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篇践行“三严三实”的好典型

2016-01-25 08:53
共产党员(辽宁)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杨善洲孔繁森三严三实

实践篇践行“三严三实”的好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执政意识和执政素质至关重要》一文中所说,我们要像领导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英模人物那样,做一个亲民爱民的公仆,做一个忠诚正直的党员,做一个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不变质的领导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先后涌现出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牛玉儒等千千万万个人民的好公仆,他们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三严三实”的好作风,他们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是共产党人永远学习的楷模。

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焦裕禄,1922年8月出生于山东博山崮山镇北崮山村一个贫农家庭里,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参军到了河南,历任尉氏县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及团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等职。1953年6月,任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6月,任尉氏县县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12月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焦裕禄到兰考时,兰考县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为改变兰考面貌,他抽调20名干部、农民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他带领大家跋涉五千里,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84个,逐个进行了编号、绘图,为防灾抗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焦裕禄带领群众在兰考开展了一场除“三害”斗争。焦裕禄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同干部群众一起出力流汗,同甘共苦。他给自己规定,把参加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下乡时就地劳动,在机关办公室时,临近劳动。不论是在治理“三害”的土地上,还是在平时的田间管理中,他坚持走到哪里干到哪里。经过艰苦奋斗,兰考县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焦裕禄凭借他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和爱戴。焦裕禄心系人民群众,用“为人民服务”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任何时候不允许自己松懈和怠慢,哪怕是在患病期间,焦裕禄依然坚持工作和劳动,用生命彰显了共产党人执着的追求。

焦裕禄一生清廉律己。从“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到“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再到“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彰显了焦裕禄严以修身的本色,成为深受百姓拥戴的好干部。焦裕禄坚守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的信条,不仅自己在党纪党规面前不越雷池半步,也不允许家人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任何好处。他不让儿子看“白戏”,亲自起草《干部十不准》,从严立规矩、定制度。焦裕禄始终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明的纪律修身,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权、慎独、慎微、慎初,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焦裕禄

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2014年3

月,习近平考察焦裕禄干部学院时谈道,“焦裕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就是这短暂的一刻化为了永恒。”2014年4月,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要求的通知》,强调要以焦裕禄精神和“三严三实”要求,组织推进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也曾多次强调,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郑培民:一生廉洁两袖清风

郑培民,1943年7月23日出生于吉林省海龙县,1962年考入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至1970年初,郑培民到辽宁的3275部队锻炼。1970年3月分配到湖南省湘潭电机厂工作。1983年至1992年,郑培民先后担任湘潭市委副书记、书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1992年10月至1995 年10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1995年10月,任湖南省委副书记。2001年1月,郑培民当选为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年11月起主持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工作。

郑培民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郑培民常说:“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在出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期间,郑培民埋头工作,解决了湘西人民的吃饭问题。湘西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每逢青黄不接时,全州有三四成百姓断粮。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郑培民带领自治州百姓开始推广“双两大”地膜玉米新技术,全州的粮食开始自给。能吃饱饭了,湘西的百姓对郑培民充满了感激之情。

蜡熟末期的标准为植株茎秆全部变黄,叶片枯黄,茎秆尚有弹性,籽粒内部呈蜡质状,含水率30%左右,颜色接近本品种固有光泽,用力能被手指甲切断。据调查,小麦完熟期收获的比蜡熟末期收获的千粒重一般降低2.4克,每亩减产小麦13~15公斤。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老百姓眼里,郑培民就是个在廉政问题上一辈子干干净净、只做好事的人。郑培民在群众中的良好口碑,源于他对自己严格的要求。对于下级单位送的礼物,郑培民从来是能拒就拒,自己拒不了就让秘书去退。

郑培民唯一的爱好是集邮,就是这个爱好,他也绝对保密,生怕有人投其所好。每次调动工作,不喜张扬的郑培民总是挑选在早晨未上班时悄悄离去,而且事先不告诉周围人,他不想惊扰大家,也怕可能送来人情礼。郑培民的家中曾经失窃,小偷从他的家中只找到4000元钱,这4000元钱还是郑培民的女儿出差未来得及归还的公款,除此之外,小偷没有从他的家中找到其他现金以及值钱的物品。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郑培民先后担任市委书记、州委书记、副省长、省委副书记,又曾长期分管全省农业、文教、政法和党群工作,可谓位高权重。但他总强调:“情浓钱淡,永葆清白”“君子之交淡如水”。几十年中,郑培民的职位一直在变动,而他的妻子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职务仍然是一名普通职工。

郑培民在廉政方面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家人也是如此。郑培民的妻子杨力求支持郑培民的廉政作风。杨力求有个“三不”政策,即“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不传口信,不接受任何礼品”。他们的儿子说:“在廉政问题上,爸爸把前门,妈妈守后门。”就这样,郑培民不给腐败留一点机会。

郑培民的一生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体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品德。虽然身处要职,但他严格遵守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规定,执着地追求党的事业。他生活俭朴,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也要求严格,体现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的好作风。

郑培民一家人

孔繁森:领导干部的楷模

孔繁森,1944年7月出生于山东聊城,1961年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6年9月,孔繁森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于是,孔繁森开始了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

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常年低温大风,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可是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孔繁森是一个热爱人民的好干部,他曾经说过:“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我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孔繁森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职责,热爱人民,服务人民。他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孔繁森的一生,是实实在在的一生,他对党忠诚,对群众忠诚,脚踏实地地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事求是,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个共产党员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乐章。

1993年,孔繁森(右)为益西卓玛老人贴膏药

杨善洲:一名共产党人一生的坚守

杨善洲,1927年1月生,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

杨善洲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只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他在施甸县委书记任上,大力推广改良稻种,积极推广先进的耕作技术,使粮食产量翻番,解决了全县的粮食问题。有一次他独自调研走访,看到一些村民和干部还没有使用先进的插秧技术,就亲自下地示范。还有一次去外地,杨善洲要了两个好品种的果树枝,大年三十跟技术员去嫁接果树苗,两根香肠就是他们的年夜饭。群众都称赞他是一个亲民、务实的好官。

1988年6月退休以后,杨善洲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在大亮山建成了一个价值3亿元的林场,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原先光秃秃的大亮山被树木覆盖,断流多年的小溪又有了泉水,大亮山林场承担了2.5万人的饮水和3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0年云南大旱,很多地方没有饮用水,而大亮山周边的村子却仍能喝到清澈的山泉水。百姓们都说:“多亏

了老书记啊!”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长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杨善洲说,老百姓饿肚子,就是干部失职。

杨善洲是个实在人,说话老实,办事老实,朴实无华,真诚对待百姓,时刻想着为百姓谋福利。在工作中,杨善洲从客观实际出发,重视实践,多调查研究,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实惠。他带领百姓植树造林,体现了创业务实的精神,真正为人民做一些实事,而不是投机取巧,享受自己的生活。

2011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杨善洲精神,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干部座谈会上指出,学习杨善洲精神,就要像他那样“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要像他那样以正确的事业观干事,始终保持一股艰苦奋斗的劲头和锐意进取的激情,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在难题面前敢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牛玉儒:党的好干部

牛玉儒,1952年11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197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2004年8月14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

牛玉儒同志在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忠诚党的事业,忠于党和人民,忠实地为内蒙古各族人民谋利益。在包头市工作期间,牛玉儒同志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在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城市建设、深化企业改革、关心群众生活等方面,提出并实践了具有创新性的思路和措施,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针对经济转轨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突出抓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组建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成功地推进了稀土高科、明天科技、华资实业、钢联股份、北方重汽等企业实现股票上市。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树立了包头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呼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面貌的明显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不凝聚着牛玉儒同志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在因病住院治疗期间,牛玉儒同志仍心系事业,忘我工作,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全身心地关注和牵挂着呼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他几乎每天都通过电话询问、指导和督促重点工程的进展情况,还带病两次考察城市建设和开发区的工作。去世前不到一个月,他仍以顽强的毅力,主持召开市委九届六次全委会议,作了激情澎湃、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工作报告,进一步描绘了呼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人民,奉献给了他深深眷恋的草原……

牛玉儒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具有较高的领导艺术,较强的亲和力、创造力和工作推动力。他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贯彻党的干部工作路线,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他坚持原则,光明磊落,顾全大局,作风民主,团结同志,清正廉洁。在班子内部,是团结合作的模范;在干群眼里,是良师益友。不论是青城还是钢城,不论是干部还是群众,无不被他的革命激情和奉献精神所感染。他自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风深入,注重实效,竭尽全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他经常深入到企业、街道、社区、农村、牧区等基层一线,深入到下岗职工、困难居民、贫困农牧民之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直接解决涉及老百姓利益的实际问题,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信任和爱戴。他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对家属子女从严要求,为各族干部树立了良好的公仆形象。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牛玉儒家属时是这样评价他的:先进模范不能忘记。牛玉儒同志是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的楷模。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牛玉儒这样的同志。

牛玉儒(左二)在视察工作

猜你喜欢
杨善洲孔繁森三严三实
儿女讲述杨善洲:家训家风照亮四代人心
孔繁森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李雪健:感恩、 大爱、顽童
简析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严”与“实”
杨善洲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孔繁森:一腔热血洒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