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历程及其现实启示*

2016-02-01 08:56张荣荣田起香
法制博览 2016年3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特色

李 丹 张荣荣 田起香

1.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历程及其现实启示*

李 丹1张荣荣1田起香2

1.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三五”规划的十大目标和任务,郑重提出“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的重要决断。文化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本文在总结和梳理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认知和历史成果的基础上,着重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以期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及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提升提出有益的思想启示。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历程;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贯彻到我国文化发展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并对其不断进行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就是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历届党中央主要领导人都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地位、性质和作用都提升到新的发展高度。

一、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历程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已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中,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党情、世情的风云变幻,不断发展、完善、创新执政党文化建设,经过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成就显著。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建社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可以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党进行文化建设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任,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开辟了通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把文化建设应实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新民主义文化纲领。民族文化是通过实现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来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要求文化风格要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科学文化是反对封建糟粕文化,主张吸收民主性精华,发展民族新文化;大众文化就是指文化要体现大众性和民主性,能够被大众接受,并以此受到激励和启迪。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有了新的感悟,强调“文化思想上的问题亦当注意,这是吸取知识阶级,使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工具的入手方法”[1],将加强人民的文化思想建设视为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通过意识形态的塑造提升人民的思想觉悟,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革命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视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进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对文化建设实现了有效的文化整合,毛泽东深刻指出,文化战线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文武两条战线之一,只有全体国民充分认识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实现新中国在未来的发展征途中保证全体国民思想文化的纯洁性、深刻性、永不变质。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毛泽东又明确指出文化建设的精益,中国的文化建设应达到“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这充分体现出文化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进行文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提出要在全国形成文化发展建设的新局面,党和政府着力开展文化建设工作。中共八大正式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开始从革命战争时期注重对人的思想教育转型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服务”、“育人”旨向。1956年,伴随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主体地位也同步在中国确立下来。历经近三十年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内容和成果,成为建国初期文化领域值得称赞的历史成就积淀。此外,“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2],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活动逐渐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但是,由于当时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还不清醒,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左”的错误,尤其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就把文艺派作家内部的正常交往看作是“反革命集团”的反革命活动,严重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的界限,致使十年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的科学文化事业遭受严重破坏。此外,“四人帮”极力阻挠科学实验活动,全部否定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羁绊。但综观全局,这个时期的文化建设,尽管“有曲折,有错误,基本方面还是对的”。[3]

(三)改革开放初期党进行文化建设的转型发展

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导下,赋予文化建设新的时代意蕴,并对如何行之有效的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提出了精辟的思想见解。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给予高度肯定。此后,邓小平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对科学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给以马克思主义解答。号召全社会重视科学文化,尊重知识分子,爱护人才,重用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邓小平审时度势,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盘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聚文化力量。到了9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创新性概念,党中央提倡积极吸纳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基于两个层面的思考,党中央提出要注重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4]。十五大以后,党中央更是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步,作为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均衡发展。

(四)进入新世纪党进行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更加深刻的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大问题,事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全面胜利的大问题。”[5]并提出“以德治国”的主旨思想。将思想道德建设提到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认识;江泽民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阐述了文化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存在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可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关系党的任务及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足以见得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战略意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在总结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贡献的基础上,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做出了集中概括,明确了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方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开辟一条求同存异与开放包容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新道路。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口号,并将其视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面旗帜,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6]这充分体现出党对于加强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已从自觉认识向自主行动的全面转变。

(五)十八大以来党进行文化建设的深化发展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新征程。面对多变而复杂的国际形势及艰巨而繁重的国内改革重任,习近平指出,要想在文化领域不断取得新胜利,就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为此,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围绕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加强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紧紧扭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激活和传递正能量;第二,增强阵地意识,积极开展舆论争鸣,提升党员、群众明辨是非的能力,与消极事件划清界限;第三,合规律、接地气,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增强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四,提高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项无比壮丽而崇高的伟大事业,这一伟业的建设和实现不可能一片坦途,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为之付出艰辛而不懈的努力。面对前进道路上复杂多变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只有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实践,敢于开拓,才能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如期实现。

二、中国共产党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执政60多年风雨历程中,对文化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分析,不仅为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研究提供深远的理论基础,而且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就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始终以文化建设为己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更加坚信,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全面进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复兴的强国梦想。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力水平及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某些人,某些地方和集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思想认识不深刻,实际行动无作为,还没有真正从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期目标的高度来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在思想观念中,某些同志仅看到了文化作为生产力,硬实力的有形价值,忽视文化作为软实力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传播的无形价值。文化建设不可避免出现了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现象。文化建设也呈现出现实需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相协调适应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某些企业和部门进行文化建设缺乏具体实施办法,对现有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不够。针对现存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必须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从而实现文化创新力的有效提升。为此,习近平提出了“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课题,提出要将悠悠古韵的“传统文化”与勃勃生机的“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建设,保持创新精神,谱写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新的时代活力。因此,全社会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文化建设道路上,以实现“两个一百年”为奋斗目标,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不断将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导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引社会发展,帮助人们创造美丽家园的科学指南,是指导文化建设的根本指针。回顾我党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党先后提出了文化建设的“三大属性”、“三种精神”、“三个面向”。“三大属性”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我党进行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三种精神”即:“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是我党进行文化建设的主旨思想,“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我党进行文化建设的长远目标,它们犹如文化建设道路的标杆指引全体国民奋勇向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时刻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然而,当前西方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它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攻目标,就是企图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乱人们的思想。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8]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引导广大干部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有的放矢,确立正确导向。

(三)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使文化强国建设接传统文化的地气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这是对传统文化的科学定位与客观评价。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华文化已成为中化民族繁衍生息的精髓与血脉。这就要求文化建设要取其精华,要使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客观背景相协调,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相适应。将中华传统文化视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视为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方面要求我们继承马克思主义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更为主要的是,要吸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征程中滋滋生长,茁壮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和精神追求,汇集成精神脉络,永续传承。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梦想,就是要深刻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民的文化土壤。坚持以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接传统文化的地气。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课题组.执笔人:郭如才,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思想[EB/OL].http://dangjian.gmw.cn/2015-08/12/content_16643709.htm,2015-08-12.

[8]雒树刚.牢牢把握“两个巩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909/c40531-22849942.html,2013-09-09.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历史演进研究”(批准号:15KSD07);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批准号:14D024);东北农业大学“青年才俊”项目(合同编号:14QC59)的阶段性成果。

D

A

李丹(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张荣荣(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东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田起香(1981-),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东北农业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处。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