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音乐文化中甘肃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2016-02-05 01:24蔡兆梅
北方音乐 2016年8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蔡兆梅

(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论区域音乐文化中甘肃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蔡兆梅

(兰州城市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本文系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172。

【摘要】区域音乐是以特定区域为视角,以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某一种或多种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并和该区域的地理、历史、生产、生活、语言、风俗等文化背景做某些关联性研究的音乐。区域音乐中的甘肃民歌在民族音乐文化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甘肃区域音乐民歌资源,有利于甘肃区域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从而实现区域音乐文化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区域音乐文化;甘肃民歌;传承发展

引言

区域音乐文化是在一个特定的自然或行政区域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音乐文化。2009 年在杭州召开的“首届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初步确立了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地位。中国音乐学院杨红博士对区域音乐文化的定义是:“狭义来讲,区域音乐是指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对发生的所有音乐文化现象进行整体研究,探求其区域音乐文化特质;广义上来说,区域音乐是针对某一特定所属群体所拥有的音乐文化研究[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古国,由于各地区、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音乐文化。不同的区域音乐文化不仅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中国音乐文化共同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题材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等,还孕育出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事项、艺术流派和音乐家群体。

“民歌是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2]民歌的演唱地点大多是在广阔的山川田野或小河边,主要采取独唱、对唱、合唱、联唱等形式,融歌、乐、舞于一体,是人类情感、理想、愿望的外化。民歌重在参与,大多为民间集体创作、口耳相传,每个人都是民歌的创造者和表演者。参与的过程就是情感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也是民族精神衍生的过程。民歌注重审美体验与社会生活的统一,因此,民歌是音乐内容和音乐形式完美结合的产物。

一、甘肃民歌总览

甘肃省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汇处,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241万人。在少数民族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6个民族,其中裕固族、东乡族和保安族为甘肃特有的民族。[3]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民族不但创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情、独特形式和风格的民族文化,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元性还造就了民族音乐门类广、数量多、历史久、特色浓的特点。历史的连贯性与延续性,延伸着本区域生生不息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语言质朴贴近生活、旋律音调欢快跳跃、节奏形态丰富多样、表演风格活泼大方的民歌品质。

甘肃民歌数量繁多,题材丰富,形式多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收录的民歌有1040首之多。其中,汉族民歌有号子、山歌、酒曲、社火曲调、小调、儿歌六种类型,共计460首;回族民歌有号子、花儿、宴席曲、小调四种类型,共计118首;藏族民歌主要有勒(酒曲)、格尔(表演唱)、扎木捏弹唱、卓、拉依(情歌)、哇唠(劳动歌曲)、夏依勒(儿歌)等七种类型,共计191首;东乡族民歌有号子、花儿、宴席曲、叙事曲、小调、儿歌六种类型,共计19首;土族民歌主要有婚礼歌、问答歌、山歌、酒歌、沙目、花儿、酒曲等七种类型,共计26首;裕固族民歌有叙事歌、婚礼歌、牧歌、颂赞歌、思念歌、奶幼畜歌、垛草歌、擀毡歌、催眠歌、学步歌、花儿、送葬歌、猜拳歌等十三种类型,共计90首;保安族民歌有号子、花儿、宴席曲、小调、婚礼歌、儿歌六种类型,共计31首;蒙古族民歌有长调与短调,分为赞歌、宴歌、婚礼歌、教诲歌、讽刺歌、思念歌、情歌、诙谐歌、行令歌等九种类型,共计32首;撒拉族民歌主要有号子、花儿、宴席曲、撒拉曲、小调、婚礼歌六种,共计32首;哈萨克族民歌主要有颂歌、思念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五种,共计41首。[4]

甘肃民歌在题材与体裁方面的特征主要有:反映劳动生产的民歌、表现反抗精神的民歌、反映爱情的民歌、反映风俗的民歌、歌颂革命与民族团结的民歌五大类。甘肃省境内各民族的民歌体裁大致相同或相近,有号子、山歌、酒曲、社火曲调、小调、儿歌、宴席曲、情歌、歌舞曲、婚礼歌表演歌、叙事歌等多种类型。[5]

旋法与曲式方面的特征主要有:汉族民歌中,河东地区民歌商徵调式居多,旋律起伏较大,陇南地区羽调式居多,旋律起伏不大;河西地区以商徵五声调式为主,旋律起伏较大,除山歌外节奏节拍较为规整。回、汉族民歌总的特点基本相同,藏族民歌五声商、羽、徵调式居多,音域一般在十二度以内,散拍与有规律的拍子交替使用。蒙古族民歌羽、商、徵调式居多,旋律起伏大,长调节奏舒缓,短调节奏性强。哈萨克族民歌七声宫调式为主,旋律起伏不大。土家族民歌旋律线多呈波峰型。东乡族民歌五声羽调式为主,其它特点与周围汉、回族民歌相近。保安族民歌以四、五度框架结构的五声羽调式为主,以前长后短的节奏型为主要特点。撒拉族民歌与回、汉族民歌近似。裕固族东部民歌多为五、四度骨架,粗狂奔放,西部民歌则是羽、商、徵调式,平和委婉。曲式可分为单曲体与联曲体两大类,其中单曲体有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五句体、双乐段曲体五种;联曲体是以单曲体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排列连缀而成。[6]

二、甘肃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从近年来国内举办的各类民歌大赛、展演等活动中,甘肃民歌的身影非常少见,基本处于缺席状态。一方面说明甘肃民歌影响力小;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建设与保护方面缺乏得力的措施。笔者在多次的山川田野民歌调查中发现,民间歌手的老龄化现象较为普遍,甘肃民歌的曲调逐渐减少的现象也非常普遍,在搜集、整理、研究、抢救等方面均不尽人意。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途径入手,进行甘肃民歌的建设,为甘肃社会文化的多元与繁荣提供基因。

1.立足山野,加快甘肃民歌的搜集、整理、研究的步伐,使甘肃民歌建设向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快民歌搜集、整理、研究的步伐:

①将现存的各地搜集的民歌原始资料进行按行政划分分类,编辑成册;将已有的音响资料进行分类剪辑予以保存。

②以乡、行政村为基本单位,搜集所有的民歌形态,予以记录,不能够因为相邻的乡、县有类似的民歌而不去记录。

③以县级文化单位为基础,建立每个县的民歌资料库、民歌档案、歌手档案,实行文化干部专人负责制。

④以市级文化单位为基础,建立与民歌(也可以扩大到其它类型的地方音乐)相关网站,以供下载、上传、交流之用。

⑤进行同类型民歌的专题研究,探究音乐结构的异同,旋法走向的变迁等,进而寻找民歌流转的规律。如:天水民歌《绣荷包》与定西民歌《绣荷包》等甘肃省境内《绣荷包》系列民歌的研究,甚至可以扩大到西北地区乃至全国。

2.加大地方高校的民间音乐类方向科研资金的投入力度,以促进地方高校为地方文化的繁荣提供理论支持,充分体现高校为地方服务的职能。

①高校有较高学历、较强研究能力的学者与专家,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有民歌传承、传播的有利条件。近年来,高校音乐方向的教师、研究生选题的方向很多都是面向传统,面向民间,虽然每年数量很多,但很难成为体系,不深入,几乎无延续性,没有较大经费的支撑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高校科研项目的立项、科研经费的拨发多以在短期内产生的经济效益为依据,或主要依据,忽视文化对人类精神发展的隐形影响。这样一来,高校文科类科研经费太少,这就造成了上面的原因。

③走进高校课堂。民歌走进课堂目前基本有两种形式,其一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其二是在声乐课上偶尔穿插一些地方民歌,据笔者了解,各个学校的程度不尽相同,很多学校还没有。笔者认为这个方向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投入经费进行相关专题研究,探索一套适合民歌走进课题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师范类大学,或有教育相关专业的大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区域音乐文化中甘肃民歌不仅品种纷繁、曲目众多,而且地域、民族文化转化和积淀的特殊过程使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称得上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朵奇葩。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区域音乐文化中甘肃民歌的研究至今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至少可以说没有得到像民间文学、民俗、历史等研究一样的重视。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区域音乐文化中的甘肃民歌,使更多的民间音乐学者积极地投入到对甘肃民歌的发掘与研究中,深入揭示其深邃的奥秘,以丰富我们的民间音乐宝库,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杨红.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0(4).

[2]陈春莉,强东红.民歌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J]. 广西民族研究, 2004(4):108.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4]庄壮.甘肃民歌概述[M].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2—19.

[5]庄壮.甘肃民歌概述[M].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甘肃卷.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2—19.

作者简介:蔡兆梅(1972—),女,硕士,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音乐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元白诗派诗歌中的“风雅”传承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