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民主体地位到共享发展

2016-01-29 05:37本刊编辑部
重庆行政 2015年6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建议

本刊编辑部

从汉唐气象的久远到康乾盛世的辉煌,从南京条约的屈辱到抗日战争的奋起,从66年前中国人从此站起来到今日中国稳居世界第二,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正向我们健步走来。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在十八大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2016年至2020年)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建议指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这六大原则为十三五导向定航。

建议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即: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五大目标的如期实现,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建议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五大理念的确立,是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方略。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所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本,也是共产党在中国的执政之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能否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正是体现了这一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逻辑结论。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的必然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享发展的全面小康。十三五规划建议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列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由此,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实现全面小康,真正造福于全体人民。

全面小康,核心在全面。具体体现为“三个不能”:一个都不能少、一项都不能少和一步都不能迟。一个都不能少,就是中国社会的小康必须是13亿人的小康,必须是56个民族的小康。一项都不能少,就是中国社会的小康不仅要“经济小康”,还必须是政治、文化、社会包括生态等的全面进步。一步都不能迟,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小康,甚至还很富裕,但是我国更有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离小康还差很多步,必须千方百计地让这些地方、让这些群体加快步伐,在2020年能与中华民族大家庭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伟大成果。

全面小康,难点在脱贫。共享发展要守住民生的底线。守住底线就是要守住减贫底线。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20多次就扶贫工作作重要讲话,10多次到贫困地区调研考察,几次专门召开扶贫开发座谈会,发出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动员令。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被称为“最艰巨的任务”。这项任务能否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如何打赢,这个问题不仅事关千千万万人的福祉,也牵动着世界的目光。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是实现如期脱贫的战略举措和攻坚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通过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具体讲,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这“四个一批”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的首要原则,体现了共享发展的价值追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担当。

2015年11月,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七次全委会通过《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重庆实际出发,在共享发展方面,建议提出: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城乡民生实事滚动实施机制,确保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关于扶贫攻坚,建议指出: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切实提高扶贫脱贫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按照我国现行标准,确保2017年基本完成农村脱贫攻坚任务,2018年完成扫尾工作。着力解决贫困区县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共性问题,从总体上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发展生产、就业扶持、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医疗救助、教育智力扶贫、低保兜底等精准扶贫工程。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构建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大扶贫格局。细化分解目标任务,严格落实责任、强化考核。

从重庆实际出发,建议指出:强化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个基本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治理体系。要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运用改革的办法、法治的思维,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确保全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此,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建议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加快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行将实现。我们将参与、见证、感受这一伟大接力中属于我们自己的“最后一棒”。我们使命崇高,我们责任重大。我们将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无愧于时代的漂亮答卷,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执笔:张新华)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建议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小康之路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