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劳动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容

2016-01-24 16:05李晓辉
关键词:恩格斯劳动者马克思

李晓辉

(1. 四川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2.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习近平劳动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容

李晓辉1,2

(1. 四川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2.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习近平劳动思想”这一命题的提出,既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也有其特定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劳动的本质与价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是习近平劳动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劳动的作用与价值、劳动者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有效开展劳动的方法与途径是习近平劳动思想的基本内容。全面准确地把握习近平劳动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基本内容对当下加强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马克思; 习近平; 劳动思想; 劳动教育

莫格索尔曾经说过: 劳动是万物的基础,劳动者是支柱,他支撑着文明与进步的结构和它那辉煌的穹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劳动的民族,劳动至上观念深入人心。作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劳动的思想,指出劳动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对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这一系列论述构成了习近平劳动思想的基本内容。习近平的劳动思想不仅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理论与实践的探讨,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加强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1 习近平劳动思想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劳动的论述是习近平劳动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是习近平劳动思想的理论基石。

1.1关于劳动本质与价值的论述

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出发点。关于劳动本质与价值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在现存世界中人与自然界融为一体的桥梁是人的劳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 “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1]78-79马克思认为,作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的活动,就是劳动。也就是说,先要有人类,有人类的需要,有人类的劳动,才会有生活和历史。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立场,肯定了黑格尔提出的“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的论点,并且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92。“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1]77这就是马克思对劳动本质的最初理解。直到1868年马克思在《致路·库格曼》的信中还在强调: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3]580可见,客观真理是如此具体、朴素、明了。这诚如马克思所讲: “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的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4]49

马克思在肯定了劳动这一大前提下,又从认识论、反映论的意义上指出了劳动的决定性作用。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5]97这一论述虽然较早,有着后来不用的术语,但并不妨碍我们了解马克思对劳动本质的论述。此外,马克思还科学地区分了人和动物的生产的本质区别,提出了极其重要的人类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理论。关于这一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阐述:“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6]202而恩格斯在谈论劳动的本质与价值这个问题时,他提出了劳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恩格斯说: “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又是什么呢?是劳动。”[7]300他进一步说: “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用自己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改变; 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后的本质的区别,而造成这一区别的也是劳动。”[7]304总之,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即“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恩格斯劳动思想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了劳动所具有的本质与价值。他说: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 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8]282毛泽东一再强调:“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8]283

总而言之,在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看来,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劳动永远是人类社会幸福生活的基础。可以说,世界上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由人们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创造了人类历史和人类本身。

1.2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论述

马克思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就已经提出了在无产阶级获得政权后必须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生活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9]212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也是最终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手段。可见,马克思高度肯定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列宁结合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意义。他指出: “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 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0]18此外,列宁还高度重视劳动竞赛这一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对此,列宁指出: “社会主义不仅不窒息竞赛,反而破天荒第一次造成真正广泛地、真正大规模地运用竞赛的可能,把真正大多数劳动者吸引到这样一个工作舞台上来,在这个舞台上,他们能够大显身手,施展自己的本领,发挥自己的才能。”[10]86“只有现在才广泛地、真正普遍地使群众有可能表现进取心,进行竞赛和发挥大胆首创的精神。……在这里劳动者可以表现自己的才能,可以稍微挺一挺腰板,可以扬眉吐气,可以感到自己是人了。……为自己的劳动取代强制的劳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更替”[10]87。因此,列宁强调,必须使每个“公社”——每个工厂,每个乡村,每个消费合作社,每个供给委员会都能作为对劳动和产品分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实际组织工作者,互相展开竞赛。“不劳动者不得食”——这就是社会主义实践的讯条。[10]95

毛泽东之所以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是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中国革命和建设迫切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革命者和建设者。毛泽东指出: “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11]1383而要克服这一问题,唯一的途径是“上述两种人各自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使两种人互相结合。……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12]818。毛泽东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重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在边区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指出: “学生要学会打算盘,学会写信,学会记账,学会写路条……懂得……如何做工作,如何当乡长,如何当支部书记……都在这个大学校里学习生产,学习文化。”[12]115-117

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他强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13]107。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 “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13]68在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问题上,邓小平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13]68此外,他还强调: “从青少年起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有好处。到大学以后,重点是结合学习搞对口劳动。”[13]68

江泽民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问题提高到了社会主义教育办学方向的高度。1994年6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指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14]11“要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增强与劳动人民的感情,走与劳动人民相结合的道路。”[15]因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很有好处,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如果只是让学生关起门来读书,不参加劳动,不接触社会实践,不了解工人农民是怎样辛勤创造社会财富的,不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是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物质生产劳动,应成为一门必修课,不是可有可无,这一点务必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14]11-12。

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任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劳动的有关论述,既是习近平劳动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又是习近平劳动思想的理论基石。

2 习近平劳动思想的基本内容

习近平劳动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来讲,主要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2.1高度重视劳动本身的作用与价值

高度重视劳动本身的作用与价值,是习近平同志的一贯思想主张。这一点不仅多次体现在他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讲话中,而且还体现在他的人生经历中。2009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保增长促发展劳动竞赛推进大会上,提出“劳动创造世界,奋斗成就伟业”[16]的思想,强调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祖国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辛勤劳动、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结果。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提出了“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17]的思想,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首先就要脚踏实地劳动。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在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劳动节问候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劳动的价值和力量。他指出:“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本色的重要途径,是共产党人保持政治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也是共产党人发扬优良作风、自觉抵御‘四风’的重要保障。”[18]在习近平看来,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为此,习近平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劳动精神,增强同劳动人民的感情,带头在各自岗位上勤奋工作、踏实劳动”[18]。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讲话中依然强调劳动本身的价值和力量,即“民生在勤,勤则不匮”[19]。

习近平高度重视劳动本身的作用与价值,不仅多次体现在他的讲话中,而且还身体力行。1969年初冬,年仅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的延川县,开始了为期七年的知青插队生活。在这七年里,劳动不断促使他成长与进步。在谈及这段人生经历时,习近平感慨地说: “我当农民,学会了全套农活,是村里最好的劳动力之一。这段经历培养了我的意志和自信,使我感受到人世间没有受不了的罪,认为自己在逆境中能干出来、活下来。”[20]在习近平看来,劳动不仅能够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自信,还能培养人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表现在工作中就是具有“超前意识强,善于把握机遇,有独到的见解,有洞察形势、预测前景的敏感性; 对工作敢想敢干,抓得准、紧、实,能够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取得卓越的工作实绩”[21]。

总之,习近平认为: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 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17]因此,要重视劳动本身的作用与价值,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重视和正视的战略任务。

2.2注重劳动者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认真研究习近平的劳动思想,我们不难发现,他不仅高度重视劳动本身的作用与价值,而且还高度重视劳动者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在习近平看来,劳动教育是培养与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劳动者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而提高劳动者素质对于实现“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习近平把劳动者素质的培养与提高问题上升到了国家与民族层面,认为一个国家的劳动者素质如何,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习近平强调“要始终高度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宏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2.2.1 引导职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习近平十分注重广大职工主动学习、持续学习对自身素质提升的重要性。指出一切劳动者,要孜孜不倦学习、勤勉奋发干事,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就能够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此外,习近平强调要把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同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结合起来,组织职工开展岗位练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踊跃参加技术革新、技术协作、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以此来提高劳动者素质。

2.2.2 加强职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对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在广大职工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特别是要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引导职工进一步增强爱岗敬业和岗位成才意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形势,自觉学习、刻苦学习、终身学习,努力掌握新知识、锻造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加快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习近平还强调要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行为准则转化为每一个劳动者的自觉行动。

2.2.3 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关于这一点,习近平看到了对职工切身利益的关怀对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具有重要价值。对此,习近平一再强调要认真解决广大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广大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就需要发挥好工会的作用,强调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全心全意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认真倾听职工群众呼声,维护好广大职工群众包括农民工合法权益,扎扎实实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同时,广大职工的待遇问题一直是习近平关注的焦点问题。他指出:“当前,因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化解过剩产能等原因,一些企业和职工遇到了种种困难。越是这样,越要发挥职工群众主人翁作用,越要关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和职业发展,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落实好。”[18]在广大劳动者就业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19]对于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习近平则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热情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为他们的健康和幸福、为他们更好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只有切实解决好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才能把培养与提高劳动者素质工作落到实处,使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果。

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主要还是要靠劳动者自身的努力,这也正如习近平经常强调的“一勤天下无难事”,只要埋头苦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此外,习近平强调要培养和提升劳动者素质,还应该从孩子抓起,“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练意志、提高自己”[19]。

综上所述,习近平不仅强调了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还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根本途径与具体做法,这些思想为今后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2.3积极探索有效开展劳动的方法与途径

在习近平的劳动思想中,探索有效开展劳动的方法与途径的思想占了很大比重。习近平多次强调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

2.3.1 注重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环境

在习近平看来,要想有效开展劳动就必须注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成果的社会环境,要对社会上存在的“看不起普通劳动者”的不正确价值导向进行纠正,要树立“实干兴邦”和“崇尚劳动”的正确价值导向,在全社会形成“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的正确精神导向,引领社会风尚。为了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环境,习近平号召全社会要认真贯彻落实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主要内容的“四尊重”重大方针,让“四尊重”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要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尊劳恶逸”的良好风气。所谓“尊劳恶逸”,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习近平对于“尊劳恶逸”的荣辱观这样阐释: 当今时代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好时代,只要诚实劳动、创新劳动,有知识、有才干,一定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一定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相反,如果好逸恶劳、不劳而获,鼓吹“知识无用论”,嫉贤妒能、打压人才,瞻前顾后、裹脚不前,必定丧失创业的大好机会,必定无法享受创新的乐趣和成果。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工人文化宫、俱乐部、报纸杂志、网络等宣传阵地,突出宣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营造好“尊劳恶逸”的社会环境,使人人崇尚劳动,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它激励、感染和引导全体人民以高度自觉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2.3.2 注重发挥劳动模范典型示范作用

在各个历史时期,我国涌现出了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如革命战争年代的“边区工人一面旗帜”赵占魁、新中国成立后的“铁人”王进喜、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蓝领专家”孔祥瑞等。劳动模范的成批涌现,生动地诠释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 深刻体现了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都是光荣的,都会得到全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习近平看来,劳动模范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19]。基于此,习近平号召全国人民要学习劳动模范“‘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19]”,要让这种精神成为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方向标,为成为具备何种素质的劳动者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可见,发挥劳动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为广大劳动者学习劳动模范、争当劳动模范,提升劳动者自身素质并有效开展劳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3.3 注重利用好劳动竞赛这一活动载体

习近平十分关心劳动竞赛的开展情况,指出了劳动竞赛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即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作为提高职工素质、推动企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强调劳动竞赛的主题要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展开,领域不断拓宽,内涵不断丰富,方式不断创新。可以说,群众性劳动竞赛活动锻造了劳动模范,而劳动模范的成批涌现推动了劳动竞赛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16]在开展劳动教育中如何利用好劳动竞赛这一活动载体,习近平提出了“两个结合、一个坚持”的思想。所谓“两个结合”,即“要把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同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高素质职工结合起来”[16]; “要把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同发扬光大劳模精神、保持工人阶级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结合起来”[16]。所谓“一个坚持”,主要是指主题劳动竞赛的开展要坚持“既要见物又要见人”[16]。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队伍,才能够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作贡献。

3 结 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的劳动思想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及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关于劳动理论的同时,提升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劳动本质的认识,增强了广大劳动者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是开展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对当下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1][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德]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4.

[3][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5][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6][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7][德]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M]. 于光远,等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4.

[8]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9][德]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10]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 列宁论教育[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1]何东昌. 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 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8.

[12]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13]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

[14]国家教育委员会. 新的里程碑——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C].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15]江泽民. 在四所交通大学负责人座谈会上的讲话[J]. 新华月报,1996(5): 70.

[16]习近平.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保增长促发展劳动竞赛推进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09-04-28[2016-03-18]. http:∥news.xinhua net.com/newscenter/2009-04/28/content_∥276028_1.htm.

[17]习近平.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 2013-04-28[2016-03-18]. http:∥www.gov.cn/ldhd/2013-04/08/content_2393150.htm.

[18]习近平.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劳动者致以“五一”节问候[EB/OL]. 2014-04-30[2016-03-18]. http:∥news.xinhua net.com/2014-04/30/c_1110494875.htm.

[19]习近平.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5-04-29[2016-03-18]. http:∥cpc.people.com.cn/n/2015/0429/c64094-26921006.html.

[20]孟翔风. 做有志气有作为的一代——习仲勋之子习近平访谈录[J]. 家长,1997(2): 4.

[21]翁世盛,刘明辉. 习近平谈领导[J] . 领导文萃,1993(Z1): 8-11.

Theoretical Sources and Fundamental Contents of Xi Jinping’s Labor Thought

LI Xiaohui1,2

(1. College of Marxism,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chuan, Yaan 625014, China;2.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Xi Jinping’s Labor Thought has its profound theoretical sources and specific fundamental contents. The main theoretic sources of Xi Jinping’s Labor Thought are views and expositions of Marxist classic writers and previous successive major leader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erms of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labor,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contents of Xi Jinping’s Labor Thought are about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labor, the cultiv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laborers’ quality, and the effective methods and approaches of working.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guiding value to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theoretical origins and basic contents of Xi Jinping’s Labor Thoughts.

Marx; Xi Jinping; labor thought; labor education

1673-1646(2016)05-0007-06

2016-03-28

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度社科研究专题项目: 习近平反腐倡廉思想研究(2015ZT01)

李晓辉(1975-),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D6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6.05.002

猜你喜欢
恩格斯劳动者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致敬劳动者
劳动者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