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偏差及其原因探析

2016-02-03 22:10朱晓蕾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女大学生

朱晓蕾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生就业更难成为了不争的事实。科学分析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偏差并探析其原因,对当前指导女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偏差;原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48-03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正确地分析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偏差,对当前指导女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的表现

所谓“女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指她们毕业时找不到工作,而是指与同班或同届男生相比,女大学生择业时间较长,就业的过程相对较难,遭到的挫折和冷遇多,失败的次数多,付出的成本较大。”[1]在现实生活中,虽然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女大学生自身不能以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问题,出现心理上的偏差,则是其中主要的原因。通过分析调查的数据和与女大学生的实际接触,其所出现的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爱慕虚荣,犹豫不决。许多女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爱慕虚荣,她们常常不从自己的性格特征、职业兴趣和能力及家庭承受力出发,也不考虑社会的需求,只是一味地与他人“攀比工作地域或地点,攀比收入和待遇,攀比工作待遇和行业,攀比工作和生活环境等”,[2]她们既不考虑自己内在的主观条件,也不考虑外在的客观条件,只是一厢情愿地与他人盲目攀比,感情用事,那势必会给自己造成就业上的不顺。她们不愿到生产的第一线,不屑下基层,总幻想找到一份令周围的人都非常羡慕的十全十美的工作。结果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到了毕业临近,才发现自己延误了求职的最佳时机。

许多女大学生在毕业时,面对潮水般的就业信息向他们涌来时,有人出现了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理,在“去或者不去”,“去这里,还是去哪里”,“一旦去了,会不会后面有更好的在等着呢?”等一些问题上举棋不定,反复纠缠,患得患失,其结果是许多就业机会眼睁睁地看着就逝去了。据问卷调查显示,约有三分之一的女大学生,在“应该具体选择哪个单位”的问题上,徘徊不定,待价而沽,错过了一个个绝好的就业时机。

2.消极依赖,盲目从众。有不少女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根本“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听从或跟随别人的意见以及盲目寻求热门职业”[3],表现为:无主见或者主见很少、容易接受暗示、依赖性较大,缺乏独立思考性,往往迷信名人或权威。

据统计显示:“女大学生通过‘家人渠道获得就业、择业信息的有34.6%,高出男生8.2个百分点。”同时,“在女大学生看来,要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学校的就业指导甚至比‘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关系更为重要”。[4]这些人在一味地等待家人、亲戚、朋友或者是依赖学校,一旦此路不通,便随波逐流,哪里人多往哪里挤——在她们看来“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错不了!”这种消极依赖,有严重从众心理的大学生,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而不是积极主动地去推销自己,结果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的机率增大,其就业理想常常是成为水中月,镜中花。

3.自信不足,心理脆弱。许多女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有的自我评价偏低,妄自菲薄,不能实事求是地审视自己。在一项“‘你对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的信心程度)的调查中,仅有12.7%的女生回答自己‘很有信心,52.2%的女生回答‘心中没底或‘完全没有信心”。[5]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不少曾经幻想于美丽的象牙塔中的女大学生,骤然变得不安、焦躁、忧郁甚至是失望起来,她们不敢面对和正视就业的压力,害怕遇到挫折,“即使勉强参加就业面试,也显得缩手缩脚、异常紧张,难以发挥自己的应有水平,自然难逃落选的厄运,结果更强化了其自卑心理,造成择业过程中的恶性循环。”[6]

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调试自己,使自己尽快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很可能就会变得悲观消沉起来,整天只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怨天尤人,从而影响自己的健康发展和求职的继续进行。

4.易生嫉妒,心理失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嫉妒者与被嫉妒者之间多发生于专业相似的女同学之间。嫉妒不仅会给别人就业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且还往往会使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变得冷淡,朋友远离,甚至是搞得班集体人心涣散,人人自危,当然最终也会使自己画地为牢,陷入孤立的境界,从而不利于自己的就业和发展。

二、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原因探析

造成女大学生心理偏差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包括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家庭和女大学生个人等几方面。

1.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原因。受几千年来封建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重男轻女”的封建遗毒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使人们总是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认为,女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与男性不具有可比性。这无形中给女大学生的就业设置了一个门槛。据问卷调查显示,“73%的女生认为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女生普遍比男生更刻苦,57%的女生认为在综合素质方面男女生没有明显的差别。然而,在求职过程中,只有10%的女生认为男女生的就业机会是均等的,71%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曾遭遇过性别歧视,36%的女生表示对择业就业无可奈何。”[7]

同时,还应该看到许多单位和企业都有成本核算,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他们认为女性的生育成本过高,不如男性的成本合算。因为绝大数女性都要经历一个生育的过程,从生产到产后休息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再加之孩子天性对母亲的依赖,可能会使女性在几年内,甚至是在十几年内都不会全心全意地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事业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2个城市调查显示,“有67%的用人单位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提高录用女生的标准,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间不得恋爱、怀孕、生育等。”[8]这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又增加了一道门槛。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找工作本来就很难,再加上这双重门槛,许多女大学生在努力受挫后,出现一些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甚至是变态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

2.家庭方面的原因。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女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她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其生活环境的优越性远远高于父辈们。优越的经济生活条件以及被众多的家人捧着过日子的女孩子,从小就习惯于家人的代劳,缺乏必要的独立性与人生规划,事事依赖父母,几乎没有受到过什么锻炼,更谈不上什么是挫折。而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不仅对孩子有“养”的义务,更具有“育”的责任。但是,许多家长只承担起了“养”的义务,而没有负起或者是说没有完全负起“育”的责任或者是根本不会“育”孩子,他们错误地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条件,事事由自己代劳”才是对孩子好,否则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大学生,一经遇到就业的“难题”,而父母又无能无力,顿时由原来高傲的公主变成了自卑的丑小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偏差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3.学校方面的原因。从踏入幼儿园伊始,直至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成绩与分数的高低便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尺度。由于受先天性别差异与后天社会化形成的性别差异的影响,大多数女性,非常符合学校老师的要求,——“听话”和“服从”。学校的这种教育体制虽然造就了大批的“高分人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扼杀了她们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她们非常缺乏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女大学生过去那种只要“听话”和“服从”就可以达标的优势突然变成了劣势,——因为“要求者不再要求了”,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要求大学生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和审时度势的眼光,去面对市场,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心理的落差一下子使许多女大学生变得无所是从,于是,忧郁、自卑、从众,甚至嫉妒等就业的心理偏差便随之而来,并充斥了她们的内心。

此外还应看到,许多高校的领导和老师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男女就业差距的现实,但是,很少有学校能够针对女大学生这一就业弱势群体展开专门的女性学教育和女性就业教育,这也是许多高校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形成心理偏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对学生的一项调查中,“67%的毕业生表示择业成功与受过择业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有关。有43%的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工作不满意。主要原因是没有针对女生就业进行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方面的训练和包装不够,没有针对女生的特点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综合素质。”[9]

4.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总是要通过内因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许多女大学生之所以在就业时出现心理偏差,是和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分不开的。

(1)女大学生先天的因素。先天的因素主要是指从父母那里获得的后天不易改变的各种因素,它主要是从生物遗传的角度来谈的。影响许多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出现心理偏差的先天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女性比男性富于感情,容易情绪化。据科学研究表明,女性的神经系统与男性相比较具有较强的兴奋度,她对任何刺激和反应都非常敏感,这其中不仅包括是愉快的,也包括厌烦的等等。因此,许多女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容易出现一些退缩、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偏差。其二是女性天生脆弱、胆小,不敢做冒险的事情,总是希望依赖他人。由于女大学生天生害怕被孤立,因此,许多人在求职时,总是本能地放弃自己的主张,以达到其不被大家视为“鹤立鸡群”的效果。可见,许多女大学生在求职时出现从众、依赖等心理偏差,是和女性的脆弱等先天因素分不开的。

(2)女大学生后天的因素。后天因素是指婴儿出生后通过外界培养和自己实践而获得的各种因素,它主要是从后天的社会化的角度来讲的。影响许多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出现心理偏差的后天性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职业的科学认知,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许多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出现心理偏差,这和她们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分不开的。因此,大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就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职业意识培养、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创业指导、求职择业指导教育,认真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第二,没能很好地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许多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之所以不知所措,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的基本技能不过关,专业技能不过硬。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有了金刚钻才能去揽瓷器活。因此,培养自己过硬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是避免自己就业时出现心理偏差的核心因素。第三,有待于进一步培养自己就业的良好心理品质。就业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自我定位意识、竞争意识、就业心理承受力、就业应变性和诚信意识等等。作为新时代的女大学生,必须摒弃传统意识中的“小家碧玉”的思想、封闭的思想,以宽广的胸怀,积极参与到就业竞争的行列中去,只有鼓起乘风破浪的勇气,才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王茹.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03:1.

[2]刘清亮.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82.

[3]干旭.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03.

[4]关颖.女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性别特征[J].当代青年研究,2010,(3):52.

[5]张守义.女大学生择业中的自我局限及解决对策[J]理论界,2007,(6):111.

[6]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89.

[7]张克俭,贾玲.当代女大学生择业难与女性平等就业的调查与研究[J].山东青年干部管理学校学报,2003,(2):46.

[8]王晶.论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与择业教育[J].北方经贸,2006,(2):127.

[9]张丽娃.女大学生择业空间的科学拓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4):97.

猜你喜欢
女大学生
新时期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性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浅析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
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
韩剧传递的婚恋观及其对女大学生影响的伦理思考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六字诀健身气功锻炼对女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实验研究
有氧健身操结合瑜伽练习对女大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我国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