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在场”与话语的“缺席”:武术缄默知识研究

2016-01-28 12:40陈新萌赵光圣
体育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显性习练武术

陈新萌,赵光圣



身体的“在场”与话语的“缺席”:武术缄默知识研究

陈新萌1,赵光圣2

缄默知识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作为身体参与实践下的武术,无论是其技术内容、传递途径,抑或训练手段、教学方法,都存在大量的缄默知识。运用文献资料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缄默知识进行研究,以“在场”和“缺席”的哲学话语诠释武术传艺者和学艺者之间缄默知识的存在、发展与传递;通过对师父与徒弟、教师与学生中存在的缄默知识分析,结合缄默知识相关理论,以性质、结构、获得三个维度来全息反映武术中的缄默知识;最终通过直观体验下师生互动教学情境的建立、武术教学缄默知识的显性化表达及非正式学习文化环境的营造来提高学校武术的教学成果,完善武术对于习武者身体观、文化性的全方面培养。

缄默知识;在场;学校武术;显性化

1 话语的“缺席”——何谓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作为知识类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共同构建了人类头脑的知识体系。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在其《人的研究》一书中最先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16]缄默知识又称意会知识、默会知识、隐性知识等,是认知个体获得显性知识的基础。它具有非语言、非文字、非符号的逻辑说明特性,也不能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大众传媒的形式进行“公共性”的分享传递和“批判性反思”,需要人们的感官或直觉来感知、领会进而掌握、习得的一类知识。因此,相对于可以用语言来传递的显性知识来说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可以“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最终的解释性框架和知识信念”[12]。正因为缄默知识具有“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17]这一区别于显性知识的显著特点,因此,它在个体学习的交流实践和感悟探索的过程中更具现实意义,使话语“缺席”下概念、符号的交流激荡更具人文价值的实践真义。而这种存在于“社会文化传统所赋予的缄默的社会规则和背景之中的”[10]缄默知识,其理论的局限也恰恰体现在连缄默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难以清晰、准确地表达其存在,进而导致研究者也无法完全做出全面、完善的合理化阐释并概括一套普遍适宜的缄默知识逻辑话语。对于缄默知识的研究只能在缄默认知个体中找寻提取其存在的共性特征并将这种普遍适用的特性加以应用,在共性研究的基础上赋予其个体化的解释权,这也符合缄默知识的多样特征。在西方缄默知识理论提出之前,我国古代先哲就已经发现了这种言不尽意、不可名状的知识。《庄子·天道第十三》有载:“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后有人将其表述为“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清·刘大櫆《论文偶记》)。这其中既包含了能够意识到而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的知识,又包括没有意识到却又真实存在知识传递的一类知识。无论是在古代手工技艺发展的小农经济社会,还是当今社会生活的教育教学领域,缄默知识的话语都一直“缺席”的存在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当前,关于缄默知识的研究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已在学校教育领域的改革实践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 身体的“在场”——武术缄默知识

“在场”是一种正在这里存在的,“可以被直接感受和拥有的最真实的存在形式”[5]。身体的“在场”是武术缄默知识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通过身体在场下的交互影响促进技艺的传播流动。武术缄默知识是武者隐含于个人经验中的一种高度个人化知识,它不易以规范化的方式传递,其教授与习得的“在场性”决定了非标准化的缄默体系,这尤以在传统武术师徒关系的建构中为甚。武术缄默知识可以根据武者与武技的关系分为拳种的缄默知识、拳师的缄默知识、传拳授技与学艺习拳过程中的缄默知识。需要指出的是,拳种缄默知识的形成是创拳者和继承者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总结而成的。“拳道之由来,原系采禽兽搏斗之长,象其形,会其意,逐渐演进,合精神假借一切法则,始汇成斯技。”(《习拳述要》)但在其一定程度上,经过历代传承者不断加入自身体悟逐渐将之丰富的过程,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如借喻、隐喻、比拟等将其书之以书或传之以口。对于那些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或习拳者自己都未感受到的经验也就无法尽个人言语之能而传载后世,但对于“在场者”则是有可能受到来自师父无法言宣知识的影响。王芗斋在大成拳论中以其“四十余年习拳经验,探其真义之所在,参以学理,证以体认”而创大成拳,并讲求此拳所重者“在精神,在意感,以言其体,则无为不具,以言其用,则有感即应”的重自身体悟之感觉和意念行驶的精神之力,故又称意拳,这与心意拳、形意拳等拳种都是武术缄默知识的实体化拳种之体现。而对于拳师缄默知识的体现多可在拳械经典著作中觅其形迹,武术家的论著多是其毕生经验的总结体现,是经过体认证悟的心得体验的显性表达,如孙禄堂的《太极拳学》、《形意拳学》、《武学论语》,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要解》等。“所有一切力量都是筋肉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皆有密切联带之关系,若分而言之,则又走入方法之门,成为片面耳。所以非口传心授,未易有得,更非毫端所能形容也。”(《拳道中枢·试力》)。在武术习练中,武艺授受双方通过“在场”的身体产生多维的交流,彼此的动作特征都可以通过表象来知觉,进而进行纠正与改造,达到技能的掌握和传承,除语言可以描述的真实存在以外,更多的是缄默的知识传递。武术是一项言传身教的技术,需要手把手的亲自示范、指点和纠错才能获得掌握技艺的真髓,身体的“在场”决定了“口传心授”的重要性。这里的心授是指需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领悟的缄默知识的传授。心与心的交流重要的是去体验和感受,只有长时间不间断的练习体悟才能真正学会武术。武术习练者更多地是靠“感知和直觉来执行动作的技能”[20],是涉及本体感觉的一种脑力控制下的协调活动。武术的缄默知识既存在于“在场”实体的武术技能拥有者和学习者,又存在于一定文化传统下人们概念、认知体系的情境中,这些具有经验与信仰的武艺习得者,在一定文化氛围与群体意识中,形成了携有社会传统与习俗的个人直觉体悟意识。在“在场”中,教者与学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的即交互性的关系”[11],因此,对场中的个体与群体、教习行为与社会交往所蕴含的缄默知识,需从性质、结构、获得三个方面来诠释。2.1 武术缄默知识性质论

2.1.1 个体性与经验性

在以“知识经验”[13]为基本研究论域的前提下,缄默知识是一种不能脱离认知主体的个人知识;它难以明确表达的特性决定其是一种建立在生命载体上的复杂协调机制的内隐知识;而高度依赖于视觉的非口述表达的行动性知识则可以认为是一种技术性知识。武术缄默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传艺者和学艺者的情感意识和身体记忆中的,个体内化下的缄默知识又有赖于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这种难以表述的知识只有在经验中,通过经验产生的手段来获得发展。武术缄默知识的个体性就是带有强烈主观意识的技术携带者基于自身过往的学艺经历和生活经验的体悟总结,属于个体体验下的独特知识。每个习武人所拥有的缄默知识是不一样的,不同经验中人们所直觉的缄默知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既受个体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制约,也与生活交往中的认知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于同一拳种动作的理解和阐释每位拳师是不一样的,是个体主观参与、价值经验与实践情境的构建与发展,是包括“以特殊方式结合的主动尝试和被动承受结果”[1]的经验化产物。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对经验的学习、把握与重组,继而控制并分享这些经验,成为武术传艺者一代代传承发展的不竭源泉。这种经验性强调了身体在人类知识认知中的根源,武术的缄默知识也正是在经验的共享中获得交流与传递,其中既包括师徒间、师生间具体的教学行为,也包括共同的生活环境抑或共度的教学时光,而这又与武术产生并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不无相关。

2.1.2 社会性与文化性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缄默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与特殊目标情境。作为土生土长的“土玩意儿”,武术缄默知识的社会性与文化性是共存并生的,而且缄默知识本就有着比显性知识更强烈的文化特征,它“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是分不开的”[9]。武术缄默知识发生的文化境域是有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情境,把武术缄默知识放回到具体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研究更能突出“场”的作用与效用,这时无论是身体的“在场”还是物理的、虚拟的、心理的“场”[3],都成为武者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的文化印记。武术缄默知识的社会文化特性让所有习武成员拥有共同信仰的价值观和来源于生活的文化属性。与武术同为传统文化的中医,历来有“医者意也”的说法,“医之为言,意也……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意即存在于潜意识中的缄默知识。行医配药与习武学艺一样,其过程需要个人的直觉体悟,医者“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新唐书·卷二百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九》)的个人精微体悟依赖于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操作,这种自身的直觉辨识更多的反映了一种文化上的共融。武术的社会性与文化性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武术缄默知识的内涵中。

2.1.3 实践性与实用性

武术作为一项技术体系无论是在文化生态中,还是教育领域内,都有其实践价值和实用意义。首先,武术缄默知识来源于武者的学习实践,传统社会中的武艺比试就为缄默知识的积累打下实践的经验基础;继而实践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的教育传递给习武人,反映在传统武术上,就是师父通过对徒弟拆招、喂手的模拟训练,练就徒弟对动作技术的实战理解及反应、速度、距离感,而这些知识的传授则不能仅依靠语言的描绘与表述,需要习武人自己去琢磨体悟。这些在实践中建构最终又指导实践的缄默知识,就是在不断试错的实践学习中逐渐获得的。众所周知,武术是搏人之技,在与人相互切磋较量中可以完善自身对于掌握技术能力的不足。在学校武术的教学中,虽不多用于格斗对抗的实践,但其自身对于一套完整动作的演练传达出的美感也缄默的让观者产生对于武术美的向往,这种缄默知识的传递胜过任何语言修辞烘托下的武术宣传与表达。武术缄默知识的实践特性正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完善促进了武术缄默知识的实用性发展。同样,武术缄默知识的实用特质也在实践中丰富了其知识体系的内容内涵。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武术缄默知识以个体的经验式发展成就了实践应用的价值内涵。

2.2 武术缄默知识结构论

2.2.1 “自为”身体下的武术承载实体

身体是自然存在的实体,是感知外界客观事物的工具,身体对于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复合反应形成了对客观事物的缄默认知。武术的技术特征使其离不开武技承载者的身体,同样,武术缄默知识的结构正是身体经验建构下的直觉认知。人因身体的存在性成其缄默知识的承载实体,而这种实体又带有“自为”之特性。武者的“自为”,即对于自身之身体的主观能动的掌握,影响着外显技术的发展和缄默知识的体悟。武谚云:“浇花要浇根,教拳要教人。”授艺者对于技艺的传授重点在于人的培养和修炼上,通过武术技术的习练培养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就是身体一次次苦行磨练的结果。“拳虽小技,其道存焉”,对于“道”的传授是与外化视觉动作相区别的一个重要认知方面,通过学拳练拳进而得道悟道,“道”的领悟过程即是缄默经验的知识累积。身体的活动方式是思想认知的生理基础,只有当与事物发生联系时(如习练一套拳术)我们才能觉知自己的身体,身体的“自为”性不是随意的,在缄默认知的边际控制下,人的行为会被道德义务、个体责任、情感价值所制约,这正如对武者“未曾习武先习德”的规训和要求,对“拳以德立”的武德约束与规范都已在习武入门的初期即被师父灌注于脑海,其内隐的意识思想时刻影响着“自为”之身体。

机器学习的基本思想是对海量数据进行算法设计,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学习,得到针对数据分类或回归的目标函数。因此机器学习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学习,获得经验,并通过经验来改善系统的性能。通常机器学习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半监督学习[4]。

2.2.2 “经验”建构下的武术技能习得

武术缄默知识是一个连续统一体的存在,其中除了作为自然的身体还需要意识的统合。“心之所发谓之意,意于何见?于手见之,此言意之发于外也。”(陈鑫《陈式太极拳图说》)在缄默知识理论中,波兰尼把意识分为焦点意识与辅助意识。对于习武者来说,焦点意识即对所要习得技术或通过技术手段达成的目标意识,具体可分为习练和实用两个阶段。习练阶段的“焦点意识”即学会、掌握某种拳械技艺,实用阶段的“焦点意识”即“击必中,中必催”的目标所指。对于传艺者来说,焦点意识是对传艺对象所教技术内容的完成(教完或教会)以及按自身标准去培养规范学艺者各方面的要求,两者均具有意识的目标特性。人们对于目标意识的完成依赖于个体经验的引导控制,对武术技术的学习受习武者先前“经验”的影响,如通过不同途径方式产生对武术的先验认知;对武术技能的掌握则受到习武过程中不断学到的“经验”影响,如身体变化的感知和动作连接的体悟。归根于一点,其目标意识都是为完成最终的武术技能习得。无论是老师教学生习还是师父传徒弟得,都是建构在“经验”交互下的目标意识的导向。杨炳曾在《习武序》中这样描述道:“自古学武难,传武更难”,学武之难或难在武艺掌握之艰辛,而传武之难则是难以完全把握学武人先期经验之影响。个体经验的缄默性有其语言化表述的弊端,教者不可能完全掌握习者的缄默背景知识,这也是难之所在。而在完成焦点意识所指向的行为中,我们不能不依赖辅助意识的作用影响,焦点意识的完成是以“对辅助意识的缄默认知为前提和基础的”[2]。两者处在一种功能、指向互联异同的动态关系上。

2.2.3 “内化”体验下的社会文化背景

辅助意识是“内化”于我们身体之中的意识,而作为工具的身体在认识外物时,身体对我们来说又是“内化”的辅助意识。正如我们不可能通过感知身体存在的同时再指向对目标事物的感受体验,形象的说法即我们在用锤子敲钉子的过程中“注意的是钉子而不是握锤子时的手掌感觉”[14]。武术中的“辅助意识”即习武练拳过程中个体内化于己而未意发于外的非直接目标导向的意识,因其焦点意识作用的不同而呈现内在的复杂性。如不同身体训练手段在技术应用时的综合体现;拳规、拳诫对技术拥有者的实践影响;门户、流派对武者行为的规范导向等。在“为之”和“不为”之间,个人技术习得和运用是意识群的综合体现。武术的传习即通过源自不同渠道的“辅助意识”来促进、影响、完成个体的“焦点意识”。辅助意识的内容包含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线索细节和作为认识其他对象的身体,而武术中辅助意识的形成则受到武术人生存、生产、生活下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对关于武术各细节的辅助意识与“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和文化的存在的辅助意识融为一体”[18],成为寓居其中、内化于里的认知结构、思维意识、行为态度等。在武术的套路习练中讲究“练拳无人似有人”,练拳时主观上要始终存有攻防的意识,虽然练的是套路但要存以假想之敌,随着招式习练的变化来主观模拟克敌制胜的情形,这时对习练具体套路动作的焦点意识就转化为对假想敌的实战对抗,而技术动作演练则成为辅助意识的自动化表达。再如,习练醉拳要有酒醉之意识和似醉非醉之形态,这种对酒文化的肢体表达只有基于社会文化生存背景的真切感受才可完成形神兼备的技术要求,只有在习武者主观意识控制支配下的动作形态和社会文化辅助意识的共同建构,才能达到“意发神传,心动形随”的整体要求。

2.3 武术缄默知识获得论

武术缄默知识的获得需要“在场”的体验,个人身心的参与则成为缄默知识获得途径的必然前提。克莱蒙特(John Clement)将缄默知识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以及“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15]。由此,我们可以明确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并不是完全背离的,两者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影响。

2.3.1 顿悟理论下的新旧技能连接

武术缄默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禅宗中“顿悟”一词来对其做出很好的解释,其获得机制从心理过程上看“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4]。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Sternberg)将顿悟理论解释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心理过程,“选择性编码、选择性联合、选择性比较”[7],即先从无关信息中挑选相关信息出来,再将经过选择编码的信息组合成完整整体,最后把新获得的信息与过去旧信息进行关联。顿悟之“悟”不仅是对于知识、技术的学习和领会,它更强调一种时间上的瞬时性和突然性。这种突然性让顿悟者无法觉察并抓住“悟”的这个过程,对于如何“悟到”的非可掌控性也增添了缄默知识获得的无意识成分。在以技术学习为主的武术运动中,武术缄默知识的获得对于技术层面的理解掌握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技术不断习练的过程中,旧有技能在缄默知识无意识的积累下促进了新技能的形成、发展和飞跃,缄默知识就如一个中间连接地带促使着新旧技能的共融与转化,而这种转化会对之前所学到的知识有着真切的身体“顿悟”。在认知层面则是一种无意识内隐式的知觉想象的延伸,如不同习武阶段的身体感受,太极拳强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形意拳讲“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这种语言化的阶段功夫论初学者听来是很难领会其要旨的,只有经过“用力之久”的习练,把语言化的武术知识缄默为身体“明劲、暗劲、化劲”的感受,才能“豁然贯通焉”。“由生手变为熟手,由熟手练就一悟”,武术之境界讲究“悟道”,这与禅宗的顿悟如出一辙。禅宗讲“人人皆可成佛”,武术也人人皆可练就,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其中的关隘就在于一“悟”字。“拳术入门须身授,口传心法悟为先”,对于有悟性之人的选择也是在择徒拜师中对于习武资质和天分的考察。说到底,有悟性之人就是可以更快、更准确地领悟到师父所传授的缄默知识。这样才能在习武学艺的过程中突飞猛进,达到“动练出巧,静悟可精”的精进状态。

缄默知识的非清晰准确的表达特性使之难以通过正规的途径进行大众化的传播。但这种知识又具有可传递性——“学徒制”即缄默知识获得的最佳传递渠道。“缄默的技巧只有通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无批判的模仿才能被消化”[19],这与传统武术“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谋而合,两者都是萌生于传统社会的封闭环境中,中国传统武术师徒制的传承方式(师父与徒弟)与西方手工技艺学徒制的传承(师傅与徒弟)就这样联系在一起。武术师徒关系的建立是一定社会关系上的互动联结:一方面,是对择师授徒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择徒拜师的规定。所谓“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师父选徒弟和徒弟拜师父都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矩仪式,不是任何人都可拜师学艺、立门授徒的。只有通过种种规矩的约束考验,经历引荐、递帖、磕师等仪式,正式的师徒关系才可以确立。武术中师父与徒弟与波兰尼所描述的西方手工艺学徒制下的师傅与徒弟有文化上的本质区别,武术师徒关系的确立带有血缘或拟血缘的文化内涵,师父是“事师如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文化见证。师徒关系的确立可以使徒弟通过对师父的观察模仿不知不觉地学到那些连师父本人都未曾觉察的缄默知识,这种依赖于徒弟的直觉、经验、观察力和根植于其行为本身的思想观念、思维模式一并融入了徒弟的缄默知识体系中,无论是在技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徒缄默知识的交流传递。“‘名师出高徒’印证了师父具有的缄默知识对徒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6]一方面,名师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个人技艺的高超掌握能领悟更多的缄默知识;另一方面,名师对于缄默知识的传授会更具教学效果,在缄默知识的传递上有更多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武术中许多拳种都讲“六合”(内三合,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在实际习练中,如何做到“合”没有标准的衡量要求,只是习练者自身感觉“形合”或得到师父的指点认可或是对同门师兄弟间“合”之好者的观察模仿才视为动作的到位,这些缄默的认知都需通过长期不断的观察、习练、模仿、交流才能形成内化于己的技术范式。传统武术师徒间的说招、拆招、喂招,同门间的切磋对抗,无不进行着缄默知识的交流与传递。当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武术师徒传承的方式逐渐被学校教育的形式所代替时,武术进入了特定的学校教学情境,大众传媒渐成为引领武术学习者对武术认知的重要影响源,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师徒制优势的转化利用,成为了学校教育改革和缄默知识学习方式探索的重要议题。

2.3.3 学校武术课的显性转化策略

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教学项目,其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武术师徒关系的教育形式。为了让武术缄默知识更好地在学校武术教学中发挥作用,有必要对武术缄默知识进行“显性”转化。任何一种显性知识都带缄默的成分,武术教学作为一个双向交流的活动,其显性知识的传递需要通过缄默知识的内化理解,缄默知识则要通过显性化的策略来表达呈现。通过对武术缄默知识的开发与利用,让武术教育工作者重视武术教学中缄默知识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武术教育暴露出的问题,改善教学过程中产生消极影响的缄默知识,对缄默知识进行显性转化,提高学生习练武术的兴趣,培养学生反思体悟能力,利用文化的缄默影响塑造学生价值观,同时,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武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改革发展、完善武术教育改革对教学效果的诉求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武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有教师的缄默知识、学生的缄默知识,有关于具体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有关于教学行为的缄默知识、师生交往互动的缄默知识、学生交流活动的缄默知识等。其中,来源于教师个人教学成长中不断丰富的关于武术方面的学科知识和关于教学活动中“什么是练得好”、“什么是动作标准”的缄默知识构成了教师缄默知识的主要方面,即教学内容的缄默知识和具体教学行为的缄默知识。一个关注学科,一个侧重教学。学生的缄默知识,是学生在课前甚至入校前就已携有的来自自身生活所得的有关武术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概念性知识,如“武术”、“套路”、“散打”等概念命题,一类是具体的武术缄默知识,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取决于个人成长环境中的无意识获得,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发掘学生隐含的缄默知识。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可相互转化的特性使得缄默知识通过外显化变成显性的知识,显性知识通过内化成为缄默的知识。在武术缄默知识显性转化的过程中,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方式和运用“比喻”、“类比”等方法的外显表达,通过强调非正式学习情境的重要性等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来形成有效的显性转化策略。

3 学校教育中武术缄默知识的显性转化方式

3.1 强调直观体验下师生互动学习情境的建立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成为全社会自上而下前进发展的行动纲领。教育的改革要从教师的发展入手,教师的发展与教学行为有着直接密切的联系,决定着教学的成果和学生的全面培养。为了更好地使缄默知识在武术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运用,缄默知识显性化是其最佳方式。武术缄默知识显性化的实质,即武术知识语言化、符号化、形象化的过程。如何开发利用好语言是教育智慧、教学艺术的体现。首先,武术教师应意识到教学活动中缄默知识的大量存在,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认知主体,自身都带有对于武术项目的缄默认知,无论这种认知是来源于自己的眼睛、耳朵、肢体感觉,还是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哪怕这种认知并不一定准确、完善、清晰,但这些源于生活的缄默知识却对武术的学习起到了基础性作用,用波兰尼的话说,就是学生思想中的“向导”,这些“向导”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的武术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掌握的武术缄默知识与自身教学行为的联系,重新把握直观体验下的示范与讲解,并为此了解学生诸多的缄默知识及对其学习行为或可产生的复杂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间的真诚交流与沟通。通过建立互动式的学习情境,营造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学校武术教学的框架下构建师徒关系的教学模式,其中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点就是教师要用心去教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对待每一个求知的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每一位上进的学子,对得起学生家长给予的托付与信任!这种师生亲密关系的建立就如同师父与徒弟一般,教学的过程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技艺的传授,更是经验、理念、文化、情感的传递。如武术套路对“精”、“气”、“神”的演练要求,在教学中若过多地向学生解释“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或“宗气”、“营气”、“卫气”等知识概念,则无助于学生的武术技能习得,不如用直接的观察手段来告知学生何为“精、气、神”,技术能力强的教师可以亲自示范,还可通过视频录像来向学生们直观展示讲解哪些动作定势、衔接转换有“精、气、神”的体现。在形成直观感受与习练体验后,可以辅之讲解:作为气血内居运转的实体系统——身体,在习练时需要达到内里与外在的统一,这种气血流动生命运转下的外在表现即“精、气、神”。这样既完成了“精、气、神”的教学体验,又使学生了解武术拳理中的文化内涵。教师虽无法直接用语言准确表达“精、气、神”的习练方法,但通过学生的视觉观察及“在场”的切身体验已经缄默的认识到了武术中的“精、气、神”。从另一层面讲,即使学生在一时的习练中表现不出“精、气、神”的韵味,但通过他的缄默领会也可以在今后不断的练习中逐渐地提高其认识的深度,感受到武术文化的魅力,这种由内在的改变达到对外在的影响才是教育的追求。

3.2 避免外在灌输的武术缄默知识显性化表达

目前武术教学中对于缄默知识的忽视使得各种各样的缄默知识散落在教学活动中并自发地产生着影响,这种影响又可能干扰阻碍武术技术的习得。武术教学“难点”的形成除了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外,也与学生“所拥有的缄默知识与课程知识的不一致”[8]有很大的关系,认识并理解这些缄默知识的关键,即是将它们显性化。“教学过程是传递、掌握和批判显性知识的过程,同时教学过程也可以说就是一个使缄默知识显性化并得到检讨、修正和应用的过程。”[7]在武术教学中,缄默知识形成的最重要途径就是直观感悟,即眼看、耳听、身动、皮肤触(接触感知)。武术教学本就是开放的形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应存在于武术教学中,只有在师生双方自由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对体用感知的语言表达,每个人的缄默知识才能显现出来并为他人所认识理解。例如,在太极拳“起势”的教学中,对于抬臂的动作可通过两人互按双臂来施加力量以体会用力的部位和感觉;或强调双臂的起落如按水中的浮球,以学生生活中对浮力缄默感受性的迁移来体验、控制、寻找太极拳中两臂起落的肢体感觉变化;再如大成拳的站桩,动作要求足趾抓地,脚跟微起,要有胳膊抱球和大腿夹球的撑抱感,想象如巨风卷树般“思有拔地欲飞,拧拢横摇之势”。想象的迁移也是武术缄默知识的显性表达方式之一。另外,武术的实践特性也明确了习武者是不可能仅通过阅读拳经、刀谱、剑诀就可以掌握武术技术的,而要在习练中去学习、体会缄默的知识体系,根据自身生活经验来促进武术的习练。例如,对武术习练者整体形态的要求有“猫窜,狗闪,蛇鹰眼”一说;八卦掌 “鸡腿、龙身、熊膀、猴相、虎坐、鹰翻、鹞钻、蛙形”的身法要求;长拳类套路演练的节奏、姿势、风格等要求的十二型(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形意拳手法“起如钢锉,落如钩竿”和步法“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太极拳“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等的生活化、自然化比拟,都是武术缄默知识的显性转化表达。这些既成为显性的知识表达,又成为影响武术习练者模拟动作形态的缄默认知。武术的另一特点在于其动作的命名方面,像太极拳“白鹤亮翅”;形意拳“猛虎搜山”;八卦掌“鸡抖翎”、“猿献果”;螳螂拳“鲤鱼摆尾”、“白猿抖毛”等动作均源于模拟动物形态的仿生思想,对这些动作在教学中的形象解释有助于学生理解动作的要点。例如,螳螂拳“鲤鱼摆尾”一招着重强调手的鞭甩力和腰胯的拧转配合,如同鲤鱼水中协调迅疾的摆尾移动,在生活中若有捉鱼的经历则更易明了在伸手抓鱼的一瞬间,鱼尾摆动逃脱的速度和力量。通过这种显性转化的表达,在有效传递武术中的缄默知识的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武术教学内容及技术动作的具体教学法和显性转化方式需要武术教育工作者集体智慧的开发与研究。

3.3 重视学校武术教学中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性

非正式学习是介于内隐学习与有意识学习中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正式学习之外的与正式学习情景特征相关联的无准备非刻意的学习。无论是认识层面的顿悟还是师徒方式的渐习,都是个体有意识的、通过感官建立知识获得途径来主动习得缄默知识的、具有难以言传的知识传递过程。内隐学习,源于无意识的获取知识且对所学知识本不知晓的一种非意识调节和支配的活动,是个体身处复杂环境中对于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抽象的、无法表征的一种缄默学习活动。对于有师徒关系的武术习练者来说,与师父生活相处中的点滴构成了非正式学习的主要方面;而对于学校武术教育中的学生来说,除正式的武术课堂教学外还包括大众传媒(电视、电影、书籍等)、实地体验(观看、习练、感知等)的知识接受途径。校园武术文化(如武术讲座、社团、演出等)、影音、书籍、网站等构成了非正式学习的主要方面。这种潜在渗透的教育方式,使得自主能动的教育主体耳濡目染地获得课堂以外的武术缄默知识,视野的拓展也同时促进了学生对自身缄默知识的深入理解。校园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学生与学生间缄默知识的共享交流:开展正式教学以外的兴趣小组,如专门的太极推手兴趣班,通过学生间搭手的皮肤精细感知能力的训练,提高对学练太极拳动作的体悟能力;开办武术格斗社团,巩固促进武术课上学习的“三拳两脚”,对诸如“距离感”、“杀伤力”等名词建立运动感觉的缄默认知。从武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讲,建立模拟师徒形式的导师制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缄默认识和教学水平,如青年教师可以通过随堂看课的方式跟随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缄默知识。从受众的角度讲,同一堂课中,学生们掌握的缄默知识内容与青年教师获得的缄默认知是有区别的,通过对专家型教师的课堂观察、模仿来获得、体会宝贵的缄默知识,在学习专家教师课堂教学法的同时也缄默地受到专家教师思维方式、工作态度的影响等。此外,开展教学对话提高表征能力,创设开放环境拓展教育视野,运用比喻、类比、深描、假设,转化个体知识,建立师徒模式的互动场域,激发想象促进联想,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检讨、追问和反思性的再认识,通过教育叙事将其语言化、书面化,即达到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进而在教与学中形成知识的传递、智慧的共享、情感的交融、观念的激荡和缄默知识的表达。“学拳宜明其理”,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要明白教学过程中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并相存在之理,理可以言传亦可以身教,如何在言传身教中更好地利用、传递武术缄默知识,也是当下武术教育改革需要继续思考和完善的。

4 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武术缄默知识以其“在场”身体的实践性真正实现了对于“缺席”话语的内涵理解与把握;以其深厚的文化性身体力行地对这些“不可言传”的知识进行了显性化表达;同时,也因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存在而需更多地开发和有效地转化运用。在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武术缄默知识的研究为武术的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可供参考借鉴的思路与视角,武术缄默知识的教育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也需要广大武术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地研究与发掘。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48.

[2]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2:34-36.

[3]贺斌.默会知识研究:概述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3,(5):35-46.

[4]罗劲.顿悟的大脑机制[J].心理学报,2004,36(2):219-231.

[5]彭锋.重回在场——兼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J].学术月刊,2006,38(12):46-52.

[6]石江年,张建华,张惠珍.论缄默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存在与传递[J].体育学刊,2014,21(1):86-90.

[7][美]斯腾伯格.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M].俞晓琳,吴国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8.

[8]石中英.关注缄默知识,深化教学改革[J].人民教育,2004,(1):38-40.

[9]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101-108.

[10]吴晓义.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9):16-20.

[11]肖峰.论人的信息化在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98-104.

[12]于青,彭松林,易丽丽.基于缄默知识理论的教育叙事与教学对话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1):92-96.

[13]郁振华.从表达问题看默会知识[J].哲学研究,2003,(5):51-57.

[14]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8):5-9.

[15]CLEMENT.Use of physical intuition and imagistic simulation in expert problem solving[C]//Tirosh,D.(eds).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an educational approach.Norwood and New Jersey,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4:227-242.

[16]MICHAEL POLANYI.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57:12.

[17]MICHAEL POLANYI.The Tacit Dimension[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66:4.

[18]MICHAEL POLANYI.Knowing and Being[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69:134.

[19]MICHAEL 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London and Henley:Routledge & Kegan Paul,1958:53.

[20]ROBERT SCOTT KRETCHMAR.Practical Philosophy of Sport[M].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4:51.

Presence of Body and Absence of Language—Research on Tacit Knowledge of Wushu

CHEN Xin-meng1,ZHAO Guang-sheng2

Tacit knowledge is a kind of unthinkable and unspeakable knowledge.The Wushu is an event that the body is involved in the practice.We could find out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tacit knowledge in Wushu skill,transmission way,training means and teaching methods.In this study,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logic analysis,we explained the phenomenon that "present" and "absent" interpretation of art and Wushu philosophy discourse here the existence of tacit knowledge,development and transfer based on the tacit knowledge of Wushu.We observed that there was the tacit knowledge in the master and apprentice,teachers and students,so we analyzed t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lative theory of tacit knowledge to establish three dimensions of nature with structure,quality and ways of achieving to reflect the holographic of tacit knowledge in Wushu.Finally,we could improve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s,attitude to exercise,developing cultured by themselves and concept of physical training by setting up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situ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Wushu,the direct experience of explicit expression of tacit knowledge and under 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

tacitknowledge;presence;schoolWushu;explicittransformation

1000-677X(2016)02-0025-07

10.16469/j.css.201602003

2015-09-16;

2016-01-25

陈新萌(1989-),男,山东淄博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教育与文化,E-mail:tjtycxm@126.com;赵光圣(1963-),男,安徽寿县人,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武术教育教学和训练竞赛理论与方法,Tel:(021)51253630,E-mail:zhaoguangsheng@sina.com。

1.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上海市体育局,上海 200003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2.Shanghai Sports Bureau,Shanghai 200003,China.

G852

A

猜你喜欢
显性习练武术
老年人习练太极拳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中年女性间歇习练太极拳的强度、能量消耗与间歇恢复探究分析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习练六字诀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谈选练健身气功功法或动作的方法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