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知宁州初探及研究

2016-02-03 22:31王盼朱维冬侯亚茸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6期
关键词:狄仁杰

王盼+朱维冬+侯亚茸

摘要:唐中宗元年至武则天垂拱四年,盛唐历史上著名宰相狄仁杰出任宁州(今庆阳宁县)刺史,历时(公元683年—688年)五年。狄仁杰任宁州刺史期间对宁州的政治、军事、民生建设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且抚和戎夏,兴修水利,抚恤百姓,发展生产,深受当地百姓的尊崇与爱戴,本文笔者就狄仁杰对宁州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具体措施做初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狄仁杰;宁州;狄公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91-02

狄仁杰生于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绪曾任贞观朝尚书左丞,父亲狄知逊曾任夔州长史。青年时期,考中了科举中的“明圣科”(相当于明清时的进士),被任为汴州参军。之后官运享通,武则天时官至大唐宰辅。高华在《文史月刊》中对狄仁杰有这么一段评价:起于基层的断案高手,武后宠幸的全能大臣,承前启后的大唐功臣,较为全面地概括了他的历史地位。后人关于狄仁杰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狄仁杰历史地位和个人功绩以及生平事迹的探究。如史学兵《兴复唐皇室的功臣狄仁杰》,金满楼《“神探”狄仁杰的从政史》,张德一《唐代名臣——狄仁杰》,高华《一代名相狄仁杰》,刘浪《历史上的狄仁杰》,《张欣从狄仁杰的选拔任用看武则天用人之道》等。另外关于狄仁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电影、电视剧艺术的论述,如杜建《走向一种新的华语类型片——对影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解析》,杨伟《仕侠:徐克电影的新“浪花”——从<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看武侠电影的出路》,王睿《古装悬疑剧创作分析——以<神探狄仁杰>系列古装悬疑剧为例》,何亮、贾云鹏《大众娱乐中的电影叙事——以剧本<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为例》等。但是关于狄仁杰在地方政绩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空白,狄仁杰在就任大唐宰辅之前曾相继担任过朝散大夫、度支郎中、宁州都督、冬官侍郎、文昌左垂、豫州刺史等职,但对其在地方任职期间的政绩兴衰,历史影响考究者甚少,本文笔者主要针对狄仁杰知宁州的五年,在宁州地区的政绩做一考究,以补狄公研究之不足。

一、狄仁杰生平概述

狄仁杰,字怀英,生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并州太原人(今太原市小店区狄村人)。显庆元年(公元656年),26岁的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出任汴州的判官。后累迁朝散大夫、度支郎中、宁州都督、冬官侍郎、文昌左垂、豫州刺史等职。而一生显赫及出功绩时期则在女皇武则天统治时期,狄仁杰为武则天时期宰相,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武则天尊称为“狄阁老”,其一生最大的功绩是恢复李唐宗室,辅佐女皇,稳固大唐基业。作为我国唐朝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武则天时期的著名宰相,“他任职期间,为官清廉,执法平直,直言敢谏,任人唯贤,曾向唐高宗、武则天指出一系列有利于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政治主张,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应该对他做出全面的、正确的评价”。本文笔者重点对狄仁杰在任宁州刺史期间的相关历史进行探究,以补阙和充实对狄仁杰的研究,一方面利于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另一方面利于吾辈以史为鉴,借史正己。

二、狄仁杰与宁州

宁州,即今甘肃庆阳市正宁、宁县一带,所辖大部分地区在今宁县境内。宁县位于庆阳南部,甘肃东部省境县份之一。远在二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夏商时地属雍州,周先祖在此地建立北豳国,古宁州地处西部,少数民族聚居,春秋时期西北戎建立义渠戎国,秦代后设州立县,隋唐时数度置州,辖郡领县,成为当时的京畿重地。且经过长期的发展,宁州地区各族杂居,民族成分复杂,但战略仍十分重要,数度成为古都长安的北大门。

现宁县博物馆内保存着一块全国著名的石碑——唐狄梁公之碑,该碑碑文由宋代名相范仲淹撰写,对狄仁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狄仁杰于唐中宗弘道元年至武则天垂拱年间任宁州刺史五年”,他在宁州刺史任上,除弊兴利,造福百姓。任职期间,严惩地方贪官污吏,为百姓谋福。另外据《旧唐书》载:“俄转宁州刺史,抚和戎夏,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可见狄公在宁州这个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和“屏蔽京畿”的军事要地,鼓励汉族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非常注重处理好民族关系和维护地方的安定。因此,史载“御史郭翰巡察陇右,所致多所暗劾,及入宁州境内,耆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在刺史任上,狄仁杰还积极组织农民发展生产,疏通河道,非常重视当地农业发展。狄仁杰与宁州的渊源便由此而来,在其知宁州期间,地方安定,社会稳定和谐,民生富足,不久便调职离去,故百姓感念其德立碑纪念。

三、狄仁杰知宁州政绩初探

关于狄仁杰知宁州的这段历史,文献材料过于匮乏,大多都寥寥几笔带过,至于狄仁杰在宁州任上的具体执政改革措施更是无迹可寻。其在宁州五年的从政历程也只是在新旧唐书中有几句简单的评价。那么,狄公在宁州五年,期间到底进行了怎样的治理与改革,实行了哪些除弊惠民的措施,以及一系列改革措施实施后所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和效果。本文笔者在翻阅大量史料以及实地考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狄公在宁州五年的主要政绩做初步探讨。对其仁政利民的举措进行简要论述,笔者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述:

1.公正廉明,明断积案。狄仁杰为官一向勤政,做人做事历来清正,严于律己。每到新任,总是批阅前任留下的刑狱案卷,从中汲取长处而虚心学习。并认真地处理前任留下的没及时解决的刑狱案件。“往往累年不决之案,经他剖断,便一时明了”因此狄仁杰所至之处,地方百姓安居乐业,绅士教服,士民威仰,社会风气相当良好。

2.惩办贪官,发展生产。狄仁杰认为“为政之本,必先入世”,这既是狄仁杰为人做官的根本,也是他被历代史学家和当时百姓称颂的原因。

宁州地处交通要塞,战略要地,战事频繁,故而,宁州地方官吏多以强调军事为由“掉发烦重,伤破家产”,加上宁州地区“官吏侵渔,州县科役”,因此宁州各族人民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狄仁杰到任后,严查此类案件,严惩了部分地方贪官污吏。狄仁杰在宁州任上,也非常重视当地的农业发展。他积极倡导百姓进行农业生产,领导人民治理壅塞河道,劝农植桑,使当地自周朝时形成的“好稼檣”、“植五谷”的重农风气再度兴盛,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为宁州人民“除贪官,促生产”的事迹至今流传,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使宁州社会政治风貌焕然一新,民风殷实,百姓安居乐业,边界安定。

3.抚和戎夏,民族融合。狄仁杰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曾两次担任抵御少数民族入侵的命官。在两次征讨入侵者和安抚当地百姓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靖边思想和处理民族关系的理念。他认为要安定边境,中原地区首先要稳定。其次要保障百姓的利益,提出“人犹水也,壅则为之泉,疏则为之川。通塞随流,岂有常性”。统治者只有获得民心,得到百姓支持方能保边境安定,认为边陲要地“得其地,不足以耕种;得其人,不足以赋税”,因该在民族杂居地区采取以夷制夷的办法,另外他强调“以逸待劳,以主御客”,养精蓄锐以制敌,则可保边境安宁,民族和睦。

狄仁杰不仅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政治家,并且还是一个能带兵打仗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颇有远见卓识。据《新唐书》记载,狄仁杰“出为宁州刺史,抚和戎落,得其欢心郡人勒碑以颂”。“人得欢心,郡人勒碑颂德”,“着老歌刺史德美者盈路”,这是对狄仁杰在宁州最公正的评价。

4.政绩卓越,名扬万代。狄仁杰居宰相之位时,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

在宁县地区,民间百姓口中至今流传着“狄仁杰斩九龙”神话故事。虽为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但其中隐约透漏着宁州人民对狄公在宁州政绩的肯定。是对狄公不畏强权、改革弊政的颂扬,更是对狄公的崇敬与怀念。宁县博物馆内,至今保存着当年宁州百姓为狄仁杰所立的“狄梁公碑”,碑文由宋代名相范仲淹所撰,初曰“德政碑”,是宁州人感其德政,为其立生祠。狄公美名历千年而不衰,宁县百姓至今对其尊崇有加,这与他在宁州期间卓越的政绩是分不开的。

四、结语

狄仁杰一生功勋卓著,政绩斐然,其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传诵千年而不衰。就任宁州刺史五年期间,断积案,惩贪官,促生产,平边境,和戎夏,保障了当地治安,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一改桀骜不驯的民风,对宁州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的认知不仅仅需要宏观的掌握,还需要对细微之处的探索,研究探索狄仁杰知宁州期间的种种事迹,有利于人们全方位地了解狄仁杰的政治、军事才能,也可以知微见著,由宁州五年的政治措施一窥其为宰辅之时的从政特点,并有助于现如今当地政府及人民对这一段历史的了解和历史资源的挖掘。

参考文献:

[1]金满楼.“神探”狄仁杰的从政史[J].学习博览,2014,(01).

[2]高华.一代名相狄仁杰[J].文史月刊,2010,(03).

[3]张先昌.德才兼备的宰相狄仁杰[J].安阳师专学报,1983,(10).

[4][10]李忠信主编.宁县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21-23,152-154.

[5][6][13]刘询.旧唐书(第九册,狄仁杰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2887.

[7][8][9]思妃主编.大唐盛世[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291-305.

[11][12]转引自王朝华.论狄仁杰[D].山西大学,2005.

[14]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四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4207-4209.

猜你喜欢
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狄仁杰
人小鬼大
人小鬼大狄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