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勒巴舞”与藏族“热巴舞”的区别及其它

2016-02-01 09:48和文光
创造 2016年8期
关键词:塔城热巴东巴

文/和文光

纳西族“勒巴舞”与藏族“热巴舞”的区别及其它

文/和文光

自古以来流传于丽江西部玉龙县塔城、巨甸、鲁甸一带的纳西族传统舞蹈——勒巴舞,于2013年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有些人一直把纳西族“勒巴舞”与“藏族热巴舞”混为一谈。对此,笔者作为长期从事保护传承弘扬纳西族勒巴舞的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谈谈有关纳西族“勒巴舞”与藏族“热巴舞”的区别及其它,不对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其实纳西族地区跳的“勒巴舞”即手摇鼓舞和藏族地区跳的“热巴舞”,两者间是不一样的,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勒巴舞”是自古以来保留在丽江西部金沙江畔的玉龙县塔城乡巴甸村、依支村、陇巴村、拉市落村、堆满村、上亨土村、老村、塔扎村、下爬村、务鲁村,巨甸镇下亨土村、武侯后箐村及鲁甸乡甸东村等,以及邻近迪庆州维西县塔城乡一、二村、启别村、加莫壳村、冲壳村和香格里拉县五境乡子莫学村(傈僳族村寨)、上江乡尼干阁村、木可湾村、革丽湾村、士旺村、巴迪村等纳西族村寨里的一种原始民俗民间舞蹈。但相传都是从丽江塔城传过去的,舞蹈动作和民族服饰以及内容均与丽江塔城同。

“勒巴舞”,纳西语叫“勒巴蹉”,“勒”是“喊叫”之意,“巴”是指“蛙”,“蹉”是“跳”的意思。“勒巴蹉”的大意就是像蛙那样活蹦奔跳的舞蹈;在东巴经书中记载:“在人类居住的丰饶华美的辽阔大地上,舞蹈是这样产生出来的:是(人类)见金色神蛙跳跃,从中受启发创造出来的呀!”(杨德鋆、和发源、和云彩编著《纳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谱》275页“舞蹈的出处和来历”。)

纳西语还叫“单板勒蹉”,意为“手摇鼓舞”。过去跳的“勒巴舞”,集舞蹈、吟诵、歌唱、杂技、小品为一体而可谓是一部民间民俗综合艺术剧。

每逢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村民们都要跳“勒巴舞”,祈祷民丰物阜、风调雨顺、人寿安康。且还要举行跳前的迎神、请神仪式和第二天的送神仪式,显得庄重神秘严肃。更多的成分还是体现了喜庆新春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因为塔城一带的纳西同胞除信奉本土东巴教外,还信奉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所以“勒巴舞”中,还有许多歌颂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创始人莫尔巴和米拉日巴等宗教领袖的颂词也是难免的。但是“勒巴舞”不在宗教舞蹈范畴,是一部纯正的民间民俗综合艺术剧。

“勒巴舞”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全村男女老少皆可参与。跳“勒巴舞”时,穿戴十分讲究:男子内穿衬衣,外穿长袍,左手套袖子,右手未套袖子,必须把里边的白衬衣露出来,双肩各系一朵大碗大小的五色花,脚穿马靴。头上不戴帽子,只是在长发上拴着七颗耀眼的珍珠,象征“七星”。有些村落的男子还喜欢用红帕缠头,左手挥着牦牛尾,右手摇着手摇鼓,显得英武而潇洒。女子上身内穿各种颜色的衬衫,外穿红氆氇坎肩,下身穿黑色百褶裙。头盘红帕并戴五佛冠。身上还要挂着许多金银首饰,显得高雅而富贵。

清代纳西族著名诗人李玉湛先生(号一笑先生,1827—1887年)对流传于丽江西北部塔城一带的民间舞蹈--“勒巴舞”是这样描写的:“左擎牦尾右摇鼗,燕接凫连柳絮飘,窈窕双环随进退,纤纤不似小蛮腰。”

他用“窈窕双环随进退,纤纤不似小蛮腰”的诗句,赞美了纳西族古典女装的典雅和富贵。

男人用的手摇鼓,即纳西语叫“单板朗”,是纳西东巴做法事的主要器物之一,是东巴诵经、舞蹈节奏和烘托气氛的法乐。传说始于创教之初,是东巴教祖师丁巴什罗降生时从天上带来的,是豹与虎之母,因日照月华,地生东巴并得兴盛广传,什罗祖师便留下规矩,板铃,纳西族语叫“张朗”代表“日”,左手持之;板鼓即手摇鼓代表“月”,右手持之。(见杨德鋆、和发源、和云彩编著的 《纳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谱》中)意为万物离不开阳光。于是手摇鼓成了纳西族民间舞蹈勒巴舞中的主要道具之一。

手摇鼓,呈扁圆形,都用红松薄片做成,蒙上羊皮,两侧各系一截牛皮绳子,再用一根木棍穿过鼓中央作手柄。右手持着鼓,左右摇动就会发出节奏来,配合左手拿着的牦牛尾就可以跳起来;女子持长杆扁鼓,它的制作与摇鼓同,直径一尺左右,厚五至六公分,长杆,扁鼓槌用藤条制成弯形,跳时女子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边敲边跳。

“勒巴舞”队形多变,有圆圈、单斜排、双斜排、卷草席、插麻花等,舞姿优美,舞蹈语言丰富多彩,舞姿角度变化大,造型突出、技巧性强等特征,基本动作有甩手帕、鸡啄食、转三方、点地蹬步、吸腿跳、单点跳、双臂摆、跪拜、单腿前跳、单腿后跳、点碾转、磋步、鸽子喝水、前鹤立步等。

“勒巴舞”是典型的象形舞蹈,都有纳西语命名的称谓。如:“龙金”即“龙舞”、“巴蹉”即“蛙舞”、“冷敢蹉”即“乌鸦跳”、“敬首别”即“喜鹊舞”、“够纳达”即“鹰舞”、“积妹主堆”即“蜻蜓点水”、“拉蹉”即“老虎舞”、“班什”即“牦牛舞”、“串蹉”即“鹿舞”,以及“刮牢”即“敲鼓舞”、“古笃呢”即“篱笆舞”等,都是模拟或模仿动物形状动作以及生产生活中一些形态等为主的舞蹈。

“勒巴舞”除舞蹈和歌唱外,还穿插了许多精彩有趣的节目。首先是架子舞,如:“牵牦牛”、“狩猎”、“马舞”、“孔雀舞”等,其次是幽默滑稽的小品表演,通过幽默滑稽的喜剧表演,揭露了一些当时社会的阴暗面,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教育。再者,赞美英雄的“阿拉古今”等具有杂技艺术风格表演,都超出了舞蹈范畴。

而藏族跳的“热巴舞”即“弦子热巴舞”,是解放前藏族同胞前往大理鸡足山朝拜途中,必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它一般是与弦子舞混合跳的,所以又叫做“弦子热巴舞”。

解放前,藏族有个规矩,凡是赴大理鸡足山朝拜的藏族同胞,无论是达官贵人或者是贫民百姓都要跳着“弦子热巴舞”,要着千家人的饭到鸡足山朝拜,这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信教徒。故藏系“弦子热巴舞”就成了当时藏胞们必跳的舞蹈之一,迄今大理以上至金沙江两岸的各族老人是记忆犹新的。特别是丽江西部玉龙县金沙江畔塔城一带的群众每逢冬季都有机会看到一批批藏胞身穿盛装跳着欢快的“热巴舞”,路过此地,前往大理的情景。因塔城是当时藏胞前往大理的必经之地。

据当时见过这种舞蹈动作的老人们回忆,他们跳的“热巴舞”与纳西地区跳的“勒巴舞”截然不同,相差其远。无论是舞蹈动作上,或者是其它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差别,两个剧中只有妇女用的道具——板鼓是相同的,但是用法及跳法都不一样。纳西“勒巴”舞中妇女敲鼓是固定的,在东巴敲鼓中已规定,只能从前面往后敲。藏族“热巴”舞敲鼓却是很随便,很自由的,且敲鼓技巧难度大,时而在背部敲,时而又在头顶敲,精彩至极。跳的范围也很广,西藏南部,青海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等地的藏族地区均跳这种舞蹈,到目前为止,藏族地区许多歌舞团都把这个舞蹈进行整理改编后作为保留节目经常出现在世人面前。如:云南省迪庆州歌舞团的节目单上就经常出现这个“热巴舞”。

两种舞蹈的跳法及技巧上,也有许多差别,藏族“热巴舞”欢快、激烈,且动作变化极快。而纳西“勒巴舞”是热情、奔放,且舞蹈动作缓慢,舞蹈场面非常壮观,变化也不多,但有规程,一般有十二种套路72种跳法。舞蹈动作几乎与东巴舞谱记载相同,都是模拟动物形态动作为主的。纳西族“勒巴舞”自古以来只有纳西族村落的群众才跳的。当然,丽江塔城洛故藏族村以及邻居维西塔城藏族村是禁止跳“勒巴舞”的。

服饰上也有区别,丽江塔城及维西劳甫纳西族妇女自古以来穿的服装完全区别于藏族服饰,但与摩梭妇女服装较为相似,即头绕黑帕。年轻妇女喜欢绕红帕,上身穿坎肩,下身穿褶形大的白褶裙。为此塔城姑娘身穿此装曾往丽江赶街,深受人们的青睐,得到“命给塔扎着”的雅称,意为星星一样漂亮的美女,诞生在塔城,沿传至今。当然人为的漂亮是可能的,但服饰的美也是实在的。纳西“勒巴舞”中,妇女的服饰就是这套富贵典雅的塔城纳西族妇女古装。而藏族热巴舞的穿着完全是藏族化的。

塔城这块古老而神奇的村落,西藏以“陇友郭考”著称,意为鱼米之乡。

据史料记载:塔城在中国西南史上声名显赫。隋唐时期,建了一座铁索桥,设神川都督,管辖范围包括今迪庆州、丽江市、大理州以及四川西部、西藏南部等。

隋朝时,南征云南土著首领爨翫的朝廷将领史万岁在塔城村(即塔扎村)修建横跨金沙江的铁索桥,史称“万里长江第一桥”。公元7世纪,强悍的吐蕃将其势力延伸到西南,在塔扎建立了“神川都督府”和“铁桥节度”。南诏国亦曾在此设铁桥节度。公元794年(唐贞元十年),在唐王朝支持下的南诏国在此大破吐蕃,毁断铁桥,将其沉于金沙江中,并把吐蕃辖地内万余户麽些(即纳西)迁往滇中。虽然铁索桥遗址已被毁,但江边的悬崖峭壁和参天的古木以及耀眼的金沙石却永远隐藏着这段沉重的历史,只有滚滚金沙江水汹涌着长长岁月的声音向南流去。过去,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还能看见一千多年前古人们用来紧锢铁索的洞穴,遗憾的是毁于上世纪70年代的公路建设之中,沉沉铁索啊,带着千年的历史沉落,只能埋葬在大江深处了。如今只有金沙江畔塔扎村头那块石碑上刻着的“铁桥遗址”,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里。

可见历史上的塔城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地方。因而纳西族民间舞蹈——“勒巴舞”,发源于此是毫无疑问的。

由于藏族“热巴舞”跳的范围广,纳西“勒巴舞”跳的范围小,加上纳西族四周居住着藏、彝、白、普米等民族,同属古羌人后裔,远古时朝的文化有某些相似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长期以来,它们在文化上形成了相互吸收、相互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极为密切的关系,纳西“勒巴”与藏族“热巴”相混淆也是难免的。

可喜的是丽江塔城一带还健在一群民间艺人,靠这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守护者,即将失传的纳西“勒巴舞”即“手摇鼓舞”,经过发掘整理后,于1991年第一次能够展现在丽江县三十周年成立庆典舞台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而轰动了丽江城。同年9月26日在“勒巴舞”的故乡——丽江塔城组建了“勒巴”艺术团。从此,纳西“勒巴”舞,不仅走向全国,甚至走出国门,在大洋彼岸敲响了古老的勒巴鼓声,让世界人民欣赏到了来自中国西南边陲丽江的一朵民族民间艺术奇葩。

综上所述:纳西族“勒巴舞”和藏族“热巴舞”的区别非常明显,不是同一个民族的舞蹈。同样是艺术珍品,但是由于所保留的地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不同,迄今各自保留了不可取代的艺术风韵。

猜你喜欢
塔城热巴东巴
提高塔城巴克图口岸标准厂房施工质量的措施研究与探讨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祭风
首届热巴展演暨热巴艺术高峰论坛在昌都举行
帕雄热巴的描绘与解释
“首届全区热巴舞展演暨热巴艺术高峰论坛”综述及其他
玉水有清音
见证忠诚 卒不停息——记新疆塔城公路管理局塔城分局冬季除雪保通
漫谈雪热巴
和云章东巴所写经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