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仲泉
毛泽东与党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
石仲泉
提要: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上,带领中国人民形成了众多的精神图谱。就构成中共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而言,有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形态。这些精神形态,以毛泽东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为实践基础,具有党的先进性和正能量的聚焦、革命共性和历史个性的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融合、质的规定性和量的开放性的彰显等特点,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体系的主体内容,构成民主革命的精神之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共产党;民主革命;精神系列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也是毛泽东逝世40周年。毛泽东既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缔造者,也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征途上带领中国人民形成了众多的精神图谱。这些“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体系的主体内容。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产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所形成的民主革命历程的精神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由于坚持“走走党史”,我对产生上述“精神”的地区,都作过实地考察,这里就根据个人考察的亲历、亲知的感受和体验谈一些看法。
一、毛泽东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是形成其历程精神系列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作为党的创始人,自立志要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之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洪流。党的漫长革命历程形成了众多的革命精神。若分门别类,则有以人物、事件、会议、创造发明等命名的种种精神星座。就构成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星座即系列而言,则有上述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等形态。这些精神形态是民主革命的精神之链。上述各个具体“精神”,则是精神之链上一个接一个的环节。显然,这个精神之链是以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作为历程起点标志的。
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为什么要以井冈山革命斗争作为历程起点的标志呢?这是因为探索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是从井冈山斗争开始的。尽管那时还没有农村中心论的思想,更没有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念,但革命实践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最好的老师。他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军攻打长沙失利后,了解到井冈山地区敌人力量薄弱,就掉转方向朝井冈山进军,从1927年10月始,在那里开辟了党领导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军第四军),增强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力量,为打退敌人“会剿”、扩大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民主革命政权、巩固土地革命成果创造了有利条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有强大的示范效应。星星之火,迅即燎原。在它的影响下,全国建立了一个又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体尽管只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但它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工农翻身作主人的一片崭新天地;并且为探索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新道路指明了方向。井冈山精神就是井冈山革命斗争何以能展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何以能建立和坚持的革命精神的升华。要说明的是,党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从井冈山精神讲起,并非说此前就没有那个时期的精神形态。这是有特定内涵的专指。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下山,转战赣南闽西,开辟中央苏区。从此,10年土地革命战争就进入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苏区革命斗争时期。至1930年代前期,党领导的影响甚大的苏区在全国达13个,其鼎盛时期的面积共约40余万平方公里、辖人口3000万,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几个大苏区大多存在了6年左右。苏区时期是10年土地革命战争的主体内容,苏区斗争是党领导革命斗争的重点。这些苏区不但进行反“围剿”战争,而且开展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建设。其历史内容十分丰富,革命业绩甚为突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看,就革命内涵言,大革命时期仅仅揭开了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序幕。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党才真正成为近代革命的主角,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全面展开。各个苏区的建立,是党和红军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地,是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根本支点。苏区精神,就是党在领导创建、发展和保卫苏区革命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它是各个苏区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从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史脉来说,它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长征精神的直接源泉。
各路红军的长征都是从各自创建的苏区出发的。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它不简单地是突围、转战、打仗等,而是包括三个方面的严峻斗争: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其次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有尖锐斗争;再次是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红军一再面临着能否克服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折磨的严重考验。这三方面的斗争和博弈,构成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在长达两年的长征过程中,发生的最重大事件就是在1935年1月召开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尽管毛泽东不是党的第一把手,但由于他参与红军的直接领导和指挥,发挥了决策者作用,而那时军事斗争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因而他成为党中央的实际核心。遵义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此后的长征由被动转为主动,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实现了从东南至西北的战略大转移。长征精神就是对党和红军何以能够在极端艰难困苦的长征中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的高度概括。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了长征。从此,开始了党中央和毛泽东在陕北即延安的13年时期。这个时期在党史上横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抗日战争全过程和解放战争前期三个历史阶段,几乎占据民主革命28年一半时间。这个时期对外而言,毛泽东领导全党既实现了由土地革命战争的国共两党对立内战到抗日战争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转变,又经历了抗战后国共两党由合作到分裂重新兵戎相见的转变;既在抗日战争中成为中流砥柱的实际核心,又为打退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内战奠定了胜利基础。对内来说,毛泽东既领导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度过了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又领导全党进行延安整风,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飞跃,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作了重要理论准备。延安精神就是对党中央在延安13年革命实践的高度理论抽象。
194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后9个月占领延安。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兵分三路转移。刘少奇、朱德领导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于5月到达河北西柏坡,从此开始了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领导的中共中央在转战陕北一年多后于1948年四五月间也先后到达这里。这个小山村便成为了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党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工作会议,指挥了夺取革命最后胜利的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战略决战,召开了筹建新中国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和“赶考”思想等。随后,党中央迁往北平,准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新中国。西柏坡精神就是党在西柏坡近两年时间革命实践表现的革命精神的科学概括。
毛泽东说过: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它只能从实践中来。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党在民主革命历程的各个“精神”形态,正是来自各个时期的革命实践。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又反过来作用于革命实践,一个苦难深重的旧中国,最后变成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二、党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
有如前述,这里讲的党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中的几个精神形态是与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直接相关的特指内容。其概念称谓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的,但也有在改革开放以前的。各个精神形态基本内涵的概括,则都在改革开放以后。这些概念、内涵,有的是领导人提出的,有的是那个地区的人民形成的共识。但是,不管对内涵怎么表述、概括,那些精神形态都是客观存在。一般说来,随着认识的深化,对其表述、概括,应当是越来越科学、精准。目前被公认为标准的说法,也许以后会与时俱进,有新的变化。不过,这里的研究,仍以目前的表述、概括为准。
我们还是从井冈山精神说起。尽管毛泽东是最早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缔造井冈山精神形态的党的主要领导人,但最早提出“井冈山精神”概念称谓的,则是邓小平。1972年11月13日,他经历“文化大革命”磨难在复出前到井冈山宁冈参观毛泽东住过的八角楼时,对陪同人员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传统丢不得。对井冈山精神基本内涵作概括的,先后有两位领导人。1993年4月胡锦涛上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精神有丰富的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井冈山精神尤其要弘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第二,矢志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第三,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2001年5月,江泽民视察江西,在胡锦涛讲的基础上又对井冈山精神作了概括。他说: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这是迄今对井冈山精神的规范性说法。
苏区精神,是这个系列中最晚得到公认的精神形态。学界对苏区精神提出的较早。2005年10月在江西兴国就召开了苏区精神理论研讨会。2007年在瑞金召开了第二届苏区精神理论研讨会。这两次会我都参加了。在兴国会议上我着重讲了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对为什么要提出苏区精神作了辩析。在瑞金会议上我讲了苏区精神不只是中央苏区的精神,而是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全国13个苏区的精神形态。苏区精神研讨会,我参加的至少有5次。为什么要反复研讨?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点赞,使苏区精神加入这个精神系列。否则,这个反映民主革命历程的精神系列断档、缺环,形成不了精神之链。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纪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暨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代表中央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我们要始终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并对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作了概括。他说:在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从此,苏区精神就加入了这个反映中国民主革命历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精神系列。
长征精神来源于中国工农红军首先是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据查,最早使用“长征”的文件是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发布的《告工农劳苦群众书》,此后的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便陆续广泛使用“长征”概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从1935年10月下旬到12月下旬,先后四次论述长征的伟大意义,实际上是讲了长征精神的内容,但是还没查到他使用“长征精神”概念的著述。对其他领导人的著述没来得及去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的党中央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比喻为新时代的新长征。这样,就要大力宣传和弘扬当年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从1980年代以来,各种媒体开始宣传长征精神。首先是1986年10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大会上讲话,第一次对红军长征精神作了规范性的表述。他说:这就是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坚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这样的信念、气概、品德和思想,是红军坚强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产生伟大的军队、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奇迹。”1988年6月,张爱萍代表中央军委在松潘修建的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建碑大会上讲话,又对长征精神作了概括。1990年8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在松潘红军长征纪念总碑落成典礼上讲话,对红军长征精神也作了表述。1996年10月22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讲话对长征精神的概括作了进一步升华。他说: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这段表述比较规范完整,但记忆起来困难一些。此前五天,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红军老战士座谈会上,江泽民也作了讲话,对长征精神有一个比较简明的概括。他说:伟大的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战士所以能够克服千难万险,靠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长征精神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奋发图强的巨大精神动力。中央领导人的上述概括,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在归纳表述上大同小异。相比较而言,迄今为止,人们引述较多的,是江泽民讲的内容。
延安精神概念的形成有一个过程。党中央和毛泽东在延安13年,延安精神的内容异常丰富,但那时一般以延安作风来表述较多。比如,1949年10月26日,毛泽东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同志的复电说:我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讲“精神”,毛泽东在此前的1942年12月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表彰延安县的工作时,提出过“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概念,指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希望全边区的同志都有延安同志这样的精神”。*《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节选)》(194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8、459页。这两种说法,可视为延安精神概念的胚胎。就我所知,最早明确使用“延安精神”这个概念的,可能是周恩来。1970年3月26日,他召集来京的陕西省和延安地区革委会负责人开座谈会。针对延安地区插队知识青年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要求与会代表“发扬延安精神,把知识青年教育好,发挥他们的作用,做好插队工作。”*《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58页。对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作出概括,则是在新世纪了。2002年4月1日,江泽民在考察陕西召开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讲了上述毛泽东的复电内容,还讲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反复强调,一定要继承、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同时,他对延安精神的内涵作了概括,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目前,都据此来表述延安精神的基本内涵。
西柏坡精神,这是民主革命历程精神之链的最后一个精神之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人都来此瞻仰过、参观过,有的讲过话,也有的题过词,但这又是目前唯一没有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其内涵像其他精神有上述规范性概括的精神形态。尽管如此,但不影响对它是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之一的共识。为什么西柏坡精神没有像其他精神那样的规范性概括呢?我以为,毛泽东的“两个务必”(“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赶考”(今天是进京赶考嘛,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希望考个好成绩)思想,就是它的精髓和核心,其他概括都不可能这样经典,也不容易为人们认可。但地方上的一些同志和学者对此又不甘心,总觉得有像其他“精神”那样形式一体化的表述为好。因此,这样那样的概括屡见不鲜。其实,应解放思想,能有超越毛泽东的精准概括的表述最好,没有这样的概括,就不必去刻意追求,结果很可能与其他精神的表述大同小异,劳而无功。目前,我个人倾向于以毛泽东的“两个务必”和“赶考”思想,作为西柏坡精神基本内涵之魂。
党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上述五个精神形态,有哪些共同特点呢?应当说,共同特点很多,初步概括,至少有这么四点:
第一,是党的先进性和正能量性的聚焦。上述各个精神形态的内涵,无一不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在神州大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有这种先进特质。28年的革命历程体现了这一点,上述各个精神形态也展现了这一点。为什么苏区精神在一个时期难以形成共识呢?有一种观点认为,那个时期“左”的错误接连不断,不宜提出这个精神。这就是将这个精神形态的先进性和正能量性与那个历史时期的领导的错误混为一谈了。我在苏区精神研讨会上作过辩晰,认为这两者是完全可以区别开来的。一是苏区时期尽管与“左”的指导思想有密切关系,但不能全盘否定。它是我们党局部执政的肇始阶段,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的首次预演。二是当时的“左”倾错误主要是领导机关和主要领导人员贯彻执行的,而那段苏区历史艰苦卓绝的斗争业绩虽然也不否定领导方面有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政策,但主要是广大苏区的干部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创造的。就是对犯了“左”倾错误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犯了“左”的错误不等于什么好事都没做。三是苏区精神是积极的思想理念、精神风貌、道德情操等。它主要体现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创建苏区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体现在广大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中,完全是正能量。那时的“左”倾错误则是政治和政策层面及与其相关的理论和实践,属于消极的负面的精神形态内容。上面论述的苏区精神的基本内涵,都不属于“左”倾错误范畴。“左”倾错误对苏区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压抑和限制,不少苏区精神是在同“左”倾错误的斗争中发扬的。没有“左”倾错误,苏区精神会展现得更加充分。苏区精神与“左”倾错误是两码事。其他精神形态没有这么复杂,因而能很快形成最大公约数的共识。
第二,是革命共性和历史个性的统一。上述精神形态的规范性表述,确有不少共同性、普遍性内容,如坚定信念、艰苦奋斗、联系群众、无私奉献等。因为干革命,不能没有这些共性内容。否则就不是共产党了。但各个时期又有不同特点,因而每个时期的精神形态又有每个时期的历史个性和特殊性。比如说,西柏坡精神,如果以毛泽东讲的“两个务必”和“赶考”思想作为其基本内涵之魂,那决不会与其他精神形态相混淆。再如延安精神的内涵,只要一见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知道那是讲的延安时代,因为别的精神形态不可能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每个时期精神内涵的科学概括,应该是革命共性和历史个性的统一。
第三,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融合。各个精神形态既然是对那个时期革命实践的具有正能量的思想理念、精神风貌、道德情操等的概括和抽象,就不能不带有理论色彩,这是无疑义的。但是,又不能成为纯学理性的表述,否则老百姓看不懂、记不住,起不到应有的宣传效果和传承作用。这也是某些对内涵的概括和表述不能被认同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对上述精神形态基本内涵的概括,应当说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根基,能接地气,为老百姓认可。
第四,是质的规定性和量的开放性的彰显。上述各个精神形态,既然具有以上三个特点,那么它的质的规定性是明显的。无论内容包括几个方面,字数或多或少,但其表述是明确的。有的学者对某些表述持异议,我以为作为学术问题可以允许有不同意见,不必非要定于一尊。事实上,就是领导人的表述也是留有可以讨论的空间的。比如,习近平讲的苏区精神,在概括的28个字之后,还有一个“等”字,说明没有封口。再如,江泽民概括延安精神的内涵,也是说“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并非全部内容。从政治层面讲,做政治宣传,最好按领导人表述的讲;若做学术研究,既可以按照领导人的讲,也可以按照自己的研究来表述,这不矛盾。提倡学术民主,应允许研讨、切磋、争鸣。所以说,这些内涵是质的规定性和量的开放性的彰显。
三、党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怎样认识党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的历史地位,既是个党史问题,也是个哲学问题。从党史上说,中国革命能够取得伟大胜利,毫无疑问,都会充分肯定这个精神系列的各个精神形态的巨大历史作用。没有这些精神形态的存在,中国革命是很难取得胜利的。一般地说,讲到这个份上就已经到位了。但是,如果就各个精神形态作具体分析,对讲到这个份上似乎言犹未尽,还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若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就不能不讲点哲学。
不管别人对毛泽东的哲学观点怎样看待,我还是认为,他的许多观点是正确的。我们讲的党的精神形态之源在哪里?说白了,就是毛泽东讲的那句话:“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162页。不仅如此,他还有两个重要的观点也是进一步认识党的精神形态的哲学根据。一是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二是在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同时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能“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矛盾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页。如果我们赞同上述哲学观点,那么至少有的精神形态的历史作用就应作进一步提升了。比如,长征精神,我是“走走党史”考察过“3+1”的长征路的,并根据亲历、亲知的感受来解读长征精神的内涵的。我认为,在那么极端困难的条件和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能够胜利到达陕北,长征精神起了主要的决定的作用。那五个方面的内涵一个都不能少,缺少任何一个,红军长征都不可能胜利。什么是精神的原子弹?长征精神就是精神的原子弹。长征已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是永恒的、万古长存的。
由此,我们就不难了解这些精神形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今天是过去历史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那些精神形态的延续,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现实。当然,历史走到今天,不只是那些精神形态的作用,还有许多历史要素的合力运动。就上述精神形态的时代价值言,至少需要传承和弘扬这样几点:
第一,坚定理想信念,无限忠诚于党的事业,既是那些精神形态的根本要义,也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精神支柱。这些年“走走党史”,不仅实地考察了“3+1”长征路,而且也到全国绝大多数苏区作了具体考察,了解很多“感动中国”的历史真人真事。这些故事无一不与坚定理想信念,无限忠诚于党的事业有关。我多次到过兴国,那里广为传颂江善忠烈士牺牲的故事非常感人。他长期担任区苏、县苏、省苏裁判部长,惩办过许多敌人和叛徒。红军长征后,他留下打游击。1934年底,叛徒带着国民党军包围了他所在的山洞。他一面指挥养病的伤员转移,一面自己朝着另一个方向往山顶上走,引导敌人向自己追来。他边打边往悬崖走去。子弹打光了,就举起石头往下砸。敌人喊话,要他投降。他喝斥道:想要我出卖共产党,休想!说完,他脱下白挂子。咬破手指,写下两行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随后,他纵身跳下山崖。江善忠烈士的事迹令人无比震撼,“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集中概括了苏区人民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坚定信念。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太需要这种信念和忠诚度。习近平说:为什么不断有人沦为腐败分子甚至变节投敌,走向犯罪的深渊?说到底,还是理想信念不坚定。我常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用坚定理想信念炼就了‘金刚不坏之身’,干部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在关键时刻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13页。学习毛泽东缔造的党的民主革命历程精神系列思想,就是要培育江善忠精神,造就对革命无限忠诚的千千万万个当代的江善忠。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为那些精神形态把握正确方向,也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南针。毛泽东为什么能够开辟井冈山革命道路,直至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从指导思想来说,就是他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陈云的话说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他一生都有独立自主意识,投身中国革命后,对上级领导的指示和决议,不迷信、不盲从,看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决定行动方针。他以前的中央领导人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就是缺乏他所坚持的这一点。因此,在那一大批指点江山、叱咤疆场的风流人物中,他脱颖而出,成为领导中国革命无可匹敌的领袖。他成于此,失也于此。晚年犯那样严重的错误,正是违背了这一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并始终坚持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因此3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令人惊羡的成就。今后,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无疑仍需要坚持这条思想路线。
第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是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铜墙铁壁,也是今天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的根本基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所在。共产党之所以为共产党,就在于它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先进政党。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的工作路线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群众路线。共产党坚持了这一条,无论多么强大的敌人最后都能战胜;无论多么严重的困难最终都能克服。革命成功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其执政的基础是什么,就是它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拥护。其执政的合法性在哪里,说到底也就在这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的基本面坚持了这一点。但是,不庸忽视的是,脱离群众的危险也严重存在。因此,十八大以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纠正脱离群众的“四风”取得了为老百姓所首肯的成绩。但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仅思想教育没有休止符,而且要通过制度建设不断扎紧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笼子,努力做到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才能无坚不摧、无攻不克、无敌不胜,最后梦想成真。
第四,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因而是那些精神形态共有的核心要素,同时今天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曲折挫折不断,最后还是胜利了,靠的就是这一条。新中国成立后,也并非一帆风顺,同样经历过大挫折,但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继续奋斗,不仅超出了低谷,而且这30多年成为党的95年历史上最顺利的发展时期。但是,能保证以后都这么平顺?主观愿望如此,但历史发展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还是要多一些忧患意识为好。中国梦,我们期望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但能否实现,既要看主观方面的,还要看客观方面的;既要看内部条件,还要看外部条件。人们往往考虑顺境多,不爱多想逆境。其实,逆境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一定要有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要有愚公移山那样的无畏气概,不屈不挠地、子子孙孙地接力来为实现中国梦而艰苦奋斗。
毛泽东缔造的反映党的民主革命历程的那些精神形态,将与党的历史同在。那些精神形态的时代价值将普照中华大地。
责任编辑:李佳佳
The Spirit Series of Mao Zedong and the Party's Democratic Revolution Course
Shi Zhongquan
Abstract:During his leadership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Mao Zedong has l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form a large number of mental maps. In terms of the spirit series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re were the Jinggangshan Spirit, the Soviet area Spirit, the long march spirit, the Yan'an spirit and the Xi Bai-po Spirit. These mental forms, based on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led by Mao Zedong, were of the advanced nature of the party and the focus of the positive energy, the unity of revolutionary generality and historical individuality,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embody of qualitative requirements and quantitative openness. These mental forms we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Chinese nation spirits, and also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special "spirit" system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se forms constituted the chain of the spirit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became a powerful spiritual force for the Chinese revolutionary victory. These forms had great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imes.
Key words:Mao Zedong;the Communist Party;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the spirit series
DOI:10.16623/j.cnki.36-1341/c.2016.03.001
作者简介:石仲泉,男,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北京10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