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风险评估及干预

2016-01-27 20:44杨素玲马志红通讯作者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8期
关键词:颅脑评估护理

杨素玲 马志红(通讯作者)

1)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0 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郑州 450014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风险评估及干预

杨素玲1)马志红2)(通讯作者)

1)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郑州450000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郑州4500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32例颅脑损伤患者,汇总其护理工作中相关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结果颅脑损伤患者相关的风险因素与患者伴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年龄、侵入性操作、GCS评分及激素、抗生素、脱水剂的不合理使用等有密切关系。结论医务人员增强对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评估的意识,及时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对策,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药物、加强呼吸道管理等,可明显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评估;干预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事故、工伤等意外呈逐年升高趋势,尤其是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护理风险评估是在明确可能出现的风险后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性进行评估[1]。因此,加强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风险评估及时采取综合的干预措施,对缩短住院时间、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32例颅脑损伤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对症处理,对危险因素及时干预,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颅脑损伤包括头部软组织损伤、脑损伤、颅骨骨折。指暴力作用于头颅引起的损伤。常见的原因有:工伤、意外交通事故等。其中以脑损伤后果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我院2013-01—2015-01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17~60岁;致伤原因:车祸20例,坠落伤8例,打击伤4例;住院17~110 d,全部治愈出院。

2 方法

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对颅脑损伤患者可能出现的风险应具有预见性,针对颅脑损伤患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风险评估计划,且有预见性的护理风险评估表,明确风险可能发生的环节、危险因素,如抢救用物、设备设施、医务人员、患者的自身、引流管路、输液等环节及时处置,并认真详细记录护理风险评估表。

2.1潜在的护理风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情较重,甚至丧失意识,导致其活动受限,缺乏自主体位变化,加之患者摄入障碍,机体抵抗力下降等众多因素,使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成为神经外科中压疮的高发群体[2]。随着患者体位的变化或管道使用的时间比较长,固定的胶布就会松动和移位情况,使管道出现脱出情况[3]。

2.2干预对策

2.2.1做好患者基础护理:颅脑损伤患者大多起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对症处理。同时,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医务人员主动与患者良好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保持病室内通风,温湿度适宜,安静,安全减少探视及人员流动。合理安置患者体位,采取头高脚低位,床头抬高15° ~30°,昏迷患者取侧卧位,定时拍背、翻身,给予雾化吸入,确保呼吸道通畅。吸痰时注意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昏迷、禁食患者,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大小便失禁或出汗较多的患者,应勤换衣服及床单。密切观察各引流管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畅。详细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及量。每日按摩骨胳隆突处,防止坠积性肺炎及压疮的发生。帮助患者做肢体的被动运动,改善肢体血液循环,防止关节挛缩,增加肌肉张力,帮助恢复其功能,也可预防下肢深部静脉血栓的形成。对躁动不安患者必要时使用约束带,防止坠床、跌倒等意外发生。

2.2.2良好的职业道德: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情复杂多变,患者处于昏迷或躁动状态等,给护理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护理人员应细心耐心,具备在患者入院24 h内对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的能力。通过入院首日的康复评估,可最大程度地给患者以全面关注。使各种潜在风险降到最低[4]。护理人员工作中正确执行医嘱,详细、客观、真实记录护理文书。按时巡视,补液时注意速度及量,因滴注速度过快可引起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增高而加重脑水肿。随时做好患者及陪护人员相关疾病健康宣教,对患者家属给予高风险预见性告知,认真做好交接班。护理人员建立健全业务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培训学习,增强护理风险的认识,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及安全意识,最大限度杜绝护理安全隐患[5]。从而不断提高本专业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3颅脑损伤患者运送途中的风险评估及干预:待颅脑损伤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方可搬运,对搬运过程中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评估。运送途中保证持续有效的供氧。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搬动时注意动作轻柔,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并注意保暖。转送途中应配备好各种急救用品,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瞳孔、意识、伤口情况,妥善固定输液管路及各种管道。防止管道受压、扭曲或脱落。

2.2.4严把环节质量关:注重控制落实,从根本上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根据工作量,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做到弹性排班,对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反馈,评估风险措施的及时有效性,并适时给予纠正,不断持续质量改进。

3 讨论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针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评估其护理风险因素,制定护理风险控制措施,及时进行实施及评价。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护理管理机制,让护理工作做到科学化和系统化以及制度化[6]。及时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优质护理服务。加强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对症处理,增强免疫力,加强呼吸道管理,合理使用药物,减少侵入性操作,重视运送途中的安全,康复期及时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康复功能锻练等,加强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宣传教育,同时,医务人员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提高预见性评估的工作能力。协调好与医院多部门的工作,可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患者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对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减轻患者住院经济负担及降低医疗纠纷,确保患者安全,起到了积极意义。

[1]李亚洁,张立颖.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65.

[2]卓艳燕,李淑媛.多爱肤治疗压疮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0):94-95.

[3]杨百芬.神经外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及对策[J].浙江创伤外科,2009,14(3):313.

[4]程凯,李雪萍,王伟,等.脑干梗死患者入院24小时内康复医疗方案的制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78.

[5]孙春兰.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10):118-119.

[6]奚庆红,刘庆芬.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过程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理研究,2010,24(1):10.

(收稿2015-09-12)

R473.74

B

1673-5110(2016)18-0135-02

猜你喜欢
颅脑评估护理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围手术处理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