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路径探究

2016-01-26 03:19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张 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 娄底 417000)



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路径探究

张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湖南 娄底 417000)

摘要: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同时也应该是对文化的传授,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授,更应该是文化知识的传播。从多模态视角出发,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导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及途径,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英语识读能力及文化传播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多模态

一传统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2002年孙家正第一次提出: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要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以打入国际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为主,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现代传播方式,树立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把我国建设成为立足亚太、面向全球的国际文化中心。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应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更为鲜明地提出:“加快实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文化走出去”战略迫在眉睫。

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1]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是以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一要求无疑更加明确了文化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而,在当下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语言知识的教学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语音语调正确,词汇量掌握不少,语法也很熟练,但在与外国朋友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时,“交际失误”情况却屡屡发生。有鉴于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大学英语的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视有效的中英美文化知识的贯穿,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增强学生感知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现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词汇的文化内涵十分广泛,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意义,某些具有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等[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用文化语言观去指导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外,还应当适时、适度地导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注重应试技巧练习,强调语言技能的掌握,而大部分高校英语教学多是大班教学,语言技能的培养也有一定的难度,更不用说跨文化交际等针对性教学实施了。而且,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导入部分也只是仅仅少部分设计英美文化等文化背景知识,并没有对其进行更深层的讲解。学生普遍对文化的兴趣浓厚,且清楚掌握相关文化背景对跨文化交际具有的指导性意义。当然,在注重介绍英语世界文化的同时, 也要注重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因为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绝不仅仅局限在对交流对象的理解上[3]。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符合传统文化走入高校、走出中国的国家战略,能极大地提高普通本科学生应用外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尤其是在目前本科生大量留学的情况下,学生在国外的日常交流中能有意无意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文化交融的目的,极大地改变目前国家主要靠极少数专业、孔子学院的外交及翻译人才来传播中国文化的局面,极大地增加了国外人士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

大学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渗透是多途径的。例如,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库,然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分级课程体系及阅读读本;重视各种英语考试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入,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让学生在学习外国语言的同时又能抵御西方价值观的侵蚀。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基本路径

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及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相关内容为例,选取授课环节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评估,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基本途径。

(一)传统文化在课文阅读导入环节的渗透

课堂导入环节是学生掌握该主题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取决于该课文导入环节的有效性。不同班级导入的方法不同,效果截然不同。以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第三册Unit 1Parents为例。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VariousKindsofLove,关于爱的主题。很多同学会想到爱情的代表作《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andJulia),著名文学作品《简爱》中上帝对世人的爱等。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与爱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关信息的探讨和翻译。如中国古代凄美爱情的代表“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朱自清的“背影”(MemoryofMyFather’sBack)等。教师可以以同学们的亲身经历为导入点,引导同学们回忆从家返回学校时,父母在车站送我们的场景,并进行四人一组的小组讨论。这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口语热情,而且有效地共享了群体智慧。再如,在讨论过程中,可对朱自清“背影”中的经典名句进行翻译尝试,能有效地帮助同学们熟记相关词句,以用于口语和写作中。如翻译“It’s been over two years since I saw Father last time, but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image of his back”。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模态方式进行辅助教学,如图像、音频、视频等。以教师以中央电视台family广告视频的教学为例。首先引导学生用英语对该广告进行口头陈述,然后引导学生针对这一视觉模态生成口语语篇:When I was young, my father is the mainstay of our home…很多学习者对该广告作品印象深刻,在于它运用famliy(家庭)这个简单的单词诠释了家对于父母、孩子之间的重要意义,也唤起了学习者对爱、家、父母情感的共鸣。

在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之时,会遇到解读和建构的困难。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锻炼学生解读和建构的识读能力,帮助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由于每个学习者具有不同的经验背景、信仰、能力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识读都不一样,因此也应注意区别对待。在掌握了相关传统文化的词汇、短语、句子表达等相关信息后,便解除了基本的沟通障碍,具备了基本的传统文化解读和建构的识读能力,教师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传统文化在课文剖析环节的渗透

该过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基本的词汇、词组、语法及长难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大意,掌握所学知识点并熟练运用该技能等。在以文字为主的篇章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该文章的相关语境为基础,对文章的相关信息点到为止。如何在课文剖析环节渗透传统文化,传递的途径又是怎样的?在此笔者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二Unit 2LearningtheOlympicStandardforLove为例进行解析。在对该主题导入后,教师提出问题“你对于奥林匹克爱的标准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习者在十分钟内完成对本课文的阅读。传统的教学是对单词和词组的讲解,而该文章中关于奥林匹克爱的标准则展示出了一种积极向上、坚持不懈、努力拼搏、不卑不亢的气节和精神。因此,该文章中的词汇、句子、谚语甚至例子都值得细细品味,所以,教师把该文章精华部分浓缩概括,让学生在第一遍快速阅读后对其进行完形填空、听力理解等,从而达到快速阅读和精读的双重目的。这一环节的实现有助于学生对词汇、句型、词组等进一步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词句表面,且有助于学习者对相关知识的建构能力培养。

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对奥林匹克相关话题进行进一步探讨,如探讨刘翔110米跨栏取得的成就及背后的艰辛。注意将在上一个环节所掌握的相关词汇、句型、词组及例子融入教学任务中。教学手段可以多样化,如分享一段国外媒体对刘翔在2000年奥运会破世界纪录的报道,及2008年奥运会中途退赛的报道,然后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和分析。也可针对该话题,提出正反方观点,进行英语辩论。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则可以将该部分作为作业并给予其充分时间消化词组句型,使其能查阅更多资料以充实辩论素材。

对于词汇语法部分,还可以将所学新单词按词性类别的不同、衍生词等进行分类和归纳,然后结合我国运动健儿在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赛场上的表现,生成句子或口语篇章。

(三)传统文化在单元主题拓展环节的渗透

建构理论认为,学生的写作活动对意义建构起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4]。因此每堂课或者每个单元结束并不意味着所学知识的结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拓展的领域,这也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应经常用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提高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外交流能力,亦有利于文化传播的目的,具有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和实用实践方面的价值,值得相关领域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3]寇淑伟.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5).

[4]张艺宁.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个案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责任编校:简子)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filtr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ZHANG D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Hunan 417000, 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English teaching is not only the teaching of language knowledge, but also the broadcasting of cultural knowledge. The paper is trying to study the infiltr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ity. It is helpful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nglish multiliteracy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college language teach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infiltration;multimodality

作者简介:张点(1983— ), 女, 湖南娄底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外语联合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WLH39;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2)401号465;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4)85号14C0614;娄底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501A;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青年基金课题,项目编号:2012QN14。

收稿日期:2015-04-1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15)04-0151-03

猜你喜欢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
多模态话语中的詹姆斯·卡梅隆电影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多模态交互式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的构建
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