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探索——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6-02-04 00:03胡亚玲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北方音乐 2016年1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探索高校

胡亚玲(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探索——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胡亚玲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实施又是关键,课程实践环节的落实是实现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目前仍有不少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本文从课程的实践性方面,列举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并提出完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办法。

【关键词】高校; 公共艺术课程; 实践活动;探索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教育部于2006 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以下简称《课程》)明确了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定位是“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指出,学校艺术教育要“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艺术活动”。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不仅在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立德树人也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定位不清、教学安排比较随意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课程缺乏顶层设计而没有章法,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体验性、协同性、多样性等原则。其表现为课程定位缺乏以培养大学生的鉴赏为中心,以审美为主线的思路,以及如何融合艺术作品鉴赏分析,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且具体措施比较模糊。课程范围也比较狭窄,课时安排比较随意,能够真正开齐所有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很少;作品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艺术批评类、艺术实践类等任意性选修课程也没有具体的说明,一般高校也基本不予安排。

(二) 大学生对参与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

对于大多数选择公共艺术课程的大学生们来说,对课程的认识存在重大偏差,对课程的真正的兴趣并不高,很多人是出于必须拿到艺术学分的因素选择课程,他们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抱着一种无所谓的心态,态度消极、敷衍了事,混混而已,很少去注重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或将艺术与其专业、社会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大多数学生对于艺术实践更是畏惧,不愿主动参与,对是否能提高其艺术修养,提高其审美文化素质并不关心。

(三)课程的教材水平与难度参差不齐

各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由于地域、家庭背景等不同,存在比较大的差异。绝大多数学生接触专业性艺术教育的机会较少,不少学生希望学习一些“够实用”的艺术内容。但目前公共艺术教材要么是艺术学院的专业教材,要么是各高校自己编撰汇集,缺乏统一的教材、大纲,教学内容深浅不一,缺乏总体的规划和管理,导致教材具有比较大的片面性,完整性不够。一些教学内容对于没有艺术专业基础修养的普通大学生来说,显得曲高和寡,超越了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真正需求。

(四)课程的主管部门五花八门

不少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认识存在偏见,认为可有可无,教学管理也不到位,比较粗放和简单。课程的管理机构有的归属学校团委、学生处,有的又挂靠在基础部或艺术系部等,有的还处于多个部门同时管理的现象,缺乏统一领导;导致课程建设不规范,不科学,与其他公共课程或专业课程相比,教务处一般不太过问,存在比较散漫和随意的现象。

(五)公共艺术教师严重匮乏

很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师基本上是东拼西凑,人员极不稳定。一些有艺术专业对口的高校存在着那些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教师,不愿意去上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的现象;而一些没有艺术专业的高校,在艺术教师遴选的过程中不太重视教师的选拔,有的教师对艺术课程的理解一知半解,就匆忙上课凑数,他们在教学中往往未能真正抓住艺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对课程的育人目的不是很了解,教学过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都不够。

(六)不注重课程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

有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仅局限于8门课程,并不太重视并将其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或只是象征性地搞搞活动。如仅仅开展校、院(系)际的各种艺术活动,参加的人仅仅是那些有艺术特长的学生。学校对大学生各种艺术团体、协会、兴趣小组的指导与管理比较松散;艺术课外实践主要虽然包括了课外艺术活动内容等,但缺乏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机制与鼓励措施,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重在实践活动

针对高校在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自身的特点,多年来开展了一系列艺术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做法。早在2004年,学院就成立了“美育教研室”,负责全校美育教育,开设了“音乐欣赏”、“美术欣赏”公共选修课;为强化公共艺术教育的特点,学院又于2009年专门成立了艺术教育中心,并给予专门人员编制和固定经费,主要负责全院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工作,全面开设了艺术导论、戏剧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限定性选修课程。

(一)艺术节活动丰富多彩

学院充分利用艺术节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每年开展“一二•九”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至今已有十四届,内容包括优秀微电影校园展映活动、合唱团歌队演唱会、“常信印象”手机摄影大赛、微小说比赛、微电影比赛、“舞动,笔墨飞扬”现场书法大赛、“梦想与青春同在”校园相声小品大赛、校花校草征集令、“ALL STAR”全明星秀个人才艺比赛、“寻找青春闪光点•践行核心价值观”一二•九论坛、“sing your sound”校园十佳歌手大赛、“镜相争妍”校园十佳模特大赛、校园环保时装设计模特比赛、校园器乐比赛、手工制作比赛、“金话筒”主持人比赛、魅力校园集体舞比赛、专业艺术团体进校园专场演出等多项活动。这些活动一般由各二级学院举办复赛,学校主办决赛,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参与此项活动,影响非常广泛。

(二)艺术社团活动蓬勃开展

学院还以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动员各方力量,全方位进行群体性艺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办学积累,学校涌现了一批艺术类精品社团,如大学生合唱团、民族舞蹈队、现代舞队、街舞队、民乐队、功夫社、果子乐队、礼仪队、书画社、歌队、管乐队、B—box队、摄影社、演出队、摄制队、造型社、编导社、音控社、三月春戏曲社等,这些社团的日常活动常常吸引了大批不同艺术兴趣的同学开展了色彩缤纷的活动。学院每年举办的社团成果展,定期举办大学生社团文化节、读书节、话剧节等系列活动,活跃了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三)寝室文化活动紧贴学生生活

学院坚持活动内容和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学院一年一度开展围绕学生寝室的活动,如“我的阳光温馨家园”雅室形象设计大赛、“温馨我家 宿舍风采”艺术作品征集大赛、“文明公寓 我爱我家”叠军被大赛、“汇言汇策”原创文明公寓宣传语征集评选、“共创和谐心宿舍”沙游公寓行、“身心放松之旅”团体生物反馈放松训练、“魅力社团 与梦同行”特色文化展等,为创建美丽和谐的寝室提供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

(四)品牌艺术活动不断推进与创新

学院的“尚思•求是”大讲堂系列讲座至今已开设一百二十五期,其中有多期与艺术有关,如聘请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作艺术与人生的专题讲座,国家一级词曲作家吴颂今先生的音乐讲座等。学校艺术学院动漫专业团队学生们创作的动漫《中国梦》,励志短剧《走,青春》,公益广告《生态兴,国昌盛》,廉政动画《廉政为公,共筑中国梦》等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大赛中获奖;青春剧社创作表演——“我是妹纸“、”我是班花“、”我是老师“、”“我叫王大东等迷你剧系列集,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都在传递着大学生积极的人生追求和青春的正能量。

三、公共艺术课程实践性的反思

(一)把艺术实践过程作为课程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和策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艺术实践活动,提升艺术表现力和服务能力,将大学生艺术团、艺术社团、艺术兴趣小组三级团队作为开展艺术实践的主阵地,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形式。在日常活动安排中,任课教师参与其中,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的策划、筹办、表演,将课堂理论教学外延到校园艺术实践中去。

(二)打造各具特色的艺术课程的活动载体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实践表明,学生是体验者,而不是旁观者。新奇而轻松、自由而快乐的课外艺术活动氛围能够激发他们的艺术兴趣,要更多地把艺术实践能力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给学生固定的、经常性表现,检验课堂学习效果,将形象化的教学内容,表现为具体的艺术技能的展示,将艺术文化的熏陶与深入社会基层相结合,如利用假期组织开展送艺术下社区、下农村等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知名的艺术团体、机构携手,建立艺术实践基地等。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评估是公共艺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构建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相适应的评估系统非常重要。形成性评估可采用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记录等形式为主,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艺术实践。终结性评估主要包括平时理论、实践测试和期末课程考试。艺术教师要掌握跨越多个时间点,持续地观察学生在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方面的进步和认知历程,在动态中对学生做出客观评价,做学生的引导者、示范者、欣赏者和协助者,全面完成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工作。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积累,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逐渐成为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大学生通过艺术课程的修读,其的艺术知识得到提高,其艺术素养得到提升;学院浓烈的艺术氛围的营造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推进,使得多才多艺的特质的学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了艺术心灵和健全的人格养成。学院的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也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的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

[2]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

[3]王利琳等,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良性互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12.3.

作者简介:胡亚玲(1966—),女,汉族,江西九江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探索高校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