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舞蹈中“颤”元素的表现和运用

2016-02-03 07:08杨金莉
北方音乐 2016年15期
关键词:律动苗族少数民族

杨金莉

(凯里学院音乐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苗族舞蹈中“颤”元素的表现和运用

杨金莉

(凯里学院音乐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民族文化与艺术一直以来都倍受人们的关注,但现实生活中对民族元素的发掘与保护工作却并不理想。想要改善这种局面,人们不仅需要对各异的民族文化抱有尊重和敬仰的态度,还应该积极的找寻创新和实践的突破点,给予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形式以新的生命,用更加合理的手段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接纳,从而促成其长久的保留和发展。本文主要对苗族舞蹈中“颤”元素的表现和运用进行分析。

苗族;舞蹈;“颤”元素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的迁徙、演变与统一使得人们呈现出各异的集群特性。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在劳动、交往的同时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与生活习惯,在今天看来,这些宝贵的财富都是人类创造力与适应能力相互作用所得的结晶,点点滴滴的变化都在切实的推动人类文明与社会文明的步步向前。在众多少数民族艺术成果之中,舞蹈具有独特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向现代人们展示了当时苗族人民劳作、休闲、娱乐等生活状态,成为反映地区与民族历史的活化石,另一方面,舞蹈成为抒发和表达当时人们感情与情绪的重要渠道,其中涉及的动作、道具、习俗等等的产生和流传都有其合理性,这也成为后人进行专业研究的重要依据。“颤”元素是民族舞蹈中的一个突出体现,藏族、苗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舞蹈中均有体现,在现今的民族舞蹈创作中,人们也能够精准的将类似“颤”元素的各种乡土特征、人文因素融入舞蹈编排和创作之中,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向观赏者传达更加艺术化的真实,还能够不断强调舞蹈艺术中的民族精髓,保证这种文化遗产的传承性。因此,先进的舞蹈表演艺术家与工作者们应该继续钻研具有民族标签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和发扬,为中国的舞蹈艺术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苗族舞蹈背景以及“颤”元素的产生

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贵州、湖北、海南等地,少部分分布在国外地区。国内的苗族同胞主要聚集在苗岭和武陵山脉附近,这里气候温和湿润,依山傍水,众多苗寨现在已经得到合理开发,用于发展种植业和旅游业,开放姿态日益显著。我国少数民族多能歌善舞,苗族自然也不例外,《宋史·南蛮曲南蛮传》中已有记载,文中描述的就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笙舞。由此可见,苗族舞蹈已经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因为苗族是一个极其信奉神灵的少数民族,他们对于祭祀怀有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因此,定期举行的祭祀活动成为了现在人们看到的苗族舞蹈的主要孕育体,人们通过芦笙、木鼓等等形成旋律与节奏,将日常的劳作与生活场景转换为肢体动作,通过膝盖、脚的律动来构造舞步,以二人、四人、多人的群舞居多,由此看来,苗族人们的宗教信仰以及自身创造力的共同作用促成了具有显著地区和民族特色的苗族舞蹈的产生,再加上过程不同社会历史环境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如今的苗族舞蹈显得特征鲜明、内涵丰富、灵气十足,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颤”元素在苗族舞蹈中主要表现为脚尖、小腿、胯部以及关节处的有节奏的小幅摆动,这种节奏感明显的舞步多用来表现舞蹈中人物愉悦或者焦急的心情,或者用来营造热闹的祭祀气氛。现阶段很多的苗族舞蹈以及其他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都仍然保留这种舞步,表演者通过这种简单的律动配合其他动作或队伍造型能够向观赏者传递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淳朴善良,以及他们对生活抱有的真诚和希望。实际上,绝大多数民族舞蹈中所保留的历史色彩都体现着从古至今的人们最原始的真善美,舞蹈之所以能够不借助言语就使观者产生共鸣和触动,是因为其中情感来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人们对艺术所形成的欣赏是没有任何“门槛”的,各种艺术形式所共有的包容性也归因于此。

三、“颤”元素在苗族舞蹈中的具体表现与运用

(一)鼓点与节奏中的“颤”元素

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有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人们对各种乐器的熟练使用,最早期简易的鼓,到后来芦笙、唢呐等,他们都在无形中推动了地区声乐及舞蹈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也促成了不同地区相应艺术风格的逐步成型。除了每年的祭祀活动,遇到丰收、节日、迎亲、盖房等活动,人们也会聚集起来,用音乐和舞蹈来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苗族舞蹈中的“颤”,即其特有的律动多是根据乐器演奏快慢发生变化的,具体的动作、频率、幅度等等也都存在差异。与其说“颤”是一种肢体语言,不如说它是音乐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人们在舞蹈中所有的表现均出自于他们当下的心情,兴奋、热情、充满希望,这与苗族人民一直以来保有的淳朴民风和自然心境是密不可分的。现在,人们在进行民族舞蹈编排和赏析的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节奏缓急与肢体摆动是否自然契合,而不是一味的将所谓“颤”元素生搬硬套到表演过程之中。这种合理的安排不仅能够使表演者、作品、观者达成情感上的统一,还更加容易营造出民族舞群的表演氛围,为人们传达更加震撼的视觉享受。简单的点步、跳步、蹭步,以及膝盖和小腿动作的变化顺应节奏,恰恰能够体现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角度与艺术表达方式,这也是不用种类民族舞蹈经典元素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二)舞蹈动作中的“颤”元素

绝大多数的民族舞蹈在肢体摆动幅度、舞蹈动作重复等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舞蹈动作都来源于日常生活场景,具有明显的标志性,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舞蹈多表现的是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其在情感渲染方面更加直接和突出。苗族舞蹈中的“锦鸡舞”在芦笙舞中是典型代表,它向人们传达的就是欢快愉悦的情绪,因此在动作中将“颤”元素体现的更加明显。包括膝盖、腰、胯部的规律扭动、二步四步等舞步的变化、以及人们在舞蹈过程中发出的喊声等等都能与芦笙所产生的旋律形成契合,从而使观者在视觉、听觉等角度收获相对统一的信息,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的共鸣也更加容易产生。“锦鸡舞”是苗族舞蹈中突出下半身动作的舞蹈,上身以简单的前倾后仰为主,另外,人们在节奏律动的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的展示华丽精巧的民族服饰,身上所搭配的银器在颤动中作响,也成为了整个苗族舞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舞蹈中的“颤”元素突出了苗族舞蹈中“动”的部分,它的加入使得整个舞蹈作品的轻重缓急更加分明,舞蹈结构清晰,同时也用最直白的手段还原了苗族人们在生活中积极、乐观、朴素的劳动人民形象。同样的,在藏族舞蹈中人们也能看到类似“颤”元素的部分,但是它与苗族舞蹈中的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身体律动多体现在上半身,还原的是藏区人民放牧高原之上的场景。苗族舞蹈中的“颤”元素则更加侧重舞步编排,与当时的居住环境和生存方式有一定关联,因此,人们在观赏苗族舞蹈时往往能联想到播种、采摘等种植场景。

(三)苗族舞蹈中“颤”元素的拓展运用

之所以把苗族舞蹈中的这种肢体的小幅度摆动划定为“颤”元素是为了区分其去常规舞蹈中的节奏律动,不管是上肢还是下肢的摆动都能够借助不同的频率、幅度、方向等等反映出各异的氛围与情绪。比如,苗族人民在丰收、节日、娶亲等场合跳的舞蹈多包涵“颤”元素,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现实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都能够从他们积极的摆动和整齐且富有节奏感的队形变化之中表现出来,相应的观者也能够在此基础上模仿、摆动,舞蹈艺术通过这种单纯的感染力让人们在短时间内抛开他人眼光,尽情的寄情于山水之间,与苗族当地人们打成一片。这种“颤”元素实际上对舞者的要求并不高,也不具备所谓技术难度,人们在空地中可以接龙或者围圈,根据鼓点的节奏和芦笙的旋律改变队伍中人们的舞步,跺脚、踱步、下压、上提等等简单的动作变化同样能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体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魅力。如今“颤”元素已经成为苗族舞蹈中的鲜明特征,民族服饰、仪式习俗以及当地表演都被人们有意识的融入这种律动,这样一来,不仅苗族舞蹈来源于人们真实生活的道理得到进一步的印证,人们也越来越能够正是具有民族标签的艺术元素,随之而来的对于民族文化艺术形式的保护、发扬与传承显得意义更加重大。

四、总结

结合对“颤”元素的找寻和研究,人们不难发现,每一种舞蹈文化和元素的产生都是足够历史素材堆叠作用而成的,类似“颤”元素的种种少数民族舞蹈理念和思维也悄无声息的蕴含在人们触手可及的现实生活之中。如今人们在改良和创新的过程中仍然不能抛下民族舞蹈的根本,以及少数民族人民的人性之美,更多对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保护和传承仍需在人们不懈的试验与实践中得以实现。

[1]吴海建,冷艳.浅谈苗族胯部动律对苗族舞蹈的影响——以贵州苗族为例[J].音乐大观,2013(11).

[2]曹端波,王唯维.为何而舞∶中国苗族舞蹈艺术的展演与族群认同[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3).

[3]袁杰雄.符号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探析∶以文山州马关县苗族芦笙舞蹈为例.符号与传媒,2015(1).

杨金莉(1976—),重庆,凯里学院,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舞蹈。

2014年度凯里学院校级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项目编号:KZD2014010)。

猜你喜欢
律动苗族少数民族
作 品:景观设计
——《光影律动》
“律动世界”展览全接触
律动之美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三个经济”律动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