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前书法臆语

2016-01-27 11:18梁京栋长春文联艺术学校分校亦知堂13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古意古文字

梁京栋 (长春文联艺术学校分校-亦知堂 130000)



汉前书法臆语

梁京栋(长春文联艺术学校分校-亦知堂130000)

摘要:汉前书法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自觉艺术,其趋附于文字的发展。此时文字仍在履行着契神明、享天地、典人常的作用。然凡作书皆言“古意”,此一阶段则属可知者最古。

关键词:汉前书法;古文字;古意;臆测

一、汉前书法

书法一道于此期未发展成为自觉、独立的一门艺术,其趋附于文字的发展。自庖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作之八卦为我国文字之滥觞,神农氏结绳记事以事趋繁所需,直至黄帝时,史官仓颉初创可通天密之书契。然而,文明发端、草创文字,无手迹可睹。文字可考,书法可探应始于三代。

自三代至秦,书体因字形、用途、因书具、因人等分类繁赜,择简分类如下:

(一)古文——先秦文字总称,历秦火之厄后,可观者

1.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刻于兽骨者称“兽骨文”,刻于龟腹板称“龟甲文”。商尚质,殷契书法质直简古。

2.金文,刻凿或铸造于金属器物上的文字,凹者为款,凸者为识。钟鼎等之款识称“钟鼎文”,货币上的称为“权布文”。商金虽有存但款识过简,周代法器存留较多。周尚文,书法亦繁曲奇谲,但诸侯力政、地域差异书法自成风气,可分为“齐”“鲁”“楚”。齐乘殷风,其书笔画瘦直,结构严整,如《陈曼簠》《陈纯釜》;鲁居中土、秉周礼,笔画繁曲,结构茂密。如《大司徒匜》;楚位南疆,民风强悍,笔画坚凝、结构奇纵。如《楚公钟》

3.籀文,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创。“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说文叙》、“《汉志》称《史籀篇》者为周时真字也,其体则今《石鼓》及《说文》所存籀文是也”——《书镜》。通俗称史籀造大篆,又名籀文,石鼓文即其遗迹。

(二)小篆,秦时一统,潦水尽而寒潭清,法家代表李斯奏同文并创小篆,故体势方整、笔画平直匀称、章法整齐如算子。如《泰山刻石》《峄山刻石》

(三)隶书,秦法严,官狱繁兴。狱隶程邈化篆之圆为直、省减笔画增波磔用于徒隶,而成隶书。

二、汉前书法古意臆测

(一)线条本身古意及其形成的外在因素

1.线条古意

包慎伯言:“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倖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近人邓石如书,中截无不圆满遒丽,其次刘文清中截近左处亦能洁净充足,此外则并未梦见在也。古今书诀俱未及此,惟思白有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之说,虽非道出真际,知识固自不同。其跋杜牧之《张好好诗》云“大有六朝风韵"者,盖亦赏其中截有丰实处在也。”就此古意可窥见一斑——外形、内气中段丰实。

2.形成的外在因素:

(1)工具及制作方式的影响

a.锲刻方式:用刀刻于龟甲兽骨,刀锐利故字画瘦硬,两端尖锐;如康南海在《广艺舟双楫》中言“商周用刀简,故其篆多尖”。金文契者同理,两端尖则中段实矣,执刀刊试不难理解。

b.书写工具:削竹为笔,沾漆作书,“用漆书,故头尾皆圆……”,笔画停匀;战国楚笔,笔毛附于杆——内有骨、秦笔有毛腔,笔毛三分之二于腔内——内实外健、恬笔木杆夹毛于中故笔毛不可太多——难于有提按引起的粗细变化,故中实。

c.金文铸造方法:字模制作方法仍未解,然泥土之模线条不宜过细、细则易损,泥土自身亦难能细腻且浇注自身又多自然变化。

(2)自然环境的影响

古之环境疏旷,所留文字风浸雨蚀或长埋于地下,祛除圭角和着于后天意识之处,起讫变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线条皆圆浑,虽有人为复归于自然。

(二)意识形态

此时文未胜质。汉前书法,不论祈于天或示于人一是皆以实用为本。

初,人侣与禽兽,合与自然,随时进而心智渐开,书写亦随心而扭曲,着意装饰故而失却天道之美。若老子言礼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服文采,带利剑,…是为道夸,非道哉”,心田不锄,杂念多生,“诚于中而形于外”反用之书法遂现“颜鲁公笔增钩挑”之讥!

“乩书多佳,以其直下也。余所见乩书有绝奇者。走势甚幻,结体必安”;“吉金文字之不可及处在能散而不乱深的“点画狼藉””,书者身合于宇宙,故布置洒落,有晨星洒天之致。

无论乩书抑或金文所述内容多祈于天极具敬慕!不可“率性”涂抹而成启功先生所一笑之“神飞”。

意识形态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三)文字本身

结语

恍兮惚兮,古今不同难以跨时空感受,古意遂难琢磨。数点臆语定有“一叶障目”和“盲人摸象”之弊、抑或有误解“如来真实意”处,方家哂之、正之。

参考文献:

[1]丁文隽.书法精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马衡,陈衡恪.中国金石学概论・中国绘画史[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3]启功.启功丛稿[M].中华书局,2004.

[4](清)赵之谦.章安杂说[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5](清)包世臣《艺舟双楫》.潘运告.历代书画论系列[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6](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潘运告.历代书画论系列[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古意古文字
中正平和——王栋山水画中的古意
张素凤教授《古文字与语文教育》出版
释古文字中的“杪”及相关字
梁潮印存·本己类编
寻找古意的配色
岩画留古意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古意”是引领戏曲理论的审美理想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