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通络方加减治疗小中风38例临床观察

2016-01-26 03:23温疆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中蒙医院内科内蒙古鄂尔多斯01710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温疆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中蒙医院内科,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100

化痰通络方加减治疗小中风38例临床观察

温疆华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中蒙医院内科,内蒙古鄂尔多斯017100

【摘要】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方加减治疗小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治疗组3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应用化痰通络方加减口服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能明显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化痰通络方加减治疗小中风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中风;中风先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化痰通络方加减

小中风,亦称中风先兆,现代医学称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国际上把TIA定义为:一条或多条脑血管缺血导致该供血区局灶性脑功能障碍,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超过24h.研究表明1/3的TAI病人将发展为卒中,故小中风的积极治疗在中风病的防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笔者应用化痰通络方加减治疗小中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科门诊及住院符合条件的75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41~70岁,平均55岁;对照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45~75岁,平均58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风先兆的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要点[1],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和脑出血等其他颅内病变.中医辨证属痰瘀互结型.其中30例有高血压病史,高脂血症患者12例,糖尿病患者14例,冠心病患者8例,心房纤颤患者4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7例.75例患者均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言语运动感觉障碍,其中阵发性眩晕21例,发作性肢体、舌面、手指、足趾麻木或肌肉抽跳18例,短暂性言语赛涩11例,一过性上下肢运动障碍或偏身瘫软16例,昏厥发作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 2治疗方法对照组37例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日,晚上服,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血压高者予降压治疗,高脂血症者予降脂治疗,血糖高者予降糖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方加减治疗,方药组成:胆南星10 g,橘红15 g,半夏10 g,石菖蒲15 g,郁金12 g,瓜蒌10 g,丹参10 g,地龙10 g,酒大黄6g.采用传统方法煎取药液,将两煎药液(约200 ml)混合和匀,早晚分服,连续服用28d.

1. 3疗效判定参照1993年全国脑病协作组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风先兆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中有关评分量化标准[2],主要评定眩晕、肢体麻木、运动障碍、语言、晕厥的发作情况.以疗效百分数为主要评定标准,疗效百分数=(治疗前总分数-治疗后总分数)/治疗前总分数× l00%.临床治愈:疗效百分数≥90%;显效:疗效百分数为50%~89%;有效:疗效百分数为20%~49%;无效:疗效百分数<20%,乃至疗效百分数为负数,甚至发生中风.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 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38例,临床痊愈8例,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 1%.对照组37例,临床痊愈5例,显效7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1. 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薛某,男,63岁,工人,2010年03月15日就诊.患者形体肥胖,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平日口服替米沙坦片80mg、1次/日,血压控制稳定,血脂中胆固醇6. 1mmol/L,甘油三酯2. 7mmol/L.3日前突然右下肢麻木伴乏力,乏力呈间断发作,持续时间最长达20min,曾行核磁检查:未见责任病灶.患者就诊时血压140/90mmHg,神清,精神可,无言语不利,右下肢麻木感,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腱反射对称,双侧感觉对称.患者胸闷、偶有胸部刺痛感、烦躁、痰多,不寐、口干口苦,饮食可、大便干燥、舌色暗、舌边有瘀点、舌苔黄腻,脉弦滑,根据患者上述症状,辨证为痰瘀互结型.用化痰通络方加减

治疗,药物:胆南星10g,橘红15g,半夏10g,石菖蒲15g,郁金10g,瓜蒌10g,丹参12g,地龙10g,茯苓15g,酒大黄10g,生甘草6g.用药5日后患者右下肢乏力、麻木症状明显好转,治疗28d后,麻木症状消失,乏力症状未再发.

4 讨论

中风先兆证预示中风即将发生,对中风先兆的认识古代医学家早有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内经》,《素问·调经论》中把中风先兆称为“微风”,指出“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邹忆怀[3]等认为,中风先兆证的病机以“内风旋动”为主,内风触动血脉中素有之痰浊瘀血,上扰清窍,横窜四肢,发为中风先兆证.因此,对小中风应采取积极的治疗,防患于未然.小中风多以实症为主,痰瘀互结是中风先兆乃至中风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单一化痰或祛瘀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治疗上历代医家多使用化痰与活血化瘀相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化痰通络方治疗可以通过降低血粘度、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达到治疗目的[4].化痰通络方针对痰瘀互结的病机特点,以熄风化痰为主,加以活血通络治疗,临床有较好的疗效.方中半夏与胆南星为对药,二药合用,半夏燥湿健脾,以绝生痰之源,胆南星清化痰热,熄风止痉,专走经络,善祛经络之风痰.丹参、地龙、酒大黄以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效.《本草汇言》载“丹参,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丹参具有很好的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氧化的作用[5].《本草纲目》曰“地龙,性寒而下行,……治足疾而通经络也”,地龙亦有增强纤溶、抗凝的药理作用[6],大黄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具有改善微循环、降纤、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作用[7],诸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熄风化痰之功效.

参考文献

[1]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 379.

[2]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第6次会议.中风病先兆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3,16(6): 66-67.

[3]邹忆怀,王永炎.中风先兆证病因病机及防治的初步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18(5): 12.

[4]郭正杰.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先兆证斜例疗效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00,16(3): 8,56.

[5]周武雄,钟慈声,袁伟,等.血管吻合术后过氧化氢的形成及丹参素对超氧自由基的作用[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8,25(2): 115-117.

[6]张大禄,陈百泉.地龙的纤溶、抗凝、溶栓和血流变作用研究[J].中药材.2003,26(6): 448~451.

[7]黄河清,李明富.血脉舒抗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8,39(2): 113.

收稿日期:( 2014. 12. 22)

作者简介:温疆华,E-mail: 17573568@ qq. com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6-0048-02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R255. 2

猜你喜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观察
依达拉奉对短暂性脑缺血的干预效果观察
血栓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效果观察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分析与临床研究
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脑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效果分析
ABCD2、ABCD3—I、ABCD3—I+HCY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应用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