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救助管理工作困境——以烟台救助站为例

2016-02-05 09:23杨新明
法制博览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政策救助站社会工作

杨新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1100



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救助管理工作困境
——以烟台救助站为例

杨新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1100

摘要:社会工作专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救助站则是社会工作者进行社会救助的重要场所。社会工作者在救助站中可以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对被救助者进行帮助,使其摆脱困境。当然,在救助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根据笔者自身的实习经历,对当前救助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出探析,对社会工作介入救助站工作的途径和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以后社会工作在此领域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救助站;社会工作;社会政策

一、社会工作伦理的概念和本土化

(一)社会工作伦理的概念

社会工作是一门关于助人自助的学问,其救助对象为社会弱势群体,其灵魂和核心是专业价值和伦理。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决定了其专业价值和伦理包涵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工作伦理指导着社会工作者的实践,促成着社会工作者的成长,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关键。

(二)社会工作伦理的本土化发展

迄今,内容最丰富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体系是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在1999年颁布的《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即便西方的社会工作伦理依然相当成熟,但我国还是要确立适合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和价值。随着国家的积极推动,社会工作者将其专业工作方法、技能、伦理、价值观等应用到救助工作中去,大大促进了救助工作的发展。下面,根据笔者在救助站实习的经历,来探讨一下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二、救助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大三的时候,笔者与其他同学们在烟台救助站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实习,这个过程让笔者看到了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介入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同时也看到了其局限性。

(一)救助对象除物质之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救助者关注的仅仅是流浪乞讨人员的物质方面,对其心理变化关注甚少。救助站工作者中专业人员所占比例偏低,救助层次有限。此外,救助站休闲教育的资源匮乏。有次去救助站感觉气氛不大对,原来一个小寝内的几个人之前为了一本杂志打了一场架,她们中间也有识字的人,由于图书资源匮乏,为了能看到有字的杂志,参与打架的人身上都有了肿块。由于被救助者得不到精神慰藉以及能力发展的资源,使得她们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政策规定的救助方式得不到贯彻执行

救助站里很多人都是强制性收容进来的,同时他们在救助站里面的生活也受到限制。虽然新的《救助管理办法》主张自愿引导进站,但是救助站很多沿袭下来的救助方式和程序还是没有变化。笔者在救助站就看到有的被救助人员为了离开救助站,有时候会选择晚上翻墙逃走。很多流浪乞讨人员包括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往往会选择这种失当的方式离开救助站。

(三)救助人员缺乏专业救助能力

救助人员专业能力缺乏,在对被救助者的心理辅导、精神保健、能力发展等方面存在不足。救助站里有个年轻的姑娘,听站长说她来站里的时候跟正常人无异,且懂礼貌。但是由于周围的人大都有些精神异常,渐渐其语言及行走能力下降。救助站里面存在许多精神疾病者,笔者接触到的就有失忆、自闭等有严重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病人。但由于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心理方面给予的帮扶有限,他们的疾病很难得到有效的治疗。

三、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完善救助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促进救助站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积极倡导救助者的工作人员朝社会工作方面努力,比如考取社会工作资格证书。按照笔者在老年福利中心的实习经验,还是有很多福利机构的人员希望考取社工证书的。这样,他们在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帮助的时候,会不仅仅关注流浪乞讨人员的物质生活,还会从社会工作伦理的视角出发,尊重和满足流浪乞讨人员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完善救助法规体系

由于新的《社会救助管理办法》在内容上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国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订。比如关注流浪者归家之后的后续服务,救助站需与流浪者本地的民政部门和当地政府及机构取得联系,帮助他们获得治疗、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工作等机会,从而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社会工作者始终秉承“预防问题”的发展视角,这对于改善我国流浪乞讨现状有很大的意义。

(三)加大政府救助方面的财政支出,试行政府购买服务

服务性政府需要有条件的向社会放开事务性管理服务。救助站如果缺乏社会工作者,可以从民间社工机构购买其服务,以期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专业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有利于向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更加专业性的服务,解决针对性的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心理咨询介入、小组工作等的优势。救助站可与机构社会工作者保持长久良好的关系,这样,当遇到临时性的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救助站也可以做到有方可循。

[参考文献]

[1]李米换.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救助管理工作困境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

[2]赖志能.现代救助管理机构职能定位的探索——以苏州市救助站为例[J].学理论,2013(2).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李全彩.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救助效率问题思考[J].前沿,2011(10).

作者简介:杨新明(1990-),女,汉族,山东寿光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4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D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4-0291-02

猜你喜欢
社会政策救助站社会工作
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社会政策支持的思考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YY英语救助站(4)