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文化视阈下手工艺的精神文明价值

2016-01-23 13:43俞晓群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设计创新精神文明文化价值

俞晓群

(浙江科技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杭州 310023)



试论当代文化视阈下手工艺的精神文明价值

俞晓群

(浙江科技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杭州 310023)

摘要:在当代文化生活和设计创新的视野中,以手工艺的特性和价值为契入点,探讨手工艺活态化途径,同时阐发其精神文明价值。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依赖于自身的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源自其与当代生活、社会文化、精神文明的融合。当代手工艺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塑造国家和民族形象,为设计提供资源,更在于回归生活之中寻求发展,并最终为丰富生活、提升文明服务。

关键词:手工艺;设计创新;文化价值;精神文明

千百年来,手工艺以工巧物美的形态,丰富多样的技艺,成为中华文明最具生活气息的文化艺术形态。其蕴含的丰富的审美情趣和多样化的地域习俗,是中华文明最为生动的文化形态之一。手工艺凝聚着一代代手工艺人的智慧和情感,以艺术与生活、物质与精神、文化与经济融合的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诉求、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价值观念,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和国家文明的符号意象。

在文化部“十三五”发展规划建议中,振兴传统工艺成为新增的任务之一,足见国家已将振兴传统工艺视为长期的战略目标。然而,综观中国手工艺的发展现状,还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其中一个重大问题就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生活方式、审美趋向的变化和自身生存环境所遭受的巨大冲击,手工艺如何重新获得生存发展的动力?显然,这并非大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或是形式上的创新等单一层面的问题,而是涉及手工艺与当下精神文明之间的多维、复杂的关联。基于手工艺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当下学术界展开了积极探讨,提出了不少颇具新意的观点,但手工艺的复苏与振兴远非仅仅是学术问题,而同时是真真切切关系到提升精神文明内涵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人们对之作出更为深入的思考,剖析手工艺在当下实现活态化生存、丰富精神文明内涵的基本规律。基于此,本研究试图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和设计创新的视野中,以手工艺的特性和价值为契入点,探讨手工艺活态化途径,并阐发其精神文明价值。

1手工艺的回望与展望

手工艺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不仅是造物技艺的集中呈现,更是人类智慧、情感、精神的具体承载。其工巧中潜藏着对物之本真的眷恋及对日常生活的审美体悟;物美中蕴含着对美满生活和精神文明的憧憬与情感维系。此外,手工艺所体现的不只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方式、工艺技术,更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方式、审美诉求和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简言之,手工艺表达的工艺技术、设计巧思、精神寓意等,体现了多重文化价值。而这些价值根植于千百年来孕育和承载的人类文化,是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动力源。因此,手工艺的回归,离不开生活智慧、生活情感、文明因素的滋养,脱离了生活和文明之源的手工艺,如同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只能面临凋零颓败的境遇。

回望手工艺时代,手工艺为生活所创造,又成为生活的创造者。自古以来,手工艺不仅满足了日用所需,还以装饰、祈福纳吉等形式满足百姓在审美及精神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精美的造型和图案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受和精神文明的愿景。如那一个个精巧的荷包,一副副刺绣在肚兜上的“蝶恋花”“瓜瓞绵绵”等纹样,无不寄托着闺中女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文明的构思。想象一下,在那个妇德约束的时代,妙龄女子一针一线地悄悄缝制着自己的梦想,此情此景何等真切感人!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精神文明的美丽花朵。

人们对手工艺的记忆和理解,常常以博物馆中的器物和书本上的理论为依据,却忽略了“道”与“器”的真正关联:既生成于生活,也最终落实于生活,归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大潮。事实上,即便是生活日用中那一件件看似随意的物件,也往往蕴含着生活真谛和文明元素。例如,一个简单的储物、盛水的陶罐,其口、腹使之能容亦能空,其中生生不息、循环不已的道家思想何其深奥!手工艺者的智慧,不仅是对自然材质属性和制造规律的把握与合理运用,更体现在对器物之“道”的理解,对文化价值的体现,而这种理解只能源自生活经验的积累,对人类精神文明规律的把握。其对生活、文化、文明之体悟越深,器物之“道”越高。归根结底,手工艺是生活智慧的结晶,文化价值的象征,精神文明的奇葩,回归生活、促进文明才是其复苏的根本归宿。

物转星移,许多曾经辉煌的手工艺伴随着农耕时代的远去而褪色,而那些积淀着生活之真、生活之美的手工艺,却从未消逝。它们或许已经悄然改变了面目,但仍旧以其质朴生动的趣味、韵味打动着人们,装点着人们的多彩生活。面对工业时代大机器生产的无情冲击和社会进程中的文化变迁[1],唯有那些具备灵魂和活力的手工艺,才有可能成为活态的生存者和精神文明的基因。真正活态化和精神文明的手工艺,是能够自觉应对时代发展的需求,契合当下大众的实用与审美需求,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髓的同时,能够积极对接现代工艺技术[2]、设计潮流,适应当代精神文明的手工艺。毫无疑问,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制造业的繁荣升级,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以及大众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文明内涵的心理需求,手工艺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有利于手工艺传承与创新发展,促使传统基因在新生土壤中不断孕育出新生命的时代。

2手工艺的当代文化价值

从历史经济文化形态来看,手工艺呈现了多元化、综合体的特征。在对外经济贸易历史中,手工艺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丝绸和陶瓷作为手工艺的精华,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使用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文明表现方式。

长期以来,人们将手工艺视为国家、民族的文化精髓加以保护和传承,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事实上,手工艺正在以多样化的方式、积极寻找契机融入时代文明脉搏之中[3],在不同层面与当下政治、经济、文化发生着广泛的关联,而实践这种关联的中介便是文化符号。

首先,作为中华民族精髓的文化符号,手工艺是炎黄子孙对于祖国的“集体记忆”,其深层的造物文化、审美图腾及其折射出的天人合一、中庸达观的儒道传统文化精髓,最终铸就了“中国”文明符号。例如,2015年在中国复兴投资等中国企业的赞助、推动下,美国的文化圣地大都会博物馆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中国:镜花水月”的时装回顾展,展出了130余件以中国传统元素和刺绣手工艺等表现手法为设计要素的高级礼服与成衣,与同期展出的精美玉器、漆器、景泰蓝和青花瓷等传统手工艺臻品相互映衬,描绘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颇具中国意境的美景,吸引了全球各地的设计师前往观摩、流连忘返,成为大都会博物馆历史上观展人数最多的时装类展览。而一组组极具东方韵味的服饰形象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广泛的传播,令全世界更多的人目睹了中国传统工艺的文化魅力和文明气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场具有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时装回顾展,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设计元素符号的传递,而是借助手工艺文化自身的特点,使之彰显中国博大精深的文明内涵,同时也让国外设计师真正了解了中国手工艺,是中国文化符号和文明元素传播的精彩演绎。

其次,作为地域文化和自然符号,手工艺也无疑是对地方社会文化传统、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及自然地貌特点的生动呈现。杭州的丝绸、景德镇的陶瓷、苏州的刺绣、西安的皮影等特有的生活物品,不仅积淀着当地文化风俗生态,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更多地被赋予一种心灵还乡的寄托之情,成为一种“家乡”符号。一只风筝、一把剪刀、一个香囊,如同陈年老酿,承载着童年的记忆、逝去的家园、往日的亲情,背负着沉甸甸的乡愁,让多少游子在这里找到了文化记忆、文明归属和精神家园。对于一个在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手工艺品的魅力则在于那份拥抱自然、返璞归真的真挚情怀,象征着生命本真的失而复得,于是手工艺又成为了一种“自然”符号。

再者,作为怀旧的时尚符号,手工艺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绽放着夺目的光彩。在朋友聚会、佳节岁尾年会等场合,明星艺人、知名设计师们参与各种以旗袍、唐装、明清复古等为主题的服装聚会,将手工艺的精致、独特发挥得淋漓尽致。加上社会媒体的宣传和新媒体的迅速传播,手工艺符号的时尚魅力辐射到各类社会群体中,在都市社会形成了一轮轮服饰潮流。需要指出的是,时尚作为一种符号,不仅是对新潮设计观念的追随与呈现,还借由其与消费文化、都市空间之间的深层同构,成为一种支撑都市人的文化生活和都市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都市人获得身份认同、实现自身存在意识的重要介质,而手工艺由此成为一种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都市群体。更为重要的是,手工艺的“手作”本身蕴含着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背离,这种价值无疑成为抗拒和批判现代工业社会的利器,因此,往往受到知识分子的青睐,成为他们在充斥着物质消费和科技的都市之中寻得精神家园的中介之一,也实现了他们对自身存在价值的体验。

概言之,手工艺的当代价值极其丰富,这种价值日益显现于超越工艺技术和实用功能的文化符号上,与当代物质消费文化和审美文化相融合,成为当代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也由此确立了其在当下的价值与功能——这种价值以建构当代人的空间存在感为中心,这种功能则以当代人的情感、精神诉求为内核。

3当代文化视阈下手工艺的活化途径

从当代文化现实和精神文明视角出发,考察手工艺活化的基本经验,主要涉及保护性传承与发展性创新两种途径[4]。人们需要深刻辨析传承与创新两者的关系,厘清传统延续的脉络,让创新的力量在传承的基础上得以凝聚,两者相伴而行优势互补。而当下在社会文化领域弘扬的手工艺的精神 “工匠精神”,无疑是手工艺在传承和创新道路上前行的精神动力。

当今中国,处于推进文化强国、以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时代大潮中,手工艺的“中国”符号价值将不断被开掘,其内涵的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与民族自信的号召力,将进一步确立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身份,取得“一带一路”沿线邻邦国家认同。其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基因将进一步激发亚洲国家对亚洲文化历史渊源和精神文明共同体的认识,唤醒友好邻邦历史的“集体记忆”。藉此,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必须成为国家弘扬民族文化、凝聚价值观、建构自身软实力的战略之一。在这种弘扬文化促进国家形象建构,继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政治环境的背景下,手工艺需要通过整合文化保护的专业力量和艺术、学术团队等社会力量等多种资源,借助新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文化辐射,让手工艺的保护成为社会共识,打通“手工艺农村”建设等保护性传承途径,提高手工艺从业者的传承水平和稳定性,激发手工艺自身活力,重新焕发生命光彩。唯有这样,手工艺才能真正成为当代民族文化交融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纽带。

对于手工艺的创新发展而言,需要将其纳入当代设计的框架之中,建立以手工艺创新为核心,以设计与制造、实用与审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融合为纬度,融入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实践,建构以大众的审美接受与日常实用为内在逻辑的手工艺创新体系,并使之在当代文化生活中存活且茁壮成长。在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设计语境下,手工艺的创新不仅要求汲养于手工艺的工艺技巧和形式美感,还需要与当代设计语言、时代语境相融合。当代设计的价值观念日趋注重从大众中获得感应和共鸣,努力将设计的文化内涵回照于生活,丰富精神文明内涵,而非局限于小众的需求或是设计师个人的喜好。因此,当代手工艺的创新需要结合大众的日常生活所需,不断开发受众面,开掘其实用功能,通过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与现代大众的审美需求对接,使自身不再只是精英阶层的收藏品或是博物馆里的展品,通过真正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获得手工艺创新活化最强大的生存动力。对于当代设计而言,传统手工艺丰富的造型美、装饰美等视觉元素,业已为中国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并已铺就中国设计的国际化之路。但手工艺对于当代设计的价值还不止如此,正如前面所述,当代中国设计正努力走出简单借用传统视觉元素的狭隘视域,开始深入挖掘手工艺背后蕴藏的中国文化精神,并藉此增强民族设计的自信心,为中国设计力量的长足发展提供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手工艺所蕴藏的中国文化精神,可与近年来提倡的“工匠精神”相对接。马修·克劳福德说:“‘工匠精神’简单地说,就是自愿把事情做好,因为这代表一种荣誉。即使没能做好,也会感到憎恶和耻辱。”[5]手工艺是“工匠精神”的天然载体,传统的手工艺精品,正是以“工匠精神”的严谨和认真来创造完成的。在当下,工匠精神更多地指向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诉求。手工艺在当代的传承和创新,需要以“工匠精神”引领,尊重传统,看重品质,敬重时代,注重创造,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可见,在“工匠精神”引领下的当代技术、设计的发展,必将反哺于手工艺,将精湛的工艺和高超的设计植入到手工艺中,为手工艺活态化的生存和发展开拓最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最多样化的可能路径。

4结语

时代需要手工艺,不仅是为了在国际舞台上树立国家形象、传播民族文化、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仅是为了让国内传统制造业走出“世界加工厂”的尴尬境地,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创新发展,实现“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还有着更为深层的使命,即通过回照生活,将手工艺蕴含的美学思想、道德情感、职业精神等诸多文化价值融入时代,使手工艺真正嵌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当代精神文明的价值所在。唯有如此,手工艺才得以再生、新生,在当代文化生活中谱写生命之歌、时代之歌!

参考文献:

[1]杭间.设计的善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砚祖.社会转型下的工艺美术[J].装饰,2014(15):26.

[3]徐艺乙.当下传统工艺美术的问题与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4,291(3):29.

[4]潘鲁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的亚洲经验与范式建构[J].民俗研究,2014(2):55.

[5]黄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需要寻回工匠精神[EB/OL].(2015-12-25)[2015-12-28].http:∥szcb.zjol.com.cn/news/227011.html.

Discussion on value of handcraft art i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perspective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YU Xiaoqun

(School of Desig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life and design innovation, and starting from elaboration of the features and values of handcraf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approches to reliving handcraft as well as its value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n fact, the inheriting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handcraft art relies on its own vitality, which originates from its fusing with contemporary life and social culture. The cultural value of contemporary handcraft art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shaping the image of state and nation, but also provides resource to design. Furthermore, it seeks development by coming back to life and finally serves life.

Keywords:handcraft art; design innovation; cultural valu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798(2016)02-0120-04

作者简介:俞晓群(1970—),女,浙江省黄岩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服装设计应用与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4NDJC019Z)

收稿日期:2015-09-01

doi:10.3969/j.issn.1671-8798.2016.02.008

猜你喜欢
设计创新精神文明文化价值
江西民间竹器物审美形态研究
机械工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设计创新初探
创客教育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浅谈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