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与修鞋匠

2016-01-29 00:18金昌
小说界 2016年1期
关键词:收破烂鞋匠播音员

金昌

实习生在新闻单位叫实习记者。实习记者小史最想写的一篇报道,是她们学校饭堂里的几个清洁工大妈。想写清洁工大妈不是因为别的,是因为她们每天都很少买饭,大都吃学生的剩饭。小史看在眼里,了解了几位大妈的家庭情况:她们有的正在供子女上学;有的夫妇无业,全靠打零工为生;有的婆家、娘家几位老人都已年老体衰,需要赡养;有的家贫还有病人拖累,困难情况更为严重。由她们,小史想起了自己的爸妈。爸妈为了供自己上学,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外出打工,出了多少力,受了多少累呀。学校里虽说有钱多得花不完的富家子弟,但多数还是吃不起好菜、贵菜的清贫学生。每当她看到大妈们端起餐桌上的那些剩菜、剩饭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自己的爸妈在哪里打工?打的什么工?苦中、累中的他们,也在捡拾别人的剩菜剩饭吗?一种怜悯之情,郁积于心,隐隐作痛,于是便想写篇报道,反映一下她们的弱势与贫穷。

稿子写好了,拿给带她的责编,责编看过说,哦,反映弱势群体的,主题不错,再改改吧。小史回去改了,又拿给责编,责编看过又说,再改改吧。小史知道,文章是改出来的。责编要求严格,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是有好处的,于是拿回又改,改得字斟句酌,实在挑不出啥毛病了,这才又拿给责编看。责编看了,说,文字没问题,主题也不错,我说让你改改,是说的角度。你知道,同样一件事,是可以多角度看、多角度写的。责编指了指报头,说,你看我们的报纸,要求的是什么?要求反映的是什么?不换个角度,怎么能行呢。回去想想,换个角度怎么样?

文字也没问题,主题也不错,就是要换个角度。换个什么角度呢?小史揣着自己的这篇稿子,思考着要换的角度,奔走在上班下班的路途中。行走间,她突然被路边一个修鞋摊上的对话所吸引,便走过去假借修鞋,坐在了修鞋匠面前的马扎上。鞋匠说,你稍等,叫我先把这个马路播音员的烂鞋修修。又说,你还马路播音员哩,天天提溜个小喇叭播着自己的录音,挣那么多钱,还捡人家的烂鞋穿,真抠门儿。那个被鞋匠叫做马路播音员的人说,挣个狗屁钱。我要挣了钱,不知道买双新鞋穿?俗话说,新袜新鞋,光贵半截,我不知道新鞋好?马路播音员说着,指指身旁的三轮车,说,你瞧瞧,一天就是收一满车,能换几个钱?哦,鞋匠说的马路播音员,就是喊着电喇叭收破烂的。收破烂的说,我抠门儿,你瞧瞧你鞋匠,不也是捡人家的烂鞋穿?鞋匠说,说句笑话,你还拿着棒槌当针(真)了。说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行吧。收破烂的说,勤捡倒是不错。不勤捡,哪来的钱花、哪来的饭吃?节约倒谈不上,我天天都想开宝马、进酒店大吃大喝呢,可我得开得起、进得起吗?小史一听,心说,嗨,这不是角度吗?那些清洁工大妈们,不是穷,不是买不起饭,是勤俭节约,是为学校师生树立勤俭节约的好榜样,是为社会树立勤俭节约的好风尚啊。

于是,小史照此一改,责编通过了,主编通过了,报上发表了,还引起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关注,把几位清洁工大妈当做富裕不忘俭朴、富裕不忘节约的好榜样,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进行了大肆报道与宣扬。

猜你喜欢
收破烂鞋匠播音员
怎样的鞋匠算是一个好鞋匠
哲学家与鞋匠
汪剑超 互联网+时代“收破烂”
四颗补鞋钉
补鞋底只能用四颗钉子
课间操
完形填空训练
基层播音员的自我培养
电视播音员“背诵如流”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