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调气血法在肺癌辨治中的应用体会

2016-01-31 09:04王祥麒张克克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癌毒枳壳病机

王祥麒,张克克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8)

通调气血法在肺癌辨治中的应用体会

王祥麒1,张克克2

(1.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郑州 450008;2.河南中医学院,郑州 450008)

延缓复发、转移是肿瘤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年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预防肿瘤的复发、转移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故结合临床实践,阐述通调气血法及其在肺癌辨治中的运用,并指出其预防肺癌复发、转移的机制在于最大限度地恢复肺主气及主治节的生理功能,从本源上消散“癌毒”。并在此基础上“观其脉证”,“攻其所得”,不断清扫造成“癌毒”复发、转移的“土壤”,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肺癌;通调气血法;辨证论治

1 肺癌的病机特点

中医文献中并无“肺癌”这一病名。由于其临床表现不一,对本病的记载散见于咳嗽、咯血、胸痛、肺积、虚劳等疾病中。目前肺癌的病机尚未阐明,因其属于有形之邪,人们往往把肺癌与痰、瘀、毒、虚等概念相混淆,认为这些因素单独存在或相互组合为患。但痰、瘀、毒、虚等并不是形成肺癌的特有因素,且与其易复发、转移的特点不符[1],故肺癌的形成与痰、瘀、毒、虚等有着本质区别。

肺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动态演变过程,由于肺脏本身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肺癌病机变化的复杂性。肺癌既成,肺的功能势必受损,其主气、司呼吸及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则首当其冲。肺气阻滞则宣降失司,津液输布不利则酿湿生痰,气机不畅则血滞为瘀,气滞、痰浊、血瘀阻塞肺络日久渐成有形之积。癌肿既成则耗精血以自养而增生,在至虚之处留着滋生,造成复发、转移[2]。如何遣方用药起到发于机先、治其未生、未成方是防治其复发、转移的上策。

2 通调气血法的由来

气与血是人体两大类基本物质。《黄帝内经》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具有生血、行血、摄血之功,血具有养气、载气之效。气为阳,血为阴,两者之间协调平衡则生命活动有序进行。反之,“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 调经论》)。因此,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使其恢复协调平衡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法则之一[3]。

肺主气、朝百脉,而肺癌的形成亦始于其治节失司,气与血的生成和运行失常。从无形之气,继成有形之质的过程中,在体内外多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肺主治节的功能失司、气血逆乱,在此基础上又与其他相关非特异性病理因素相合而发病。“治病求本,本于阴阳”,故肺癌的治疗应首先在通调气血的基础上辨证论治。临证之际,观其脉证、辨其在气、在血而灵活运用。

3 运用体会

通调气血法包括调气法和气血同调法。调气分补气、理气,气血同病者又据其脉证分为补气行血、行气活血、补气生血等。其具体运用形式、适应证及常用药物如下:一是调气法,适用于肺主气功能失常者,临床表现以咳嗽、喘息、气短、乏力等为主,气虚者补之,常以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为基础方;肺主宣降,升降相因,故理气者调理其升降也,常以桔梗、枳壳、麻黄、杏仁等为基础方;二是气血同调法,适用于肺主治节失司、气病及血者,以疼痛、病理性肿块、出血、舌暗或青紫、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结代等为主要表现,且兼见气病相关见症者。虚者补之,常以黄芪、当归、川芎、白芍等为基础方,瘀者行之,常以柴胡、枳壳、川牛膝、赤芍、红花等为基础方。“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补血、活血方中适当配伍补气、行气药,则有助于气血畅通,肺之生理功能恢复。

通调气血法可调畅气血,恢复肺主治节的功能,希冀从本源上消散“癌毒”。但肺癌病机错综复杂、证候变化多端,“癌毒”常与痰、瘀、毒等相互胶结为患,其既是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更为其复发、转移提供了合适的“土壤”,故临床上常“多法联用”。《金匮要略》云:“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在肺癌的治疗中“所得”二字最当审辨,痰、瘀、毒等孰主孰次;或在三者致病基础上酿生热毒,或化火伤阴,或灼伤肺络;或因实致虚,凡此种种皆当思虑。故通调气血法与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养阴润燥等法并行不悖。

4 典型病案

裴某,男,45岁,2013年4月26日初诊:患者于2012年7月因“咳嗽、胸痛”在河南省肿瘤医院确诊为(右)肺腺癌伴左肺转移,后在该院行化疗8次。2013年4月15日CT示右肺癌化疗后改变,右侧少量胸腔积液,左肺下叶片状结节影,较前变化不大,建议定期复查。症见右侧胸部疼痛、胸闷,偶有咳嗽,有白黏痰,纳一般,进食后胃胀,疼痛影响睡眠,梦多,大便不成形,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弦滑略数。证属气滞血瘀、痰浊内阻,治以行气活血止痛,佐以化痰散结。处方:柴胡6 g,桔梗10 g,枳壳15 g,川牛膝15 g,当归15 g,川芎15 g,川楝子15 g,元胡30 g,五灵脂15 g,浙贝母15 g,皂刺15 g,山慈菇15 g,天花粉30 g,生薏苡仁30 g,炒白术15 g,茯苓15 g,神曲15 g,炒麦芽30 g。辅以复发斑蝥胶囊解毒散结抗肿瘤。守上方加减服用5个月后,复查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疼痛较前减轻,右肺肿物及左肺结节大小未见明显变化。

2013年10月11日复诊,患者诉上次复查后示病情尚稳定,在当地行“培美曲塞”单药化疗1个周期,目前化疗结束半月。症见周身乏力,气短,胸闷,偶有咳嗽,右胸部及背部游走性疼痛,纳可,眠浅易醒,二便调,舌淡暗苔黄,脉弦细。证属气虚血瘀,治以补气行血,佐以散结消肿抗癌。处方:太子参30 g,炙黄芪30 g,当归15 g,川芎15 g,赤芍15 g,桃仁15 g,川牛膝15 g,枳壳15 g,桔梗10 g,红花15 g,玄胡30 g,川楝子15 g,片姜黄15 g,五灵脂15 g,白芍15 g,山慈菇15 g,蜂房15 g,守宫15 g,丹参30 g,甘草6 g。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服用3月余,乏力、气短及胸背疼痛均较前改善。

2014年2月复查其病情稳定。服上方后胃胀,活动后气短胸闷,胸部及后背疼痛,纳一般,偶有食欲欠佳。守上方去守宫、丹参、五灵脂,加山海螺、三七粉、炒白术、焦三仙,继续服用。此后随访至今(2014年8月)未见复发转移。

按:肺癌发病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时机。经多周期化疗后,大部分患者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如何能维持疗效,最大限度地延缓复发、转移?多年来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在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机制可能是,首先最大限度地恢复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从本源上消散“癌毒”;其次不断祛除痰、瘀、毒等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清扫其造成复发、转移的“土壤”。本例患者长期服用通调气血类药物如桔梗、枳壳、柴胡、川牛膝等,肺脏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且辨证选用具有化瘀、消痰、解毒等功效的中药,如守宫、蜂房、山慈菇、山海螺、浙贝母、皂刺、三七粉等。故该患者能在较长时间内带瘤生存。通调气血法在治疗原则及辨证选药方面为中医药防治肺癌复发、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

[1]陈玉龙.肿瘤病机研究思路[J].新中医,2007,39(4):91-92.

[2]陈四清.周仲瑛教授从癌毒辨治肿瘤经验[J].新中医,2004,36(2):7-9.

[3]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92.

R734.2

A

1006-3250(2016) 02-0279-02

2015-07-17

王祥麒(1964-),男,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临床与研究。

猜你喜欢
癌毒枳壳病机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浅谈从癌毒论治胃癌
不同环境条件对枳壳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影响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枳壳快速切割器
枳壳快速切割器
羌医学病因病机概述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