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实践及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机遇

2016-02-02 00:03宋雪峰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民族特色村寨民居

宋雪峰

(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 昆明 650000)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实践及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机遇

宋雪峰

(云南民族博物馆,云南 昆明 650000)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是新时期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在全面摸清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政策实践中取得的成效,深入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机遇,为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政策实践;困难机遇

一、资源现状

云南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资源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3,云南是我国世居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最多的边疆省份。各民族在居住上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又极富特色的民居建筑、服装服饰、饮食医药、传统体育、语言文字、文学艺术、音乐舞蹈、工艺美术、宗教信仰、节日庆典、民风民俗等,并在民族特色村寨中得到集中体现、保存和延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资源较为丰富,构成了彩云之南的特有魅力,是云南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

据统计,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0%以上的自然村共有1万2千多个,其中具有民族特色民居的近70%。民居类型多样:如分布在滇南、滇东南、滇西地区的傣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壮族、彝族等民族聚居村寨中的干栏式、吊脚楼民居;滇西北、滇中地区的彝族、普米族、纳西族摩梭人等民族聚居村寨中的井杆式、木楞房、垛木房民居;滇南哈尼族聚居村寨中的蘑菇房民居;滇南、哀牢山区的彝族聚居村寨中的土掌房民居;滇西地区的白族、彝族、纳西族等民族聚居村寨中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民居;滇西北的藏族地区的平顶碉楼民居;滇西北地区的傈僳族聚居村寨中的千脚落地房民居;滇中、滇西一带的汉族、彝族、满族等民族聚居村寨中的一颗印、合院式民居等,堪称中国民族建筑的大观园。

在这些村寨中,各族群众相对完整地保留和使用着本民族语言,日常生活中普遍穿着传统服饰,较好地保存着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很多民族村寨分布在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区范围内,入选国家级、省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以及各级政府命名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大多分布或居住在这些村寨中。总体上看,这些村寨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民族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往往一个村寨即是一个活态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具有较高的保护与发展价值。

二、建设成效

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以来,截止2015年底,云南省共建设了450个民族特色村寨,26个世居民族都重点保护和建设了一批民族特色村寨,其中41个被国家民委挂牌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主要取得七个方面的成效:一是保护了一批民族传统村寨类型,传承了一批特色民居建筑。各村寨按照“村落布局符合本民族特点、体现本民族特色、符合现代文明生活要求、村庄环境优美、村内环境整洁”的原则,开展特色民居保护改造工程。对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民族民居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抢救保护,对一般性民居按保留民族传统特色、适应现代生活的原则进行装饰和改造,对缺乏民族特色的建筑进行整体风貌改造。二是培育壮大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各特色村寨依托本地资源,因地制宜调结构、谋思路、选产业,基本形成了1-2项民族特色产业,很多村寨形成了农、商、旅游、服务、加工业齐头并进的格局,民族传统工艺、技艺得到继承和发扬,成为民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强力支撑。三是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和保障了民生。各项目村寨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同时,大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改善民生问题,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治,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四是保护传承了一批珍贵民族文化遗产,促进了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各项目村寨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挖掘、继承与创新并举,注重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五是探索出一些极具特色的村寨经营与管理的成功模式。在特色产业发展背景下,各民族村寨结合实际,探索出了不同的村寨管理模式。六是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深受各族群众喜爱拥护。七是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经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有益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机遇

(一)存在的困难

一是认识不足。有些地方政府对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重要性和保护价值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民族特色村寨所具有的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潜在的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二是规划统筹不力。缺乏管用的总体规划,各有关部门之间沟通协作不够,力量分散;同时,民族特色村镇建设规划水平较低,规划不到位,规划不科学,缺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民族特色村寨所在区域多数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等问题,自我投入能力弱,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同时,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涉及部门较多,整合难度大,资金投入时间不一致,没有形成合力。四是群众参与不够。一些地方政府未充分发动群众,政府意志代替了群众的主体选择,群众参与、群众建设、群众保护、群众受益的主要宗旨体现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五是破坏性开发突出。有的地方随意大拆大建,导致民族特色村寨生态环境、建筑风貌、历史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整体布局受到较大影响,民族文化资源被过度开发。

(二)面临的机遇

“十三五”期间是全国进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云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云南省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二是消费方式转型升级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创造了市场新机遇。随着云南省旅游业蓬勃发展,城市度假人群大量涌入农村,市场急需增加中长期的有效供给,乡村风味和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民族特色乡村,可以很好地从供给侧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这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进一步发展增添了更大动力;三是互联网经济强劲发展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提供了无限活力。我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到2020年行政村网络覆盖率将达到98%,为群众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无限活力。四是群众保护意识增强为民族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显著改善,少数民族群众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和传统技艺的保护与弘扬,从“要我保护”变成“我要保护”“我会保护”,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五是国家高度重视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国家民委、财政部、住建部、文化部、旅游局等部门大力支持,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级各部门采取各种方式开展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州、县、乡等各级政府积极争取、认真实施,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发〔2014〕9号).

[2]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纲要.

[3]《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的意见》(云政发〔2013〕101号).

[4]《中央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云发〔2015〕20号).

G750

A

猜你喜欢
民族特色村寨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锅巴粥
无蚊村寨丁屋岭
村寨——海坪彝寨
别让民族村寨毁于当代
凸显民族特色 余热倾情后生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