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理不分科探析

2016-02-02 14:03
文史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高考

谭 天



高考文理不分科探析

谭 天

[摘 要]高考制度是我国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教育制度。中央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2017年将取消文理分科,这是适应中国国情和新的教育形势的需要。本文分析了高考文理分科存在的问题和不分科的有利性和合理性,阐述了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文章还指出了高考文理不分科教育体制的改革,还需要招生制度、教学和管理制度等改革相配套,协调一致,整体推进,方能取得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高考;文理分科;教育体制改革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各项教育改革措施逐步实施。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此轮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作了重大调整,包括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其中,高考取消文理分科再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中学,实行文理分科之后,理科生只懂得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题海战术,进行逻辑思维训练,然而表象之下却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对于文史知识的了解,以至于到了大学之后缺乏文化底蕴。而对于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识的积累,缺少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到考试就使劲背,完全是培养了“应试性人才”,显然,这是有重大缺陷的。到了大学,不少教师反应,理科学生不学政史地等知识,缺少文化底蕴,而文科生不懂理化生,思维缺少理性和条理。

高中文理分科,造成学生人文精神缺失,限制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导致科学和人文的分离即人才培养和技术的割裂。因为分科后,学生就一味地致力于文或理一方面的学习,完全忽略另一学科,造成“懂文不懂理”或者“懂理不懂文”的后果。高考文理分科实际上是过早决断了学生的人生,对学生以后的人生负面影响较大。这对思想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也确实太残酷了。

不分文理科,高中培养复合型的复合人才对于学生在大学当中的进一步深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杨叔子院士认为,现在缺乏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教育家梁思成早在1948年就提出,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意思是说,当时的文理分科,使得搞文的不懂理,搞理的不懂文,只能培养出半个人来。”可是时至今天,文理分科不但没有变,而且分得更细,学工的不懂理,更不懂文,学机械的不懂电气,学制造的不懂汽车,“当年所说的半个人,到现在已经是1/4人,甚至是1/8人。”

长远来看,不管是自然科学素养的欠缺,还是人文科学素养的欠缺,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都是有害的。一个人思维方式的形成应该是全面的,文科知识有利于感性思维的培养,而理科内容又有利于理性思维的形成,因此作为一个思维全面的人,只有在不分文理科的情况下才可能培养出来。文理本来就不是两家,而是人们在某种利益的驱动下强硬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定是不全面的,比如现在一些文科瘸腿的理科生解题时最大的问题是看不懂题,结果只能干瞪眼没办法。而那些文科同学在阅读科技资料时也象是被扔进云里雾里,虽然有文学知识,但是仍不懂材料所云的是什么。还有就是在作文方面,理科生的作文往往生动有余而文采不足,而文科生的作文虽然看起来很华美,但读起来不过是玩弄词藻,缺乏生活的气息。学知识和摄取营养一样,一方面要防止太过或不及;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平衡。

二、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基础教育的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应该涵盖自然和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外语、文史、地学、天文、法律等十门功课都应成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必须全面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文理分科妨碍了非高考科目的教学秩序。例如一些学生从一踏入高中校门就抱定了学理科的想法,于是在高一年级上文科课程时不但不认真听讲,反而在课堂上做理科作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够做目光短浅狭隘的“井底之蛙”。文理分科以后,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在高考报考的可选择面上都大大变得狭窄了,而文科可选的专业更是相对于理科来说是相形见绌。由此可见,文理不分科不管是从考试的难度来说,还是从选择大学专业的角度来看,都是比文理分科要有绝对优势的。

从国外学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文理是普遍不分家的。西方不少科学家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学科功底,比如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具有深厚的哲学功底。瑞士建构主义代表人物皮亚杰也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边界在逐步模糊化。毋庸质疑,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自然科学研究者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养。人文学科根据需要适当运用自然学科的一些研究方法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知识面宽广的“宽口径”人才。在这种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的双重因素驱动下,文理不分科这一政策不仅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基础教育阶段对人才的全面培养。

三、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不分文理科,让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对于纠正学生学习偏科、学习知识不系统、不全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现在中学生的负担重并不单是学科过多造成的,而更多的是对每门学科的“过份要求”造成的。中学阶段基础学科的许多知识并不需要过深过份要求,不需要“填鸭式”的死记硬背,比如历史知识,不一定要准确无误地背诵历史年代,只要掌握历史前进的脉络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就可以了。中学时代那些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的知识,几年过后就差不多忘光了,且实用价值大可怀疑。试问你在中学时要求背诵的课程你现在还能够背诵吗?这种应试性的背诵对你究竟有多少益处?这不仅是对学生脑力劳动的浪费,而且让多数学生讨厌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厌烦学习。

高中阶段是基础学科教育阶段,学校有必要兼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兴趣。学习面宽了,学生才有兴趣;学习面浅点,学生的压力也不会重。学得轻松,学了开心,又能多学点东西,何乐不为?

四、取消文理分科,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素质

现代社会推进文明取得重大进步的人才大多是知识全面的“通才”,文理分科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成为杰出的“通才”。历史上那些在学术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学者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等里程碑式的科学巨匠,基本上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哪一个不是知识全面的杰出“通才”?我们平时总是抱怨国民思想狭隘短视,诸不知这种文理分科式的教育体制正在加强这种狭隘短视的民族思维。一个只掌握“半边”基础知识的“知识残废”能够养成全局、整体、博大、久远的思维习惯吗?

高中文理分科往往会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极大地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不容易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和合格现代公民,更不容易培养出推进社会文明取得明显进步的大胸襟大气魄的杰出“通才”。

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虽然分科后,我们可以主修一些科目,但或许以后到了社会上会发现,自己想做的一些事情与当初自己选择的不一样,进而影响了我们对工作的热情。所以,若不分科,我们可以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无论怎

样,都不会影响自己的选择,并且我们有时会发现,自己文理都有不好的学科,不分科的话,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在高考指挥棒的喝令之下,任何一个高中生都必须对此作出选择。选择分科,也就意味着选择了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文理分科是一只无形的巨手,操纵着高中生的命运。许多学生、家长如履薄冰:一旦选错了方向,就会贻误终生。

当然,解决现行教育问题,取消文理分科只是第一步,但它并不是学生减负、教育改革的救命稻草。当务之急,乃是将选择权还给学校和孩子,逐步淘汰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选拔机制。让孩子可以不顾及分数的高低,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申请自己适合的学校;让学校可以根据孩子的知识储备、个性特长、平时表现等,决定是否录用。

取消文理分科并不是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问题的关键。考试制度的改革,必须有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相配套,才能真正发挥出效果,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毫无疑问,如果遴选人才的游戏规则不改变,“不分文理科”,非但无法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现状,还会关闭“偏科生”上好大学的门。如果真正实现考试、招生分离,则并不用强调“不分文理科”问题。更进一步说,当前高考改革的关键就在招考分离,应努力突破集中录取制度。文理不分科也要求大学招生配套,向学生传递明确的信息,它们是采取简单的所有科目总分相加的办法,还是采用不同科目不同权重,亦或者重点考虑哪些课程的成绩,否则学校和学生根本不敢进行课程选择。

不分文理科后将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学和管理制度改革相配套,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服务。若要施行文理不分科,教育管理部门如何深化改革,学校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多样化课程服务至关重要。否则,这部“好经就有可能被念歪”。总之,教育领域需要的是综合改革,单一的改变无法成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A].2013-11.

[2]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A].2014-09.

[3]杨叔子.杨叔子院士文化素质教育演讲录[J].2007-04.

[4]吴康宁.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J].2015-09.

[5]朱永新、马国川.重启教育改革:中国教育改革十八讲[J].2014-11.

[6]娄立志.基础教育改革动态[J].2011-08.

[7] 何芳、赵丽英.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J].2014-03.

(责任编辑:潇红)

[作者简介]谭天,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湖南长沙,410005)。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6)01-0081-03

猜你喜欢
高考
新课改高考英语备考复习策略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农村学生弃考现状、原因及对策
古代名医如何医治“高考”后遗症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考物理新动向——逆向分析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