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与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

2016-02-03 22:18唐开锡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

唐开锡

摘要:《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全面地、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伟大学说的著作。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诞生,更为无产阶级政党和个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习工作、进行相关的理论武装,提供了科学的、合理的思想理论指导。因此,系统地将《共产党宣言》所阐释的思想应用到现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动中去,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责任。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大学生;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63-02

1848年2月21日,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所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因为其理论的深刻性、透彻性,阶级立场的鲜明性和激情洋溢的文字艺术魅力,感化和征服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世界各国的无数英烈楷模,正是在《共产党宣言》的伟大感召下,投身于解放世界人民的无产阶级歌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运动之中。《共产党宣言》虽然只是当时第一共产国际成立时的纲领性文件,但由于其句句经典、系统透彻、深刻全面,同时又不失精简地表达了共产党人的革命原因、目的和手段,可以说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泰斗”之作。笔者在本篇文章中着重关注《共产党宣言》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并浅显地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共产党宣言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了根本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的动力是一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中,认为一切的经验都是社会实践高度总结的产物。而《共产党宣言》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完美结合的优秀产物和辉煌体现。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结合本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在苏联形成了“列宁主义”这种符合苏俄革命现状的苏俄式的社会主义体系;在中国则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毛泽东思想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这基础上,就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基本原理同教学活动情况相结合的原则,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人类发展历史的根本矛盾原则。在《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中反复强调:人类社会的矛盾主要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由此得出了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论断,同时,也对以欧文等人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做出了有理、有据、有节的批判,告诫人们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在未来取得成功。因此,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使学生明白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只是初级的社会主义,只有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下,我们才能在通往更高级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社会的道路上稳步前行[1]。

《共产党宣言》强调了任何原理都是有时效性的,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运用和实践,这就要求对待理论的时候,要审时度势,根据客观实践的具体情况,不能墨守成规,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即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做到辩证的统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认识到两者的关系,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和特征。任何正确的理论的基础必须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社会实践总结的产物。只有紧密联系实际,而不是“假、大、空”式的解读理论,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掌握群众,才能将马克思主义转化成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共产党宣言》的革命精神,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核心是其彻底的革命性和批判性。马克思从来就是将批判精神作为其理论的核心内容所在,主张通过有理有据有节的论点对一切的现行社会、制度等进行客观的批判。这种批判精神就要求即使在面对当权者的时候,也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论述。这个核心精神在《共产党宣言》中更为突出。马克思、恩格斯用整整一章的篇幅,通过犀利的文锋、深邃的哲理、严谨的逻辑,揭露了各种伪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不足和缺陷,号召和教育无产阶级应该和这些理论和流派划清界限,坚持通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2]。

1.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界限和分析。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的旧有意识形态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共产党人要建立的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宗教的大同社会,这就要求不仅仅是对相应的制度进行革新,而是要推翻旧的,建立新的。由于阶级立场的不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相互对立且不可协调的。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产阶级思想占主导地位,也就促使它必须也只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必须要和这种过时的体系和思维划分界限,而且是彻底地决裂。这里的彻底并不是全盘否定,而是通过“扬弃”的方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的历史功绩,又从逻辑上预言了资本主义必将走上灭亡的道路。所以这就要求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对待任何事物的时候,要坚持发展的眼光,不能一叶蔽目,不见泰山,要坚持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对一切的事情都采取积极的批判态度。

2.对无产阶级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完善。积极的自我批判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所在,也是在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中,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正是基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自诩为绝对真理。同时,对那些号称是绝对真理的错误做法提出了坚实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坚持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步伐,对自身的理论不断完善,以达到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对自身和各种错误思潮的客观批判态度,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这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活动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3]。

正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完善,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历经大风大浪的时候依旧稳步前行。例如:正是认识到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会提出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主导思想,转而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主导思想,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人民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资本主义腐朽思想也开始在国内开始出现和蔓延,由于我国政府中的某些害群之马的影响,人民群众对政府的公信能力提出了质疑。于是习总书记提出了反腐倡廉的决策,同时提出了“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打铁还需自身硬”等理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反腐倡廉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3.坚持理论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坚持了自我批判和思想理论批判的完美统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就形成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之下,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系统的扩充和完善。

总之,根据《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基本原理,在我们的大学生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批判性这一革命的本质,同时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实践和自我批判,并结合国外的优秀经验,完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这是我国大学生教育工作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内在要求所在[4]。

三、共产党宣言的最高理想,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

《共产党宣言》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未来共产主义是要建立一个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社会,这也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和目标的高度概括。在教育方面的发展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将绝大多数人训练成机器的教育目的,而是对这种教育的目的、性质做出优化、升级。由于共产党人鲜明的阶级性,这就导致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教育的过程和目标上出现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教育的利益代表对象是广大人们群众,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的时候,要通过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来完善人民群众的思想和道德素质,同时也要充分尊重人的个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原理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富有崇高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5]。

四、结束语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由人类社会的需求所决定的。而且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是由社会性质和社会需求决定的。脱离社会实际的教育最终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我国的政治教育工作,正是为传播无产阶级思想,宣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形成的。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中,就要求我们的大学生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与各种不良思潮做斗争,同各种不健康的观念划清界限。树立当代大学生特有的正确、积极、向上、健康的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体系,为把我国建成具有高度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国家而努力奋斗。笔者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铭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教育的启示[J].学理论,2012,(7).

[2]程伟.《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7).

[3]曾静.从《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J].理论月刊,2013,(12).

[4]吴荣超.略析《共产党宣言》对现代教育的指导意义[J].企业导报,2014,(21).

[5]陈新芝.试析《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我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魅力中国,2014,(11).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