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近20年传统医学“气本质”的理论研究进展

2016-01-31 09:04吴昊天常成成常丽萍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卫气实质本质

吴昊天,魏 聪,常成成,位 庚,常丽萍

(1.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 210000;2.河北省以岭医药研究院,石家庄 050005)

评述近20年传统医学“气本质”的理论研究进展

吴昊天1,2,魏 聪2,常成成1,2,位 庚2,常丽萍2

(1.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京 210000;2.河北省以岭医药研究院,石家庄 050005)

整合近20年对“气学”理论的成果,提出气为不具固定形态,并通过渗透、聚散、出入等形式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的暗物质、信息流、势能力场以及生物电磁场。同时整合哲学、医学、现代生物学、物理学、信息领域相应之观点进行扼要概述,并肯定“气”的实质即诠释事物“生成-衍变-终结”过程的线索,同时医学领域之气亦为探究生命体自平衡、自稳态模式构建之纲领。

气;粒子;微粒流;营气;自稳

关于“气”的概念已提出数千余年,其在构建中医思维层面起到关键作用。纵观近20年之研究发现,对“气本质”的探讨多围绕三层内容展开:第一,“气”为一种纯粹的思维模式,其源于虚空恒动论。遂隶属于哲学领域阐述事物形态、变革、发展以及消亡的思维模型,故难以对其进行物化认识。第二,“气一元论”及西方“原子论”认为“世界本源皆是精微”。而气学理论亦侧面注重气的客观性、物质性,并认为气为一切事物构成之框架。第三,现代生物学将气归入“生物能”范畴。其认为,气即维持一般生命活动的根本机能。但笔者认为,此说法尚且牵强,因为该假说的提出须先尊重传统,前人观点若未理解,而一味以能量论给予诠释,则存以偏概全之弊。

1 哲学层次对气本质之探讨

1.1 气为哲学领域对世界本源的推测

李心极[1]提到“气”为道家对“太一”、“玄珠”、“黄芽”之别称,气为一切事物于思维层面直观、规范化的反应。“气”为万物构成之根源,亦为对复杂物质运作机制进行探究之入手点。

1.2 基于“太一生水”论,气源于水,其原型为蒸气

向田和宏、鲁兆麟[2]认为,“哲学之气,源于水,水本代表自由、涌动之物”。据“气”表层意义而论,气原有蒸汽、云气之意。故气源于水,又高于水,其可弥散四维;并聚而成型、散则为气。遂为事物维持形态、功能的核心单位。

1.3 气学理论等同于西方哲学之“以太”,其为万物之本始

李昌[3]提到哲学之气,其氤氲无形,聚则成物,散则为虚,即为支撑、组合、催发事物衍变之微粒。其包涵三层解释,即“气为万物之始,气为万物之框架,气为万物之规律”。

1.4 气学理论源于《连山易》之“云气说”

于冬梅[4]认为,“气为一种动态功能的表达”。上古《连山易》以“云霭”揭示万物皆源自空中云气,气为天地流行之物。“气为充斥于万物间涌动不息之元物质”。

1.5 以物立身,人体之气为支撑生命活动之元物质

蔡玉明[5]认为:“哲学层次之气,大而无外,至精至微。”其囊括太虚、自然、川泽之气。《黄帝内经》视”气为生命的元物质,其有“元气、精气、宗气、营气、卫气”之子集,为贯穿生命始终之元物质。

2 气实际包括物质性、功能性之辨

2.1 气,本身即物质

帅明华[6]认为“气本身便为物质,且气只有依赖客观载体,才能转化为精、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从而实现对躯体机能的推动、运化作用。反之,否认气的客观物质便无从谈及功能。

2.2 气为假设之辩证思维体系,其非物质论

关于气的物质性,王东坡[7]曾给予一定否定:“气”即对多学科观点经系统提炼而得出之思维模式。孙永章[8]亦认为:“气为个体与环境之过度介质,包括二者间的能量转换及互化交感。”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中心机制“承制调平”学说,即根植于以“气”制化模式而构建。

2.3 气的物质性、功能性互为因果皆需肯定

郝蕊[9]认为,“气机的运动性揭示了全息论的实质,万物秉气而生,因气而变。气虽以物质为体、但以氤氲、涌动为本性。”气为生命的元物质,同时又是维护生命系统内各组织之间交互控制、制化调平之介质。

3 气学理论的现代研究

3.1 人体之气本质为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功能

关洪全[10]认为:“气学理论,还囊括了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等机能。”认为人体之气“通过升、降、出、入等途径,而使营卫气血贯脏腑、经络,并无处不达,故气即构成了一般生理功能得以表达之条件。

3.2 人体之气的本质,实际为细胞之间的通讯、传导功能

徐先详[11]认为:“一切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皆由气引发。”气对生命信息具有调控、稳定机制作用。一般认为,中医气学理论蕴含广泛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思维,与现代细胞通讯研究成果相一致。

3.3 气本质等同于腺嘌呤能源发生之机能

陈文为[12]认为:“中医之气,层次分明。其虽具中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类别。但合而一者,又皆隶属于维持躯体功能之源动力。”现代生物能“ATP”发生论,便肯定解析“气”本质,对“ATP”生物能表达机制认识具有指导意义。

3.4 气的本质为电流、磁场的运动

田明清[13]认为,对于气学当重视其本身的“传导性、涌动性”。人体之气于细胞生物论学言,等同于细胞膜周边的带电离子。凡细胞的变性、分裂皆取决于涌动性的离子调控,因此其认为气为带电离子。

此外,吴元黔[14]提到“气是全息性的信息流、生物电流”。当能量发出之后,此信息流即向周围脏腑器官辐射,并发出具有信息效应的冷光、射线、微波物质。一切生命活动皆通过电磁场传递而维持,因此“气”为能量电流一假说亦值得借鉴。

邓宇[15]研究发现,“气是一类物质、功能综合概念。西方生物信息学认为,物质-能量-信息-空间-时间、物质-场、物质-属性,三重体系综合诠释其生理活动”。各系统之间皆通过交感而形成庞大物理交感系统,其中物理波、化学波、生物波、信息波、宇宙波等宏观概念皆可纳入气学。

3.5 气的物质、功能的二重性,实际表现为“结构、调控”基因之间的作用模式

蒋晓琳[16]认为,“气学理论,囊括了基因的表达”。首先,于生物学发展之初,生物种群的基因表达具一致性;其次,基因表达与基因控制,其可严格归类为”结构基因“与”调控基因“。结构基因即通过多层表达,形成特定蛋白,继而形成具载体;而调控基因则对结构基因进行控制,从而使机体内环境处于对等平衡。因此,结构、调控两体观,即与气本质“相一致。

3.6 “气本质”属性为物质、信息、能量交换过程及功能的代谢

张永忠[17]认为:“气为庞大的生命信息流。”传统医学认为,生命活动具有物质性、全息性、转化性,“气”为信息转换之枢纽,其承担物质、能量、信息三者间的变更、调节。并强调“生命的维持在于能量守恒,而医学之气本身的转换、推动、疏泄、气化作用,即揭示“气”为“物质能量转换、代谢“之中心”。此外,陆明[18]还提到:“气的推动、气化作用不及,常致代谢废物的蓄积,继而会淤积生毒,损害脏腑经络之精微。”故“气病为百病之源”,所言即气的实质,囊括了物质、能量代谢的一般机制。

3.7 气本质为无形而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能动性的物质

气为至为精微的微粒。吴元黔亦认为,从现代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及系统论角度入手而言,气的本质即为贯穿宇宙活动中的基础微粒,并认为气为一切事物最原始、基本的形态结构[19]。

气为暗物质。秦玉革认为,“学为暗物质”,而所谓暗物质,即难以用结构或定量模式来还原的事物。现代生物信息学以“能量场”对其定义,并认为气囊括了视觉、嗅觉、痛觉等一切暗物质流活动[20]。

气本质为神经元、纳离子、多肽功能。张海生认为:“气的本质,便是气化。”并认为,神经中枢调控,实际据气化而完成。气的推动、生化、沟通作用,包括神经元的传导以及钙、纳离子和酶、肽等物质进行信息交流。气的实质,即脑及神经的多重调节[21]。

气为钙离子。李荣群经研究发现,人体钙离子所具有的成骨、体温调节以及“调节血流”“免疫表达”等功能,都与中医“气”学理论有一定渊源,因此“气”与钙离子之间具有共同本质[22]。

气为微粒流。刘苏、张登明认为:“气的本质为具有免疫功能,并囊括有生物动力学效应中的强微粒流。”并通过自身辐射、传导等作用模式以实现身体各器官、组织之间的信号传导和交通[23]。

4 关于不同层面之气的探讨

哲学之气及医学之气皆一脉相承,即肯定了“气为万物纲领,并具有层次性、差别性”。中医学对“气”的研究则多根植于“气化”。但于理论衍变过程中,又突破了这一制约,不仅对“气”分层论述,并将气的不同层次作为临证论治的依据。

4.1 卫气实质之探讨

卫气本质为人体免疫功能。关于卫气之认识,李建国曾提道:“卫气功能囊括了开腠理、通气液、司玄府开阖等卫外防护机制,其与现代白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作用机理颇为相似。”于某种程度而言,即肯定了卫气运行的节律与人体免疫系统表达,具有一致性[24]。

章恪认为:“卫气之本质,等同于免疫细胞的自主防御。”其扼要提出三点认识,一是卫气与免疫细胞位置较近似,二是卫气与免疫细胞具有共同来源,三是卫气的疏布与免疫细胞皆以病理因素防控以及躯体自稳态修复为突出手段,并据此实现免疫表达[25]。

卫津一体,卫为津之主。陈萌、王庆国还曾提出“卫津一体“论。主张卫气为人体津液代谢之核心环节。同时认为卫气出于下焦,并辅肾司气化、主水液,不仅可推动津液循行,同时控制周身津液的生成、疏泄、分布[26]。

脾为之卫,直言卫气等同脾气。此外,谢世平曾系统诠释《素问·五癃津液论》中“脾为之卫”一说。认为“卫气盛衰与脾气关系密切”,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脾气亏虚大鼠其自身吞噬细胞功能衰退严重,并拮抗杀伤细胞活性及免疫复合表达等功能皆出现不同程度降低[27]。

皮肤辉光学说。刘进提到:“卫气实即人体肌肤表面广泛存在的热磁场,躯体的表皮结缔组织,皆在卫气的调控作用下的。自发生产一定辉光效用”。而所谓辉光,即是躯体根据外界温差变化主动控制汗孔开阖以维持自身温度恒定的生物自律机制[28]。

4.2 营气本质之探讨

营气为化生血液之精微。张超群认为:“卫气守脉络之外而内护营阴。营气至精至微、气性柔和,且具滋润性。”其行于周身脉络,并在“卫气”的推动、温煦、固摄作用下,构成包括血液在内的一切对周身具有滋润、生化性的物质[29]。李艳认为[30]:“营气实质即构成血液的重要营养成分。”李凯平[31]则认为,单纯据血气论定义营气,仍过于狭隘。认为营气实泛指物质代谢的过程,参与神经轴突的交感、传递以及生物信息传导的活性酶。

营气为神经-代谢系统的重要环节。李艳、严灿认为,营气的范畴极为广泛,其既包括代谢物质,同时囊括了以神经元冲动为中心的神经递质交流和传递[32]。

4.3 宗气学说内涵外延探讨

关于宗气之本质历来探讨不多。马淑然、郭霞珍通过长期试验发现,宗气为心肺之本,“宗气为人体自稳、自律状态认识的中心环节”。其实质即对生物浅层行为方式、深层生理规律以及“躯体-自然”和谐节律的统筹概括[33]。

5 结语

综上所述,物质之气“气”、氤氲运动具有滋养、生发、推动机理,而哲学层面之气,即阐述事物变更之模型;医学之“气”又为探究并定义诸多生理机制及病理衍变开辟了新的途径。关于气学理论有四类观点当加以肯定。

首先,气具有物质、功能的双重性。但实际而论“气”并非物质,而是机体内外环境的缜密关联性产生之中介。其次,观历代医家之论,多肯定“气”为人体-自然-社会-心理系统之链接点。躯体赖“气”的生化,而使内部组织皆具交感性。因此,气的之实质,即通过比类取向、系统论证法,所提炼的是对人体生理状态、病理衍变的一般诠释。

此外,对于气的研究,“基因学说”“生物磁场”“生物电流”等科学体系,皆侧重点与点间的往来关系。却忽视了“气”实际为支撑生命活动的总框架。因此,未来关于气的研究,必肯定气为生物信息网路中发挥核心作用的能量流。

最后对“气”的研究当回归传统,并积极吸收现代信息学、系统学,其中吴以岭院士所提出的“气络”理论,认为“人体之气”的功能由气络实现。气络为气运行、实现的通路,不论“三焦气化”、“中焦出气”及“命元三焦出气”等学说,其所言之气皆本于气络,但若脱离这一载体便不存在气的功能。络中之气,实际包括内分泌、神经系统、淋巴组织、代谢系统”等多层面内容。

[1]李心机.中医学气论诠释[J].中国医药学报,1995,10(5): 18-21.

[2]向田和宏,本桥京子,鲁兆麟.试论气之原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3):189-190.

[3]李昌,梁华龙.浅谈气一元论[J].河南中医,2009,29(5): 431-434.

[4]于冬梅.中医之气的再认识[J].江苏中医,2000,21(6):4-7.

[5]蔡玉明,蔡彦.探源论“气”[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19 (3):103.

[6]帅明华.略论中医气学本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10(5):4-7.

[7]王东坡.气研究实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3):3-5.

[8]孙永章,李向荣.气与系统功能及物质性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11-12.

[9]郝蕊.气概念的发生及内涵解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31(1):8-9.

[10]关洪全,韩晓伟,梁洪志.试论中医“气血”学说中的免疫学思想[J].中医药导报,2008,14(1):7-9.

[11]徐先详.气与细胞通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25(9)2:11-14.

[12]陈文为.从生物学能探讨中医“气”的实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2):7-9.

[13]田明清.中医学气的电实质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23 (7):3255-3257.

[14]吴元黔.对中医学气和经络传统理论的一些新认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3):83-86.

[15]邓宇,朱栓立.中医气的现代实质与定量:气集、气元[J].数理医学杂志,2003,16(4):346).

[16]蒋晓琳,王必勤,刘昭明.从现代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中医气学理论实质[J].中医杂志,2003,44(8):568-571.

[17]张永忠.论中医学人体之气的实质即新陈代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5):8-12.

[18]陆明,吴涛.论百病生于气的义理[J].四川中医,2008,26 (12):55-58.

[19]杨晓彤,吴元黔.也谈气一元论[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2):130-132.

[20]秦玉革.经络及气的主体实质为暗物质[J].中国针灸,2007,21(3):104-108.

[21]张海生.揭示中医学说中“气”概念的本质[J].光明中医,2013,28(12):2470.

[22]李荣群,凌弘.中医学气与钙离子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7):1553-1555.

[23]关于气概念的来源及其实质的探讨[J].安徽医学,1995,16 (6):66-67.[24]李建国,王洪琦.卫气学说的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21(1):61-63.

[25]章恪.卫气——免疫细胞的中医表达[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3):3-5.

[26]陈萌,王庆国.卫气的实质及临床意义[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8):501-502.

[27]谢世平,武兴伟,等.脾为之卫,谈艾滋病的治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7):1936-1940.

[28]刘进.卫气的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18(3):35-37.

[29]张超群.营气非气论[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5(2): 68-19.

[30]李凯平.论卫气、营气、宗气[J].中医药通报,2008,7(5):32-34.

[31]李艳,严灿.营气实质的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5):9.

[32]李艳,严灿,邓中炎.营气的实质探讨[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5):9-10.

[33]马淑然,苏微,刘晓燕.“肺主气”本质与机体自文调节机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3):14-17.

R222.15

A

1006-3250(2016) 02-0281-03

2015-05-14

吴昊天(1987-),医学博士,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研究。

猜你喜欢
卫气实质本质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透过实质行动支持盘臂头阵营 Naim Audio推出NAIT XS 3/SUPERNAIT 3合并功放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破产程序中关联企业的实质合并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不给他人“提篮子”——“提篮子”的实质是“谋私利”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