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时分,做一条网络时代的“鲶鱼”

2016-01-31 07:29洛风
现代世界警察 2016年1期
关键词:公知鲶鱼围观

文/洛风

梦醒时分,做一条网络时代的“鲶鱼”

文/洛风

当今,互联网在我国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体。它使普通民众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网络舆情给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必须看到,网络舆情失真问题,特别是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社会群体心态、侵蚀社会主流价值观、激化社会矛盾。从宏观上讲,谣言损害国家形象,加剧社会恐慌;从微观上看,谣言侵犯公民个人合法权益、颠覆主流价值观、甚至解构人类高尚情感,通过挑战观众心理底线来达到吸引眼球的最终目的。

2011年3月11日,里氏8.9级大地震,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泄露。据说谣言起于宁波,3月17日起,浙江、江苏、山东发生大规模的购盐潮,盐价一路飙升至每袋20元。盐架扫空,各大超市相继挂出“免战牌”,于是大家又将视线转至酱油……“抢盐”闹剧不但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甚至闹成了国际笑话。

2012年7月,电影《搜索》上映,似乎是为“谣盐事件”作注解般,真实地再现了点滴小事被层层误读,最终汇集成汹涌澎湃的“民意”所产生的翻云覆雨、移山填海的力量!主人公叶蓝秋坐公车不让座的行为,以及一句超有创意、足可以引起公愤的气话,被媒体断章取义,网民推波助澜,一场“人肉搜索”引发网上的群体性围观,而围观则逐渐演变为网络时代的精神性“消费”:媒体消费她的话题性,观众消费她的娱乐性,记者消费她以得到业内认定,老板消费她而获得营销,公众消费她则宣泄仇富、仇小三心理……在这样无法被控制的连锁反应里,每个人都被一双无形的手所操控,无处不在的偶然,推导出悲剧性的必然。

围观,这很自在。一种置身事外的围观,每日浏览海量信息,刷微博,摇微信,看这个世界分分钟发生的故事,做一些自己都不会尝试的情感参考。网络给了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都不自觉地成为叶蓝秋故事的观众,拿着相机、手机和平板,记录着我们观看的故事主人公的生活,为了他们的欢笑而开心,为了他们的争吵而煎熬,为了他们的挫折而惋惜,为了他们的不幸而悲伤。似乎,我们对介入他人的生活比投入到自己的世界更为倾心。

围观,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多了一些始料不及的身份——参与者、品评者、理疗师、道德家和审判者。置身事外的我们可以恣意地对围观对象进行批评,理性的非理性的、道德的非道德的。忽然间,围观者获取了个体的独立,寻找到自己的价值。自媒体时代给了每个人平等的发言机会,围观成为一种“特权”,围观者甚至可以对品评的对象进行法律范围内的指摘。

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写到中国人的围观艺术,每一次的围观都伴随着带血的暴力。先生或许不会想到,数十年之后,围观已经从菜市口搬演至网络、即时通讯等各种媒体上,但是“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围观艺术以及暴力的程度却始终没有改变,甚至更加极端。

网络时代,人们真正做到了“一网在手,天下我有”的境界。作为围观的看客,伴着好奇的心理所看到的血淋淋中,到头来映照出的还是自己的身影。不只是刽子手在手举屠刀,网络时代的“人肉搜索”“群起响应”“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呼声让更多的人成为手中有刀者,也让更多的人成为心中有刀者。

网络时代的消费心理给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挖了个大坑。我们把似是而非的个体行为疯狂转发以之为正义利剑,我们把一段段看似有哲理实则营销的段子疯狂转发以之为名言警句,我们把曝光的社会丑闻疯狂转发以之为爱国爱民——然而,又有谁敢否认这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消费?我们以这种消费来标榜我们的与众不同,有谁会去关心那些个体心里到底是什么暗流汹涌,有谁会为了一句“名言”立言正身,又有谁会去思考社会丑闻的背后隐匿多大的权力运作?

疯狂的围观者看似为正义摇旗呐喊,实则不过是在“消费正义”来满足我们内心不再拥有的正义感。

抬头看看周围,微博、微信的存在使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展示着自我,其几何式扩散让个体不得安宁。那些所谓的“公知”“大V”们更以一种咆哮的方式强行闯入公共视线,为了点击率,为了赚人气,无限夸大社会阴暗面,采用一种另类的煽情方法,抢占“道德制高点”来忽悠民众,强化社会对立,激化社会矛盾,以此刷“良心”值,满足自己扭曲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而身处网络旋涡的网民,就像一只只饕餮,把日益爆满的资讯信息囫囵吞下,根本来不及消化,来不及分析是非善恶,或顶或踩,仅仅是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的几秒钟,像得了信息暴食症般,只是不带大脑、目光懒散地围观,把叶蓝秋们当做“商品”来满足自己的猎奇和消费心理,早已经忘了她作为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她是富豪的秘书,是淋巴癌晚期患者,是不让座者、是坏女人,是寻找生命最后慰藉的弱者,是自杀者,是媒体、网民的消费品,是整个社会网络的一分子——她是你,也是我。

对自我认知的缺乏,很容易陷入被他人支配的陷阱当中,恶化成为一种多数的、平庸者的暴力,限制个人的发展,而将道德底线退守到没有理性支配的境地。科技与网络这种深入人心的东西,很容易将过去需要大费周章的舆论预备变得一触即发。面对网络,面对未来的高端科技,在感受其惠泽的同时,更应该保持个体的独立与清醒。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越来越多的叶蓝秋式悲剧已经给了当下毫无戒心、无脑接收一切包装营销的网民一个个“当头棒喝”。

保持打击网络谣言的力度,维护网络表达的正常秩序,这需要整个社会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共同努力,抵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空气,让网络环境正本清源。那么,如果你已从黑暗中醒来,或者你正试图从黑暗中醒来,请拒绝围观,请让谣言止步于你的鼠标下,不发谣、不信谣、不传谣,别让自己在网络的洪流中迷失方向——请做一条网络时代的“鲶鱼”。

鲶鱼是鱼类中的“警醒者”。因生性凶猛,总会在长途运输中与其他食用鱼放在一起,不安分的鲶鱼能迫使那些原本懒惰的鱼不停游动,从而不至于在运输途中死去。网络时代的你我,是要像沙丁鱼一样庸庸碌碌、人云亦云,还是要像鲶鱼一样,明辨是非、活出自我?

近年来,北京的“朝阳群众”“西城大妈”频频见诸媒体,成了群众举报违法犯罪活动的代名词。打击网络谣言,我们呼唤更多的“鲶鱼”,唤醒那些被“公知”“大V”们“催眠”的人,让大家睁开双眼,擦亮双眼,重新掌握网络话语权,进而捍卫国家的网络主权。

“鲶鱼”们也痛恨强权,痛恨腐败,痛恨道德沦丧,但他们不自命“良心”,他们更不屑做什么“思想启蒙者”“正义天使”;他们评论事物喜欢依据事实而不是断章取义,没有事实他们宁可闭嘴;他们赞赏西方的先进生产力,也憎恨西方资本对第三世界的掠夺,他们兼收西方文化,也时刻警惕西方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侵略;他们不会为富商或者公务员因为交通失事死亡而叫好,也不会因弱势者滥杀无辜而称其为“英雄”——他们绝对不会一边利用着不公、制造着不公然后上网怒斥着不公。

当越来越多的网民从“公知”的“粉转黑”时,回荡在“公知”们耳边振聋发聩的,也是不断壮大的“鲶鱼”们最想对“公知”说的是尼采的那句名言:“我感到难过,不是因为你欺骗了我,而是因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猜你喜欢
公知鲶鱼围观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行业公知公认名词缩略语(上)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开饭啦,快来围观一场餐桌礼仪秀
被围观的网络生活
公知,HR跨不过的一道坎
围观古代名人的错别字
朋友圈,欢迎围观
让鲶鱼慌起来
Space X会是搅局“鲶鱼”?
陷 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