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点

2016-02-01 15:28
工友 2016年6期
关键词:西瓜护理



新视点

干嘛跟西瓜过不去

为给考试减压,来自川渝的2000名大学生在重庆仙女山大草原进行了一场“西瓜大战”。学生们跑进指定区域,抓起西瓜相互投掷,还有人借机向心仪同学展开追逐……不到1小时,1吨多西瓜全被砸光。(5月30日中国广播网)

点评:

减压可以有,干嘛非要砸西瓜呢?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不到一小时,砸光一吨多西瓜,这将节约置于何地?你在浪费中逍遥自在,何曾想过贫困的百姓和难民们?

凡事皆有两面性,一叶能知秋但也能障目,做人干事必须得理性,不能为了一时之快而犯错。拿“西瓜大战”来讲,其中隐藏着不少隐患,西瓜有重有轻,力量藏于无形,把同学们砸坏了怎么办?留下如此多的垃圾怎么清理?会不会起到暴力的“示范效应”?

当然,除了“西瓜大战”本身给人的忧虑,更令人吊诡的是背后的学校管理和老师引导去哪儿了。如此庞大的一场活动,需要组织、需要资金、需要场地,那么学校和老师在其中扮演的是何角色?为何不对此活动做出必要的阻止或说明?难道这是大学教育的成果展示吗?还请给公众一个准确、及时、真挚的回应。

子曰:有教无类

近日,济南市历下区在区教育局官网上挂出了今年小学招生信息,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设定的入学条件中,其中一条是要求提供父母的学历证明,学历要求在“大专以上”。(5月30日《山东商报》)

点评:

在距离济南不到20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作曲阜的城市,那里,诞生了孔圣人。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并身体力行。他的学生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来自鲁国不同的地区,甚至来自不同的国家,对于这些人,他都一视同仁,因材施教,而没有去考察其父母的出身、学历。

2500多年后的今天,在以身为孔孟之邦为荣的山东的省会济南,竟然对一个孩子的入学设定这样的条件,这是怎样一种羞愧?一对在当地合法居住、务工,为当地税收作出贡献,并且达到了一定期限的夫妻,仅仅因为他们的学历在大专以下,他们的子女就被剥夺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不是对低学历者赤裸裸的歧视?

歧视的背后,恐怕还有腐朽的“出身论”的论调在作怪。在制定这条规定的官员们那里,有着这样的逻辑:低学历者提供的家庭教育环境必然劣于高学历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成绩必然很差,让这些注定成绩很差的学生入学,必然拉低当地学校的平均成绩,导致当地教育业绩考核在同类区市间处于劣势,进而影响教育官员的升迁和奖金。

出身论的背后,是畸形考核制度在作怪。但即便是畸形考核制度在作怪,也仍然无法必然推导出如此拙劣的出身论论调。因为,就在并不遥远的过去,大量的社会精英正是出身于父母学历在大专以下的家庭。所以,这样一条奇葩规定的出炉,反映的其实是当地教育部门赤裸裸的傲慢与偏见,以及由傲慢与偏见而来的歧视。

让残疾种树老人走下“道德神坛”

主动联络本地媒体报道的那一年,盲人贾海霞没有想到,三年后,他会因为外媒的报道而名扬世界。而他和他十几年的种树搭档失了——双臂的贾文其,也被媒体这三年以来塑造的光辉形象给困住了,招来了市委书记的慰问,“感动了河北”,但作为“植树绿化”的典型,老兄弟俩如今进退两难,“再也不敢卖河滩上的那些树了。”(5月31日澎湃新闻网)

点评:

前些天,两个50多岁的残疾好朋友“火”了。一个有视力残障,一个失臂,相互扶持,在15年间植树上万棵,把昔日荒滩变成了茂密丛林,感动无数人。然而,在媒体的继续聚焦下,新闻出现了反转。老人曾坦言,他们种树是出于生存的朴素动机。然而,他们却被荣誉、舆论和无形的推手给“绑架”了,强行戴上“环保模范”的脸谱。

两位老人本想宣传残疾人的价值,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却在媒体“助力”下,让他们被迫以失去生计为代价,在公众面前构建了环保模范的形象。在社会大环境中,我们的确需要弘扬真善美的真实故事,但一些媒体却偏离了其原本应坚守的真实、客观的报道原则,导致呈现出来的新闻片面化。

报道称,老人“火”了之后,乡里干部找他们谈过话:“弄不好了是你们的事,弄好了大伙都沾光。”老人自己承包,艰难培育15年的成果,却面临宁可发大水被冲走也不让卖的窘境,变成村里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既然当年签了合同,秉承契约精神,老人种的树就应当属于私有财产,他们有自主处置权。

媒体想用感人事迹做文章,村干部更多是为了村子的声誉,以致公众只看见了合伙搞绿化的残疾人,却没看到他们其实被生计所迫。

是时候让老人走下“道德神坛”,摘掉“道德光环”带给他们的“紧箍咒”,关注他们作为一名普通人的权利了。

别让“独生子护理假”沦为“口袋福利”

近日,河南省通过了新修改的《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条例》明确,独生子女父母年满60周岁后,生病住院治疗期间,给予其子女每年累计不超过20日的护理假,护理假期间视为出勤。(5月30日新华社)

点评:

父母重病,如何兼顾事业与亲情?这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也是很多人都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河南这项立法,无疑在法律上解决了这一两难问题,让独生子女有条件照顾生病的父母,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情。

徒法无以自行。再好的法律,都需要完善的配套和坚定的执行,否则,法律蕴涵的温度,都只是“纸上福利”。

制定“独生子护理假”,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但这种福利不能沦为“口袋福利”。因此,“独生子护理假”完成立法动作,并不是万事大吉,相关部门更要确保政策平稳落地,让公众稳稳地抓住这份幸福和善意。首先,相关部门要加强政策宣导,让企业认识到“独生子护理假”的社会意义。其次,要完善配套措施和政策性引导,让企业有实施“独生子护理假”的条件和空间。更重要的是,主管部门要加强督导检查,对按住“独生子护理假”不放的单位,严格惩处,以儆效尤。

猜你喜欢
西瓜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大西瓜
舒适护理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我爱西瓜
大小西瓜
当夏天遇上西瓜
建立长期护理险迫在眉睫
巧切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