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史上的雅俗之变及汉代乐府艺术研究

2016-02-03 06:19
北方音乐 2016年21期
关键词:雅乐乐府音乐史

倪 璐

(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陕西 咸阳 710061)

乐史上的雅俗之变及汉代乐府艺术研究

倪 璐

(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陕西 咸阳 710061)

在人类发展史上,汉代乐府艺术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汉乐府是时代不断演变的必然产物,秦汉乐衰微、俗乐日渐发展的产物,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多角度、多层次客观分析了乐史上的雅俗之变以及汉代的乐府艺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乐史上;雅俗之变;汉代

在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自西周礼乐制度建立以来,雅俗这对矛盾始终存在,处于斗争和融合的发展浪潮中,自古以来,音乐雅俗都是人们眼中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作者倪璐,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在多元文化世界影响下,想要对音乐雅俗有更深的认识,研究者必须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全面、客观分析音乐史上的雅俗之变。同时,汉乐府艺术也是研究者研究的核心内容,汉乐府诗的思想性、艺术性等,促使后人更好地了解汉代这一重要的娱乐形式—乐府,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一、乐史上的雅俗之变

战国时代的音乐变革:

就乐府艺术来说,是不同朝代演变的必然产物。在古代音乐历史上,我国有着属于自己的源头,而在古代文献中,古之乐的记载特别多,体现在不同方面,是当下研究古之乐的重要文献,有着关键性的参考价值,大都是关于《吕氏春秋》的一些名篇,都和音乐与音乐史紧密相连,全面、客观描述了原始时代音乐发展情况,比如,葛天氏之乐。尽管在研究这些音乐文献中,史学家们掺入了想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证明古代音乐的繁荣景象,客观呈现了我国古代音乐政治教化、娱乐抒情并重的特征,是当下不可忽视的重要审美传统。需要注意的是:二者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调和对我国音乐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使其出现阶段性发展现象。就古代音乐雅俗之争来说,很早就出现了,雅乐属于音乐、政治教化二者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在“国家”一词出现之后,各种国家行为不断渗透到音乐艺术中,比如,等级社会观念、祭祀天地神祗,音乐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而雅俗已成为音乐发展史上的重大话题之一,分歧不断。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第一个完整而成熟的雅乐系统出现在西周,建立在黄帝的《云门》、舜帝的《九韶》、禹帝的《大夏》等基础上,和周本朝的《大武》,共同被称之为六代之乐,完整的祭祀系统也应运而生。随之一些相关的雅颂诗乐不断出现,属于《诗经》的大雅和三颂类作品。这一雅乐系统特别新颖,具有鲜明的娱乐功能,掀起一股雅风浪潮,小雅随之出现,属于民间“风、雅”二者的结合体,有着鲜明的抒情娱志功能,远远优于大雅以及颂。就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娱乐是统治者最大的需求,西周王朝也包含其中,不满于新雅乐体系,不断应用流传在民间的各种音乐,加以优化完善,国风应运而生,和《诗经》紧密相连。就国风来说,其优化完善和雅乐紧密相连,特别是风诗音律的雅乐化。在周乐方面,雅俗两乐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矛盾,也就是音乐政治教化、娱乐抒情二者平衡发展。和新兴的俗乐相比,站在广义的角度来说,雅乐是指六代之乐、雅、颂与雅乐化的风,所有的周乐都包含其中,是备受后世儒家欢迎的“雅乐”。在鲁襄公29年,周乐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左传》中相关的记载,和后世儒家提出的相关标准紧密相连,这些作品有着非常深远的价值,但音乐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还需要不断深化完善这一体系。在社会经济文化非常发展的浪潮中,旧的音乐体系不断被完善,很多新音乐体系不断出现。在春秋中页之后,我国社会处于飞速发展却动荡多变的阶段,思想方面出现的百家争鸣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随着周王朝降落,宗主国地位名存实亡,周朝统治者所建立的礼仪制度、音乐系统不再受到重视,实际上,这一重大的文化变动便是政治变动,被称之为“礼崩乐解”,这一重大的文化变迁引起了思想家们高度的重视,纷纷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当下音乐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难发现“儒、道、法”等都对当时的音乐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更加注重对满足“审美、道德”双重标准的音乐规范的不断探索。在此基础上,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侈乐、郑声、淫声”,和雅乐密切相关,是其相对的俗乐代名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变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音乐自身发展的相关规律起到关键性作用,和统治者奢靡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关系。就战国来说,俗乐的发展体现在不同方面,各诸侯国大力发展音乐,周乐逐渐被取代,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比如,燕乐、赵乐、齐乐,各诸侯国竞相发展,其交流的途径特别多,比如,战争、通商、外交。同时,已构建的音乐制度不断被突破,旧的乐律规范已被打破,音乐艺术呈现出通俗化特点,庶民的音乐趣味性对音乐的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当时,出现了一批注重雅乐的思想家,俗乐不断受到批判,但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雅乐逐渐被春秋战国时期的俗乐取代,这也是音乐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也就是说,在批判中,战国俗乐仍然不断发展。对于汉乐府艺术来说,俗乐和多样化的娱乐形式都包含其中,和战国俗乐密切相关。换句话说,汉乐府艺术的成熟与繁荣建立在这一时期雅俗变革以及俗乐基础上。

二、汉代雅乐的衰微

在秦汉的时候,西周的雅乐系统大都散失了,《汉书·礼乐志》中记载了是战国的“礼乐崩坏”,汉代雅乐的具体情况,在雅乐的声律节奏方面,相关人员对其雅乐的认识并不充分,加上雅乐演奏必须有专门的乐工,和雅乐声律特征吻合的乐器,汉朝初期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雅乐某些方面对技术的要求相当高,为汉代雅乐衰微埋下了伏笔。具体来说,乐器和演奏必须具备五声十二律的特点,其中一些知识特别深奥,声律专家都很难准确把握,而乐器声律调谐专业性更强,通常情况下,一般的乐工是无法胜任的。雅俗是音乐系统,更是义理系统,有着难以理解的思想内容,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欣赏者还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准确理解其内涵,但其阐释并不具体。和汉代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家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声律技能,能够准确把握音乐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知识。从某种角度来说,汉代是否有雅乐并不清楚,在司马迁的《乐书》中并没有谈到关于雅俗乐这一重大问题,但班固《礼乐志》中却有非常详细的描述,明确说明汉代并没有雅乐,其郊庙乐并不是雅乐。后人在研究音乐史上雅乐过程中,觉得这些都属于雅乐类型,特别是至今保存完整的《房中歌》、《郊祀歌》,还被称之为和乐府民歌相对的雅颂经典,这表面班固的记载前后矛盾,雅乐的定义与雅乐的标准才是关键所在。如果按照班固所说的雅乐标准,汉代并无真正意义上的雅乐。为此,在研究音乐史上雅乐过程中,研究者全面、深入研究了西汉时期出现的各种郊庙乐。在汉代发展过程中,音乐的雅衰俗盛已成为一种明显标志,而在汉代音乐方面,雅俗之争是其关键性主题之一。在崇雅观念的影响下,汉代的儒家知识分子自始自终都将乐府作为“俗乐、乐府诗”二者的俗体,并没有对其引起重视,相关的创作也不多,严重阻碍了乐府诗的发展。

三、汉代乐府艺术

就汉代乐府艺术来说,品种繁多是显著特征之一,以具有舞台表演性质的娱乐形式来说,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即“乐”、“戏”,其中的“乐”主要指音乐歌舞。在汉代,“倡乐”应运而生,有着鲜明的娱乐功能,和朝廷典雅之乐、儒家的“雅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相关书籍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就百戏艺术来说,其具体情况已无法进行全面地描述,根据相关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杂技类型的表演,二是关于戏剧萌芽阶段的某些艺术形式,有人物表演、演出故事,《唐六典》中的“白戏师”和杂戏表演有着某些联系,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比如,宣武、逞技”等,具有鲜明的“武戏”特点,汉代的“武戏”也具有这些特点。在汉代各类典籍中,“倡优”一词出现的几率特别高,和汉代社会娱乐艺术方面的关键性元素。汉代建立的乐府机构同时掌握音乐歌舞、百戏众艺,但娱乐是其基本功能,有着较强的专业性,演员掌握着不同的范围,表演过程中,需要将“乐”、“戏”二者融合起来,但“戏”依附于“乐”,“乐”可以单独表演,“戏”却不能离开“乐”,“武戏”必须有相关音乐的配合。在戏乐关系中,更多的是“乐”类艺术服务于“戏”类艺术。以乐府诗歌为例,其中被称之为“戏词”的乐府诗,当下的《徘歌词》便是其中之一。在研究相关资料过程中,研究者发现某些资料可以证明汉代乐戏相互融合,在《后汉书》中也有相关记载,特别是上层特别喜欢欣赏娱乐艺术,在当时还出现了大型的娱乐场所,在演出各类节目的同时,还营造出一种穷欢极娱的显著效果。在辞赋中,对其进行了详细了描述,比如,张衡的《西京赋》,班固的《东都赋》,说明统治者特别重视娱乐效果,即使是严肃的典礼场面,也就是说在一时期,有很多关于娱乐的奢侈场面。在西汉元帝时期,乐府艺术已处于巅峰阶段,朝廷有各类乐机构,比如,乐府、黄门,贵亲戚大臣也有“倡优”。在成帝时期,“郑声”特别出名,在这一时期,普通的豪富吏民之家也拥有一定规模的倡优,在元帝时期,相关内容在《汉书》中也有描述。当时,朝廷之外的不同阶层都以乐为基点,设置对应的戏场面,规模逐渐扩大,随着,娱乐风气不断盛行,各类乐戏相互影响、渗透,娱乐艺术系统应运而生,而汉代的乐府艺术便在其中应运而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断发展下去,成为音乐史上的亮点之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音乐发展史上,雅俗之争与汉代乐府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必须将其放在核心位置。在研究音乐发展史过程中,研究者必须站在客观的角度,运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角度入手客观分析雅俗之争以及兴盛衰微,客观分析汉代的乐府艺术,促使后人更好地了解音乐发展史上雅俗各方面情况,准确理解“雅乐”与“俗乐”,准确理解汉代的乐府艺术,更好地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使其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雅俗之争与汉代乐府艺术能够为新时期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素材,使其不断向前发展,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1]张兰芳.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研究[D].东南大学,2015.

[2]柏互玖.史料文本历史语境——《〈清史稿·乐志〉研究》评述[J].中国音乐学,2011,(04):137-140.

[3]满园园,刘青.略论唐以前雅俗音乐的融合[J].管子学刊,2011(03): 72-74.

[4]马东风.中国音乐教育史的学科性质与研究现状[J].中国音乐,2011,(04):64-69+102.

[5]张晨捷.以史为鉴,雅俗共赏——读刘再生《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4,(01):119-123.

[6]陈聆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在上海音乐学院[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4,(04):6-12.

[7]郭树群.读刘再生的鼎新力作《中国近代音乐史简述》——兼评“中国现代音乐史学转型”理论的创建[J].音乐研究,2010,(04):97-104.

[8]李方元.关于“重写音乐史”的几点思考——历史与教育双重视角的审视[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04):5-14+31.

[9]赵敏俐.论汉代乐府诗中的流行艺术与民间歌谣——兼谈“民歌”概念在汉代诗歌研究中的泛用[J].中国文化研究,2013,(02):9-22.

[10]张晓丹.试论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4-16.

倪璐,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雅乐乐府音乐史
《乐府新声》2021年(第39卷)总目录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日本雅乐的传承与流变兼论中国雅乐的价值重构
品读乐府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研究
——评乌兰杰的《蒙古族音乐史》
雅乐的来龙去脉
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对跨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
浅析音乐考古学在音乐史研究的作用
高校民乐专业西方音乐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