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语境的建构及其对语篇理解的影响

2016-01-26 03:19马玉梅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建构

马玉梅

(广东财经大学外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论认知语境的建构及其对语篇理解的影响

马玉梅

(广东财经大学外语学院,广东 广州 510320)

摘要:语篇理解的过程,是人类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读者对词汇、语句的解码,更是激活或建构认知语境的过程;认知语境的可建构性、认知语境建构的主体性和认知语境的建构模式等所建立的认知语境影响人们对语篇的理解。语境的建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建构跟作者相似的认知语境可以帮助读者最大程度地理解语篇主题意义及其深层含义。

关键词:认知语境;建构;语篇理解

自上世纪80年代Sperber 和Wilson 提出关联理论以来,人们便从不同角度在不同领域对其进行理解、阐释、应用。何自然、冉永平提出,关联理论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将其与语言的研究联系起来[1]。黄华新、胡霞认为,关联理论的语境观是认知语用学研究的焦点。许多学者从词汇与语境的关系、语境与翻译、语境与法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2]的提出,为人们研究语境的作用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试图将这一观点与语篇理解联系起来,研究可建构的认知语境对语篇理解所产生的提升作用。

一可建构的认知语境

相关原则是人类认知假设的条件[3]。交际成功的前提是双方具有一个共享的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只有在这个互相显映(mutual manifestness)的认知环境中,交际双方才能完成明示—推理的过程,构建新的认知语境。

(一)认知语境建构通过明示—推理的动态过程来实现

完形心理学认为,“客观世界的任何事物都需经过人的知觉活动的积极建构而成为经验中的整体。” 例如,我们说到教师,不仅仅指教师这个人或者教师这个职业,还包括教师的师德、教师的使命、学生、课堂、课程、学校甚至教育制度等完整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完形除了是指客观的形,还指经过经验对与之相关的信息进行组建从而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知识存储于大脑,从而形成相关图式加以储存[4]。这就是建构主义者的建构理论,即将所体会到的经验或者知觉以假设的认知进行提炼并加以建构。

作为心理建构体的认知语境,与心理学上的建构一样,都强调了大脑中所存储原有知识和经验,即旧信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的意义,两者相互作用,相互激活,从而产生新的认知语境的过程,完成建构的过程[5]。如此则笑话:孙杨曾经遇到过一位禅师,他对禅师说:“奥运就要来了,您能给我指点一下吗?”禅师把两个葫芦瓢放在水里,一个竖着平行于水流方向,一个横着垂直于水流方向,只见横着的瓢游速较慢。孙杨恍然大悟:“我明白了!要学会借助水的力量!”禅师笑了笑,说:“我的意思是,瓢太横是赢不了的。”如果读者不知道韩国选手朴泰恒(瓢太横)是中国选手孙杨有力的竞争对手这样的相关语境,会真的以为横着的瓢速度慢,那就有悖说话者借助谐音引人发笑的初衷,双方无法产生共鸣 。

上例中,“禅师”用瓢在水中的流速给出明示,“孙杨”根据明示进行推理,得出的结论跟“禅师”本意不符,造成了沟通的误区(gap),因为其找“禅师”的目的是期待一种超灵的指引,脑中的语境认知跟水有关,但“禅师”的目的却是通过行为的方式来给“孙杨”信心,他的语境认知是通过压低对手,提高“孙杨”的自信。当“禅师”说出“瓢太横是赢不了的”的时候,读者或者“孙杨”都会会心一笑,因为这时双方的认知达到了统一,通过声音将“朴泰恒”和“瓢太横”联想在一起,达到交际双方的互相显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认知语境具有相对动态的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使各种信息产生关联,构成新的信息。这一过程就是明示—推理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通过明示传达给听者一定的信息,并希望听者做出适当的反应。听话人这时就会把这种信息当成一种刺激,并按照关联原则,通过逻辑推理推断出说话者的意图,并在自己的认知语境中找到相应的认知假设,从而实现交际双方互相显映,以此来完成交际。

(二)可建构的认知语境具有主体性特点

认知语境的建构必须由认知主体来完成。语用学的 “主体”是一个具有构造性的概念,或者说是一个被构造出来的东西。这里所说的“构造”就是指认知主体对语境的建构。认知语境建构的主体性是指认知主体从自己的信念、态度、知识等出发建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因人而异。如以下对话:

A:我有个问题:你有没有觉得歌词写的这个男生很坏?

B:你觉得那是男生吗?我觉得是女生带男生去吧!

A:我是觉得是男生带女生。

B:你怎么知道是男生呢?

A:因为我是女生。

B:那我是男生呀!

A:……

B:我是主唱,我是原唱……

以上对话发生在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的第十期“向齐秦(B)致敬”专场。歌手彭佳慧(A)演绎齐秦的《残酷的温柔》,认为歌词“你像往常一样的温柔,轻轻地看着我,慢慢地说但最好是分手……”很残酷,“都要分手了,你还能这样的温柔,真是残酷的温柔,所以说他是个坏蛋,坏死了”。她是从自身的经验或者已有认知语境出发理解歌中的意境,可原唱齐秦从他的角度理解歌词,认为是女生带男生,要求男生温柔地说再见,这是他的认知语境或者经验。由此可见,不同的认知主体,因其经验不同,大脑中的已有语境信息不同,对同一事物或者对象会赋予不同的分析,从而建构不同的认知语境。因此要想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明白言中或者言外之意,一定要去了解作者的写作初衷,建构跟作者相似的认知语境。一定意义上,语篇理解的过程是读者跟作者对话交流的过程,要想对话顺利进行,双方就必须建立相似的认知语境。

二认知语境的建构模式

如前所述,认知语境的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利用已有的认知语境,通过感知、解码和假设,激活相关图式对交际信息不断推理[6]。这个动态认知过程既包括解码推理的过程,也包括双方自觉或不自觉地构建新的认知语境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三语篇理解的过程即认知语境的构建过程

既然认知语境建构有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那这一理论能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呢?对读者而言,语篇理解过程是与作者无声交流的过程,是认知语境的创建过程,也就是激活相关背景图式及创建新的图式的过程。语篇中有些信息读者容易理解,原因是读者大脑中存有相关信息,激活后很快可以跟作者产生互明,从而形成新的认知语境。但有时在阅读中会有困难,原因是文中有一些信息是未知的,解决的方法一是通过自主学习构建新的认知语境;一是通过中介的介入,比如教师课堂的教授等方式输入相关信息,填补大脑中的信息空档(slot),当遇到相关信息时就可以跟作者产生互明,形成新的认知语境。如:

For Josiah Henson has lived on through the character in American fiction that he helped inspire: Uncle Tom, the long-suffering slave in Harriet Beecher Stove’s Uncle Tom’s Cabin. Ironically, that character has come to symbolize everything Henson was not.(乔塞亚·亨森至今仍为人所知,是由于他所激发的创作灵感使得一个美国小说人物问世:汤姆叔叔,哈利特·比彻·斯托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那个逆来顺受的黑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人物所象征的一切在亨森身上一点都找不到。)

汤姆叔叔代表的是什么?亨森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些信息是文章的语言和结构未曾明示的,读者需要做的是自觉地寻找相关信息,借助西方文学理论的内部态度和外部态度的阅读方法与作者产生互映,从而构建新的认知语境。

使用内部态度阅读文本,就可以走进文本,从字面意思理解其所传达的信息。如上面的例子中,从文字本身我们可以了解虽然乔塞亚·亨森和汤姆皆为奴隶,但是此奴非彼奴,这个信息我们可以从“ironically”这个词看出。那么到底有什么不同,就要用外部态度的阅读方法,即走出文本本身来理解了。文本以外,我们知道汤姆善良、勤劳、朴实,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虽然也渴望自由,但却不会主动争取,被认为是“逆来顺受”的黑奴的典型代表。而乔塞亚·亨森是自由斗士的典范,在他毅然逃离奴隶主获得自由之后,又历尽艰险,冒死帮助更多的黑人获得自由,成为著名的“地下铁路”组织的重要一员。这样,读者通过外在的语言文字得到明示,通过激活自身已有的语境信息寻求互明,当发现有未知信息时,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寻求教师介入,使头脑中产生新的经验,构建新的认知语境,最后达到理解作者意图的目的。

认知语境制约和影响读者对语篇的理解,语篇理解过程是一个“认知—推理”的动态过程。可建构的认知语境可以帮助读者通过中介介入、自主学习、激活已有图示等方式有效推理作者意图,建构新的认知语境,与隐形的交际对方产生共明,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篇,存储新的图示,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现代外语,1998,(3).

[2]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1995.

[3]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3).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马玉梅.认知语境下读者的文化图式与语篇理解[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 (9).

[6]黄华新,胡霞.认知语境的建构性探讨[J].现代外语,2004,(3).

(责任编校:余中华)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gnitive Context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Textual Comprehension

MA Yum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320, China)

Abstract: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for people to know the world cognitively, which does not simply refer to the decoding of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but more essentially it is a process of intriguing and constructing cognitive contex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context construction on textual comprehension from three aspects: the constructiveness of cognitive context, the subjectivity of cognitive context and the model of cognitive context construc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gnitive context construction is full of subjectivity, and constructing a similar cognitive context with the author can help readers comprehend the theme of the text and the deep implication to a large extent.

Key Words:cognitive context; construction; textual comprehension

作者简介:马玉梅(1972— ),女,山东济南人,广东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

基金项目:广东商学院校级教研项目“认知语境观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Y201228Y;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外语多媒体教学的语篇语境理论研究”,项目编号:20140003。

收稿日期:2015-05-25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4-0089-03

猜你喜欢
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建构几何模型高效解题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如何建构序列化阅读教学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例谈幸福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完善女性就业歧视立法建构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