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艰巨性
——以保靖黄金茶的市场困境为例

2016-02-04 18:06向兰丽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保靖县土司株系

向兰丽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论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艰巨性
——以保靖黄金茶的市场困境为例

向兰丽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重点产茶区之一,保靖黄金茶仅是其中的特优茶品之一。这一特优茶品曾经名列明清两代宫廷“贡茶”的名录。然而,在当今的生产背景下,显然不能按宫廷贡茶的标准去确保产品的质量,以至于流入市场时必然导致名不副实,欺诈性操作泛滥。其商业运行的后果不仅是损害了这种名茶的声誉,还将牵连损害到类似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此,正本清源,查明其事实真相,恢复其名茶声誉,以利于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自然成了当下的必然之举,也能为类似的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提供借鉴。

保靖黄金茶;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保靖县地处云贵高原东侧武陵山脉中段,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部。所属区位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原生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晴天日数偏少、浓雾天气偏多,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因而保靖县一直是我国重要的产茶地区之一。保靖黄金茶的原产地位于今保靖县吕洞山镇黄金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9°12′至109°50′,北纬28°24′至28°55′。海拔高度在280-970米之间。该村的地质结构较为特殊,底层的基岩为石灰岩、顶层有较厚的砂岩,以至于其土壤土层深厚肥沃,土壤中含沙量重,透气性能良好。茶树生长所需的矿物质,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对茶树的种植极为有利。加之当地地表崎岖不平,以至于不同品种的茶树在这儿都可以找到合适的生长环境。据有关部门的专业认证,该村目前拥有104个不同株系的茶树得到活态保存。而目前市面上出售的黄金茶仅是两个株系扩大种植后所形成的产品。相比之下,市场销售的黄金茶其实仅是对该村原有茶树资源储备的极其有限部分而已。

一、保靖黄金茶的由来

关于保靖黄金茶的由来,民间流传着各种不同的版本。其中较为可信者有如下一则:明朝嘉靖十八年(1539年),巡抚湖广贵州都御史陆杰巡视苗疆兵防,途经保靖宣慰司领地上的鲁旗设防区,属下很多人染上疾病,不能继续赶路,陆杰一筹莫展。所幸一位苗族老妪见状,大发恻隐之心,专门从自家百年老茶树上,采摘了一背篓新鲜的茶叶,然后将茶叶捣碎冲汤趁热让染上疾病的官兵服用。服用茶汤后不久,染上疾病的官兵随即神清气爽,病痛大为减轻。陆杰感激万分,当即用随身银佩回赠答谢。事后,陆杰将当地所产的茶叶带回湖广巡抚,经相关的部门认证后,最终决定将该地所产的茶叶编入贡茶名录,并责成保靖土司按期上供。该地所产的茶叶自此成为名扬天下的“贡茶”。这一“贡茶”的体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为止。

上述传说的当代版由于经过长期历史上的记忆和改写,多处内容失去了当时的真相。在此需要一并加以匡正。笔者调查到的传说版本,认定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保靖县吕洞山镇,然而明代并未设置过保靖县,当时的保靖地区由保靖宣慰司统领,土司的领地上也没有设置“镇”的建制,因而这两个地名是后世附会上去的。查阅相关的资料后得知,明廷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前后,曾与苗疆地区的居民发生长时间的军事冲突,保靖等土司都积极参与明廷的军事行动。因而,身为湖广贵州都御史的陆杰,这一级别的高官,在巡视苗疆兵防军务时,亲自抵达故事发生的偏僻的地点(今保靖县吕洞山镇黄金村),应当是一件十分可信的事情。在这传说中,还特别提出陆杰在万分感激之时,在这些改写版本中还特别提到以金条一根回赠,并认定为黄金茶的由来是因为以金条交换而得名。但这样的表述与历史事实不符。明朝的经费开支都是使用银两、宝钞和粮食,黄金在当时不是流通货币,甚至还不允许官员配饰。因而,陆杰视察军务绝不可能随身携带金条,甚至佩戴黄金饰品,都违反了制度,必然要遭重罚,因而以金条换茶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随身佩戴有银饰的用具,对这样的高官却是习见的事情。更值得注意的是,陆杰接受的是苗族老妪的茶叶,如果按照当时的经费开支惯例,只能使用随身佩戴的物品或银两,这显然不能表达陆杰的万分感激之情,因而将随身携带的银饰赠予恩人,则是是情理中的事情。加之在明代的习惯用语中,所有的贵金属都可以泛称为“金”,随身银饰品也可以表述为“赐金”,至于在传说中称为赐一根金条,这显然是出于夸示这种茶叶的名贵,不足凭信。

哪种茶叶要列入贡品,按照当时制度也不允许称为黄金茶,按照明朝惯例,只能称为“茶芽”,连上地名,可以称为保靖茶芽。将这种传说和保靖黄金茶的市场品牌粘连起来,显然是后世的附会,不足以信。对上述传说,最值得注意指出的在于,苗族妇女看见官兵染病会联想到用茶叶治疗,这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其社会背景必然是,当地所产的茶叶本身就是作为药材去培育和利用,苗族老妇人才会有这样的利用方式,而染病的官兵才会在万般无奈中采用这样的方式去疗疾。因而这样的细节反倒真实可信。进而还可以作证,当地茶叶做药材使用肯定有了悠久的历史。这一事件的发生只是为这种特优茶叶的声誉得以提高而已,并连带引起了宫廷的注意,而被列入贡茶。

总之,上述传说虽说真假参半,但经过认真分析后,传说的梗概仅是这种名优茶品得以广泛流传的一个契机。但这个传说所讲的内容,显然还不是当地茶叶种植和茶叶优良的真正源头。种植这种茶叶应该具有更悠久的历史,而且肯定与保靖土司经营和掌控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今保靖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在明代是属于保靖土司的领地,但留驻当地的军队则是由明代设置的镇溪千户所统领,该千户所的治所位于今吉首市。这是一个特殊的千户所,它总共统辖了3个千户所,总兵力18 000人。而鲁旗仅是其属下30多个百户所中的一个。但鲁旗百户所地处镇溪千户所直抵保靖土司的要冲之地。该百户所的防区距离镇溪千户所仅60多里路,从镇溪从发,两天内就可以往返。因而陆杰能够亲自抵达此地视察,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保靖黄金茶是保靖县古老、珍稀的优质茶品。它的原产地黄金村现存百年以上古茶树2 057株。但这些古茶树并非属于同一个株系,而是分属于104个不同的株系。而目前市面上所出售的黄金茶,主要取自这些众多株系中的“黄金1号”“黄金2号”株系的母茶树,其他株系的母茶树依然保存着野生状态,并未加以利用。“黄金茶1号”母茶树历史最为悠久,被誉为“茶树王”,据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专家测定,树龄至少超过400年。“黄金2号母茶”树树龄也大致与此相似。

这两株母树树龄过长,结子和种子的繁殖能力十分低下,无法实现规模化的茶叶生产。有关部门是采用无性繁殖的办法,扩大其群落规模,并形成了当下规模性生产的态势。至于黄金茶在市场销售中获得崇高声誉,其经过大致如下。1994年,农业科技员张湘生与同事成功研究出黄金茶苗木无性扦插繁育技术,才使保靖黄金茶得以扩大种植规模和提高产量,为黄金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湘生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黄金茶之母”。对黄金茶的入市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还有“黄金茶之父”——彭继光。2002年,彭继光发文《山沟里的黄金茶》,该文刊登在上海《茶报》上,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随后彭继光检测出黄金茶的氨基酸含量是其他绿茶的2倍以上,并在2005年牵线搭桥促成省茶叶研究所与保靖县农业局签订合作研发黄金茶合同。在省茶叶研究所与保靖县农业局的共同努力下,从黄金村众多的野生茶株系中先后选育出“黄金茶1号”“黄金茶2号”两个栽培品种。同年,湖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有关专家对黄金村古茶园进行考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保靖黄金茶是在黄金村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地方品种群体。继而认定,具有推广种植的潜力,申报到省级机关后,最终通过了鉴定,正式启用了“保靖黄金茶”这个品牌名称。2010年8月2日,保靖县工商局、县茶业产业开发办公室正式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保靖黄金茶”商标品牌。8月19日,国家商标总局正式批准,这标志着保靖黄金茶品牌建设实现了重大突破。2012年“保靖黄金茶”获批湖南省著名商标。

二、解读传说与实情的矛盾

诚如上文所言,保靖县黄金村当下拥有的茶树并非出自同一个茶树株系,而是多达104个不同的茶树株系。换句话说,现存的这2 057株古茶树中,事实上至少包含了104种不同株系的古茶树。考虑到黄金村有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的地域面积仅4平方公里,而且这些所谓的“野生茶树”都集中分布在两岔河河谷的坡面上,基本上是沿河分布,这将意味着野生茶树生长的自然与生态背景具有极高的相似性。在这样的自然与生态背景下,要长时间自然延续生长出众多不同的茶树品种,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难度。加之经过笔者实地探查后发现,这批古茶树中的不同株系无论是叶片的大小、形态、色泽、出芽的早迟都各不相同。品系差异如此之大的众多茶树株系,为何能够集中分布在这样一个狭小的范围,而且能够数百年稳定延续?从自然科学的视角看,这确实是一件令人不解的怪事。这将意味着,此前专家认定这些不同株系的古茶树是自然选择的产物,显然不具备起码的说服力。同质性极高的背景下,通过自然选择去诱导新株系的产生,其可能性本身就很小,要完全凭借自然力,变异出100多个株系来,就客观事实而言是根本做不到的。特别是在自然背景差异较小的狭小范围内,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因而,不同株系的茶树能够实现密集分布,并稳定延续,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这批古茶树肯定是人工长期收集到不同株系后移栽种植而来,它们的定型显然与自然选择引发的物种变异无关,这批茶树根本不是野生茶树,而是历史上有意规划种植的产物。

如果认定这些不同株系的古茶树是人工选育的结果,那么把他们定义为野生茶树群本身就存在着逻辑矛盾。而且要凭借一个村有限人力物力,坚持数百年去人工选育不同的茶树品种,集中定植在有限地域内,无论是从财力、物力和人力这几方面的考量,该村苗族乡民都肯定无法做到。因而,这片古茶林的建造者,显然不可能是该村苗族的先辈所为。像这样艰巨繁难的建设工程,说到底,即令是现在的茶树专家队伍,要选育出如此众多的茶树株系品种,在短期内都是办不到的。更不要说该村全为苗族乡民,而且直到今天还有80%以上的乡民不具备中学文化水平,他们的先辈的知识水平就更不用说了。这就表明,这批茶树品种肯定不可能是黄金村苗族乡民的先辈选育出来的,要选育出这么多茶树品种,而且让它们稳定并行生长,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情理上,都无法令人置信。

据笔者和所在的团队所做的田野调查,进而还发现,这批所谓的“野生古茶树”,其离地条件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有的是不同株系的茶树密集分布在一个坡面,有的是与其他的当地树种复合生长在森林中,但更大多数的古茶树是有规律的生长在耕地的边沿,而且基本上都是按等高线种植。这一情况,此前的研究报告很少有人提及,但这一事实证明,将这批古茶树林称为“野生”同样是一个重大的逻辑判断失误。这批古茶树显然是人工有规划、有制度的种植出来的,它们被“野化”仅仅是在20世纪中期,茶叶经营无利可图的背景下,才出现的自然退化结果。

既然是人工有意识栽培的古茶树,新的问题又出来了,这批古茶树是什么人栽培的?栽培如此众多的茶树株系,其目的又是什么?进而还需要追问,当地苗族在过去本身连饮茶的习惯都没有,但他们却能与这批珍稀的古茶树朝夕相处。他们对这批古茶树的传承又做过什么样的贡献?这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不作出令人信服的澄清,这批古茶树的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了。

鉴于这批古茶树其树龄都很长,基于有关部门测定的“黄金1号”“黄金2号”树龄都超过400年,但这样测定的结果仅是相关树龄的下限。原因在于,经笔者视察,这批古茶树都是经过多次人工修剪的“老株”。这将意味着,要准确取样树龄测定的准确位置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这里几乎所有的古茶树,都同样经过了多年多次的修剪,修剪的部位和新枝长出的样态,都处在贴近地表的位置。事实表明,这批古茶树在定植成活后的3-5年内就开始实施人工修剪,以至于即令贴近地表钻孔取样,在计算其年龄时也会把修剪后新长枝桠的年轮混在其中,因而其实际树龄肯定会比时下测得的树龄结果还要长得多,这将意味着这批古茶树肯定是五六百年以前的老茶树。其定植时间大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末明初之际。换句话说,这批古茶树的形成显然是在元末明初之际一次性综合完成的,至少也是在明初完成的。而在那个时代,黄金村所处的地理位置,恰好是保靖土司的管辖范围,因而有理由认定,这批古茶树是土司有意识培育的结果,当今看到的是那个时代定型的古茶园遗物。

当然在那样的时代,也只有土司拥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才会具有追求特优茶品的行为冲动。总之,这批古茶林显然是土司直接经管的结果,与当下黄金村所住的苗族居民不存在必然的联系。理由很简单,五六百年前的苗族处于社会底层,他们没有能力去经营这样的大茶园,也不可能有这样的念头。更重要的还在于,苗族没有饮茶的习惯,他们不可能为了自己的消费而经营大规模的茶园。但澄清这一事实后依然不能回答保靖土司为何要这样经营茶园的目的和意图。

据史料所载,元朝统一全国后,就曾经出台过要求西南各民族向朝廷贡茶的法令。保靖土司在元代时,并未被正式册封为土司,当时的保靖土家族首领仅是六品以下的“蛮夷官”。但作为茶业的产区,要求他们贡茶,肯定是件极为自然的事情。保靖土司为了形成规模性的种植,也事出必然。但不管是为了自我消费,还是为了备办“贡茶”,朝廷的法例仅止于规定提供茶叶作为“贡品”,并没有明确要求要贡哪一个品种的茶,更不会要求让他们同时进贡多个品种的茶芽。因而,即使明辨了保靖土司有贡茶的职责,但也无法说明它为何需要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密集种植这么多品种茶树。种植这么多的茶树,在当时完全没有这样的必要。经营这样的茶园,同样无法得到合理的解答。

进入明代后,保靖土司备受明廷的宠爱,级别提升到了宣慰史。按照当时的职官体制,官阶到了从三品,其级别相当于今天的州长或州委书记。这次提级显然提高了保靖土司的实权和经济实力,经营这样的古茶园完全具有可能性。但是这样去经营茶园,同样无法解释为仅仅是为了上贡,或为了自我消费。如果是为了自我消费,那么一两个优质品系就完全足够了。进而更需要注意到,这儿的茶园是典型的栗香型茶树,与之相类似的茶叶品系,在贵州遵义地区的播州土司茶园内也有广泛地种植。这批古茶树中还有一些小叶型的茶树,而类似的茶树种系,在贵州的金筑安抚司的领地内,也有规模性的种植。此外,在这批古茶树中,还有一些株系,嫩芽布满了绒毛,这一种系的茶树在贵州的云雾山区,也有规模性的种植,而且植株很高,往往超过10米以上,因而被称为高树茶。另外,还有一些植株和东南沿海种植的茶树在形态上极为相似。综合上述各种情况后,我们不得不认定,这批古茶树肯定不是保靖境内,或者周边地区长期沿用的茶种,而是通过不同力量从全国各地的产茶区移植而来。这一事情的发现,意味着保靖土司要建构这么一片古茶园,除了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外,还必须有广泛的国内信息交流,否则就无法引进这一百多种不同的茶树。于是,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保靖土司为什么要做这样劳神费力的事情?

查阅明清两代有关湘西保靖、永顺两代土司的资料和典籍有幸发现,这两家土司都极端崇信佛教和道教,他们不仅大量修筑豪华的道观、佛寺,还从内地聘任了高僧和道长为他们诵经祈福、修炼长生不老之术。就在保靖土司的领地内,至今还传承着两大宗教遗址,其一是保靖县北部的白云山,那儿是明代保靖土司的佛寺遗址;另一处是保靖县南部的吕洞山道观遗址,而产出黄金茶的黄金村正好是吕洞山道观的庄园。由此看来,保靖土司经营这片古茶园的目的,显然是为了修炼长生不老之用,而不是为了简单的自我消费,或者简单的完成“贡茶”职责。因而,这片茶林的规划、经营和管理,显然是保靖土司责令吕洞山道观的道长们一手操办,这才可能达到如此规模和精细。

考虑到这些来自汉族地区的宗教人士,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的信息交流和人员往来,更拥有雄厚的社会资源,他们能够在大范围内收集到这么多的古茶树株系,而且不惜耗费精力将这些古茶树定植成活,说得上是合情合理。至于他们为何要这样做,而且还能够得到保靖土司的支持,则理当另有原委。

再看这些古茶树,目前登记的株系有104个,而且每一个株系都拥有很多活态植株,不同株系的植株种植又相对集中,因而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年引进的茶树株系,很可能不是104种,而极有可能是108种。残缺的4个株系很可能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无意中丢失了,或者是研究人员还没有注意到而已。对此,道教的信条可以为之作答。道教徒相信,在天宫的紫薇垣中有36天罡星和72地煞星,这批星宿主宰着人间的福寿和安康。将茶树配置为108 个株系,可以上应天意,下符人心。更值得注意的是,黄金村所在的河流目前虽然被称为两岔河,但这条河流的走向,与北斗星的排列很相似,而北斗星在道教的观念中,是主宰寿命的星座,把这批茶树品种沿着这样的河道有规律的排布,同样是为了土司延年益寿的需要。这一认识和考虑,以两岔河曾经被称为北斗河恰好可以相互印证。至此,大致可以做到真相大白。原来,吕洞山道观的道长们,是出于迎合保靖土司修炼长生术的需要,去有意识的规划建构这片古茶园。当然也正因为如此,这片古茶园的茶品并不是简单的饮料,而是可以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的特种用途茶叶。正因为其服务目标如此,这片古茶园才得以在土司的庇佑下得到超时期的延续,并以历史遗存的形式传承到了今天。

不过,这片古茶园由谁来管护也是一个值得澄清的重大问题。事情很清楚,养尊处优的道教徒不会亲自打理茶园,土司管辖下的土家族民众要种地为生、要服兵役,他们也不可能寸步不离地守护这片充满“神性”的茶园。守护这片茶园的人选也无需他求,在保靖土司的统治下,社会地位较为低下的苗族,按照土司制度的定规,人人都必须听从土司的差遣,充当各种杂役,甚至是繁重的劳役。但他们却无需出征,也无需交税,就他们的社会身份而言,被土司派遣来守护这片茶园,并在茶园中做苦力工作,在当时是符合制度要求的。这将意味着,当下黄金村定居的苗族,他们的先辈,在数百年来一直是这片茶园的守护者。同样因为他们并不喝茶,也不会加工茶,因而他们与茶树的关系,仅止于守护。但绝对不能轻视他们的贡献。如果这片茶园落在了其他民族手上,肯定要开辟成农田,特别是“改土归流”后,更会出现这样的悲剧,那么古茶园早就荡然无存。而苗族是一个处于游耕发展阶段的民族,他们靠刀耕火种为生,经营的是旱地游耕,既然土司有规定不能砍茶树,他们也不会随意砍掉茶树。这片茶园才能因此保存至今。不过其间也存在着众多的政治性冲击,这样的冲击只能靠当地的苗族加以化解。比如,改土归流后,土司被罢废,对这片茶园的继续投资和管理,已经不可能了。不过,事情还有好的一面:一则,“贡茶”的任务还需完成,只不过改由新设的永顺府和保靖县代办而已,要备办贡茶,自然要出台相应的政策保护这片茶园;二则,土司罢废后,道教还有庞大的信众,再加上道观的经济收入锐减,急需增加收入,经营这片茶园可以从中获取优厚的回报。这两方面的社会背景,对于支撑这片茶园得以稳定延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要忘记的是,实施维护的人选却离不开当地苗族乡民,是他们的艰辛劳动,才使得这批珍稀的茶树株系得以保存完好。

综上所述,对这片古茶园的形成和延续至今,完全有理由理解为:这是一个多民族协同创造的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土家族出资、汉族实施规划建设和管理,苗族民众投入了劳力,实施了有效的管护,三方面的努力缺一不可。就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片古茶园堪称一大奇观,即茶树品种活态博物馆。对这份珍贵的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当下所利用到的仅仅是其中的2个株系而已,相比之下,利用的水平就显得严重不足了。不过,由此引发的市场风波却可能造成始料未及的负效应。

三、市场化运作引发的负效应

凭借上文所言,保靖黄金茶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一种特优茶品,而是一项优秀农业文化遗产。面对这样的优秀农业文化遗产,本应该积极组织申报,但如今却只是走向了市场化的发展道路。由市场化运作引发的弊端,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保靖黄金茶自无性扦插技术得到发展以后,扩大种植,提高产量,使黄金村村民获益,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由此也引发一系列不可忽视的生态问题。

在笔者进行田野调查时,正值雨季,暴雨冲刷,黄金村多处茶地塌方,种植的茶树或被连根拔起,或被黄土掩埋,道路也因此受阻,乡民叫苦不迭。其根本原因在于,将原来的耕地全部种上了茶树,甚至将山上的树木也一并砍伐,种上茶树。这样的单一茶树品种种植,不仅没有注意到生态保护,还造成了新的生态隐患,其中,当下最为严峻的是水土流失也正导因于此。另外,单一种植的“黄金1号”和“黄金2号”古茶树,本身也会引发新的生态问题。因为,这与多品种复合种植的茶园相比,单一种植的茶树很容易染病,一旦染病就会传染整块茶园。茶农们要么剪枝,要么打农药,一方面劳神费力,另一方面违反了绿色健康生产的规定,两者都损失严重。保靖黄金村本来拥有上百种珍贵的茶树株系,相当于一个茶树品种活态博物馆,但却不加以利用,而是大规模开发种植其中两个株系,置其他株系于不顾,这就好比拿着黄金碗,将其打碎,只使用一个角而已。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削弱了黄金茶自身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还糟蹋了茶树品种活态博物馆这个宝贝。

新时代流行一个词——匠心,它是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工作者及其精神的高度概括。手工炒制黄金茶是向天权师傅一家代代相传的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把这项技艺发扬光大,传给了其他村民。但随着外来工业文明的冲击,机器规模生产迅速取代了手工作业,传统手工技艺正在逐渐丢失。然而正是由于中国工匠这种世代相传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技艺的坚守与执着,才有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面对这样的情形,如果不作出补救,同样会将再失去一项宝贝。时下,保靖黄金茶市场正面临灾难性的挑战,产品冒烂成风,质量下降,甚至由于农药含量被检超标,在国际市场还遭受被退货的打击。此外,同质性的茶叶品种大规模上市,产品价格的下滑已经开始挫伤了乡民的种茶积极性。诸如此类的负效应,不仅黄金村乡民叫苦不迭,黄金茶的品牌效应也江河日下。更严重的还在于,当地的生态系统已经种下了隐患,长期以往,此项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势必被糟蹋得面目全非。这才是最堪忧虑的头等大事。

四、结论与对策

通过上文的讨论,我们不得不承认,保靖黄金茶确实称得上名符其实的优秀农业文化遗产。在这套六百多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中,包含着整套本土知识和技术技能,还包含着整套的社会制度保障体制,同时,还能产出优秀的生态茶品。这本来是一项珍稀的遗产,然而在时下的市场化运行中,却在有意无意中造成了种种弊端,其结果不仅损害了黄金茶的市场声誉,更重要的是还糟蹋和损害了这笔优秀农业文化遗产,这应当是个惨痛的教训,需要认真的反省。针对其性质作出有利的补救,使传统积淀下来的本土知识和技术技能得到发扬光大,考虑到在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大背景下。这笔优秀的农业文化遗产,显然具有极大的创新空间。在非常适合种植茶叶的湘西地区,扩大其生产规模,大有前景,而且在发展这样的产业时,还能兼顾到整体生态维护的需要,兼顾到我国人民对生态产品的渴求。为此,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认真分析后,笔者认为,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及时启动,按部就班的付诸实践,保靖黄金茶才能焕发其青春。

其一,必须对保靖黄金茶的原产地黄金村展开深入的科学研究,发掘和创新利用其间的本土知识和技术技能,创新利用其制度保障体系,并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将此项遗产申报为全国乃至世界级的传统优秀农业文化遗产,使这项遗产得到规范的传承和保护。

其二,在获得优秀农业文化遗产认证后,应该针对此项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在黄金村设置黄金茶原产地地标,并以整个黄金村的古茶树为依托,建立“茶树品种株系博物馆”,以满足生态旅游和保种的双重需要,同时还能开展成为生态建设的关键项目。

其三,改变黄金村的茶叶经营模式。黄金村既然可以建成茶树“博物馆”,那么该村经营管理的主渠道显然不是像当前一样,靠扩大生产规模外延去获利,而应当定位为以保种、传种、提供技术指导去获取优厚的报偿。对已有的104个茶树株系,都应当实施规模性的人工繁殖,以便提供给不同场地、不同生态背景的茶树种植需求,全面提升整个湘西地区的茶叶生产水平。黄金村应当为此提供不同株系的种苗,去建构自己在中国产业生产中的龙头地位。

其四,必须严格规范市场管理和品牌规范,对黄金茶系列的茶产品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和品级认证,在价格上拉开差距,在销售手段上要尽量采取现代销售技术,特别是电商直销和期货销售,最好是实施优质茶品的公开拍卖,尽可能让当地乡民获益。

经过上述4个方面的努力,保靖黄金茶这项优秀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才可以走向正路,不仅为当地乡民获益,还能使当地的生态建设、民风建设,都得到明显的提升。而这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1] 彭继光.保靖黄金茶揭秘[M].保靖:保靖县人民政府,2010.

[2] 张湘生,彭继光. 特早生高氨基酸优质绿茶茶树新品种保靖黄金茶1号选育研究[J].茶叶通讯,2012(3).

[3] 张湘生.地方珍稀茶树良种:黄金茶的利用现状与前景[J].茶叶通讯,2006.

[4] 黄怀生,粟本文,赵 熙.保靖黄金茶香气成分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3).

[5] 王润龙,张湘生.保靖黄金茶品种研究报告[J].贵州茶叶,2010(1):13-14,19.

[6] 彭利平.保靖黄金茶病虫发生情况与绿色防控[J].湖南农业科学,2015(2):26-28.

[责任编辑:罗康智]

Study on Challenge of Inheritance of Protection of Excellent Heritag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XIANG Lan-li

(SchoolofHistoryandCulture,Jishou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China)

Tujia-Miao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Xiangxi in Hunan province,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tea production areas, owns special tea-Baojing golden tea. However, the famous of Baojing golden tea is caused by the marketization. In ancient time, it was on the list of tribute tea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re is an old saying, “50 grams gold and 50 grams tea”, which is the reason why it is called golden tea. However,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it is difficult to ensure its quality based on the criteria of tribute tea, which brings out such problems as cheat to the market. So the reputation of golden tea could be destroyed and even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excellent heritag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could be affect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sume reputation of golden tea, which is benefit to its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and also could provide valuable suggestions.

Baojing golden tea; excellent heritage of agricultur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2016-11-25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文献采辑、研究与利用(批准号:16ZDA157)阶段性成果。

向兰丽(1994-),女,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民族学。

S571.1

A

1674-621X(2016)04-0016-07

猜你喜欢
保靖县土司株系
过表达NtMYB4a基因增强烟草抗旱能力
保靖:学校建设按下“快进键”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湘西茶叶产业发展分析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保靖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现状及对策
武陵山区宝卷结构类型研究——以保靖县宝卷田野调查为基础
衢州椪柑变异株系—黄皮椪柑相关特性研究
不同株系菠萝蜜果肉中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