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报纸报道南昌起义口径变化之考察

2016-02-02 03:51刘小花陈洪模
苏区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叶挺南昌起义贺龙

刘小花 陈洪模



民国报纸报道南昌起义口径变化之考察

刘小花陈洪模

提要: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它的爆发吸引了《申报》、《大公报》等十余家报纸的关注和报道。在这些报纸的报道过程中,涉及对南昌起义性质判定,是“内讧”还是“叛乱”;在对起义部队的称呼上,也有“逆军”、“共产军”、“革命军”等多种说法。梳理当年部分报纸对南昌起义报道的口径及其变化,可以看出其中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南昌起义以国民党旗帜为号召引起的误解,报纸沿袭军阀混战时期对军人兵变的称呼和报纸奉行的“有闻必录”观念及其背后所持的立场和态度。

民国报纸;南昌起义;国民党;舆论

1927年8月1日爆发的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而且对当时中国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国时期,中国的新闻传媒事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1919年4月,全国报界联合会“开成立大会,计到报馆八十三家,代表八十四人”*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中华民国十六年十一月商务印书馆初版,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99页。。方汉奇教授所著《中国近代报刊史》一书收录的报刊有一千余种。*参见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692-710页。南昌起义作为当时国内突发的一次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吸引了《申报》、《大公报》等众多报纸的关注。不少报纸对这次起义进行了追踪报道,甚至发表专文对事件作深入的分析。本文在重新阅读、梳理报纸上有关南昌起义的新闻报道的基础上,试图回顾当时社会舆论对起义的评论,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当时报界对南昌起义认识的历史原貌。

一、对南昌起义性质判定:“内讧”还是“叛乱”?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而举行的军事武装起义。从7月中旬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起义到8月1日起义正式打响,时间紧迫,局势万分危险。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排除干扰,协调各方力量,在极短的时间内,准备并成功发动了起义。由于起义前各项准备工作都是秘密进行的,因此,各报馆大多在8月3日后才得知起义消息,对起义的内幕还不甚明了,报道口径也不尽相同。

1.“共产军起内讧”说

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为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11军24师和贺龙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部分报纸根据叶、贺部队前一阶段尚隶属武汉政府这一事实,错误地认为这是武汉政府内部的军队发生了“内讧”。

1927年8月4日,上海《民国日报》以“共产军起内讧张发奎欲保守地盘叶挺贺龙别树一帜”*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8月4日,第1张第4版。为标题报道了南昌起义消息。8月7日该报又以“南浔线共党火并之混战”为主标题,以“叶贺占据南昌朱张合力进攻”为副标题刊登新闻:“顷据九江确悉电称,伪二十四师叶挺部七十一、二两团支(四日)袭击涂家埠张发奎伪总指挥部。张猝不及防,同伪十二师师长兼代伪四军长黄琪翔化装逃浔,所部全被缴械。共党互相火并,秩序紊乱已极,灭亡在即。特闻。”*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8月7日,第2张第1版。自1927年4月宁汉分裂后,上海为蒋介石所控制。上海《民国日报》是国民党官办报纸,其立场自然是站在南京国民政府一方,故此新闻稿谈到武汉国民政府和所属军队时还在前面加上“伪”字。报道中介绍南昌起义部队在德安阻击张发奎及其卫队战斗时,提及张发奎、黄琪翔、叶挺均用“伪”字冠于前,说明报纸把他们看成是同一阵营。其实,南昌起义前中共确有过争取张发奎的设想,但在实施起义计划的过程中,发现张发奎在政治上紧随汪精卫并准备在军中清共,便果断放弃了这种设想,决定独立领导起义。起义军在德安阻击张及其卫队,就是实行新政策的一个明显例证。这则报道将叶挺同张发奎混为一谈,都作为“共党”看待,没有察觉新变化,因而用“互相火并”来描述起义军与张发奎军的战斗。

类似的报道口吻也出现于其它报纸。上海《新闻报》8月6日报道:“顷据南昌九江密电,赣省各军队内讧,叶挺、贺龙、张发奎、朱培德等部队混战。”*《赣省之混战》,《新闻报》1927年8月6日,第1张第4版。8月12日,该报在《中央对汉赣态度》一文中又讲到:“顷访某要人,询汉赣共产党内讧,中央抱何态度。答:先总理容纳共党,原冀合作到底完成革命。不料共党受少数唆使,倒行逆施,破坏革命工作,势难再容,乃有清党之举。现在共产党内讧,在中央看来,亦堪为痛惜之事。”*《中央对汉赣态度》,《新闻报》1927年8月12日,第1张第4版。由此看,该报记者和这位南京方面“要人”均把南昌起义看成是共产党的内讧了。在宁方看来,清党是“保护革命”的明智之举,汉方继续容共才酿成今日“内讧”之祸。因此,宁方以国民党正统自居,对汉方表示“痛惜”,并称:“凡武汉忠实同志归来,自无不纳。中央决通电全国,宣布汪唐各电,声明讨共为政府目标,希望汪唐勿为共党利用。”*《中央对汉赣态度》,《新闻报》1927年8月12日,第1张第4版。《新闻报》虽是一份以外商个人名义创办的民营报纸,言论上有时标榜“公正”、“客观”*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第42页。,但因身处上海,受宁方影响很深,所以在报道南昌起义时,常站在南京国民政府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反共倾向。

2.“宣布独立”说

有些报纸没有称南昌起义为“内讧”,而是换成了一个较为中性的词,将起义看做是兵变后的“独立”。《天津益世报》报道:

“北京特讯:据某使馆九江电,张发奎部下师长叶挺,突在德安宣布独立。其部队三千人,已将马回岭沙河铁路拆毁……至叶挺独立原因,传说系受陈铭枢运动,并闻南京政府已委叶挺为第十一军长。叶氏鉴于共产军势力倾颓,遂毅然宣布独立。刻九江形势,陷于严重。张发奎及一般共产军将领知叶挺独立后,于三日晚向九江市内外调集军队。张发奎决率军亲自征伐,但一部分主张,不与叶挺开战……(以上日本使馆消息)但据英使馆接九江英领史蒂芬三日电报,驻南浔线叶挺第十七师军队,已在德安宣布独立,并将铁路拆毁。在南昌朱培德军,已被叶挺军队缴械。张发奎对叶部独立,态度极为安稳,双方不致发生冲突。”*《南浔形势陡变》,《天津益世报》1927年8月5日,第3版。

此文说叶挺独立是受陈铭枢运动,并接受南京政府委任,纯属臆测。报道中把叶挺任职部队的番号也搞错了,应为第二十四师。但它多次用“独立”来表述南昌起义,说明该报对南昌起义发动的原因还不明确,甚至误认为叶挺是因拥护南京政府而宣布独立。

《庸报》也持“独立说”。该报8月5日刊载一则新闻标题为“叶挺在南昌宣布独立”,文中讲到:“九江二日东方电:南昌之第二十七师(应为二十四师——引者注)长叶挺曾电张发奎,劝其脱离武汉独立而归粤。但一日叶挺突然拆毁德安马回岭间之铁路,将朱培德军解除武装,而执独立之态度。”*《庸报》1927年8月5日,第1张第1版。文中两次用“独立”来形容叶挺率兵起义之事,反映出该报纸对南昌起义的性质尚不清楚,但其报道口吻较为中立。次日,该报又用大字标题“张发奎叶挺战于德安武汉派自相残杀之一幕”刊出报道说:“九江四日东方电,张发奎军本日在德安附近,与南昌独立军开火,占领该地。”*《庸报》1927年8月6日,第1张第1版。该文把张发奎与叶挺都看做是武汉派,所以说叶挺与张发奎作战是“自相残杀”,并把南昌起义部队称作“南昌独立军”。

天津《大公报》在标题为“外电所传南浔形势”的报道中开篇说到“南昌实情,虽难以确知,但始而贺龙命南浔铁路,将二十军之输送未毕者,急于输送终了,似待其运毕,即与叶挺宣布独立。”*《大公报》1927年8月8日,第2版。该报也把叶贺部队起义看做“宣布独立”。

3.“公然叛乱”说

无论是“内讧”还是“独立”,采用上述说法的部分报纸,虽然其背后的利益集团与南昌起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毕竟非直接当事人。换言之,这些报刊与南昌起义关系不是很密切,因此多少带有旁观者或局外人的观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作为南昌起义当事一方即武汉国民政府,利用其掌握的《汉口民国日报》,直指南昌起义为“叛乱”,报道语气和态度带有鲜明的倾向性。

8月3日,《汉口民国日报》最先刊载南昌起义的消息,标题为“贺龙叶挺犯南昌国民政府下讨伐令”。电文称:“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及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受共产党指使,谋袭南昌,公然叛乱。”*《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3日,第1张第1页。8月4日,该报又称:“共产党徒贺龙、叶挺,举兵谋叛,袭击南昌,经国民政府明令讨伐,着各军合力进剿。”*《黄军长进剿叶贺》,《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4日,第1张第1页。南昌起义对武汉汪精卫集团影响不可谓不大,它不仅直接削弱了武汉政府的军事力量,而且打乱了原定的“东征讨蒋”计划。《天津益世报》就曾报道:“讨蒋军内部,因南浔线变化,致极受重大打击。”*《南浔形势陡变》,《天津益世报》1927年8月5日,第3版。《顺天时报》也分析道:“第二十军长贺龙及第七师(应为二十四师——引者注)长叶挺,宣布独立,对讨蒋前途,实影响甚巨,不能不加重视。”*《贺叶独立影响讨蒋前途》,《顺天时报》1927年8月7日,第3版。因此,武汉国民政府将共产党领导的叶贺军队南昌起义迅速定性为“举兵叛乱”。

作为武汉政府的喉舌,《汉口民国日报》在报道中也大肆攻击、诋毁南昌起义和共产党。8月3日,该报在发布南昌起义消息时,同时发表署名“予遂”的评论员文章。文中称贺龙、叶挺“擅自袭击南昌,图谋割据,是何等叛逆的行为”。二人“胆敢反叛”,乃是受共产党主使,“共产党是此叛逆的主动者”,进而污蔑共产党“自私自利”、“欺骗”、“阴险”、“毒辣”等等。*予遂:《南昌袭击与武汉暴动》,《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3日,第1张第1页。

一些报纸在不明真相的前提下,直接引用武汉国民政府或军事将领所发布的电文,在新闻报道中也采用南昌起义“叛乱”的说法。《申报》是一份资历老、社会影响力较大的报纸。该报8月6日便以“南浔路发生战事”为标题发布新闻:“中央社南京四日电:顷得九江急电,叶挺、贺龙于二日据南浔路叛变,谋以赣为共产根据,张发奎急电武汉告急。唐生智、朱培德、程潜三日来电,有请通力合作,诛此叛党害国之凶孽等语。同日由冯玉祥来电称,汪精卫电告江西共产党作乱,九江、南昌同在激战中。”*《申报》1927年8月6日,第4版。该篇报道引用了中央社四日南京电电文,站在南京国民党右派立场将起义称为“叛变”、“作乱”,而且还有“通力合作,诛此叛党害国之凶孽”以及“拨队围剿南昌贺龙、叶挺”等语。但该篇报道所拟标题还是较为中性,只称“发生战事”。8月12日,《申报》又以“贺龙叶挺举兵南昌”为题发表通讯,介绍了南昌起义发生的来龙去脉,及武汉方面采取的反共进剿措施。*《申报》1927年8月12日,第9版。从上述两则报道可以看出,《申报》在报道内容中虽然援引宁、汉政府或军阀的一些电文,但在标题上仍尽可能地使用较为中性的词句,保持其一贯谨慎、客观的立场。

此外,《申报》报道中还出现“哗变”的说法。一篇报道登载:“据汪精卫来电云,张发奎部贺龙、叶挺两师,在江西哗变,共党内部已不可收拾。”*《赣共党逐渐失势》,《申报》1927年8月10日,第4版。“哗变”即军队突然叛变之意。不过,《申报》此处只是根据有闻必录的原则转载汪精卫电文,不能代表该报的观点或立场。

二、对南昌起义部队称呼:“逆军”还是“共产军”?

鉴于各个报纸对南昌起义定性不同,因此对南昌起义部队称呼也有所区别。根据对部分报纸的整理情况来看,大致有“逆军”、“共匪军”、“贺叶军”、“共产军”等不同称呼。

1.“贺叶逆军”

武汉汪精卫集团对于南昌起义有着切骨之仇。他们指责叶、贺“举兵叛乱”,这种情绪自然会体现在《汉口民国日报》的报道中,所刊文章处处污称叶、贺两军为“逆军”或是“叛军”。不过,武汉国民政府为了能挽回叶挺、贺龙所带走的部队,曾对士兵开展多次宣传攻势。*《张总指挥为讨伐叶挺告第二方面军将士书》,《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7日,第1张第1页;《总政治部为贺叶叛变告武装同志及湘鄂赣同胞》,《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7日,第1张第2页;《总政治部忠告贺叶二部士兵同志书》,《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10日,第1张第2页。8月10日,《汉口民国日报》发表《总政治部忠告贺叶二部士兵同志书》,该文称“贺龙、叶挺挟持下的武装同志们是忠实的国民革命军,是国民党的军队”,并呼吁士兵们“赶快觉悟起来,不受共产党的利用,不怕共产党的威胁,大家起来捉拿共产党,扑灭共产党!”*《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10日,第1张第2页。当然,这种混淆是非、挑拨离间的说辞并没有对南昌起义将士产生多大效果。所以,随着起义部队陆续南下广东,武汉方面企图挽回士兵的妄想破灭,南昌起义将士彻彻底底成了他们眼中的“逆军”。此后报道中,标题大都为“贺龙逆军沿途溃散”*《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20日,第1张第1页。、“贺叶两逆窜闽粤”*《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31日,第1张第1页。、“贺叶逆军被缴械”*《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9月26日,第1张第1页。。“逆军”这一名称集中体现了《汉口民国日报》所代表的反共立场。

2.“共匪军”

1927年春,蒋介石集团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发起大规模的清党运动。他们污蔑共产党是“破坏国民革命”、“破坏国民党”的“叛逆”和“败类”,要立即加以“消除”和“扫灭”。*《国民政府在宁正式成立》,《申报》1927年4月21日,第6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又公开宣告:“在国民党之下,无论何人,须服从党义,认定党以外无党,而党以内更不能有其他之跨党分子捣乱。”*杨奎松:《内战与危机:1927-1937》,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在这种背景下,为南京国民政府所掌握的上海《民国日报》,弄清南昌起义是共产党领导发动的情况后,即称起义部队为“共匪”或“共匪军”。其在一篇题为“潮梅共匪歼灭之经过”的报道中写道:“年来国民党内讧以至于分裂,均由共产党挑拨离间所致。南昌叛变,共产党罪恶益为暴露。及叶、贺败窜潮梅,尤足贻中国无穷之害。继经粤中各军会剿,业已肃清,连日报纸,均有记载,仍嫌欠详。”*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10月18日,第1张第3版。这篇报道明确反映了宁方对南昌起义和共产党的反动态度。标题所使用的称呼,正是该报所持反共立场的具体体现。

3.“共产军”

虽然国民党利用其所掌握的舆论工具,不断攻击南昌起义军,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起义军南下广东,沿途出示布告、张贴标语、打土豪等,越来越多的报纸知道了南昌起义的军队是由共产党所领导。因此,在报道中也就明确将贺、叶部队称为“共产军”。

天津《庸报》报道:“广州十一日电通电:李济琛所派第四军部下之第十三师徐景棠部,八日由陆丰东发,即在汕头附近布置防御,颇见有力。十日由海陆两军,与叶、贺残部之共产军交战,结果共产军占领汕头之计划,已归泡影。本日(十一日)全市平复。粤更将联合北攻潮州,以期扑灭共产军全部。香港十二日电通电,汕头共产军虽告一段落,惟叶挺所部,尚在五华、兴城、丰顺间颇为猖獗。”*《粤军集中河源》,《庸报》1927年9月13日,第1张第1版。在短短一篇报道中,四次用“共产军”来称呼南昌起义军。相对于“逆军”和“共匪军”来说,“共产军”无疑是一种较为中立的称呼。

北方其它报纸如《天津益世报》、《黄报》、《晨报》、《顺天时报》等也多次用“共产军”作为起义军的代称。*《共产军占领潮汕后张发奎即赴东江》,《天津益世报》1927年9月26日,第3版;《粤东共产军气势凶猛》,《黄报》1927年9月26日,第2版;《共产军六万谋大举,赣变之前因后果》,《晨报》1927年8月22日,第3版;《共产军占领广东梅县》,《顺天时报》1927年9月7日,第3版。如《顺天时报》谈到南昌起义局势时称:“此等共产军之势约有三师人,至九江之张发奎军,合第四、第十一军约二师强,加新到之程潜军,适与共军成旗鼓相当之势。又吉安方面有王均等朱培德系军约三师,南昌之共军殆成孤立,恐未必能长久存在也。”*《江西战局南昌共军颇孤立》,《顺天时报》1927年8月8日,第2版。该报以旁观者的身份,用“共产军”、“共军”来称呼起义军,并客观分析南昌起义部队面临的严峻的军事局面。

《申报》报道南昌起义时,所用标题也多称“共党军”*《共党军谋窜粤境》,《申报》1927年8月6日,第4版。、“共产军”*《湘赣防剿南昌共产军》,《申报》1927年8月13日,第10版。或是“贺叶军”*《贺叶军窜赣东》,《申报》1927年8月13日,第4版。。值得注意的是10月1日的《申报》中报道:“九月二十五日汕头通信,叶贺革命(军)二十四日入汕后,各马路悬贴国民革命军军事委员会参谋团之布告,署名者为周恩来、邓演达、叶挺、贺龙、刘承继(刘伯承——引者注)五人……本日下午,各界开欢迎叶贺革命军回粤大会。”*《广州军猛攻潮汕》,《申报》1927年10月1日,第9版。这里竟然直接将南昌起义部队称为“革命军”,语气令人惊讶。不过在同一篇报道中,另外两处又采用“共军”这种较为客观的名称指代南昌起义军。

不过,有的报纸报道口径前后并非完全一致,如上海《新闻报》报道中就出现了“叛军”*《湘赣会剿共党叛军情形》,《新闻报》1927年8月14日,第2张第3版。、“贺叶军”*《贺叶军退出南昌之鄂讯》,《新闻报》1927年8月15日,第2张第3版。、“共产军”*《南昌共产军向粤闽溃退》,《新闻报》1927年8月16日,第2张第3版。等多种不同的称呼。这也是该报自身利益及复杂态度的客观反映。作为民营报纸,其一方面极力标榜自身商业报纸的性质,摆出一副独立自主的架势,但另一方面为了生存需要,又经常向强权屈膝,迎合政府的统治需要,因此表现出左右摇摆的尴尬态度。

总之,从不同报纸在不同时间段对南昌起义军的报道和称呼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报纸对南昌起义性质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同时还可以看出这些报纸的基本立场和倾向。

三、民国报纸报道南昌起义口径变化原因

通过简要回顾一些民国报纸对南昌起义的报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了解到南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的不同侧面。同时也令我们思考,为何会出现不同报纸对同一事件报道口径相同或不同的现象?

1.南昌起义以国民党旗帜为号召引起的误解

1927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发表声明纠正前段时期对国民党采取步步退让的右倾错误,宣布退出国民政府。7月15日,汪精卫集团也宣布“分共”,与共产党决裂。但此时受共产国际主导的中共中央仍执行“退出国民政府而不退出国民党”的政策,希望复兴国民党左派,继续与宋庆龄、邓演达这样的国民党左派上层合作,团结国民党下层党员,挽救国民党,以继承孙中山的政治遗产为号召来扩大政治基础。

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南昌起义前在九江召开的会议上“决定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为集中党权军权之最高机关,以反对宁汉政府中央党部,继承国民党正统”*《李立三报告——八一革命之经过与教训》(1927年10月),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编:《南昌起义》,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第77页。。起义后,成立了以共产党占多数、联合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李立三报告——八一革命之经过与教训》(1927年10月),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编:《南昌起义》,第81页。并以国民党中央委员和执监委会的名义发布了《中央委员宣言》、《执监委会对时局宣言》。在革命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中,名列了宋庆龄、邓演达、何香凝、陈友仁、经亨颐等未参加起义的著名国民党左派人士,赶到南昌参加起义的著名国民党左派张曙时、彭泽民等,还有希望争取的张发奎、黄琪翔、朱晖日等第二方面军的高级军官。*参见陈洪模:《南昌起义前后复兴“左派国民党”政策钩沉》,《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第37-44页。南昌起义贯彻了复兴国民党左派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战的需要,减少反对力量,但在客观上却淡化了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色彩,模糊了社会民众对起义性质的认知。

《晨报》就曾报道:“共产军不自承为共产党或共产军,惟承认为国民党左派。其所布政策大致如左:一、对于南京武汉政府,无视民国十三年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通过之容共政策,并压迫及戕害忠实同志,予以反对;二、对外政策,希望与苏俄提携,以标榜打倒帝国主义为一般的方针,但不采用过激手段云云……贺、叶以中国国民党中央革命委员会名义发表长文宣言及政纲,其旨趣不外拥护容共、联俄、(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拥宋庆龄去汉之宣言。自认为国民党唯一正统。”*《粤军未入汕头共产军在包围中》,《晨报》1927年10月1日,第3版。《黄报》也称:“贺、叶军建设之国民政府发表宣言,并不自承为共产党或共产军,惟承认实为国民党中之左派。”*《汕头共产军之形势不利》,《黄报》1927年10月1日,第2版。《天津益世报》也有相关报道:“占领潮汕之叶、贺共产军,自称与由北方入粤之张发奎、黄琪翔军有谅解,计划照在南昌组织之革命委员会之精神,在潮州或汕头,树立国民政府,跨闽粤两省,以大张声势。”*《国民党裂痕之大暴露》,《天津益世报》1927年9月29日,第3版。这些报纸客观地记录了南昌起义后中共意图复兴国民党左派的政策。

由于南昌起义部队对外宣传时还沿用国民党的旗帜,想组建国民政府,所以众多报纸在起义爆发后就理所当然认为只是“内讧”、“火并”了。这种以继承国民党正统为旗号、不敢大张旗鼓亮出共产党旗帜的做法,一定程度上误导了社会舆论,模糊了民众对起义性质的认知。

2.报纸沿袭军阀混战时期军人兵变的称呼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起中华民国。由于当时政治、经济、军事等种种条件的局限和各派政治力量的角逐,以及外国势力的支持、干涉,中国在北洋军阀集团解体后,进入到军阀混战和割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军阀之间合纵连横,争斗日烈,相互之间‘分’、‘合’变化极为迅速。昨日宣传势不两立之‘敌’,今日转为同舟共济之‘友’。反之亦然。”*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第7卷):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6页。人们对师长、军长、督军之类的军阀朝秦暮楚的“通电独立”、“倒戈”、“反正”等改换门庭的兵变事件,见得太多,习以为常,报纸也惯用“独立”来称呼这种行为。例如1925年郭松龄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时,《申报》就曾先后报道:“驻滦郭松龄军对奉张宣布独立态度”*《国内专电一》,《申报》1925年11月26日,第3版。,“同日北京电云,郭松龄宣告独立,拘捕奉张”,*《奉派内部大变化》,《申报》1925年11月26日,第5版。“郭松龄独立通电,以驱杨宇霆拥张学良、保持三省安全、倡导和平为旨”*《国内专电一》,《申报》1925年11月27日,第3版。。

受惯性思维的影响,许多报纸在刚得知南昌起义消息时,仅因北伐时叶挺、贺龙都隶属于张发奎部队,于是习惯性地沿用军阀独立的说法,将叶、贺起义也称为“独立”。它们没有看到这种起义与军阀混战时期拥兵自重的师长、军长、督军等动辄宣布“独立”有着本质的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昌起义军在南下过程中不断加强了宣传工作,不仅体现了共产党自身的鲜明色彩,而且在筹款、建立共产党组织、武装工农等方面,也实行了有别于国民党的政策。加之武汉政府公开谴责南昌事变是叶、贺“举兵叛乱”,于是众多报纸先后纠正了原先的提法,明确将起义军称为“共产军”,不再提“独立”、“内讧”等词了。

3.“有闻必录”观念使得新闻报道出现瑜瑕互见的现象

民国时期,“有闻必录”作为一种思想和报道理念在当时流传很广。*孙健:《报刊客观性:一种崇高的理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75页。众多报纸把这一观念贯彻在新闻搜集、撰写和报纸编辑工作中。如《大公报》在标题为“张发奎亦反共”的新闻报道中引用了东方社的三则电文,在文末注明:按右列各电,系出日人消息,内如叶挺为张之旧部,及庐山会议决经粤入闽各节,均与事实不甚相符,姑志之。*《大公报》1927年8月5日,第2版。

当时许多报纸采用“有闻必录”的报道原则,一方面记录了许多历史的片段和侧面,另一方面也留下了一些不准确或是完全虚假的信息。在搜集整理有关南昌起义的民国报纸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多家报纸不加甄别地同时引用同一电文,只是报道标题略加修改而已。报纸对南昌起义部队称呼也经常人云亦云,报道内容甚至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

众所周知,叶贺部队在南昌起义获胜后,8月3日即迅速南下广东。但当时不少报纸却报道贺龙部队进入了湖南浏阳。《申报》便曾报道:“共产党贺龙部队,多属湘人,现有少数部队,纷纷窜入湘境之浏阳、攸县、茶陵、醴陵等县,经省政府电令各该防军,严为堵剿,毋许入境。兹悉浏阳张坊,日前被该军部队七、八百冲入。”*《赣贺龙军队窜入浏阳》,《申报》1927年8月27日,第8版。这支“贺龙部队”,其实是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并非贺龙在南昌起义后派出的一支军队。《新闻报》*《贺叶叛军窜入湘境之警报》,《新闻报》1927年9月7日,第2张第1版。、《黄报》*《贺叶残部蔓延各地》,《黄报》1927年9月15日,第2版。、《大公报》*《贺龙军志在窜湘西》,《大公报》1927年9月14日,第6版。等报纸也作了同样错误的报道。此外有多家报纸都登载了贺龙在潮汕受重伤的消息。*《黄陈军夹攻贺龙残部》,《黄报》1927年10月9日,第3版;《黄陈军夹攻贺龙残部》,《庸报》1927年10月9日,第1张第4版。《新闻报》报道:“贺龙率残军三千人,及政治部人员向葵潭走陆丰。在河田与省军遇,贺部无路可逃,一哄而散。贺龙受伤生擒,不日可解来汕。粤省从此无复有共军余孽矣。”*《贺叶共军溃散之经过》,《新闻报》1927年10月18日,第2张第2版。这一消息显然与事实不符。

当时报纸盛行的“有闻必录”现象,既有其客观的一面,但也难掩其不问事之真伪、逃避责任等令人诟病之处。后来的研究者在使用这些报纸资料时必须慎重对待,加以考证,不能盲目引用。

4.报纸所持立场和态度影响南昌起义的报道口径

京津沪汉等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大报,如上海的《申报》、《民国日报》、《新闻报》,北京的《益世报》、《晨报》、《黄报》,天津的《大公报》、《益世报》、《庸报》,《汉口民国日报》等十余种报纸都对南昌起义进行了追踪报道。这些报刊背景各异,特色鲜明,代表着不同的立场,折射出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从报刊性质来进行划分,这些报刊大致可分为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

政党报刊是指由不同政党创办,代表党派利益,用以进行政治斗争的舆论阵地和宣传机关。如《汉口民国日报》、上海《民国日报》就是政党报刊代表。《汉口民国日报》1926年11月在汉口创刊,初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机关报,后兼作武汉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党部言论机关,也曾是共产党开展革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宣传阵地。1927年“七一五”分共后,报纸性质随之改变,成为武汉汪精卫集团所控制的舆论工具。在对南昌起义的报道中,该报不遗余力地攻击共产党,并为其分共、清共增加“正当”理由和“合理”借口。8月6日,《汉口民国日报》刊载汪精卫《错误与纠正》一文,文中称:“现在共产党已经在南昌公然与本党宣战了,公然破坏国民革命了,公然从国民革命军中裂取一部分以去了。于此之时,本党党员如果还有厚着面皮替共产党回护的,这人便是本党的叛徒。我们如今不是引咎的时候,是补过的时候。”*汪精卫:《错误与纠正》,《汉口民国日报》1927年8月6日,第1张第1页。所谓补过,就是武汉政府由此开始大力清共了。《大公报》就指出:“武汉政府对于共党之阴谋,极力向民间宣传,指共党为民众之仇敌,并树立以武力彻底讨伐之方针,努力弹压制止共党之活动。”*《武汉反共日益激烈》,《大公报》1927年8月9日,第2版。

上海《民国日报》作为国民党老派报纸,创刊于1916年1月,开始为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主要言论阵地。袁世凯垮台后,该报成为国民党的中央机关报。在对南昌起义的报道上,该报也体现出鲜明的反共特征,称呼起义军为“共匪军”。报道标题多为“共匪劫掠汕头”*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9月27日,第1张第3版。、“共匪军退出汕头”*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9月28日,第1张第3版。、“粤闽军合歼共匪”*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9月30日,第1张第3版。、“共匪军仓皇逃出汕头”*上海《民国日报》1927年10月1日,第3张第1版。等。

商业报刊一般以商业主义为信念,以商业化经营为主要努力方向,注重新闻在报纸上的主导性地位,表现出相对的客观独立性。此种类型报纸以《大公报》、《申报》为代表。如奉行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的《大公报》对南昌起义报道多以事实为基础,客观公正,少有污蔑、诋毁之词。《申报》也极力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态度比较温和,且随着南昌起义事件发展日益清晰,该报对南昌起义报道态度也愈见客观。

南昌起义爆发至今已近九十载。今天重新观察和审视当年的报纸对南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的不同报道,多角度考察当时舆论背后不同利益集团对南昌起义的应对,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当时的一般社会心理,各政治派别、普通民众对南昌起义的态度以及南昌起义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突破以往单纯从中共方面进行研究的局限性,拓宽研究视野有着独特的意义。

责任编辑:魏烈刚

A Study on Statement of the Newspaper Report about Nanchang Uprising in Republican Period

Liu XiaohuaChen Hongmo

Nanchang Uprising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history. The outbreak of Nanchang Uprising was reported by more than dozen newspapers, such as Shun Pao and Ta Kung Pao. Whether the Nanchang Uprising was an "infighting" or an "insurgency", different newspapers had different views. They called different names of the uprising army, such as "the rebel army", "the communist army", and "the revolutionary army", etc.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nges between reports of Nanchang Uprising in those year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reports were affected by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using the KMT's Flag, the traditional view of revolt, the principle of exhaustiveness and the position and attitude behind the reports.

newspapers in Republican period; Nanchang Uprising; KMT; public opinion

10.16623/j.cnki.36-1341/c.2016.04.006

刘小花,女,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陈列部副主任,馆员;陈洪模,男,南昌八一起义起义纪念馆副研究馆员。(江西南昌330009)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5规划项目“南昌起义后各方舆论考察——以《汉口民国日报》、《申报》等民国报纸为例”(15DJQ01)

猜你喜欢
叶挺南昌起义贺龙
南昌起义的代总指挥是谁?
贺龙的《告全体官兵书》
贺龙与川藏公路的修建
贺龙两救警卫员
贺龙:『把敌人多背点过来』
南昌起义参战人数考
叶剑英在南昌起义前夕
南昌起义中的外国人
叶挺在新四军组建前后
叶挺独立团内的共产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