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

2016-02-02 14:03姚云龙刘衔华
文史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姚云龙 刘衔华



新闻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

姚云龙 刘衔华

[摘 要]新闻从业者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对剥离感、社会认同恐惧、身份认同危机,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倾向较强和自责心理严重,社会适应方面显示出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物质依赖与问题行为较多。今后的研究重点应该是探究对象和内容的扩宽,干预机制的系统建立,以及对于同一研究不同结论的考证。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 心理健康 文献综述法 新闻从业者

2010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结果显示:新闻工作者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且该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所形成的影响比一般人群更为宽广[1],如今,很多学者和研究者已经意识到了新闻职业的高危性,认为关注新闻工作者身心健康状况已经迫在眉睫[2-3]。针对特定行业的心理健康研究已经开始多年[4],中国传媒大学刘京林教授的研究生曾对传媒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长达一年的调查研究。被调查的新闻工作者中,存在心理障碍的占34.2%,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强迫这三种症状。

一、研究方法

狭义上,只有从事新闻,专题采编的一线工作人员才能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媒介性质不限)。广义上,在媒体就职,参与新闻与非新闻作品(节目编导,广告部干事等)创作人员都在新闻工作者的范畴之内。

目前在职业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主要存在三类测量方法:

(一)问卷测量法

问卷测量法所涉及到的量表数量很多,最常见的是SCL-90,GHQ-28,SDS,SSR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CS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IES(事件影响量表),BDI-II(贝克抑郁量表)EPQ(艾森克人个问卷)。这些量表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是研究中保证研究信效度的基础。但是其条目较多,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进行预测的可能性很小,耗时较长难以实行。

其次是PTSD-C(创伤后应激障碍普通人群版)[5]、JTES(新闻记者职业性心理创伤暴露量表)、自编新闻从业者问卷[6-7]等。这些量表极具针对性,无论是心理状况方面,还是对某类职业的特定性上都得以体现,但是由于使用的研究者较少,次数较少,其量表的信效度的保障会是一个问题。

(二)客观生理指标测量

除了问卷测量法外,还有部分研究考虑被试的生理机能状况,这是非常有理由的,例如:抑郁症状的出现往往伴随有失眠,消瘦;情感枯竭往往能从被试晨起后唾液中的考的松这一激素水平进行评估[8]。根据疲劳的不同情况,可分为短暂性疲劳和长时性疲劳,而长时性疲劳可能会引起机体器质性的损害(寿文华2010)。文中对于器质性损害的检查方式并未提及,但给予了相关结论。在一项精神病门诊病人分行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9],对于所有作为研究对象的被试都有过临床会诊或干预,但具体方法文中没有提及。

(三)深度采访

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发掘过程中,由研究人员与被试面谈会更好的了解被试内心的不畅或问题关键。在曹茹的研究中,就与多名被试进行了面谈,同样包括之后对被试心理健康的干预过程中。

二、新闻从业者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一)社会认知

1、相对剥离感

相对剥离感(relative deprivation)指人们通过与参照群体的比较而产生的一种自身利益被其他群体剥夺的内心感受,其产生主要源于参照群体的选择,而与自身利益的实际增减并无直接联系[10],而且在电视台这个人才集中、竞争频繁的环境,更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特别是“80后”的记者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追求民主,力争尊重和权利,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强,所以他们有时却显得叛逆和敌对[11]。另外,一些工作的资源,工作的升迁机会不平等也会加速他们的不平等感,对立感[12]。往往这样的情况发生,就很难处理好与同事或者领导的关系。

2、社会期望

首先,对于女性记者来说,她们需要成功承担家庭与事业两种不同规范类型的角色。朝社会期望的“女性角色”方向与自我期望的个人角色方向呈现出不一致的发展态势,而身处其中的女性既不甘心成为传统定型的“贤妻良母”又无法卸下生儿育女的等负担,成为其认知困境[13]。其次,对于男性记者而言,既要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又要成为工作中的“佼佼者”才能被世俗和社会所认可,使得其自我期望过于附和社会期望,造成较大的生活压力。

3、身份认同危机

按照传统的新闻从业者职务,新闻的采编播才是一个新闻从业者应该做的。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从业人员往往又要充当营销人员或其他本不属于新闻从业者份内的事。另一方面,媒体的迅速转型导致媒体人的迅速转型,对于自己作为媒体人的身份焦虑与不认同已经普遍存在[14]。

(二)情绪情感

1、情绪稳定性

新闻从业人员在情绪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稳定状况。一项关于墨西哥记者的调查研究得出,一些报道过毒品交易新闻的记者由于自身或者家人受到过威胁,所以经常产生恐惧或者无助感[15]。Endres(1988)的研究中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想要离开这个行业或者较不关心他们的工作质量。

2、焦虑抑郁倾向较强

焦虑是对即将来临的、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或威胁所产生的忧虑预期,并伴随着紧张、烦恼不安或一定的身体症状。焦虑的形成、维持及加重与个体的认知特点关系密切。通常,焦虑个体会倾向于认为世界外物是危险的,也偏好选择那些与这种世界观相符合的情境事务进行加工[16]。国内对于记者抑郁方面的研究中,徐福山发现新闻从业人员的抑郁情绪,无论工种如何都高于全国成人的抑郁常模。另一研究指出,女性抑郁的程度要高于男性,分别为2.36和1.98。在路鹏程,石永军对170名记者的研究中发现,严重抑郁的均值为5.91,占比12.9%。

3、自责心理严重

首先,记者要承受全社会对新闻行业沉重期望的绝大部分,不辱新闻从业人员“无冕之王”的社会使命感,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各方面的情况,不能全由自己掌控,不能揭发社会黑暗面)。其次,既要兼顾家庭又要兼顾工作,角色的冲突使得新闻从业者疲惫不堪,而且对两方都觉得有所歉疚。

(三)社会适应

1、社会适应不良

对于年轻的新闻从业者而言,他们离开父母、家庭开始了集体生活,但却普遍缺乏独立、依赖家庭,容易盲目憧憬未来,把生活理想化,认为自己一切准备就绪,但真正面对社会考验的时候却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对于有一定工作年限的新闻工作者而言,随着传媒产业的逐渐扩大,他们已经习得且固定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一次又一次的受到冲击甚至被淘汰,一次又一次的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工作方法。

2、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关于新闻从业者的人际关系问题,国内的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即总体来看,新闻从业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徐福山的研究结果现实,新闻从业者的人际关系紧张程度在高于全国常模上呈极显著。同时,在王馨竹等人的研究中,新闻从业者的人际关系在媒体性质、性别、职务上存在显著差异,在职称、工龄和收入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国外对于记者人际关系这一方面的研究非常鲜见。

3、物质依赖与问题行为

药物依赖。在Endres(1988)的研究中,有一少部分人表示已经使用非法药物或者处方药物如镇静剂或抗抑郁剂。但国内研究人员对这一方面没有作出任何说明。同事,心理学研究正是,记者在遭遇到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流行疾病、重大事故、种族冲突、局部战争等危险事件之后不仅会感到害怕、内疚、同情疲劳等不良心理反应之外,还会患上物质滥用等一系列精神疾病[17]。

酒精依赖。在Anthony Feinstein等人的研究中发现,酒精的依赖程度和抑郁及PTSD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不同性别的从业者在酒精的依赖程度上也有显著差异(p〈0.01),男性尤甚。但也有学者认为,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记者们嗜酒的问题,虽然有一些研究得出记者倾向于有较高的喝酒频率以及类似于对大麻等物质的滥用。

不规律的生活习惯。在李红玲的研究中显示,她所采访的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口中都能得到生活不规律的抱怨。由于工作需要,经常不能按时进餐、休息等一些基本需求,导致身体技能的下滑。寿文华等人的研究中显示,养成锻炼身体习惯的百分率仅为7.07%,从不锻炼占比69.7%。

三、研究局限

(一)质化研究的缺失

从现有的研究看来,更多的是定量的研究,鲜有微观层面的的研究。 媒体的性质是有限的,从业者年龄段明显,人口学背景可以进行分类,所以,质化研究的方法在该群体就可以得到应用。采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抓住典型,或许是某个记者,或许是某个单位所有的一线记者(如某市级电视台新闻记者)进行相对应的心理治疗,制定出合适的团体辅导模式,必然会事半功倍。最重要的是,媒体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要求等是相对固定的,绝不会因为心理学实验进行改变,而这一特征正好符合质化研究的特点。

(二)田野工作法的借鉴

从具体环境中来看,在心理咨询或者团体辅导的过程中,心理学专家的信息来源只能是当事人自己,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当事人叙述内容的真实性却值得考究。在媒体单位(无论何种性质的媒体),无论是新闻还是娱乐节目的记者编导,编创故事的能力是他们的基本功,时间一长,自己所叙述的情况到底是完全真实还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他们自己都很难分清楚。所以,心理学专家应该借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法,在允许的情况下,到他们工作的真正环境中去观察,去真听,真看,真感受,然后在进行专业的心理学帮助,这样,对于新闻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帮助可能会更加具体到位。

[参考文献]

[1] Yuta Aoki, Estelle Malcolm, Sosei Yamaguchi, Graham Thornicroft and Claire Henderson; Mental illness among journalist:A systematic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Psychiatry[J]2012,P378.

[2] Crandall R, Perrewe P ,L ,Occupational stress: A handbook[M].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5.3-10.

[3] 徐福山.大连新闻从业人员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硕士论文, 2007.

[4] 刘艳.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析 教育实验与研究[J].1996.

[5] 路鹏程 石永军 我国电视新闻记者心理创伤暴露及其影响研究——以某省级卫视为例“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M].2013.357-361.

[6] 王鑫竹、常若松.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压力现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J].2014年第22卷第4期.2014.566-568.

[7] 曹茹.新闻从业者职业倦怠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8] 李红玲.新闻记者职业倦怠的调查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

[9] Kareen K Temperament profiles in physicians, lawyers, managers, industrialists, architects, journalists and artists: a study in psychiatric outpatient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85[J] 201-206 (2005)

[10] 郭星华.城市居民相对剥离感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 71-78.

[11] 郝玉鑫.“80后”记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

[12] 杨阳.兰州市新闻从业人员生存状况研究[D].兰州大学,2009.

[13] 刘睿.女性新闻工作者的心理困境和消解[D].湖南师范大学,2010.

[14] 江作苏、王敏.传媒转型期媒体人的精神困境 新闻界[J].2014年第14期.

[15] Anthony Feinstein , Mexican Journalist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ir Emotional Health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J].25,480-483;August2012.

[16] Allison J O, Bertram G, David J A D.Cognitive vulnerability to anxiety: A review and an integrative model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Vol29,459-470[J].2009.

[17] Newsman,E,Simpson,R,&Handschuh,D,“Trauma exposure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mong photojournalists” Visual Communication Quarterly,vol10,no.2003pp.4-13.

(责任编辑:盛天)

[作者简介]姚云龙,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410000);刘衔华,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8)。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01-0062-03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