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治疗肺病理论探析

2016-01-29 10:22董晓云王济梅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4期
关键词:冬病夏治肺病

董晓云 王济梅

(山西省太原市中医医院,030009)



“冬病夏治”治疗肺病理论探析

董晓云王济梅

(山西省太原市中医医院,030009)

【关键词】冬病夏治;肺病;理论探析

冬病夏治贴脊疗法,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治病方法,与内治法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它依据古代“天人相应”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以及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选取病体相应腧穴,在夏季采用温热药物贴敷,以扶助人体阳气,提高免疫力来治疗慢性肺病。

穴位贴敷疗法的渊源

贴敷疗法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内经》中就已有“桂心炙酒以熨寒痹,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的记载,此为外用膏药的开端。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中有:“治瘰疬未溃者,宜天灸,以毛茛鲜者捣泥,缚疬,帛束之。俟发泡弃之。”李时珍《本草纲目》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如“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摊贴剂中,水从便溺而下,数日即愈。象山民人患水肿,用此有效”。《医宗金鉴》采用葱白捣烂加麝香少许敷脐,加以冷热刺激,以治疗小便癃闭点滴难出之证。清代是穴位贴敷较为成熟时期,出现了中医外治专著,《急救广生集》其中不乏穴位敷贴之法,仅以神阙穴而言,就有何首乌贴脐中治自汗,五倍子贴脐治盗汗等;吴师机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有《理瀹骈文》一书,指出:“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冬病夏治的理论根源

冬病夏治的理论源于传统中医学的“天人相应”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及经络学说。

1.“天人相应”理论。《内经》认为人与自然关系非常密切,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协调统一。自然界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之气的变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之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自然界气候变化,关系于五运六气的运动,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取决于六经之气和五脏之气的协调。人身的阴阳之气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之间存在着相应贯通的密切关系,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正如《灵枢·岁露》所言“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早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利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古人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按照历法来说,冬至是阴的及至,物极必反,阴极而阳生,所谓“冬至一阳升”;夏至是极阳之点,阳极生阴,亦即“夏至一阴生”。冬至伊始,阳气渐生,阴气渐衰;夏至开始,阴气渐旺,阳气日衰。但是阳气的萌动升发则在春季,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以一日而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则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藏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素问·生气通天论》更明确指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文中把人体中的阳气比作天体中的太阳,突出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强调了保持人体阳气充沛在防病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2.“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管子·形势解》云:“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要顺其生长之气以养阳,使阳气充沛,顾护阴精;秋冬则顺其收藏之气以养阴,蓄积阴精,确保春夏升发有备。

“冬病夏治”是“天人相应”理论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学说的有机结合、具体应用。所谓“冬病”笔者认为有三层含义:①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发作、加重。如反复感冒、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②春秋季节多发,与受凉明确相关的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③另外一些与寒冷相关的疾病,如风湿与类风湿关节炎、腰椎病、老年畏寒症以及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可以看出,“冬病”患者共同表现为阳虚、畏寒,病机特点为肺脾肾气虚乃至脾肾阳虚,致阴寒痰饮留伏于肺,遇感引发。

根据阴阳制约关系,春季时万物复苏,人体内阳气生发,至夏至时阳气充沛,尤其“三伏天”,阳盛达到极点,是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为恢复人体阳气最佳时机。此时以温热药贴敷治疗,人体阳气得天阳、温热药相助,以阳克寒,扶益阳气,可驱散患者体内的“阴寒留饮”之气,既可调和脏腑阴阳,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和内在平衡,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冬病夏治的作用。

从阴阳互根而论,春夏养阳是为秋冬储备阳气;秋冬养阴是为春夏养阳奠定基础。正如张介宾所说:“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

3.经络学说。《灵枢·经脉》曰:“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明确指出经脉与五脏依次相系,与六腑分别连属。经络沟通脏腑体表之间,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对于经脉的作用,提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见经络学说在中医的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历代医家都相当重视,明代李梴曾说:“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实践证明,疾病发生后既可由表入里,又可由里出表,内外的入里出表,多以经络为传变途径。通过针灸、推拿、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中医的特色疗法,可以调整患者的阴阳虚实。笔者曾在1999年“中国中医药特色疗法及临床经验交流会”上发表论文《冬病夏治贴脊疗法与经络放大效应》,阐述了冬病夏治的作用机制为通过药物敷贴,局部穴位发泡,药物渗透并沿经络循行传导、放大、增益药效至脏腑或病所。有资料显示,河北武密山应用生物化学的方法不仅证实了“体表穴位—经络通道—络属脏腑”的客观存在,更证实了内病外治的主要作用机制为穴位经络通道的放大效应。此项研究,验证了冬病夏治贴脊疗法的理论体系,为该疗法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冬病夏治的现代研究机制

冬病夏治的现代研究较多,笔者查阅了1989—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文献涉及范围较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免疫机制的影响。中药穴位贴敷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免疫影响是肯定的,目前对支气管哮喘的研究强调细胞因子网络的作用,有资料表明[1]:IL-13是一个重要的介导变态反应Th2型细胞因子,它的过度增殖可诱发变态反应,出现气道高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炎症、IgE增高等,IL-4对IgE的合成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可以增强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作用;IL-10具有很强的炎症抑制作用,是哮喘发病中的一种抗炎因子[2]。陆伟珍[3]通过观察穴位贴敷前后细胞因子IL-4、IL-10、IL-13的水平,证实该疗法可以降低IL-4、IL-13的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从分子水平解释了穴位贴敷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姚红等[4]通过观察穴位贴敷对IL-4、γ-干扰素水平的影响,证实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调节体内细胞免疫反应,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含量,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气道炎症性反应,减少哮喘发作。

2.对肺功能的影响。王淑伟等[5]采用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观察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证实贴敷疗法可以改善反映小气道功能的V50、V25,改善反映中央大气道功能的FVC、FEV1,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患者通气状况,增强肺功能。褚东宁等[6]对哮喘缓解期患者贴敷“咳喘巴布膏”,观察最大呼气流速,75%最大呼气流速、50%最大呼气流速、一秒率、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峰流速值等,结果发现以上指标具有明显改善。

3.对受体的影响。气道平滑肌细胞膜上有β2受体、M受体,β2受体与激动剂结合后,可以引起气道平滑肌的舒张,M受体可抑制由β2受体介导的气道舒张反应。支气管哮喘患者由于反复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及受多种炎症介质的影响,造成β2受体下调,M受体上调。沈慧风等[7,8]采用中药贴敷观察比较哮喘豚鼠肺组织β2受体、M受体,结果表明中药贴敷可以上调β2受体含量,下调M受体含量,从而降低平滑肌收缩,改善气道的高反应性。

展望

我院自1982年始采用“冬病夏治”贴脊疗法治疗慢性肺病,经追踪、临床验证近30年,收到显著疗效。但是该疗法存在一些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贴敷部位发红、起泡、破溃、瘙痒等。甚至可能引发持续数年的全身皮疹,皮肤瘙痒;部分患者因不能耐受局部的瘙痒、起泡等终止治疗而影响疗效。目前涉及“冬病夏治”疗法的机制研究及综述较多,但对于疗程及副作用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

1.关于疗程与疗效的相关性。清代名医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论述了贴敷的适应证、药物组成、选穴、贴敷时间等,指出:“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应有不应,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但是近30年调查,笔者发现有少数患者贴敷1年即明显见效,病情未复发;个别患者贴敷3年,停用五六年后病情反复。疗程与疗效是否正相关、疗程究竟应该多长是困惑笔者的一个难题。

2.关于贴敷季节与疗效的相关性。在治疗时机方面大多医者认为治疗季节应选择小暑至立秋间三伏天进行,认为该疗法主要是远期疗效。我们在临床中对部分患者进行了非伏天的治疗,也收到了一定效果,而且对改善患者虚寒体质的近期疗效比较明显,所以贴敷季节与疗效的相关性,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3.关于起泡与疗效的相关性。“冬病夏治”治疗慢性肺病的疗效毫无疑问,且由于其简、便、廉、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根据经络理论,腧穴部位出现上述副作用是穴位对药物刺激产生的应答,证明治疗开始起效。《针灸资生经》曰:“凡着艾得灸疮,所患即瘥,若不发(泡疮),其病不愈。”《小品方》有:“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但是起泡、瘙痒导致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下降,影响疗效发挥,起泡与疗效的相关性到底如何,真实性有多少,如何解决起泡问题,增强患者的依从性,成为困惑笔者的新难题。

综上所述,冬病夏治贴敷治疗咳喘病,疗效是肯定的,目前文献报道较多,所涉及的组方、选穴、机制等缺乏大样本研究,较少涉及疗程、副作用的研究,另外相关的基础研究明显滞后于临床,我们期待该疗法可以达成共识,形成指南,使中医外治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孟莹,蔡绍曦.IL-13及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21(9):711-713.

[2]张嘉琳.IL-4和IL-10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哮喘[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3,26(2):104.

[3]陆伟珍.中药穴位敷贴对哮喘患者细胞因子IL-4、IL-10及IL-13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2):129.

[4]姚红,童娟,张盘德,等.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炎症细胞水平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4):289.

[5]王淑伟,尚德志.穴位贴敷对慢性支气管炎肺功能的影响[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8,19(5):25.

[6]褚东宁,楼金吐,贾桂娈,等.咳喘病巴布膏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11(2):70.

[7]沈惠风,闵亮,李鹤,等,中药透皮疗法对哮喘豚鼠肺M受体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2):47.

[8]沈惠风,李鹤,闵亮,等,中药外敷治疗哮喘对β受体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3,12(4):212.

(收稿日期2015-08-03)

猜你喜欢
冬病夏治肺病
营养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慢性阻塞性肺病在微信平台的延伸护理效果观察
老肺病你该怎么办
二十五味肺病丸质量标准的研究
“冬病夏治”浅析
“冬病夏治”正当时
从冬病夏治论三伏贴之刍议
三伏天,“冬病夏治”正当时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
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