,是民办高校能不能稳定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笔者认为,要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民办高校应在以下五个方面着力。

第一,深刻认识新常态对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影响,把握高等教育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经济新常态必然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逻辑,引领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现代大学的发展,已将自身的命运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新常态反映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也必然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影响。高等教育新常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常态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体现了在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适应新常态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发展新常态到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教育的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都在发挥积极的作用。作为与高等教育市场、人力资本市场紧密相连的民办高校,显然也不能例外。只有切实掌握新常态的特征,探索新常态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理解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从而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第二,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加强民办高校的内涵建设。新常态下,核心竞争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民办高校应该抓住新常态发展的良好机遇,转变观念,加快调整专业和学科结构,把发展重点从过去的“拼规模、拼数量”转向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拼质量、拼内涵”,提高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把发展重点和主要精力集中到学校内涵建设上来,集中到质量提高上来,集中到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上来,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努力增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实力。

第三,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民办高校发展的实力。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资源。当下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有许多体制性的障碍,人才引进难,教学工作重,队伍流失大,使得师资队伍建设成为许多民办高校头疼的问题。当然,随着国家事业单位各项改革的深化,环境也在逐渐好转。比如,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改革,将逐渐淡化教师身份的差别;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有利于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收费制度的改革,增加了民办高校的收入,使其在队伍建设方面有更多的投入,加上公办高校师资数量已饱和,更有利于稳定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尽管如此,当前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任务仍很艰巨。高端人才缺乏,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科研意识有待培育,这些均应引起民办高校的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第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质量,凸显特色。新常态下,高校办学应更加贴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和求学者个性发展需要。民办高校必须在立德树人的宗旨下,牢固树立起市场竞争的意识和优胜劣汰的危机感,主动积极对接企业、行业、产业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定位,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等贴紧、靠实,通过拓展服务能力、提升贡献力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在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上狠下功夫。

第五,理顺利益相关者关系,完善内部治理体制。民办高校是一个利益相关者共同体。要实现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理顺内部关系,激发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当前许多民办高校治理不畅、职责不清,表现在董事会、校长、党委会和教代会之间关系不顺,对年轻干部关注度不足等,导致民办高校内部难以形成核心凝聚力。事实表明,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民办高校体制机制优势的重要载体,运用得好,可以弥补目前民办高校发展中的一些弱项,因此值得高度重视、大胆实践。民办高校发展到今天,不能再依靠零敲碎打、缝缝补补过日子,应该是到了完善内部管理体制、规范内部管理、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效益的时候了,必须下决心通过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理顺内部关系,释放发展活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毛红霞)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of Higher Learning under the New Normal

XU Xuqing

(ZhejiangShuren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15,China)

Abstract:The economy new normal will inevitably become the new logic of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lead the new development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of reform, higher education has begun to show the new normal and new features of its ow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new normal, analyzes the contradictions and discusses five priorities of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under the new normal.

Key words: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economy new normal;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new norm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收稿日期:2015-12-1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一般基金项目(15YJA88008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AFA150012)

作者简介:徐绪卿,男,浙江江山人,教授,博士,浙江树人大学校长,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

DOI:10.3969/j.issn.1671-2714.2016.01.001

民 办 高 等 教 育

猜你喜欢
经济新常态
论城市品牌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建设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解读
经济新常态下的减速治理——驳中国经济崩溃论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