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济南经济调整工作简述

2016-02-02 23:30李楠
山东档案 2016年3期
关键词:济南协作全市

文·李楠

20世纪60年代济南经济调整工作简述

文·李楠

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济南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失衡、经济发展质量速度相背、经济秩序紊乱,以及由此导致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中共济南市委、市人民政府贯彻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1960年至1966年,对全市经济进行调整,使经济形势全面好转,生产建设重新走上较为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

一、调整工业经济内部结构,合理确定轻重工业比例关系

1958至1960年大跃进期间,济南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畸形发展,对工业经济的整体和健康运行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重工业发展速度过快、规模过大,使“轻工业特别是手工业也让了路、转了业、减了人”, 限制行业发展空间,进而造成 “市场产品的花色品种尤其是传统、名牌产品也大大减少了”,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同时,使采矿、原料加工、水电等行业产能紧张,致使全市投资利用率逐年下降和投资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逐步减弱。积极调整工业经济内部结构,使轻重工业比例关系趋于合理,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是有计划地缩短重工业战线。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紧缩钢铁、冶炼和采矿工业规模,对没有生产任务、任务不足和消耗亏损严重、经济效益较差的单位,坚决撤销、停办或兼并。至1961年底,钢铁工业布局由年初的58座高炉,调整为23座;市属矿区由11个合并为6个;机械工业生产指标较1960年压缩近49%。1963年9月以后,贯彻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对工业结构进行调整,至1965年,轻工业产值比重上升为60.6%,重工业比重下降为39.4%,工业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二是加强轻工业生产。首先是把市场需求广泛、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产品,以及传统名牌产品陆续恢复生产。其次是对产能过剩或原材料供应紧张的企业进行撤并、转产,如撤销当时的济南制袜厂,将以生产工业铸件为主的济南铸管厂转产为以生产民用产品为主的济南锅厂铸造厂。最后是适应市场需要,在纺织行业采取随行就业、转业经营的措施,利用原有设备,开展多种经营,生产小五金、食品、轻工产品等。如济南织布厂1961年上半年仅完成全年生产任务的31%,由于尝试多种经营,在维持企业的正常开支的同时,盈余约17万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调整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958至1960年,由于生产任务过重、片面追求速度等原因,使“企业管理工作相当混乱,责任制度废弛”,从而造成工厂产品质量下降、品种减少,以及生产成本提升和企业亏损等不良状况。1962年3月,中共济南市委工业部制定《关于试行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的意见(草稿)》,围绕加强企业管理,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对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按照条例要求,济南市各工业企业在对人员设备、生产效率、协作关系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五定”,即确定企业的产品方向、生产规模;人员、机构;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的消耗定额与供应来源;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以及协作关系等,从而科学测算出企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而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技术责任制。同时,以加强经济核算为目的,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并结合增产节约运动,使全市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获得改善,亏损减少,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提高。据测算,全市1963年上半年工业可比总成本较1962年平均降低超过12%,亏损额减少近65%,工业利润完成年度计划约69%,较上一年同期增长约14%;在抽查的126种产品中,达到国家质量标准的有95种,比年初增加14种。

三、大力发展支农产品生产,形成工农业相互促进发展的良性关系

1960年以后,受农村生产力严重削弱的影响,济南农产品供应能力大幅下降,对工业生产尤其是以农产品为直接原料的轻工业企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带来负面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济南市积极采取措施,支援农业生产,农村农业生产力水平逐步恢复。

1961年,按照“小农具第一、修理第一、配套第一”的思路,加强涉农生产资料如小农具、拖拉机、内燃机等的生产,增加对农业的技术援助。1962年,支农工业生产总值由1960年的4.8%上升到1962年的5.9%。至1963年,工业生产逐步纳入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生产农业生产资料的国营工厂增加至10个,较1957年增加1倍;农业生产资料品种,由 1957年的17种增加至60种,中小农具生产数量显著增加,成套动力排灌机械、电力排灌设备开始生产并供应。农业生产特别是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与当时广泛开展的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推广优良品种和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能力的迅速恢复、提升。至1965年,济南在连续两年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近55万吨,较1962年增长65%,不仅满足了城乡人民的生活需求,也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生产资料。

四、调整商业体系,促进商品流通

1956年以后,因受许多旧有商品流通渠道中断,以及市场主体减少等因素影响,全市商品流通不畅的现象日益显现。为促进商品流通,在1961年济南市委主持召开城乡协作财贸会议后,济南市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恢复个体工商业户的登记注册,增加流通渠道等,使商品流通日益顺畅,城乡经济日趋活跃,达到了沟通有无、改善供应、调剂余缺和促进生产的目的。

一是恢复个体工商业户的登记注册。这项工作始于1960年,自1961年城乡协作财贸会议召开后,得到进一步开展。至1964年,市区及历城县登记注册个体工商业户达5505户,为商品流通的活跃提供了必要的微观基础。

二是增加流通渠道。1962年,配合正在开展的支农工作,恢复建立市供销社。同年底,开始在国货商场恢复小商品批发市场,规定“凡是品种繁多、规格复杂、变化快,不属于国营商业统购包销的小商品、小手工业品”,均可入场交易。与此同时,陆续恢复、扩大各类商业网点。至 1965年,市区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达4648个,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较1962年相比分别增加9.1%和9.5%。为进一步促进商品供应、流通,1962年,利用千佛山庙会这一传统习俗,举行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国营企业、供销社和手工业代表952人参加,签订合同2097份,成交额约745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五、调整经济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企业运行效率

始于1960年的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发展至1964年,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市经济形势不断改善并运行稳定的条件下,原有经济体制中存在的以行政权利代替企业经营,以及领导分散、多头管理等,在一定程度上使当时济南工业企业中存在的多数企业规模小、产品杂,以及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低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转变。针对这种状况,济南开始尝试在全市工业领域推行专业化生产与协作,把主要通过行政方式管理经济的模式逐步变成“按经济管理原则管理经济”, 使全市工业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从1964年上半年起,根据工艺装备、专业技术力量等生产要素配置情况,以分、并、新建、调整转向,以及相互间提供技术和设备援助等方式,对工业企业进行调整,实行专业化生产,推动并固定企业间的产品和工艺协作关系。同时,围绕试制新产品和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以零部件协作研制与配套生产为途径,组织各工厂企业间,特别是工厂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对试制生产新产品,推行应用新技术,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组织一般专业化与协作生产的基础上,逐步以行业调整为立足点,分期分批组建专业公司(总厂)。至1966年3月,共组建起19家专业公司(总厂),涉及307家厂(社),职工4.29万名,分别占市属企业的65%、57%。新组建的专业公司(总厂),对辖下的各企业统一经营、集中管理,促进了大规模专业化与协作生产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从而使行政权力过于干涉企业经营的状况得有效改变,提升了全市工业企业的运转和生产效率。1966年初,根据有关生产仪器仪表、

塑料等4个工业公司统计,与开展专业化生产与协作前的1964年相比,产值增长38.2%,生产效率提高19.2%。为推动专业化生产与协作的开展,对现行的体制、制度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革,使中央与地方、济南市与所辖社区等各方利益关系得到兼顾,同时,通过对国营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采取分别核算的方法,妥善解决不同所有制下部分专业公司(总厂)资金统一运用的难题,并以免除税收的方式,调动了各固定协作点和协作厂的生产积极性。

从1960年至1966年,经过积极调整,济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步入协调、健康的轨道。综观这一阶段,济南市的经济调整工作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是工业农业商业多行业协同并进,财政、信贷等措施配合,体现出整体和系统推进的特点。其次是将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由注重以投资为主转向以恢复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主。其三是在经济形势较为稳定,经济环境较为宽松和兼顾各方利益的条件下适时推出改革措施,以尊重经济规律的管理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促进生产建设事业发展。最后是经济的发展注重满足、改善人民群众的消费和生活需求,并以此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者单位:济南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济南协作全市
团结协作成功易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狼|团结协作的草原之王
协作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