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企团队精神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启示

2016-02-03 06:15林涛潘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企业文化

林涛 潘娜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21世纪需要一专多能,具有敬业精神、创新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校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1]高职院校只有改变以往重成绩而轻素养的培养模式,尤其注重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日企团队精神;高职学生;企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38-02

企业文化,也称组织文化,它涵盖文化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以及企业的精神、制度、文化环境和企业产品等。其核心为价值观。企业文化起源于日本,鼎盛于美国,美国认为企业文化重在市场管理文化,日本则认为企业文化重点是形象文化,中国企业文化融汇了美国企业文化和日本企业文化的优点。[2]

一、日本的团队精神

1.三矢之训。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三矢之训”家喻户晓。1557年,人称“西周第一智将”的毛利元就拿出弓箭教导隆元、元春、隆景三兄弟要团结一心,情同手足。毛利元就本打算让大儿子毛利隆元做家督,但是他的能力不如两个弟弟,他担心自己死后兄弟不团结。有一天,毛利元就找来兄弟三人,每人一支箭,他们轻松地把箭折断了。而三支箭在一起折,他们谁也没有办法做到。“万事都要齐心协力”也成为毛利家的家训。毛利隆元是一个仁者,吉川元春是一个勇者,小早川隆景是一个智者,他们三个只有通力协作,才能克敌制胜。在此后的数百年里,许多大名家都没落了,只有毛利家始终强盛。

2.日企文化精髓。日企最重视的就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日企文化的精髓。日本企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其根源不在于员工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于那种弥漫于企业的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以团队利益为优先,及时联络汇报联系,有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相比欧美企业,更加强调合作精神而不是个人能力。特别是情报的展开也很重要。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团队进行高效地运转日企团队精神的土壤来自步调一致整齐划一格式化的工作方法,年功序列的管理制度。[3]所以,日企文化不强调个人崇拜主义、英雄主义,而需要员工有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

3.集体面试。在日本,面试是极其平常又非常重要的环节。不论是上大学、考研、申请奖学金、找零工、找工作等等环节都一定会涉及到面试。面试是日企选择新职员的重要手段。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采用流程和面试次数。大多数的企业的一般流程为:企业说明会、个人简历筛选(其中包括一次或两次的笔试),通过书面考试以后,参加集体面试,其次公司人事个别面试,最后进入公司负责人一对一的面试。

集体面试主要考察应试者人际交流能力、洞察环境、组织和协调的能力。在集体面试中通常就解决某一个问题,分小组讨论展开。从而观察被考察者与他人的友好协调能力。比起成绩相当优秀、各方面拔尖的人才来说,公司的一般职位(除了研究职以外)日本企业更喜欢采用大学刚毕业的学生,因为他们更容易迅速与企业文化相融合。能否与他人友好的相处,也是日企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

4.日企的集体意识。日本人“内外有别”的文化特征,体现在根据不同的背景、场景,内外划分的圈子有所不同。公司的员工把本公司的人员或组织看作“内”,其他公司相关事物或人员视为:“外”。

日本人的强烈集体意识,让他们在公司的主人翁意识更强。加班对于日本人来说视作常识,他们经常主动加班,把公司真正看作为自己的“家”。认真无悔地为这个大集体打拼,因为他们强烈意识到只有靠公司,才有自己的稳定收入,养活自己的小家,才能完成个人理想。

二、高职院校学生集体观念现状

高职学院一般办学时间不长,历史短暂,文化底蕴薄弱,文化基础较为欠缺,也有许多高职院是在原中等专业教育或成人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他们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办学理念、不同的教育类型、不同的校园文化历史积淀,在各高职院校都没有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逐渐向普通高校学习靠拢,套用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忽视了在人才培养方面紧密联系行业的特质,没有显现出职业性特色,缺乏职业的韵味。

当被问到“集体对你来说是什么”时,63.39%的学生认为给自己带来温暖,是心灵的归属,9.38%的学生认为有没有无所谓,8.93%的学生认为只是暂住地,还有18.30%的学生不知道。[4]根据调查数据的显示,大部分同学有集体意识,但是还有小部分人员觉得集体的事情跟自己无关,班集体的活动也毫不关心,从来没有主动积极参加过。笔者回顾所带4年的班主任事务以来,学院以及班级的大小活动基本上三分之一的同学会参与其中,还有一部分同学需要老师,班委积极地督促和鼓劲,他们也愿意考虑是否会参加。还有小部分同学集体观念薄弱,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机会也很少。

三、建议

1.创建特色校园文化——SISO龙舟队。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成立了首支男子龙舟队。在短短5年间已经取得国家省市级的众多可喜硕果。今年6月20日,我院龙舟男队、女队在2015年金鸡湖端午龙舟赛上,分别夺得男女项目冠军。本赛有54支队伍、近1000名选手报名参加,实现了我院龙舟历史上双冠王的突破。

龙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贯穿和弘扬龙舟文化精神有助于当今高职学生民族精神的回归。专业化和职业化是高职教育的典型特征。许多企业针对非专业素质实施了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现代拓展训练以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利用自然环境,全面提高受训者的人格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龙舟文化价值取向的底蕴在于崇尚集体主义精神。[5]

龙舟文化是我院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龙舟文化体现了中国民族的同舟共济、高度的凝聚力,队友们的团结拼搏、奋发向前的龙舟精神,将鼓舞更多的外包学子。青年一代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渐行逐远,众人划龙舟不仅唤起青年们的民族之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校园师生精神的载体。龙舟逆水前向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成员们齐心协力地每个动作的配合。

2.组织多彩集体活动。在伦敦奥运会男子体操个人全能比赛中,日本选手内村航平夺得金牌。他也被媒体曝出,是日本某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员,这引发不少中国网友的好奇与热议。[6]日本公司重视员工的体育锻炼,他们的体育比赛项目更倾向于团体项目竞技。运动不仅让员工强身健体,更可以提高集体凝聚力,协调好员工之间友好的人际关系。在国家级比赛项目中,取得名次的员工也一定程度上帮企业扩大了知名度。

在日本很多企业里,经常会组织员工旅游,并让有意愿的家属参加。根据企业效益,有日本国内游和国外游。经常定期开展大型体育活动,如:田径运动会、拔河比赛、乒乓球赛等等。日企对员工业余生活的倾心安排,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分配,还会带动团队协助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班集体和校园活动中,适量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我院为了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到活动当中,有具体的活动量化表。在运动会、海报、文明宿舍、达人秀、SISO十佳歌手、班级联谊等等活动,都会根据学生所获奖项和参与情况,做好个人分值计算。奖学金等评比情况将会参照量化表。这样,让一小部分积极参与的同学做好示范,也增强其他同学参与活动的动力,从而调动起整个集体的成员。

除了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还有很多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值得高校学习和借鉴,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使学校的培养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超强凝聚力的高效团队,是企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员工之间相互了解、优势互补,是一个优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企业已经不是仅仅依靠个人力量就可以生存的了,比起单纯的个人英雄主义,拥有团队意识,擅于进行团队合作的人无疑具有更广阔职业发展前景[7]。

参考文献:

[1]农智杰.90后大学新生团队合作精神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80-81

[2]戴春平.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实现途径研究——如何运用企业文化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109

[3]施晔.让日企文化渗透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J].职业技术,2010,(10):59.

[4]夏青.高职院校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浅析与提高措施[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9):231

[5]鲁石,赵强.龙舟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平台创新——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06):113-114.

[6]实习生,严航,本报记者肖舒楠.中国青年报[N].2012-08-14(07).

[7]论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DB/OL].http://tieba.baidu.com/p/2929638444,2014-03-18.

猜你喜欢
高职学生企业文化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浅谈怎样做好企业党建思想文化工作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