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原则对学困儿童教育的启示

2016-02-03 22:11陈蓓向天成王青青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卢梭

陈蓓+向天成+王青青

摘要:本文通过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自由、快乐和需要三大原则,结合学困儿童的心理特征,提出对学困儿童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原则;学困儿童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51-02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思想和著作涉及许多领域,卢梭将教育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为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和青年期(15~20岁)。广义的自然主义教育即为针对这整个过程的教育,而狭义的自然主义教育仅指0~12岁的教育,在此主要从后者来谈对学困儿童教育的启示。

学习困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采用广义的概念,主要指“在正规教育环境中智力正常但由于各种原因(除各种残疾以外)致使儿童学业成就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水平的现象”。在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三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虽未直接提到针对学困儿童的教育计划等措施,但是整个文件始终秉持着“让每个特殊儿童都能得到合适的教育”精神,同时文件提出“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教室(中心)”。笔者认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契合了该类异质性较强群体的教育需求,由此结合学困儿童特有的身心发展特征,探讨其启示性意义。

一、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原则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消极教育”为主要实现途径,旨在培养区别于“社会人”的“自然人”。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卢梭进一步提出了他的教育原则并将其运用于儿童期的教育。

1.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自由原则。人的自由是卢梭关注和追求的核心。儿童自身力量柔弱,需要依靠成年人,为尽量减少依赖关系对孩子发展的不利,卢梭认为教育者“要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遵循自然的秩序……要让他在他自己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体验到自由”。同时避免过分关心和过分放任的极端情况,儿童所享受的自由其实是部分的和受限的。理念指导下,一方面家庭地位得到凸显,父母“合自然的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家庭教育者解放儿童,反对父母对儿童任意施加不合理的束缚和桎梏。另一方面强调儿童主体性,卢梭认为最主要的教育应当是感觉训练,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儿童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通感(知觉)的训练,让儿童锻炼感官提高观察和模仿能力,并据此“增强心智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2.保持能力与欲望的平衡——快乐原则。卢梭给教育史带来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儿童的发现”。他在肯定童年价值时,强调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并巧妙阐述了快乐与痛苦、能力与欲望的辩证关系。卢梭认为快乐与痛苦相互依存,当提及给予儿童童年快乐之时,也应看到适当的痛苦经历反而会使儿童更加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卢梭不再拘于表面地谈论快乐与痛苦的关系,而是力图深挖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欲望和能力的不相称。卢梭认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减少那些超过我们能力的欲望”,保持“自然状态”。要求教育者既不能闲置先天赋予的能力,而只顾减少儿童的欲望;也不能过多扩展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不相适应的能力,使儿童更加痛苦。

3.明辨合理的需求并提供爱的帮助——需要原则。卢梭认为,儿童为了满足自身欲望,总是需要借助成人之手来实现,成人教育者正确地对待和处理显得十分重要。比如对于孩子的哭喊,不能简单地直接给予满足,而是应该进行辨析或者探究。一方面正视这种情形,探究他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另一方面辨析出他的真实意图。比如因为自身的惰性而妄图通过哭喊,来命令他人为自己做事等,绝不能姑息,而应让其力所能及地多动手和多思考。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卢梭认为“大自然用父母的爱来提供这种帮助。不过,父母的爱可能会过度和不足甚至被误用”。卢梭在肯定父母之爱对于帮助实现儿童需要的重要性之时,也强调了父母之爱使用不当对于儿童的危害甚大。这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表现为,父母过度满足儿童需要且不加以辨析需要的合理性;另一种则为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童身上,而孩子则要更多地满足父母的需要。

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卢梭认为“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一方面应采取“有节制的自由”,保持孩子天性,避免孩子心理遭到伤害和扭曲。另一方面肯定童年的内在价值,“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如果教育者选择对待成人的方式去对待儿童,那么儿童的内心更多感受到的则是愤怒和痛苦,最终变成既是暴君又是奴隶的“造物者中最为悲惨的一个”。

二、卢梭自然主义教育原则对学困儿童教育的启示

学校教育以儿童为中心。儿童乃是处于不断学习与生长的过程之中,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每一所学校的儿童不可能达到同样高度,有“学优儿童”,也有“学困儿童”;“学困儿童”不仅在知识技能的接受等智力方面要明显落后普通儿童,而且在学习兴趣、策略等非智力方面也远远不足。因此坚持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原则,不断关注满足儿童生活和学习的“自由”、“快乐”和“需要”,是教育激活个体心灵求知欲,快乐向学的真实体现,也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缩小“学优”和“学困”的关键所在。

卢梭始终坚信自己的童年教育是完美且合理的,而其“消极教育”的精神则充分体现在自然教育的原则中,针对学困儿童的心理特点,进一步阐述自然教育原则对学困儿童教育的启示。

1.尊重个体差异,培养兴趣,赋予学困儿童合理、充分的自由。学困儿童是一类异质性较强的群体,要尊重儿童个体差异。卢梭认为可以首先对儿童施行感官的训练,并借此发现和培养其兴趣点。一方面可以让学困儿童回归大自然,接受感官刺激,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促进其观察品质的提高和注意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巧妙地利用现代科技,生动形象地为其展示各种感官资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设计,使学困儿童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学科的魅力。当学困儿童在教育过程中产生了某一方面浓厚兴趣,要抓住机遇,顺势利导,进一步以兴趣来激发学困儿童的学习潜力,从而解其学习兴趣淡薄、自我效能感低的困境。

2.从生活体验入手,循序渐进,快乐发展学困儿童的能力。由于学困儿童的学业成就总是落后于其他正常儿童,他们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快乐原则强调了快乐童年对于儿童的意义,面对学困儿童的这种情绪情感特点,尤为重要!卢梭认为:“要爱护儿童,促进他们嬉戏,促进他们快乐,培养他们美好的本能。”快乐原则启示我们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

正确看待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从生活的体验入手,给予学困儿童充分的关注和鼓励,建立宽松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学习困难的成因相当复杂,其中之一便是父母娇惯,应改正“骄娇二气”的不良习性,拒绝其过度依赖和怠惰,培养良好生活学习方式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在立足当下,肯定童年的价值前提下,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不同主体或客体对象的正确认识,开阔学习视野,掌握合理方法,活跃逻辑思维,磨炼坚强意志,最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正确对待学困儿童的需要,立足当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需要原则启示我们要从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出发,正确处理儿童现在与未来的发展关系。明辨其需要是否合理并加以引导。由于多重原因的影响,学困儿童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正常儿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自信也是学习困难儿童最为基础的学习需要。认知发展方面,他们在注意、记忆和思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记忆品质明显低于学优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低、思维的监控性差等,因此,教会学困儿童学习的策略,加以适当心理认知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实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让学困儿童掌握学习方法的首要前提是充分肯定学困儿童的主体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相信、尊重学困儿童的能力,通过外部氛围的营造和内部心理的疏导为其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另一方面深入、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学困儿童问题的症结所在,依据主要矛盾,教会其相关的学习策略,而在思维方面则可帮助学困儿童养成科学用脑的习惯,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卢梭在《爱弥儿》的序言中提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和教育,倾向于破坏的成分多,倾向于建设的成分少”。儿童教育的发展是永恒的话题,针对学习困难儿童的教育更应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与支持。卢梭为学困儿童的教育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性指引和丰富的实践性资源,可以从中汲取相关能量,利于学困儿童教育合理的构建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微.学习困难儿童的发展与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2014-01-0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

mlfiles/moe/moe_1778/201401/162822.html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李献林,张淑清.学困生心理特征与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法]让·雅克·卢梭.爱弥儿[M].彭正梅,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卢梭
人生的最高哲学
与卢梭的狮子相遇
跟着卢梭去看原始派
卢梭的思想实践及其争论
卢梭的三次弯腰
卢梭的臆想史学与自然权利——读《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学前儿童的超前教育新谈——以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为例
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由思想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卢梭:鞭打我吧,我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