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6-02-05 06:21徐求真
教学与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价值观德育核心

徐求真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习近平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综述

徐求真

(南昌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5月27—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南昌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习近平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研讨会在南昌大学召开。南昌大学党委书记胡永新,江西省教育厅巡视员周金堂和江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姚亚平先后致辞。来自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吉林、广东、福建、山东、河北、广西、辽宁、江西等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100位专家学者与会。与会学者围绕“习近平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进行了研讨。

此次研讨会在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之后召开,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可谓是非常及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形势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的科学定位。这“四者”定位对于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履行、体现“四者”的舞台。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展开思想碰撞,各抒己见,主题发言有深度,分组讨论有热度。

教育部社科中心王炳林教授作了“大众文化中社会认同的价值”的主题发言。他指出,财富、权力不能成为凌驾于人格、人性之上的终极价值。要加快构建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要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要特别抓好重点人群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

江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姚亚平阐述了对习近平德育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学习研究习近平德育思想,要努力把握好自觉、自信、特色和实践这四个重点,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增强建设思想道德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要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交往交锋的格局中增强民族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文化自信,要在传承历史与开辟未来的进程中重视民族思想道德的文化特色,要在培养社会风气、加强个人修身中推动思想道德的文化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秦宣在“当代中国信任危机及原因”的主题发言中指出,当代中国不仅正在遭遇“中等收入陷阱”,而且也正在遭遇“塔西佗陷阱”,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官民之间、警民之间、贫富之间、城乡之间、东西之间在互信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并陈述了当前中国信任危机的多种表现形式及其危害。在分析价值观转变与多元的心理变化、利益失衡和制度缺失与不完善等原因的基础上,给出了消除信任危机的途径和对策。

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作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二重性’研究范式”的主旨发言。他认为,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应提倡“一体化二重性”研究范式。所谓“一体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二重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地包含着“为社会发展服务”与“为人的发展服务”。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一体化存在,缺一不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人的需要则空,脱离社会需要则盲”。只有坚持“一体化二重性”研究范式才能展现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世界。

上海师范大学石书臣教授在“习近平学校德育思想探析”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着重要的学校德育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学校德育的战略地位、主要内容、重要方法、运行机制等方面。学校德育是一项民心工程和战略工程,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校德育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修身教育和品质培养及心理素质教育等;要采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融入生活、潜移默化、重视践行、知行合一、分层实施的德育方法;建立和完善发挥学校德育主渠道作用、党政群团齐抓共管,道德与法治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

北京师范大学熊晓琳教授作了“践行习近平德育思想,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题发言。她认为,“良师必定学者,学者未必良师”,因此,践行习近平德育思想,教师队伍建设是根本,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在主题发言中,熊晓琳教授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和分享了其名师工作室在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方面的宝贵经验。

来自北京大学的宇文利教授作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的主题发言。他着重阐述了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人、怎样培育人的问题,认为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选择蕴含着人格的规定性,而人格就是一个人做事的规格、做人的规格,强调人的价值主体性,要把对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向信仰转变,要以文化人、立德树人,完成人格的塑造。

南开大学纪亚光教授在其“以德施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题发言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抓好教材的修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

南昌大学胡伯项教授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导向问题的探讨”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价值导向是社会的价值选择向度,具有社会性、整体性、理性化、规范化的特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框架上要有最高的理想,规范上要有层次性,实践上要有可操作性,而且这一系统是包括价值导向的目标系统、价值导向的操作系统和价值导向的检测系统等子系统耦合的过程。因此,人的价值观的形成必须综合着力。

暨南大学魏传光博士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功用在于外化为个体自觉行动。作为自觉行动的“外化于行”,首先应表现为一种固定化的习性,而非“权宜之计”的随机行为;其次应作为“价值审美”的行动表现,既有欣赏价值遵循的行为,又有厌恶违背价值准则的行为;最后应受公共理性的指导,基于公共利益遵循价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行”真正落实可能会遭遇实用理性、差序格局与价值信任危机的困境,困境的解决依赖于以实践理性提升实用理性、以“普遍主义”克服“特殊主义”以及价值信任的重构等。

华南理工大学彭小兰副教授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能起到整合课堂、教材、学生三方力量的作用,能起到促进教师高效利用课堂情境、整体性展示教材内容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成功的案例教学需要教师借助对典型案例和课程关键性问题进行精选、精讲、精论、精评,从而实现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生能力体系的贯通。

其他与会专家学者在分组讨论中围绕“习近平德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结合各自所提交的会议论文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其中的一些观点对学习习近平德育思想和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大有裨益。与会家学者的发言,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诸多方面,其中的深刻思想、宝贵经验无疑是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成果,对学习、宣传习近平德育思想和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科研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此次会议在充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同时,对与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新的任务。《教学与研究》主编秦宣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提出,与会专家学者应以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精神为契机,敢于直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问题,致力于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深入研究理论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要在理论的彻底性和学者的担当责任中铺就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基。

[责任编辑 李文苓]

猜你喜欢
价值观德育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中国德育》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