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寒热”病辨疑

2016-01-30 17:54朱鹏举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内经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朱鹏举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沈阳110847)

《黄帝内经》“寒热”病辨疑

朱鹏举

(辽宁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沈阳110847)

结合《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相关原文,参考后世医籍所论,对《内经》所载“寒热”病进行详细考察,发现“寒热”这一病名可以涵盖后世所说的多种具有典型的恶寒发热表现的疾病。除学者论及的“虚劳寒热”“风劳”“传尸痨瘵”外,还有因普通外感、犬咬伤所致的恶寒发热,甚至能从中看出丝虫热的影子。虽然导致“寒热”的具体致病因素众多,难以归于一端,但古医家“因于露风,乃生寒热”一语堪称是在当时条件下运用阴阳学说对其病因所做的最为简要的概括。

《黄帝内经》;寒热;寒热病;研究

“寒热”病之名屡见于《内经》之中,细绎相关论述,此名实可涵盖后世所说的多种疾病。兹据《内经》所论,分为6种加以探讨。

1 三月不温所致的“寒热”

《灵枢·岁露论》云:“三月戌不温,民多寒热”,论及一类因3月当温不温所致的季节多发病。将此“寒热”与《伤寒论·伤寒例》所引《阴阳大论》“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1]之文相对比,可知其可归于《诸病源候论》所谓“时气病”“时行病”范畴。《阴阳大论》将“时行”与“伤寒”“温病”“暑病”并列云:“冬时严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1],而《素问·热论》则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故又可知此属于时行病范畴的“寒热”,与伤寒、温病、暑病有异,是一类较为轻浅的外感疾患。

2 与“痿厥”“颓疝”“疝瘕”有密切关系的“寒热”

《内经》中有与“痿厥”“颓疝”“疝瘕”密切相关的“寒热”,皆见于《素问》之中。最为明确的记载当属《素问·阴阳别论》的“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三阳指足太阳膀胱经,其脉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腨内,能为诸阳主气,其经气机逆乱,则“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腨”;“传为索泽”说明“寒热”可以传变为以肌肤失去润泽之疾,据肺主皮毛、脾主肌肉之说,则可知此时病已累及手足太阴;“传为颓疝”表明此病最终会累及自前阴而过的足厥阴肝经。此“寒热”与“痈肿”“痿厥”“腨”并见,日久则“传为索泽”,甚至“传为颓疝”,而古人所说的时气病多是轻浅之疾,故此“寒热”与前所论及的《灵枢·岁露论》之“寒热”当非同类。

综观其完整病程,此“寒热”似难用传统的六淫理论加以圆满解释。或许此病有着特殊的致病因素,而古医家因观察手段落后未能发现,故不得不借助固有的理论将其归为太阳经病,并如实记下了与其同时出现的病候及传变过程。回顾古今关于疟病病因认识的变化历程,令笔者深受启发。《内经》论疟,或言“夏伤于暑”(《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或言“皆生于风”(《素问·疟论》),以六气异常立论;《圣济总录》论足少阳之疟首见“疟邪外中”语[2],说明至迟在北宋古医家已意识到疟病可能另有特殊的病因;明·张介宾云:“疟邪随人身之卫气出入,故有迟早、一日、间日之发”[3],断言疟病之因“疟邪”为疟病病因;而今日学者更知古人所论之疟多与疟原虫所致疟疾相符。受此启发,试将《素问·阴阳别论》的论述与丝虫病加以对比则不难看出,此“寒热”颇似今日所谓丝虫热,亦即丝虫病中多见于初起的急性期的全身症状,即突然寒战、高热,常伴有肢体红肿胀满、下肢酸困无力。初期过后则肿胀部位组织可发生纤维化,表现为皮肤增厚、弹性消失、变粗变硬形如象皮的肿大,“传为索泽”即与此相类,而“传为颓疝”则与丝虫病后期常见的鞘膜积液、阴囊象皮肿接近。由此可见,古人并未能准确地认识到此“寒热”与“痈肿”“痿厥”“腨”“索泽”“颓疝”本属一病,更不知其为丝虫所致,而是据其主症分别命名。但即便如此,古医家洞察力之敏锐亦令人惊叹,毕竟他们已意识到其“寒热”与“痈肿”“痿厥”“腨““索泽”“颓疝”有着密切联系。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虽仅凭据此语尚难测知此“寒热”究竟属于何种疾患,但若结合《素问·玉机真脏论》“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的记述,则此“寒热”亦不难理解。《释名·释疾病》云:“阴肿曰隤,气下隤也,又曰疝。[4]”清·张志聪注《素问·大奇论》曰:“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引子繇云:“疝字从山,有艮止高起之象”[5],说明疝可指前阴肿胀下坠之疾。据《玉篇·疒部》瘕为“腹中病”[6]的记载,又知“疝瘕”之名是说此病由前阴肿坠累及了腹部。前阴肿坠之外,《素问·玉机真脏论》所言“少腹冤热而痛”“出白”(小便溲出白液)等症,则与丝虫病所致乳糜尿的临床表现高度吻合。因而,此与“疝瘕”“少腹痛”并见的“寒热”亦极大可能涵盖丝虫热在内。

《素问·异法方宜论》中亦有一处“寒热”与“痿厥”连言,即“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此“寒热”病因与过逸相关,或可归于虚劳范畴。

3 通称为“疠风”的“寒热”

《素问·风论》云:“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记载了一种通用名为“疠风”的“寒热”。一般认为疠风即麻风,故对于这句话学者的认识颇有不同,或谓“或名曰寒热”为衍,如元·滑寿《读素问钞》即删此语[7],而丹波元简从之[8];或随文敷衍,如张志聪注称:“夫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故或名曰寒热,盖亦或为寒中热中之病”[9];或认为疠风初起可称为“寒热”,“寒热”最终则发展为疠风,如王冰即云:“始为寒热,热成曰厉(疠)风。[10]”麻风初起确实可见寒战、发热之症,若据此称其为“寒热”亦合乎情理。但值得注意的是,《素问·风论》提到这一“疠风”的成因时或曰“脉风成为疠”,或言“风寒客于脉而不去”,而麻风病中却难以见到与此病机吻合无间的临床表现,或许这一“或名曰寒热”的“疠风”并非麻风。

“恶脉”最早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脉起,如蚓状,此由春冬恶风入络脉之中,其血瘀所作。”《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肿病诸候·恶脉候》则云:“恶脉者,身里忽赤络脉起,脉起,聚如死蚯蚓状。看如似有水在脉中。长短皆逐其络脉所生是也。由春冬受恶风,入络脉中,其血瘀结所生。”《千金要方·卷二十二·痈肿毒方·瘭疽》称之为“赤脉”云:“赤脉病者,身上忽有赤脉络起,如死蚯蚓之状,看之如有水在脉中,长短皆逐脉所处,此由春冬受恶风入络脉中,其血肉瘀所作也。”

《灵枢·四时气》说:“疠风者,素刺其肿上。”“素”,《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三·杂刺》作“索”,故知“素”通“索”,即绳索之义,而“素刺”即“索刺”。疠风之治既以“索刺其肿上”为法,则其肿亦当呈条索状,此与恶脉的“聚如死蚯蚓状”、病的“如编绳”无疑是一致的。

综上,《内经》中通名为“疠风”的“寒热”当即晋唐时期的“恶脉”“赤脉”“病”。因病“当即今人所谓淋巴管炎”,已有张纲论之甚确[11],故“恶脉”“赤脉”与此“疠风”亦当为淋巴管炎(尤其是急性淋巴管炎),亦可断言。

又浅层急性淋巴管炎在病灶表面多出现一条或多条“红线”,故在河南开封一代民间称之为“红线病”甚或简称为“线”,其得名缘由与古人所言“赤如编绳,故谓病”如出一辙,顺便及之。

4 与“瘰疬”“鼠瘘”并见的“寒热”

《灵枢·寒热》云:“寒热瘰疬在于颈腋者……此皆鼠瘘寒热之毒气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请从其本引其末,可使衰去而绝其寒热。”此“寒热”与“瘰疬”“鼠瘘”连言,治疗上强调“绝其寒热”,足见其时已初步认识到是寒热导致瘰疬、鼠瘘的发生。这与“瘰疬”“鼠瘘”并见的“寒热”,正如丹波元简所说:“盖虚劳寒热之谓,即后世所称风劳”[12],亦如张纲所论“传尸劳瘵”[13]。

5 “衰食饮”“消肌肉”的“寒热”

《素问·风论》云:“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此“寒热”使人饮食减少、形体消瘦,显系一种持续日久具有消耗性的以寒热为主症的疾病。参考《诸病源候论·卷三·虚劳病诸候上》的“虚劳羸瘦候”“虚劳不能食候”“虚劳寒热候”,则此“寒热”自可归于虚劳范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说明引起马刀侠瘿(亦即瘰疬)的传尸劳瘵,在汉时亦可称“劳”,归于虚劳范畴。而因饮食减少、形体消瘦又是传尸劳瘵的重要临床表现,故此“衰食饮”“消肌肉”的“寒热”亦会有属于传尸劳瘵者。但若如张纲所论谓其必为传尸劳瘵,则又难免武断之讥,毕竟饮食减少、形体消瘦并非仅见于传尸劳瘵。

6 与犬伤病有关的“寒热”

《素问·骨空论》在论“灸寒热之法”时,提及“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考《五十二病方》已有“狂犬啮人”的病名,故这种由“犬伤病”引起的“寒热”必有属于狂犬病者。

此外,《素问·三部九候论》尚有一处提及“寒热病”之名:“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因此处文字过简,此“寒热病”具体所指已难确诂,但结合《内经》为疾病命名的特点,或许可以认为只要是具有典型的恶寒发热表现,且病情凶险、预后不良的疾病,皆有可能属于此处所论的“寒热病”范畴。

7 余论

如上所论,《内经》中的“寒热”虽可包括后世学者论及的“虚劳寒热”“风劳”“传尸痨瘵”,但又不止于此。既然“寒热”之名可以涵盖以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多种疾病,故在古人心目中其病因自然也是复杂多样、难以归于一端的。《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露风,乃生寒热”,认为以“露”为代表的阴邪、以“风”为代表的阳邪,皆可以导致“寒热”之疾,个中原因即在于此。

要之,无论何种致病因素导致的以寒热为主症的疾病皆有可能被古医家冠以“寒热”之名,任何将《内经》中的“寒热”简单地与某种具体疾病相等同的做法都失之偏颇。只有结合《内经》相关具体论述,才能对不同语境下的“寒热”做出较为全面而可信的解读。

[1]汉·张仲景.注解伤寒论[M].宋·成无己,注,张立平,校注.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32.

[2]宋·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729.

[3]明·张介宾.质疑录[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7.

[4]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96.

[5]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83.

[6]梁·顾野王.玉篇·学名著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8:46.

[7]元·滑寿.明·读素问钞[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5.

[8]日·丹波元简.素问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193.

[9]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62.

[10]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200.

[11]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29-233.

[12]日·丹波元简.素问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56.

[13]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115-120.

R222.15

:A

:1006-3250(2016)05-0587-03

2015-09-10

朱鹏举(1980-),男,河南通许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从事《黄帝内经》多学科理论研究和中医学术史研究。

猜你喜欢
内经黄帝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