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人”到“生态人”

2016-01-25 21:54戴轩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期
关键词:经济人制度保障价值观念

戴轩

摘要:与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事工作的反生态性不同,社会主义性质的人事工作以尊重和肯定人的真实需要为基础,拒绝把人理解为可以度量和可以计算的物,反对资本逻辑以追逐利润的方式侵吞掉人本身的价值。积极、健康的人事工作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在肯定经济和效率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实现从“经济人”向“生态人”的思想转换。

关键词:生态人;经济人;价值观念;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1-0000-01

人事工作中的价值观念转换对人事工作本身又好又快地开展至关重要,这是因为:首先,价值观念的确立决定了人事工作的根本起点;其次,价值观念的践行影响着人事工作的前进方向;再次,价值观念的实现体现出人事工作的最终归宿。但是,长期以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为唯一目标和追求的生产、生活模式使得价值观念的塑造往往具有单一化与平面化的特点。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倾向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工作中。其突出的危害在于,本应以人为本的人事工作反而成了与人的内在价值和真实需求毫不相干的事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转换人事工作中的价值观念,即实现由“经济人”向“生态人”的价值观念变革。

一、“经济人”与人事工作中的物化现象

卢梭在西方思想史上最先对现代性的弊端给予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他认为自然状态是人类最好的状态,而现代文明则把纯洁的灵魂一步一步的拖向深渊。这样的思想观念颇具启发,但其随之提出的退向原始社会的主张却不能被众人所理解和接受。马克思扬弃了卢梭的现代性批判理论,认为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现代社会带来了物质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推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从而为人们走向自由王国和共产主义创造了前提和条件。所以,物的工具性价值并非一无是处,而工具理性已在一定范围内有其合理的成分。但是,物化逻辑必须有其边界,不能让对物的追寻覆盖和吞没了人的意义和价值。人不是物,在人身上体现着自由和必然的二律背反,因此,人不能仅仅只是经济性的存在,人的目的就是其本身。

人事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理论研究,其鲜明的实践性已经表明它与人的不可分割且水乳交融的关系。在商品经济和私有制方兴未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人事工作借助于日益精细化、规模化使用的科学技术以及不断完善的科层制,使得所有流程按照近似于机械规律的形式进行。这种人事工作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工作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却带有明显的单一化、平面化的特点。这样至少会有两方面恶劣的后果,第一,原本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人事工作被形式化和抽象化,所有发生着的事件全部被予以数字化和数量化处理,而得不到具体而有差别的对待;第二,原本应该充满温情的人事工作只重视效率而忽略了人的真实需要和真实情感,人事工作本来是为人服务的,现在反而变成了奴役人的枷锁,成为人实现其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负担。这些状况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事工作的常态,因为一切都要服从资本逻辑的逐利要求,即总是期待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回报,而且要不断地把利益最大化。于是,人事工作中的存在者变成了名副其实的“经济人”,在事实层面上成为经济和效率的奴隶,在观念层面上成为经济理性和工具价值的奴隶。

二、“生态人”与人事工作中物化现象的扬弃

“生态人”的观念是直接针对人的物化现象而提出来的价值理想与价值追求。“生态人”至少应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经济价值和工具理性在“生态人”的观念中不再具有唯一性和最高性,而是在强调经济要素的同时还必须充分肯定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生态人”意味着人的目的就是人自身,而人自身所要达到的终极理想就是在关注自身真实需要的同时承认他者的存在,而人的全面发展是要在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中达到自我理解和与环境的相互理解,实现自我成长和与环境的相互成全;最后,“生态人”以实现自身的自由和解放为终极目标,并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体会专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希望。这表明,人的幸福将不是在消费领域中被确证,而是只能在生产领域中被体现。自由自觉的劳动是“生态人”的本质属性,只有在劳动中,人的内在价值才能被真实的实现出来。

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要对人的欲望进行必要的压抑,这样才能保证生产活动以及奠基于生产活动之上的人事活动能够正常的发动和运转。在实现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必要积累和必需储备以后,应当在理性的指导下,对人的正常需要予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这表明人事工作应当在保证其效率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具体而有差别地对待每一个特殊的人和每一件特殊的事。人事工作不再仅仅只是强调效率,而更应该把尊重人、理解人、服务人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除了考虑人的经济性因素之外,也要动态地了解人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只有这样,呈现在人事过程中的人才是一整体性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生态思维与“生态人”的观念最开始针对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可能存在和出现的异化关系,但随着思想史研究中问题域的转变,对自然的关注开始逐渐被对自由的思考所取代。人事工作既是一个工作问题,同时也是关于人的生活问题,而生活问题的逻辑与思想史的进展是内在一致的。所以,在人事工作中,根本的旨趣和指向不是去追问世界的本源和自然的规律,而是要在人与其所置身其中的环境中去追寻发现人之价值、提升人之价值的解放和自由之路。社会主义的人事工作并不把获取利益当做唯一的和最高的目的,而是力图以人事工作中的互动方式发掘出人的类本质和归属感。毕竟人的意义不能在纯粹的私人领域中产生,而必然要诉诸于群体性和集体性的共在关系。

综上所述,从“经济人”到“生态人”的价值观念上的变革使得原本重利益、重占有的人事工作思维方式得到了根本上的改观和纠正。如果能积极践行这种价值观念的转换,那么,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久有可能在工作中真实的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陈嘉映.何谓良好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2015.

[2]杨耕.为马克思辩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戴 轩(1983-),男,湖南娄底人,本科,人事劳资科副科长,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猜你喜欢
经济人制度保障价值观念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法官独立制度之保障
“经济人”和“道德人”理论视域下公民道德治理论析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