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日常经验”的意义

2016-01-31 06:06傅逸尘
神剑 2015年3期
关键词:类型化军旅现实

傅逸尘

在我们动辄谈及日寸代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厘清这样一个前提: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时代”,人如果能明明白白察觉到自己曾处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个“代”,那他当时必须意识到这个时代的时移势易,并饱受困惑的煎熬。因为时代中的风浪,对大部分碌碌无为的人来说,不过只是年复一年的寻常日子,有心人,在这样漫漫长日的处安思危中体会到了所谓的时代。作家拥有人群中最敏感的心灵,无疑承担着经历“时代”的重任,而且这个任务之得来并非源自对于宏大叙事的趋之若骛,以及作为日寸尚概念的写实,但它当然也是一份无法轻言放弃、掩面而弃的永久赠予(项静语)。这份不易获得的“时代”馈赠,往往就湮没在习焉不察的日脚之中,隐身在俗世凡情的肉身背后,抑或是藏匿在或高贵或卑微的人性深处,静候作家们穷尽心力去探寻和发现、去呈现和表达。

关于文学书写的经验,捷克作家克里玛将其分成两大类,即“极端经验”与“日常经验”。从认知角度讲,那些超出我们日常生活规律与节奏的事件和现象因其边缘的相对清晰以及发生原因的绝对偶然,而具备了阐释上的自足性和客观性;同时,因为人类的历史意识和思维模式往往都建立在对极端经验的记忆之上,并相应形成了各种价值判断系统,使得对极端经验的叙述具有了丰富的传统甚至理论资源,以至这样的叙述有时会成为一种不证自明的言说,其意义的表达也便具有了先天优越的条件。

21世纪初年以来,高度类型化、传奇化的叙事模式已经将狭义上的战争/谍战题材与广义上的军旅文学区隔开来。类型化叙事对不同媒介的高度垄断,使得“极端经验”过度张扬,其背后隐含的是写作立场和审美取向的变化。当作家不再敏于用文学的感官去想象、触摸和体味而是擅长用镜头的语言去切割、过滤和重组,那些包裹着时代信息、留存着生命温度的丝丝缕缕和枝枝蔓蔓,因为不易用视觉符号去捕捉和传达便被从传奇故事的主干上剥离。我所担忧的是,当作家和读者都迷恋于所谓的“极端经验”时,对“日常经验”的忽略和退蔽是否导致了虚构叙事与现实生活的割裂?

读过克里玛、昆德拉,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对丈学产生一种朴素的认识,而这种朴素会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建立起这样的观念,即虚构叙事就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我们的现实生活需要丈学去思考、去揭示、去批判、去提升,我们关心的一些形而上的问题应该如植物一般从生活中自然地生长出来。文学当然与想象有关,但想象的动力源自现实的经验,想象本身是无法支撑我们的思考与理性的。当我们尚未将现实的经验处理好,尚未对现实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时,置现实经验于不顾如果不是叙事策略上的失误,就是表明我们思想水平的低下,抑或缺乏正视现实的勇气。

荷尔德林说,文学是为“存在”作证。“存在”是文学的精神边界,“存在”也是文学的永恒母题。那些伟大的文学一直在为人类的基本在场做出描述、解释和辨析一一这是它的根本价值所在。不同于极端经验和意义的天然联系,日常生活或曰常经验与意义的联系似乎要淡漠得多,但是,对大多数人而言,生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常态化的。因此,如何处理与提升日常化的军旅生活经验对新生代军旅作家的文学智慧和写作伦理都构成了严峻的考验。毕竟,高蹈的精神恰恰需要弥漫着烟火气息的日常经验来承载,幽深的灵魂更需要以真实性和现实感为背景才会得以凸显。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的军旅文学创作更加迫切需要的不是覆盖而是穿透,不是宏大而是精微,不是“故事”而是“生活”。

猜你喜欢
类型化军旅现实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一位军旅书法家的慈善情怀
本期主题:军旅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浅析美国商业电影中的新闻形象
“小妞电影”在国内的类型化发展
不动产登记信息承载之权利
SKAP秋冬军酷系列新品上市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