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公平感的起源

2016-02-02 01:26邵姝
社会心理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猴子心理学

邵姝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连116029)

儿童公平感的起源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连116029)

在近期心理学研究中,儿童公平早期发展观向经典建构主义理论发起挑战,认为儿童的公平感是与生俱来的。然而,从儿童婴儿早期表现出的公平感到其自觉实践公平行为还存在差距与研究争议。儿童公平感的发展为其分享、合作等社会行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在未来研究中,建议完善儿童公平感发生的理论与其发展机制。

儿童公平感公平行为公平起源

1.引言

公平就是不偏向任何一方的分配(Shaw&Olson,2012)。公平是人类资源共享的重要特征,促进了人类的无私行为。《论语》中就有“不患贫而患不均”的观点,可见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公平感的发展为其分享、合作等社会行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Fehr,Bernhard,&Rockenbach,2008)。几十年来,发展心理学家深入的探索儿童公平感的发生与发展,涌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公平道德发展的理论。

2.儿童公平感的起源争议

儿童公平道德究竟起源于何处?公平感究竟是个体先天具备的还是通过后天习得的长久以来都是备受心理学研究者争议的问题。

进化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公平感起源于维持人际合作的社会规范(Binmore,2014),公平感先天存在于我们的意识或者进化出来的道德情感之中。与之相反,经典建构主义心理学家却认为公平道德是个体在童年时期通过观察或者从经验中逐渐习得的。

近年来,心理学家普遍运用期望违反实验范式,招募几个月大的婴儿被试进行实验,用婴儿眼睛对各种分配情境的关注时间来判断他们是否有表现出对各种分配情况公平与否的判断能力。研究结论是个体的公平感是与生具来的,婴儿早在能开口讲话之前,就具有判断分配方案是否公平的能力,就能产生原始的公平正义感。由此,儿童公平早期发展观向经典建构主义理论发起挑战。

2.1 经典建构主义理论

1690年,约翰·洛克(John Locke)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婴儿出生下来几乎是一块白板,那么公平道德应该是我们从经验中学习到的。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的观察指出,公平的概念是儿童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自我建构(self-constructed)而形成的,早期的道德说教是没有意义的,年幼的儿童无法理解公平的概念,只有当儿童的思维不断发展,能够“去自我中心化”之后才会表现出公平。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发展了皮亚杰的创见,通过道德难题将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量化,提出了公平道德发展的六阶模型理论。此后,儿童公平道德发展的建构主义理论受到广泛的认可。

在建构主义的影响之下,经典的儿童公平研究表明儿童对分配公平的理解出现缓慢:儿童对公平的认可直到5~6岁时才出现,到了11~12岁时才能认识到贡献与需要的规则(Damon,1975)。因此,长久以来,心理学研究主要关注5、6岁或者更加年长的儿童公平发展,而认为年幼的婴儿较为自私,尚缺乏公平意识(Blake&Rand,2010)。

2.2 公平早期发展主义

早期发展观点的研究者发现,年幼的婴儿并非自私自利,而是明显表现出对公平的偏爱。不同于约翰·洛克的“白板说”,Haidt(2008)认为个体与生俱来的社会公平直觉使得我们先天具备了公平感,人生而就想要践行公平道德,小婴儿可以依据先天的公平直觉做出公平判断,表现出强烈的公平感。因此,个体的公平情感是否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呢?心理学对此提出了质疑。近年来,与经典建构主义相悖,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支持公平的早期发展观点,新进研究对公平起源的传统建构主义观点提出了挑战。

进化心理学认为公平起源于维持人际合作的社会规范(Binmore,2014),公平感先天存在于我们的意识或者进化出来的道德情感之中。研究发现“卡布奇”猴和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对于不公平的分配也会表现出消极反应,即不仅仅是人类,动物也能够表现出不公平厌恶(Brosnan&de Waal, 2014)。Waal教授等人在2014年的实验中,让两只猴子完成一样的任务,猴子A的奖励是黄瓜,猴子B的奖励是葡萄。在猴子眼中,葡萄是比黄瓜更好的食物。猴子A没看到猴子B时,还很高兴自己拿到黄瓜,但在看到猴子B拿到葡萄以后就抓狂了。Waal教授的实验使得人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表示非常震惊,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人有可能具备公平这种复杂的意识。其中一位哲学家引用了大量材料说明这个实验不能证明猴子具备公平意识,如果猴子B拒绝获得葡萄才是说明动物也能追求公平。此后,Waal教授在后续的实验中发现,有的猴子确实可以拒绝接受葡萄,除非另一只猴子也能公平地得到葡萄。由此可见,公平是人类的普遍直觉,文化赋予公平更深刻的意义。

近年来,通过改善实验测量方法,心理学通过一些不需要儿童做出言语回应的更灵敏的测量方法——期望违反范式来探究婴儿公平感。已有实验表明,在第三方任务中,10个月大的婴儿对于分配情境下不公平的分配结果的注视时间明显延长(Meristo&Surian,2014;刘文,朱琳,温国旗, 2014),他们似乎已经觉察到不公平的分配结果违背了他们对公平的预期,产生了对不公平厌恶的道德情感。近期研究表明,个体公平感的出现比我们预想的要早。或许婴儿早期甚至先天就具有公平感,婴儿能够很好的辨认公平与不公平的分配情境,偏好公平,出现不公平厌恶的倾向。大量的研究结果都支持儿童公平的早期发展观,婴儿早期表现出的公平道德不得不让发展心理学家刮目相看。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都支持了公平早期发展的理论观点。

3.传统建构主义与早期发展主义的差异

公平的个体发生起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究竟是何原因造成了公平先天与后天的争议,是什么因素导致新近研究与经典研究的结论有所差异呢?

长久以来,大多数研究者粗略地将其归结于不同发展心理学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范式(独裁者博弈/最后通牒博弈与期望违反范式;第一方任务与第三方任务),以及实验中的分配情境(资源分配/奖励分配)等的差异性。在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更加倾向于在大众面前表现得公平,合作,利他,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Wedekind&Milinski,2000)。

然而,这仅仅强调了实验外部条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如果进一步深究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实验研究中,公平定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长久以来,发展心理学研究忽视了公平的概念的差异性,对此缺乏明确的划分,也缺乏对儿童自身因素的关注。既然儿童公平在其情绪情感、认知和行为上的发生发展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也就不难解释经典建构理论与早期发展观的争议。或许婴儿早期甚至先天就具有公平感,婴儿能够很好的辨认公平与不公平的分配情境,偏好公平,出现不公平厌恶的倾向,但是婴儿却只是表现出一种他们与生俱来的公平倾向(Bloom,2009)。而幼儿3岁时或许已经认识到了公平的概念,能够分配情境的公平与否加以判断(Baumard,Mascaro,&Chevallier 2012),却无法克服自我中心性,期望自己或朋友获得较多的资源与奖励(Moore,2008),因而很难表现出公平分配的行为。即儿童的公平感与其公平行为之间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Blake,McAuliffe,& Warneken,2014),儿童公平的发展过程首先是是直觉般的公平感,之后才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与生活和游戏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并表现出公平的行为。

4.儿童公平感的未来研究趋势

现有研究结果证实,婴儿已经能够表现出内在的公平感,这种公平感可能是生物与生俱来的进化的产物,而不可能是后天建构的(Blake, McAuliffe,&Warneken,2014)。然而目前,心理学界对于儿童公平研究中的公平概念界定尚未规范统一,缺乏明确的划分。个体对于公平的外在表现有不公平厌恶,公平判断和公平分配行为。一方面,这三者的发生发展特点不尽相同,不可以混淆,如何将公平的概念科学精确化,还需要对个体公平发展的心理机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另一方面,不同的公平表现又是一脉相承,如何帮助儿童把直觉一般的公平感转化为理性的公平认知与判断,如何将儿童内在的公平意识激发为良好的公平行为表现,培养出更优秀的公平道德实践者,这是心理学家与教育工作者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个体的公平感存在差异,以往研究过度专注于外部的实验情境设计因素对儿童公平表现的影响,却忽视了儿童自身人格社会性、社会认知和个体内在心理动机等因素对儿童公平表现的作用机制。在未来的研究中或许可以对个体公平表现的内在心理机制的深入探索。

1.Shaw,A.,&Olson,K.R.(2012).Children discard a resource to avoid inequit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141,382-395.

2.Fehr,E.,Bernhard,H.,&Rockenbach,B. (2008).Egalitarianism in young children.Nature,454 (7208),1079-1083.

3.Binmore,K.(2014).Bargaining and fairnes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Supplement 3),10785-10788.

4.Damon,W.(1975).Early conceptions of positive justice a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gical operations.Child Development,46(2),301-312.

5.Blake,P.R.,&Rand,D.G.(2010).Currency value moderates equity preferenceamong young children.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31 (3),210-218.

6.Haidt,J.(2008).Morality.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3(1),65-72.

7.Brosnan,S.F.,&de Waal,F.B.(2014). Evolution of responses to(un)fairness.Science,346 (6207),1251776.

8.Meristo,M.,&Surian,L.(2014).Infants Distinguish Antisocial Actions Directed towards Fair and Unfair Agents.PloS one,9(10),e110553.

9.刘文,朱琳,温国旗.(2014).分配情境下的婴幼儿公平敏感性.心理科学进展,22(4), 618-624.

10.Wedekind,C.,&Milinski,M.(2000).Cooperation through image scoring in humans.Science, 288(5467),850-852.

11.Bloom,P.(2009).Descartes'baby:How the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explains what makes us human.New York:Basic Books.

12.Baumard,N.,Mascaro,O.,&Chevallier, C.(2012).Preschoolers are able to take merit into account whendistributing good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8(2),492-498.

13.Moore C(2008)Fairness in children's resource allocation depends on the recipient.Psychological Science,20:944-948.

14.Blake,P.R.,McAuliffe,K.,&Warneken, F.(2014).The 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fairness:the knowledge behavior gap.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猴子心理学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永远的新猴子
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建构主义下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教学模式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